[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
 
{返回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50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

  圣境若现,知属唯心,取著则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见圣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一生取著,则不是得少为足,便是著魔发狂。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著魔发狂。”汝是一不洞(通晓)事之痴汉,何可将平日用功,与临终地狱相现之著力哀恳相比喻。如孝子平日思亲,虽极恳切,断不可如亲已死之哀痛,不顾身命也。汝且按事相,志诚恳切修。若说理而心实不通,则无益而有损矣。境现而勘,汝谓是分别。汝既能见境,勘又何碍?勘者非特起别种法,乃摄心于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识勘之事,意谓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别。念佛人并不是一笼统,无分晓。乃于一切境,如镜照相,相来即现,相去即无。汝所说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话,非防著魔之话。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碍也。(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返回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地光明魔自远离
下一篇:不可著外境相
 不可著悲魔及欢喜魔
 印光大师感应记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不可著怕魔
 本师光公垂慈摄受记
 急欲见佛易著魔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小史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十八课[栏目:入中论自释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法句经要义 第二品 不放逸品 尼加玛西提舍尊者 不放逸修行趋近涅槃[栏目:法句经要义]
 要随顺众生,但是众生如果提出违反戒律的要求,该怎么处理?[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第四 剎帝利童女品 三一 雅萨瓦提为上首之一万八千剎帝利童女比丘尼[栏目:长老尼之譬喻]
 对初学佛的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持戒修行 念佛是因 往生极乐是果[栏目:体慧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四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具足六信就能感佛菩萨示现[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No Ajahn Chah《序言》Introduction[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二章 北宋的佛教 第四节 戒坛的设立与受戒制度[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