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缘譬喻护心识
季节的轮转,是我们生活上的调节。生活的调节,与人世间对事与物,我们也要应境应时,时时用心于生活中。所以,我们若是调节得好,一切都是平安。要调节什么?那就是心。
心,善恶定业,善恶报。我们若懂得好好地调,从外面的节气,一直到人、事、物,无不都是从心。心调得好,事事向善,事事用好的方向,若如此,定的业,现在定下来,未来就是善报。
虽然我们前面都一直说『过去生』,我们更要重视现在,因为现在所造作的,是未来生(的剧本);现在所受的,是过去生造作,现在受报,我们在报中还能好好了解因缘果报观,欢喜接受,现在对着人事物要很甘愿付出。这种因缘果报不离定业。
⊙善恶业定善恶报,随缘受业不由己,无明欲性沉沦苦,佛慈妙权应机教。
过去生所造的是善,那就是『定善业』。过去生,我们造作恶,当然定的就是恶报。这是很自然的道理。这么自然的道理,我们应该,自然我们的心要懂得接受,甚至要同时精进。接受过去的一切,甘愿、欢喜接受,也精进于未来。未来,我们要如何改变人生?未来我们的定业,是要善?要恶?都是在现在,所以我们要好好很谨慎于现在,造作于未来。
这辈子,有遇到不顺缘的逆境,我们也要将它转过来,转逆为顺。『冤可解,不可结。』过去不好的业,我们现在要甘愿受,因为由不得自己嘛!就是这样的父母,就是这样的兄弟,就是这样的朋友,这样的夫妻,这样的父子,人的关系好坏都是过去有缘,就是这样,我们就要随缘受业,由不得自己。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未来因缘果报如何,我们很明确了解,就要从现在开始,这样就对了。
所以叫做『随缘受业不由己』,这是我们人生人人的大课程,每一个人,生在人间都不离开善恶定业,善恶的果报。既来之,则安之,因为这是由不得己。不过,现在学佛了,我们知道了,所以我们要『由自己』,这叫做修行。没有修行的人,就由不得己了,怨对着怨,仇对着仇,冤冤相报,以牙还牙,这样一直下去,这就是一般人。
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去生带来的,由不得己,所以我们现在知道,要赶紧还了,惭愧,忏悔,冤、恨、仇到此为止。这辈子(种下好因缘),来生随着好因好缘于未来。这就是我们能够自己知道,赶紧自己受持,对人、对事,我们若能了解这种道理,我们都对人会很欢喜,对事会很甘愿,这样自然就不会再去结恶缘。
这个恶缘都是来自无明欲性,这种无明一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吸引,好、坏缘就是互相吸引,自然苦海茫茫,就沉沦于苦海中了。佛陀慈悲,在此芸芸众生中,『佛慈妙权应机施教』,这是佛陀来人间的目标。不过,我们人都看现在此时,如何能满足我的欲望,这就是我最欢喜的。不知道我这欲望一去,牵引到未来,人与人之间到底是如何?都不知。
所以学佛,我们要用很单纯的心,顺着自然的法则,随着因缘果报的观念。我们若能暸解,懂得预防。
我们前面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佛全都知道。
就是因为这样,众生有种种无明行动,所造的业,种种的欲性,因此佛陀就随此因缘,用种种的譬喻、言教,要来教导众生。
所以现在这段(经)文:『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
这全都是于经典,说法,方法的名称。『以诸缘譬喻』,『诸缘』是什么?我们要多了解。佛的智慧都能了解,了解『缘』,众生与众生的因缘。这就是佛陀的智慧。
⊙以诸缘譬喻:佛智皆悉知是种种等无量万般之世相,总为我心识之所攀缘者。据大乘之实义,则诸缘皆心识之所会合称诸缘。
『悉知』,全都暸解,暸解于『种种』等等。『种种』是无量数。众生的性欲,很多很多的欲性。除了一念无明起,三细烦恼生,八万烦恼门开,这实在是很多,所以叫做种种无量。万般的世相,这个世相,因为众生的烦恼,所以惹来了这个世间,变成了很多复杂的世间形相。
现在的廉耻、惭愧之心愈来愈薄了,追求欲念的心愈来愈强,造业就愈来愈多。所以,现在这个现代时间,在全球国际间,这么辽阔的空间中,世间的形态,种种的形相实在是太多了。这全都是由我们的心识所攀缘。
我们人人光是于一念心的意识,缘着外面的境界,外面色声香味触,这个世间法,我们的六根去缘着外面的欲境,去攀缘,惹来了很多污染的因与缘,这叫做『诸缘』。所以我们要很警惕,这种缘,到底何时会与我们相遇?何时我们会由不得自己,去与他攀上此缘?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修行,就要能守志奉道,懂得『自净其意』。若能守好这念心,守好我们的意识,不要与那种缘相攀,如此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否则与因缘绊到,身心就不健康,不清净了。
所以,我们要好好了解因缘果报观,都是来自我们的一念心识去攀缘。我们昨天说『心所』。『心所』,『心王』去攀缘,就是在心识之中。我们要好好顾好这念心。
大乘之实义,我们要好好顾守好它,不要去攀到这样的缘。我们要好好地,既已修行了,依据佛陀所教法,这个大乘实义,用这样的方法,诸缘心识会合起来,这样称为『清净缘』。
佛陀与众生有缘,众生种种的心欲,佛陀来到人间,与有缘的众生,随机逗教。虽然是以三乘开权教,权巧方便的教育,将大家慢慢诱引,无非就是要让大家回归至大乘之实义,就是『诸缘皆心识会合』,所以称为『诸缘』。我们的心识——我们的心,我们的意识,能与法会合的这个缘,这种种的缘。所以我们的缘,好缘要好好把握。与佛有缘,我们要自我庆幸,很感恩。
所以昨天说过,我们要感『四重恩』。父母给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人间;感恩三宝恩,教育我们;感恩众生恩,让我们生活衣、食、住、行很平安、满足;我们还要感恩,有这种平安的境界,四大调和等等,我们都要很感恩。所以,这都是种种的因缘会合,我们要好好把握这种因缘。
佛陀就以种种譬喻。譬喻,那就是『佛为中根人不悟,更作三车一车说。』这是譬喻。
⊙譬喻:佛为中根人不悟,更作三车一车说。
譬喻,佛陀他在教育,教育,无非就是要让人人能知道,了解苦、集、灭、道,了解人生无常,因缘果报。大家若能了解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那就是波罗密行,就是六度,渡至彼岸。
哪怕你全都知道,苦集灭道的道理,你全都了解因缘果报,但是你要赶紧,及时从此岸渡至彼岸,我们要渡过彼岸,否则我们永远都是在此凡夫界中。所以,佛陀先让我们了解之后,我们要赶快进一步,从此岸渡至彼岸,那就是要行六波罗密。
六波罗密的法,那就是菩萨法。不过,中根以下的人无法了解,如辟支佛、罗汉,他们还无法了解,他们只认为,『法,我全都了解了,我知道不要再攀缘了,这是苦。不要再去攀缘,我了解。』不过,他没有去了解『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还不了解。
所以佛陀希望去接引人人,都能回归一乘实法。所以佛陀用种种的方法,譬如在《法华经》中,火宅的譬喻,他作三车来诱引。
⊙初许三车,是施权;后等赐大车,是显实。即譬喻品中所谈是也。
佛陀将三界中的人人都视如一子,很疼爱,就如疼他的孩子。这个大宅已经是破烂不堪,一些孩子在垃圾堆中,不值得留恋的地方,还在那里沉迷,在玩。大宅起火了,要叫他们快出来,大家还迷于其中,觉得火很美,所以在火中玩。长者就要设方法,『那个地方好玩,不如外面这里有这么多的好车,大车、小车全都有,车子里面有种种的宝物,随你选,看你要去哪里,四衢,你都能行。』这就是长者的智慧。
长者,就是譬喻佛。佛就如那位长者,不舍他的孩子在此火宅中受苦难,所以用智慧,用方法,用他的财富,再制造这么多的宝车,这么多种的车,就是要诱引大家懂得离开此三界。这就是以种种方法来譬喻,这是举其中一项。
《法华经》中,譬喻是用很多种的方法。起初小车,『初许三车』,这就是在施权,然后就以大车——你要这辆小车,不如你用这辆大车。小车载的东西较少,你要用大车。这就是譬喻。
我们用小车,要从此岸渡到彼岸,能载的只是少数人。要到彼岸,要换渡船,小船载一个、二个、三个;用竹筏渡过去,太小了。同样要过去,我们为何不用更大艘的船,能够几千人这样同时过去。这是一种渡的譬喻。
所以譬喻要设法,佛陀的巧妙智慧,这样用种种譬喻来说法、弘法。所以『言辞方便力』,佛陀他就是以种种的言辞,方便的力量。所以『人生适于现世中』,我们现在的人生,正好值遇此时代,所以『亲近善友知识』,我们若能好好用心,自然『闻其善巧方便说法,遂发菩提心』,这样称为『方便』。
⊙言辞方便力:人生适于现世中,亲近善友知识,闻其善巧方便说法,遂发菩提心,是名方便力。
我们用心听人家说的话,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我们都能学到。这些人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回过头来,我们自己,我们也要这样好好身体力行。我们说的话,让大家也能接受,互相为善知识,互相为善友,彼此引导,彼此发菩提心。这全都是叫做『方便力』。
不光是方便就好,一定要有力量。我们能转变对方,不好的习气要如何改变过来。对方心的烦恼,心欲、习气末除,我们要如何循循善诱将他转度过来,或者是我们还有习气未改,别人如何来牵引我们,我们要用感恩心来接受。这种互相有所接受,这叫做『力』。
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来面对着人世间,无论是大自然的法则,人世间事物等等,我们要如何去随缘,如何来应变,如何用方便力于人间,方向要正确,不要有偏差,这全都是我们要学的。所以,一念心识攀缘种种的境界,所以我们要顾好这念心识,不要受外面这种不好的因缘侵入我们的心。恶因、恶缘要如何转成好因、善缘,这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时时要好好守护好这念心。所以大家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