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应病开法药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94

  应病开法药

  『调心寂静合和众,受持清澄无染着,守志愿行菩提道。』   

  我们若能心好好调,调得一片静寂的心,人人的心都在静寂中,这个寂静,就是我们修行者所要追求的。因为,心若寂静,自然人与人之间就是合和。

  丛林修行叫做『和合众』。我们有共同一念心,这样合起来,这个同一念心就是要修行。我们的方向,无不都是寂静的境界。这是人人心的趣向,希望能够在一个环境中,让我们的心很平静。你是这样的心,他也是这样的心,而我也是这样的心,这种共同一念心,不就是『合』了。有了『合』的心,自然就『和』了,这种『和合众』共聚的地方,叫做丛林。

  这种丛林境界,能够推行到社会,整个社会也是同样这念心,如何心调和,如何人人和合,这是一个最祥和的社会。这也就是每天每天,都是这样在说,希望我们人人一股清流。佛法如水,能够洗涤我们人人内心的污垢。修行的目标就是这样,要如何去除我们内心的无明染垢。所以,我们必定要受持清澄的方法。

  如何来净化我们的心,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无染着,方法,我们要精进。听闻一法,我们要闻、思、修。方法就是这样。听了之后,好好思考,有道理的,我们做得到的,我们必定要身体力行。这是方法。要如何来接受佛陀说种种法,我们要用何种心境来接受,接受此法来清除我们内心的污垢。我们若能清除内心的污垢,我们还要再保护,干净之后就不要再染着了。

  再来,就是要『守志愿行菩提道』。我们必定要守志,既然发心,发心如初,就成佛有余了。我们若能时时抱持着初发心,这念心好好地把握着,守持着,若能如此,这种愿行不离菩提道,我们绝对是在菩提道上精进。我们要接近『道』,而且行在道,你们想,要接近佛,哪有远呢?所以,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佛法,人人心中都有宝,心中都有法,探手无不是宝,力行无不是法,只是我们没有表达出来而已。

  佛陀在世时,有一次,一位贫穷的人到佛的面前来,向佛膜拜顶礼,抬头向佛这样说:『佛啊!我苦。』佛陀以很慈祥的眼神来看,『你苦在哪里?』他说:『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缺。看大家在供养佛陀,我知道我这辈子这么贫困,听人家这样传说,就是要供养三宝。但是我什么都没有,我要用什么来供养呢?听人家这样说,说要致富就要布施。但是,我也是什么都没有,我要用什么去布施呢?』

  佛陀就微笑对他说:『布施,不一定是要富有,也不一定是要用钱布施。你即使是贫,没有物资,你也能布施。』这位贫穷人请教佛陀,『什么都没有,如何能叫做布施?』佛陀就说:『教你七种布施,都不必用钱。』

  开始,佛陀就说:第一、你要面露笑容,看到人就要和颜悦色,不要一直叫苦啊!苦啊!一直叫苦,你就有埋怨的心,在你的面容现出了那种苦而怨的形态,有人看到你,就会远离你,弃舍你。所以你一定要和颜悦色,看到人,要用亲切感待人。

  第二、见到人,无论他人对你说了什么话,你的回应一定要用好话。时时与人说好话,人前人后,在人的背后也要说好话,在人前也要好言好语赞叹人。

  第三、你要抱持着好心。时时你内心的观念,见到人就要用那分,人人都是好人,可亲近的人,我自己也是好人,我就要自动亲近人,这种好心。

  第四、要用好眼。用很好的眼睛去布施。眼睛要如何布施?就是说,有的人看不清楚,你要指导他,牵引他,路要如何走,方向在哪里。

  第五、你要用身的布施。有的人体力不够,很重的东西,无法拿,无法扛,无法做的粗重工作,你能用你身体的力量去帮助他,做粗重的工作。如此,这叫做身力量的布施。

  第六、你要有敬的布施。见到人,要对人人尊重。你要懂得尊重别人,恭敬别人,对老人要恭敬,对一般人要很和气、尊重。

  第七、就是爱。无论是对人,对小孩童,对贫困、残疾的人,你都要付出这分爱心。甚至对所有的生命,人间一切的事物,都要用爱去布施。这些全都能布施,不必用钱,你应该做得到。

  这位贫穷人听到,『这么简单就能布施?』佛陀说:『是啊!虽然是这么简单,你这辈子做得到吗?』贫穷人就说:『这怎么会做不到呢?不必用钱,我就能去做好事,我了解了。过去生中,可能这些都是我的缺点,常常自哀自叹,所以我的身、口、意,都没有做到对人有爱,有恭敬,有利益,不曾说过一句好话,不曾帮助过人一分的力量。佛陀啊!我知道了,现在开始,这七种布施,我会身体力行。』

  看,佛陀的慈悲,原来要致富不一定是要有钱。就是只要我们这样做,做得到,我们的人生就是富有的人生。

  所以,我们人人心怀宝物,我们人人心中都有清净的如来本性,我们人人都有与佛陀平等的智慧,我们全都是本来具有,只是方法我们还没有很清楚。我们现在既然知道了,发心要亲近佛法,必定要闻、思、修,身体力行这样去做,自然我们就会接近觉道,自然我们就会接近佛性。

  所以,佛陀不断地在提醒我们,听经要仔细听。我们昨天不是说过吗,佛陀叫舍利弗,说:『舍利弗善听』。好好地听,大家既然要听法,要好好地听。

  要知道,『诸佛所得法』,表示佛陀修行的过程,还有诸佛修行的过程,都是要很精进。过程精进都是一样,所得来的法也是一样,就是觉悟,觉悟人人本具佛性。每一尊佛都是同样过程的修行,修行所得到的是同样的法,同样的觉悟,同样了解众生皆有佛性。施教的过程也是一样,因为众生无明烦恼厚重,所以每一尊佛同样都是要用无量方便力,来为众生说法。

  现在这段(经)文就又这么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

  众生,佛陀要为众生说法,但是众生心所念的,到底众生心所念的是什么?众生发心修行,所要修行的路,他的根机有深有浅。众生有的心欲很重,欲念很重,欲念很大,有的人就是少欲知足,有的人就是欲无穷尽,这要视众生的根机。欲念若较深、较重的,那就是烦恼多;若是少欲知足的,烦恼就轻。

  所以,众生虽然要修行,『若干诸欲性』,心欲有重有轻,众生的心欲有多少,烦恼就有多少。我们常常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的烦恼,所以佛陀就要开八万四千法门。应众生心病,佛陀就要开众生所需要的心药去治疗。所以,这全都是众生的烦恼。

  为什么有的烦恼轻,有的烦恼重,有的心欲少欲,有的怎么会这种欲念无止境?这都是与每一个人『先世善恶业』有关。常常说过,我们一定破除迷信,不过,因缘果报观,我们一定要相信。天地、宇宙、人之间,无不都是有因缘果报,这是我们人人一定要相信。

  每一个众生,经过了六道轮回,随着境界熏习了我们的习气。有时候,这个境界现前,就随恶造恶,所种的因,恶因自然就结了很多的恶缘,这就是众生所带来的果报。

  这个果报,来到人间,善因善果,这样的人来人间所遇到的是善的缘、善的果、善的报,所看到的境界都有好的因缘来牵引他,这全都是叫做善业。过去生有造善因,结善缘,所以这辈子所见到的人都会牵引他向善的方向。所以这是善,与过去生有关。

  或者是恶呢?所到的环境都是很恶劣的环境。因为,有遇到的都不是好的缘,让他去做那种坏的因。这就是因为恶缘,所以再去造恶因,种恶因,又再结恶缘,这种恶因、恶缘不断复制,烦恼就不断产生。

  『先世善恶业』,都是这样不断地纠缠过来,所以我们必定要用心。佛陀对一位贫穷人,都会为他开示,平时要和颜悦色,平时要说好话,时时看人都是好人。我们若能够这样,有七种方法,我们同样这样做,那是不是都是与人结好缘呢?这是我们学佛的方法。

  这些事情,佛陀都知道,他要为众生说法。诸佛来人间,也是这样。对众生一切的根机,若不能很了解,要如何应机逗教呢?要如何开方便法?所以,这个方便法,也要很清楚众生的根机。所以,『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全都知道,这就是佛陀要先了解众生。

  各位菩萨,我们都要先认识人。对人,我们先了解他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用心付出。人,人人第一所爱的就是亲和感。我若看到人,我对这个人一见就很有缘。我们要让人看了,觉得我们与他很有缘,很投缘。第一项,你就要修和颜悦色,要好好开始如何保养我们的『慈济面霜』,在我们的形态中。

  还要说话让人家能够听进去,要常常说好话。要抱着好心、恭敬,人人都是好人。还要常常去帮助人,无论是眼力,人家看不清楚,我们要指导他一条走安全的道路;或要不吝惜手脚,尽量去帮助人,我们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助得到人的,就尽量付出。对人要有恭敬的心,恭敬的态度,我们对人人真的要无私的大爱付出。

  我们每天所过的日子,不是物质享受的欢喜,而是『人和』的欢喜,这叫做丛林,这叫做修行的道场。所以,我们要时时『调心寂静和合众』,我们要做一个与人人和合的人,这就是我们的道场。

  心灵的道场也是如此,我们要『受持清澄无染着』,真的要好好受持。我们既然发心修行,习气一定要改。改除习气,就表示去除无明,不要再有染着。我们既然是发心修行,必定要『守志愿行菩提道』。

  佛陀,诸佛来人间,无不都是要为我们教育。所以种种的方法,方便法,无不都是要为众生说。但是佛陀,诸佛都已经先了解众生的根性,他才有办法用方便力来施教众生。所以各位,学佛,就是要学这些重点方法。请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巧方便力
下一篇:随众生欲教有情
 自性自证悟
 灭八大苦得无上觉
 真如实相的妙法
 四生六道轮回无穷
 信力坚固心无畏
 佛光普照心灵之光
 妙法难得莫如昙现
 了彻生死大事
 莫入邪见稠林
 以善塑画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八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幸福就是此时此地[栏目:一行禅师]
 古法的深意[栏目:佛陀教你不生气]
 护国安仁 目录 缘起[栏目:妙莲法师]
 二 阿耆多学童所问[栏目:经集 五 彼岸道品]
 佛法是一种快乐的活法[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五戒的环保意义(雨山)[栏目:佛教与环保]
 生命的重建 第二章 你有什么问题[栏目:露意丝·海]
 拙火[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放生是培养慈悲心[栏目:放生心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