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一课
 
{返回 狮吼音·开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930

主题: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时间:2013年11月1日上午

原文:

  敬礼至尊诸上师

  1.佛陀至言心要义 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路 我今随力而宣说

  2.于三有乐不贪着 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 具法缘者静意听

  3.无出离心无息灭 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贪有乐缚众生 故先寻求出离心

  4.暇满难得寿无常 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 思维能除后世欲

  5.修已于轮回盛事 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 起时是出离心生

  6.出离若无菩提心 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 智者应发菩提心

  7.四瀑流冲难阻止 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 无明大暗所蒙蔽

  8.无边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状思已发大心

  9.不具通达实际慧 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 应勤通达缘起法

  10.见世出世一切法 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

  11.现相缘起不虚妄 性空不执二了解 何时见为相违者 尚未通达佛密意

  12.不拘一面而同时 在见缘起不虚妄 即灭实执所执境 尔时见观察圆满

  13.又由现相除有边 及由性空离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 不为边执见所夺

  14.如此三主道扼要 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 为究竟事速修持

  今天接受主办单位的邀请,来讲授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让我非常紧张,当然有时比较不紧张、有勇气时,也会稍微做一些开示。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佛法知识,提到传授佛学知识时,自己需要具足一些功德知识,因此今天改以一种佛法座谈方式,来跟大家谈谈佛法。

  佛法中说「依法不依人」,就是讲法者或许有诸多过失,但讲法内容是传承祖师的教言,因此若听法者能依照对传承者的信心、以此心态去听闻法教的话,虽然传法者有过失,但传下的法却是非常清净,因此起码听者会有一些了悟,会得到一些利益、收获。

  很抱歉在今、明两天就在这里耽误大家时间,为大家讲解[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师是十四、十五世纪间的大德,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格鲁派的创始人。透过宗喀巴大师的传记,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他是具有高深的佛法造诣的佛法大师,且对藏传佛教有巨大贡献,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的具体改变,有两个主要部分:首先是整顿了正法的戒律、其次是让藏地传承了龙树菩萨的中观见解。

  在宗喀巴大师之前,藏地并未有明确的中观传承,是因为宗喀巴大师他本身的深入研究及传授,而让中观在藏地得到广泛的弘扬,让中观独特的见解,变得显明易懂。另外是戒律上的贡献,宗喀巴大师在戒律上的严谨和对戒律贡献,受到一切藏传佛教肯定。

  藏传佛教重大贡献:三乘循序渐进的学习法

  以此书而言,「三主要道」是在藏传佛教举足轻重的经典,传承自阿底峡尊者的道次第而归纳、创新出来新的新译派格鲁派教法,所谓「道次第」,是说每个士夫都可具备三种乘,这是藏传佛教非常重要的标志和典范,也是比起其他教派殊胜之处,因此不要把显教和藏传佛教作区分,因为藏传佛教的理论包括显教教理。

  藏传佛教修行以此概论而言,三士夫的修学方法,可以依照初学者开始,从小乘、大乘、密乘而次第出现,都可以在同一行者身上展现出来,且相互观照,这就是藏传佛教殊胜之处,展现这种殊胜之处的「道次第」也因此在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宗喀巴大师也被藏传佛教尊为佛教的宗师。

  宗喀巴大师之前已出现达波噶举传承,达波噶举的主要上师是冈波巴大师,冈波巴大师虽然主要修持大手印法门,但前行的修持都是依照噶当派修持,因此又称为「噶、印合一」即噶当派和大手印合二为一的修持。

  因此总归来说,「道次第」教法对佛教有巨大贡献,是因为这三乘都可毫不抵触的展现在同一人身上。其他传承中,或许会有声闻乘不承认大乘,有时大乘不承认密乘等,有诸多说法,但「三士夫的修持」是不分大小乘或金刚乘,都可以相互依存。

  从小乘到金刚乘、互相不抵触、无有纷争、循序渐进的修持,是藏传佛教的重大贡献,因此宗喀巴大师将三士夫修持无余的展现,让「三主要道」成为非常壮观的巨作、含蕴高深造诣和见解。

  宗喀巴大师的贡献无须我多说,大家从传记中都可感受到,直到现今达赖尊者也秉持宗喀巴大师的风范,传承宗喀巴大师的言行,完整表现出宗喀巴大师的言行及高尚的传承,显现出经久不衰的清净传承。

  今天要讲的三主要道,主要在讲「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

  此法分为初义、中义和后义三种,首先念诵礼赞文、立誓造论及鼓励听闻,正文便是中义,分为三种:「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

  「出离心」分为三种,包括「出离的理由」、「出离的方法」和「出离的界限」,这三种,最初讲出离之理由,在佛教之中,以人为主的众生,我们所希求的都是快乐,我们共同避之唯恐不及的是痛苦。

  接着讲到出离之量,也就是出离的界线:

  「修已于轮回盛事 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 起时是出离心生」

  也就是说,要先了解一切痛苦本性为何,因此心向真理的去了解真实的境界。

  以希求快乐、不求痛苦为基础,但我们所希求的快乐常无踪影,但痛苦偏偏降临在身上,也就是「求不得苦」及「不欲临苦」等,虽然我们一直在为消除痛苦而努力,但至今仍未得到真正的快乐。

  有时我们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混淆了快乐的因和痛苦的因,现在我们是物质至上,觉得若有了钱,什么都可买到,包括快乐,但世间万物并非都可用金钱买得到。外在物质有限,但人类欲求无穷,因此不要把希望放在无意义的物质希求上,也不要把物质看得太重。

  外在物质并非幸福的源头,有或没有都无所谓。但我们暂时的希求和自己的所作所为常相互错乱,譬如我们要去商店想买个表,逛着逛着却眼花缭乱,觉得自己真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需要,有时我们就是被千奇百怪的广告吸引,不辨好坏的去盲目跟从,也不想想自己是否真正有此需要。

  因此,我们不管所做何事,都不要落在片面上,而是要了解事物真实的本质,要体察、洞悉自己真正的需求,什么才是幸福的根本、什么才是幸福真正的因,因此对轮回出离,就需要先铲除不切实际的需求和想象。

  若有人问「你需求什么」的话,一般人会很容易回答说「我要什么、什么」,但若继续被追问,「你所需要的是基于什么的因?」「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你所希求的?」那么就难以回答了,也无法确定,我们一直迷惑在因上,因此也无法获得快乐,因此,快乐需要何种因才能产生呢?

  「出离心」:「暇满难得、人生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

  出离的转心四思维中,「暇满难得、人生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中,前两者是为让行者出离今生,后两者是为让行者出离来世。

  前两者提到「人身难得」,也就是「暇满难得」,即能够得到修法之身的八种闲暇与十种圆满人生。所谓「暇满」分开来解释,就是「闲暇」和「圆满」,「闲暇」代表有闲暇去修持佛法,「圆满」则是具备一切内外修法的因缘,因此称为暇满人身,而这就是真正殊胜的人身,也是具备修法基础根器的人身。

  「法」即是「善业」、「福德」

  所谓佛法、修法的「法」,有诸多意义,很多人一谈起「法」,就是佛所宣说的教义,把「法」视为一种宗教,但所谓的「法」,其实并非仅限于佛法,「法」表达的意思,是所有一切,因此现阶段,要将「法」解释为「善」。

  也有人会觉得,「你们佛教中讲到「暇满难得」、「暇满人身」,但我对这些名词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是你们佛教内部必须具足的根器,与我无关」,有些人会这样想,但现在我们讲的「法」,是指一种「善业」,是福德的行为、福德的善业。

  所谓「思维暇满难得」,是要去思维善业,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因为我们今生已获得人生八种闲暇和十种圆满,可称是已具备了行持非常伟大事业的基础,我们既已获得如此珍稀顺缘,因此希望大家不要浪费,要体认到,自己已经有一份责任,该去行持八闲暇和十圆满,这是我们该尽的义务,这非常重要,并非说是仅限于佛教或佛陀追随者该去做。

  我们所有世间生存的众生都应该如此,在生存上都必须彼此依靠、相互依存,不论是自己的衣服、食物、物质,甚至自己的身体,都需要外在因缘才能获得,因此我们平常都习惯区分「自己」和「他人」,但事实上,自他也是相互依存的,自己是他众的一部份,他众也是自己的一部份。

  因此,我们不应依照平常习惯所想的,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因为自己的苦乐与别人息息相关,彼此的苦乐是唇齿相依,因此这个「自他相互依存」是非常重要的,「他人」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履行这个责任,落实到行动上,应该化为实际作为,而不是仅仅思维而已。

  「暇满人身」是一种行善的责任

  所谓的「暇满」不是说自己有多厉害,有具备多大功德,所谓「闲暇」就是有了机会、有具备利益众生的因缘,因此,我们有这样闲暇因缘,就应该承担众生的责任、承担众生的苦乐,这才是真正的「闲暇」意义。

  以我为例,我七岁时就得到「噶mb」的名号,因此也得到众人的尊崇、很多人顶礼我,我觉得这是给我一个利益别人、帮助人的机会,因此相对责任就重了。而并不是去想,因为众人都对我顶礼、敬重我,就代表我一个大智者,就不会犯什么过错,我从未这样想过,而是在别人的敬重之后,感知到自己责任重大,我一定要去利益他人,不然我对不起他们。

  这种责任大家都有,但我的状态看起来更为鲜明而已,因为大家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大家责任也是同等重大,只是看起来明显或不明显而已。

  不是说我们获得了暇满人身,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很厉害、很聪明或功德很大、万事具足,而是因为有这样暇满人身,就有了可用来利益他人、服务他人的机会,这才是「暇满人身」的真实意义。

  「无常」才有「选择的机会」

  何谓「死亡无常」?并不是说我们一直想着「明天会死去」「明天就要死了,该怎么办?」,这样不断去担心、去恐惧,这并不称做「观修死亡无常」,因为这种自然的、恐惧死亡的心态,谁都具备,即便是动物畜生都会有。

  「死亡无常」想表达的意旨,是既然获得暇满难得人身,就应当把握机会、把握每一时刻,让人生具足意义,就去利益他人。

  因为我们现在的人生具足所有顺缘,获得暇满难得,极其珍贵,不应当浪费这样人身,不该在虚掷之中度过,这样也对死亡毫无帮助,而是应当把握每一分钟,善用自己的一生而去行事、行善、去服务大众。

  所谓「死亡无常」,并不是让我们以否决、消极的姿态去面对死亡、去思考无常,而是应该思维:因为有死亡、因为有无常,我们才会有机会、我们才会有选择。

  譬如以吹奏音乐为例,当我们演奏时,因为有无常,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若是恒常,就永远只存在一个声音,就不会有下一个音调,就无法吹出美妙的曲子,因为无常,这一秒的音符才能接续下一秒的音符,各种美妙的声调才相继会出现。

  所以每一分钟都是改变和改造的机会。例如我们前半生或许已经被浪费掉,没有好好行善、没有精进改变自身或服务大众,但余生也有机会去改变,去变成一个善人;或者这个上午的作为不大好、可能作错事情、说错话了,但到了下午,仍有机会去改变,去转变成一个好人,这样每一分钟都会慢慢转变,都会视为非常珍贵,不会浪费每一分钟,这样你的人生才会具足意义。

  时间也过得有点慢,还有好久啊,我们在中午十二点休息好吗?他们说到要直到下午一点,但我觉得好像讲了很久一样。

  来世的出离心,根本偈子是「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断后世欲」,这两句子就是在阐述厌离来世、出离来世,因此一切世间万事万物及有为法,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生,外器世间和内情众生都是依缘而生,我们这个世间,当初也是从最初的一粒微尘慢慢积累、壮大,成为这样广阔的世界。

  「世界」依靠众人的行为而生

  因此所谓这个世界,分为「因士夫行为所生的世界」及「无需士夫行为所生的世界」。

  首先是「因士夫的行为所生」的世界,就是依靠「业」的因果而所生的;换句话说,世间是依靠士夫的行为而产生。

  所谓「业之因果」不是单指一人的行为,而是与众生息息相关,譬如我们所生的二十一世纪,是讯息的世纪,因为讯息传播的快速及无远弗届,让大众距离拉近、连结更紧密,因此也意谓着,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有个理论是「蝴蝶效应」,就是研究发现,一个蝴蝶煽动翅膀足以引起台风,这也表达出,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改变世界。

  特别是现今社会,个人的选择也会成为社会的最终选择,譬如说现在是经济、物质时代,彼此的物质交易就成为大众利益,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虽然现在人的行为有机械辅助、有工厂,有机器为我们人类做事,让我们能更轻便、更轻盈的做出更多伟大工程。但另一方面来说,也因此更容易毁坏我们的世界,不论是世界、环境或众生,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我们要谨言慎行,言行源自于心态、动机,因此我们要谨慎面对心态,好好调伏自己的心性,才有可能把世界改变的更好,所以个人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改变每天行为,就是保护地球

  谈到「个人行为可以改变世界」,就会谈到环境,「环境」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议题,环境不仅是依循自然规律而行,也会因为人类的行为而产生巨大改变,因此我们要展开保护环境的行动。

  有时我们会把「环境保护」和每天的日常生活区分开来,觉得那是另一种行为、另一种保护,但其实环境的变化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若我们不改变每天的生活型态,而额外花时去间一开环保会议、做什么环保活动,则两者根本是南辕北辙。要从个人每天行为和心态去改变,让世界大家庭变得越来越好,这才会对环保更有利益。

  因为外在物质有限,但人类内心却是无限,人总是永不满足的去追求、或人云亦云做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希望,所谓环境改变,是去改变自己每天的生存方式,和每天的生活心态。

  说是要讲到一点,时间走的太慢了,没有什么好讲的,继续讲下去只会让心脏更痛,就此打住吧。


{返回 狮吼音·开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二课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四共加行 连载二
 修心七要 连载七
 高尚品行--当下发愿,做个好人
 四共加行 连载一
 对初学佛者的基础修持之建议
 龙树亲友书 第二堂课
 法王为祈雨撰写的烟供文--烟供天戏
 修持方法的相关开示--噶举传承的见修行口诀
 2011春季课程第二天──自他关系与利他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堂课 环保,就是慈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二八○)[栏目:杂阿含经]
 圣凯法师对“茶禅一味”的理解[栏目:禅茶文化]
 传喜法师答疑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16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竺摩法师讲)[栏目:02 经注]
 Fasting and Purification[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十七届:开营式上的讲话(李焯芬)[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栏目:法藏法师]
 前行实修法(第一修法~第五十五修法)[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四讲 正宗分——苦空无常觉[栏目:达照法师]
 第八 那伽萨玛罗品[栏目:譬喻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