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涅槃的高速公路(护法法师)
 
{返回 法师法语格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67

涅槃的高速公路
 
护法法师

  自序

  《涅槃的高速公路》是在传达“乐行道,速通达”的观念。一个人学佛之后,不快乐,有闷气,有束缚,是不正常的。不快乐的人接触佛法,会变得快乐;快乐的人,会更快乐;更快乐的人,则解脱更快。这是检查佛教徒的工具,是“涅槃的高速公路”。

  佛法引导人们互相尊敬、友善,但不是拥有!真正的宗教思想不是占有或控制,不是一师、一寺、一道场或一地域的“山头主义”,而是了无挂碍,让身心获得完全的自由。自由是解脱的序曲,没有自由,犹如身处监狱。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融入了本土文化,好像食物加了调味料,虽然口味十足,但已失去了佛陀的原味思想。佛法传遍世界,大家通常只会说:“佛教在尼泊尔、泰国……”,但中国人却信心坚定地自称为“中国佛教”!这是需要大家好好省思的。

  本书的内容,有些是上课的笔记,故事的部分曾刊于《维鬘》、《妙心》等杂志。

  附录的故事出于巴利圣典,与中国佛教的味道可能不太一样,大家可以试著尝尝不同的口味。中文表达或许无法传尽佛陀教法的妙处,请读者发挥想像力,用心体会。

  《涅槃的高速公路》,有些人感觉书名奇怪,也有些人觉得蛮好的。个人出版此书的目的,是要服务大众,与大家分享佛法。读者若因此感动,请与他人分享;若觉得无聊,个人还是很感谢。




  1. 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就有十八界。由此可以深入认识自己。

  2. 自问:每天眼睛见的东西有多少?算一算,能分辨的有多少?能记得的有多少?影响身心的又有多少?人们有太多的烦恼都由眼而入,所看到的不断刺激,持续消耗身体的能量。因此,一旦六根因为外境的牵引而乱跑时,坐下来,休息五分钟,或许可以使身心恢复平衡。

  3. 同一色尘,小朋友产生的眼识与大人不同。小孩的眼根较清净、无污染;大人内心复杂,又有各种习气,不能如婴儿般纯洁清净。

  4. 别人一句好话或坏话,我们往往不让它随时间过去,而把它留在脑中,存档在心里,时时影响著身心。

  5. 人们常常告诉自己:“我在想(某事)”、“让我好好想一想”,或劝告别人:“你要仔细想一想”。殊不知其中的“我在……”、“让我……”、“你要…… ”皆是根本烦恼。抓住这个我相不放,就永远不得解脱。

  6. “我”这个概念,从那里来的?“心”所制造出来的。

  7. 因应问题,一味地“想”,并不能解决。因为“想”始终只是“想”,而且想完一件,可能接著产生另一问题。倒不如以单纯喜悦的心情面对就好,不必浪费时间和精神在“想”。

  8. 学习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起,观照色(声、香、味、触、法)的来临,清清楚楚地知道颜色(声音、香气……)的来来去去,不执著。常常这样练习,可以达到如如不动的境地。

  9. “猫”不知道人们称它为“猫”;“猪”也不晓得被称为“猪”。“猫”、“猪”只是文字称呼的假定名相,并不是真实。我们也不清楚猫怎样称呼人们!我们说猪笨,它真的笨吗?说猪臭,它并不觉得自己臭。因此听别人讲一句话,不该立即相信,必须以智慧分辨。

  10. 自问:生活中,什么人、事、物控制著我们?是自己作主?或被别人控制?有人被老板控制,有人被工作和责任控制,有人被家人和同事控制,有人被钱控制,有人被感情和婚姻控制,不得自由。想想:是否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心)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

  11. 生命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但追求维持生存的资粮,也会反过来牵制我们。

  12. 身体、生理上的欲乐或痛苦会控制我们。做某件事之后,心理上的喜悦、快乐或忧虑、郁闷,也会使身心不得自在。

  13. 缺少智慧了解,盲目的信仰会使人迷失。

  14. 患工作狂的人被热情和忙碌所支配。

  15. 每天起床后,问自己:“○○○,你起来了!”有意识地看看诸根,自我检视,透过此法观照无常。

  16. 紧张时,有没有停下来想过?其实,紧张是自己在紧张,不是外界在紧张。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当下放轻松?

  17. 执著钱、爱钱,但钱有没有执著我们?钱说过它爱我们吗?执著外在的东西,而它一点也不在乎我们。仔细想来,是不是人比较笨?

  18. 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赚钱?”是不是为了不必再挣钱?为什么要工作?是不是为了不需再工作,想得到休息?但一般人没有“觉”,忙了一辈子,还不晓得休息。

  19. 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身为佛教徒,每天须详细观照四圣谛。不懂四圣谛,将不懂佛法;离开四圣谛,则见不到佛陀。

  20. 四圣谛是检视自我很好的工具。比如:心中存有敌人,是苦;详细检查讨厌的原因、经过及影响,是集;除去敌意,不受它影响,解脱自在,是灭;培养慈悲心及正见,健全自己,是道。又如:在暗夜的森林中,心生恐惧,是苦;四周一片漆黑,是集;有光明照耀,是灭;盏盏灯火,是道。

  21. “生命”与“苦”的关系为何?出生前,在母胎内饱尝痛苦。十月住胎,狭窄、黑暗、充满恶臭,肢体被压迫,饱受热气蒸煮。母亲行走、坐立皆令胎儿颠动震荡,痛不欲生。母亲喝下冷、热汤,均使胎儿倍感煎熬。

  22. 胎儿与母亲的器官相连,母亲吃药物杀细菌治病时,为何胎儿不会受伤害而死?因为业力的能量太强。

  23. 出生那一刹那,有如自钥匙孔拉出一条巨龙,痛苦可怖,此乃最大的苦。出生后初触空气、洗澡,皆使胎儿如嫩芽般的身体倍尝苦痛。

  24. 出生后至成长期间,尚有数不尽的苦来于自己或他人。因此,生是一切苦的根源。

  25. 为何人出生时是头朝下?这是业风的能量太大,造成一出生即颠倒。

  26. 有生就有苦,“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八苦之中,“生苦”包含著其它七苦——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燃。一旦“生”之后,所有的苦便群集而至,不断投入。

  27. 生命不断地变化,所以有苦。试问:孩童时的快乐,还在吗?记得多少?可否重来?由此体会无常之苦。

  28. 为何有人老得快?主要是由于心理影响生理所致。包括:内心纷扰杂乱,背负太多的压力、闷气。而易怒,嗔恨心强,燃烧身体的能量,将加速老化。

  29. 深刻了解了四圣谛,年老时较不会紧张、害怕。学佛,从某方面来说,即是学习死亡。学佛之后,可以随时准备死亡,迎接死亡。死,是安详、平静、微笑的。面对死亡,只有寂静,没有对话,没有话说。是一种美。

  30. 一般来说,孩子们比较单纯、快乐、自在;大人反而不如小孩。孩童挨骂,一会儿又恢复笑脸;大人能否做到呢?小孩想哭,就放声哭;大人往往有许多顾忌,甚至哭不出来。

  31. 古印度习俗早婚,大多十几岁就结婚。此时思想单纯,考虑的较不复杂,问题、苦恼较少。迟至三、四十岁才结婚,心思复杂,考虑的条件太多,徒增烦恼。

  32. 纯因信仰而皈依者,容易迷失。由见“法”而皈依者,较容易有正信。

  33. 缘起法是佛教的精神,包含整部大藏经。但,缘起法不容易理解,甚至可能引起疑惑和误解。

  34. 缘起即观照事物原来的样子,没有人能够改变。因此,可以放下,不必执著。它,是一种力量,一种真理。

  35. 任何事情都有原因。找到因,就得灭。佛陀为何放得下?因他觉悟缘起、缘灭。为何我们放不下?因为不知道缘起,就不得灭。

  36. 若心想:“我有钱。”并执著钱是“我的”,则会担心失去,一失去便痛苦。观察因缘:“这钱只是恰好路过我的口袋,总有一天会失去。”了知失去也是缘起,就不会难过。

  37. 世上存在著没有原因的事物吗?这是不可能的。一定会有原因,这是一种法则。

  38. 为何越老记忆力越差?因为贪、嗔、痴累积太多,影响记忆。小孩子较单纯,所以记性好。学佛最重要的,就是离贪、嗔、痴。

  39. 不懂佛法的人,老了之后可能活得不安,犹如旱鸭子掉入水中,鼓翅挣扎。学了佛法,就像习得游泳技巧,水不能威胁他。

  40. 生死一体,生死、死生,相续不已。知道人出生的因缘,就不怕死。修习“念死”,较不会苦恼。

  41. “悲”不在肉体内,而于吸气、吐气之间,和心之路上,不是“我的”。观照心路上的人、事、意念,会提高生命的价值。

  42. 学佛要能碰触到自己的心,否则徒劳无功。

  43. 静坐过程,清楚观照脑际浮现的念头,包括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每天持续将好念头记下来,长期累积,用来省察自己。感觉内心情欲太多时,可做倒立运动。

  44. 有苦,但没有受苦者。有因缘集聚,但没有我。有寂灭,但没有解脱者。有道,但没有走在道上的人。

  45. 想到星期天这一天,是自己的日子,就轻松、舒服。周一到周六,泰半为别人而活,为了家人、工作、学生……。星期天,时间应该留给自己,愉快的享受。

  46. 所谓“无明”是指:

  (1)没有知识
  (2)不懂四圣谛
  (3)没有学问
  (4)存有邪见
  (5)以无常为常
  (6)以苦为乐
  (7)以无我为我
  (8)以不净为净
  (9)以不真为真
  (10)以无神为神
  (11)不懂五蕴
  (12)不理解身和心

  47. 基督教讲神爱世人,有“爱”则易生执著,更衍生痛苦。佛陀不讲爱世人,也不讲保祐世人,只分享体悟到的真理,接不接受在个人。佛陀不会强迫别人相信,若不接受,他也不会难过,始终如如不动。

  48. 学佛之后,自己变得快乐,也要试着将佛法散播四方,随缘助人,但不求感激或回报。内心追求别人的感谢,将产生痛苦。

  49. 养儿育女是一种责任,不是为求子女的报答。应无所求、不执取,否则会失望、痛苦。

  50. 人与人相处,只要思想沟通就好,不要想主宰对方。一心想要改变对方,不但自己会很累,也造成双方的痛苦。尤其夫妻、父子、朋友间的相处,更是如此。让他成为他自己那样子,不必强求改变。

  51. 为何一般人行善,便要求得到好结果?口说好话,便求获得好反应?因为无明。怀著无明为善,最后仍会产生烦恼。

  52. 为什么做好事时,会有无明?因为执著,怀著期待,就会受伤害。如此,即使有果报,也不大。

  53. 佛陀的行动(Action),没有期待,不会受报(Reaction)。超越善与恶,行于中道,故无烦恼。

  54. 自己的行为,不论做的、说的、想的,必定要负责任。最快速的解脱方法是,做任何好事都不执著,单纯的出于慈悲。如此则易平静、安详,行为才会趋向清凉行、中道行。

  55.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我们的,因一切皆是无常。但人们往往容易取著,造成自己的痛苦。所以在家居士,最好常练习放弃自己最喜爱的东西,观想:“这东西刚好来到我家,以后必定要失去。”如此,较不会执著。

  56. 人们因为执著的缘故,已经跑得太久、太累了,实在应该放下执著,过著轻松、自在的生活。

  57. 大家都不喜欢压力,然而事实上,仍有一大堆压力围绕著我们。压力从何而来?心的无明执著制造出来的。

  58. 为何不能把压力解除?是内心打了结,故无法轻松、自在。

  59. 生命中有太多的执著,这些执著均须舍弃。包括:

  (1)对六根、六尘的执著。
  (2)对仪式、戒条的执著。
  (3)对意见的执著。
  (4)自我中心的执著。

  60. 静坐之中要求静默(Silent)。身要静默、心要静默,一切执著的东西都静默。

  61. 我们是静默国王--佛陀的弟子。要时时休息,静默。愚笨的人不懂得休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因为他的内心太急迫、太乱了。一天之内能不能找出五分钟、十分钟,真正让自己休息?

  62. 观受念处可以解脱。一切的行为都会产生受。它来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受有苦、乐、不苦不乐;还有善、恶、不善不恶;时间上,有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乘起来达到一百六十二种受。

  63. 有时自问:为什么喜欢做这件事?答案往往是:因为做这件事带来的感受很舒服。比如:喜欢打高尔夫球、谈恋爱、上某一家馆……,都源自于喜欢的感受。

  64. “受”会随因缘的不同而改变。比如:饿的时候、吃到半饱与吃到饱满的时候,感受都不一样。因此,可以试著多与自己的感受做朋友。

  65. 常常感觉一下:起床后的感受?运动后的感受?喝冰水时是什么感受?生气时呢?经常以灵敏的心去觉照自己的受,将可进一步认识自己。

  66. 要有自己的风格,不必在乎别人的言论和批评,更毋须依别人的话生活,否则将迷失自己。

  67. 若问十个人:“你最想要什么?”答案可能就有十种。有人想要钱,有人追求爱情,有人要工作,有人想聪明,有人寻求解脱,有人想要……。若心中还存著「想要”的念头,就是取著和贪爱。

  68. 台湾人多半不懂如何休息,身和心不断忙于俗务,即使有时间也不休息。看看佛陀,为何总是坐著?不忙著工作?他坐著休息,身心多么舒服呀!见过忙碌奔波的佛吗?

  69. 学佛,能不能就从佛像开始?佛陀的五官令人感觉清净,他的眼、耳、鼻、舌、身全都在休息。凡夫则相反,五官均被外界所迷,色、声、香、味、触的感受牵引著,到处乱跑,停不下来。由于五官充满贪、嗔、痴,凡夫就终日活在生死疲劳之中。

  70. 日常生活中,不断执取外物,自己却意识不到。眼喜欢看美色,耳喜欢听好话,鼻喜欢闻香气,舌喜欢尝美味,身喜欢触柔,这些都是我们想要的。

  71. 人们也执取不好的东西。比如:说“我不喜欢运动。”其实,应该是“我喜欢不运动。”又如:“我讨厌打球。”这个“讨厌”本身就是执取。因此,任何念头或想法生起时,都要清楚。

  72. 佛陀虽慈悲,但也教诫人。只不过开示当时,内心清清楚楚,不会激动,也不被情绪牵著走。

  73. 凡夫无明,因此眼、耳、鼻、舌、身、心均有毛病,不正常。比如:眼迷于明星的华丽外表,心被电影情节所感动。殊不知这些全是假相,不真实的。其它耳、鼻、舌、身、心都常常被骗,不能如实知世间。

  74. 讲授佛法的老师须注意几点:

  (1)能视听者根机、层次的不同,善加逐步引导。
  (2)要从心上改变听闻者,首重在“通心”。
  (3)要怀著慈悲心教导。
  (4)莫伤害任何人。
  (5)不要想到“利”。

  75. 学习贵乎对自己有益。否则,多学不一定有用。

  76. 做优良教师的品质是:

  (1)能选择恰当的时机施教--应机而教。
  (2)真实明了自己所说的,不夸大、不欺骗。
  (3)能以柔和的言语和态度施教。
  (4)明确认清教学目的。
  (5)怀有爱心、慈悲心。

  77. “世俗人”的特质包括:

  (1)内心含有各式各样的杂染,不清净。
  (2)随波逐流,迷失在世俗中。
  (3)身、心内外,剧烈燃烧。
  (4)五根忙乱,意念迷糊。
  (5)昏沉。
  (6)五盖(遮盖著身心)。
  (7)远离戒律。
  (8)易受世人言论影响,而轻率相信;本身无正见,为他人所转。

  78. 凡夫多半活得无明,不知真理,如此则有100%的苦。一旦“想知道原因”,“想明白事实真相”,表示有自觉,烦恼立刻减少了50%。到第三阶段,明白了缘起的道理,苦恼逐渐止息。最后是彻彻底底洞察真理,即达到解脱的境界。

  79. 为何人有苦?因为执著。对某一件事的“兴趣”也是执著。比如,喜欢享受某些东西,从中获得乐趣,却没想到这终究也会带来痛苦。佛陀不讲究享受,所以解脱。

  80. 人们常在心中执著:“这东西是我的。”事实上,它从来不属于任何人。

  81. 常常怀著:“我的家”,“我的太太”,“我的孩子”……等念头,压力和负担会越来越重。仔细想想:太太是不是我的?孩子属不属于我?若这么问自己,压力马上减轻泰半。

  82. 一般父母总认为儿子理当是自己的,殊不知结了婚,马上变成太太的。父母养儿育女,不必将儿女当作私产,负责照顾即可。看看鸟类抚养幼鸟,长大之后,就不再管它,任其自由来去,多么轻松,无挂碍。

  83. 读书一定要真正受益,才有意义,否则根本不必读。作研究、修行、念经……等等也是如此。

  84. 我们的心,“大”好呢?或“小”好?心“空”最好。心为何无法空?因为储藏太多的垃圾,有过去的、未来的。一直想,不断拿出来温习,无法活在当下。

  85. 什么时候可以活在当下?呼吸时。烦恼生起,注意力马上转移到呼吸。此时知道,人只要呼吸就好,其它的不需要也可以。正念当下呼吸,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不会执著和攀缘。

  86. 诱捕猴子的人,将食物放在窄口瓶内。猴子伸手抓取,愈贪心,抓得愈紧,被卡住,结果遭人类捕获。试想,有时候是否人也像那只愚痴的猴子一样,老执著某一样东西不放呢?

  87. 阿罗汉达到真正的清净、无烦恼,境界甚至比菩萨高。前者无执著、无渴爱,永远不会难过。后者怀著渴爱的悲心,仍有压力,也会难过。所有痛苦的原因来自“渴爱”。

  88. 静坐要能观照当下的呼吸。学习静坐,若没有“Be here and now”(活在当下),则无效。

  89. 希望有美好的一天吗?每天起床后告诉自己:“今天我要过美好的一天”。晚上睡觉前问自己:“今天过得好不好”?天天练习,试著清楚一天内做的事。

  90. 每天有没有感觉到做了什么事是美好的?如果有,内心的喜悦会多一些。

  91. 知识有三种层次:

  (1)从听讲或书本上得来的。犹如别人喝柠檬汁,我们并未尝到滋味。
  (2)用思考想像来的。就如想像著柠檬汁的滋味。
  (3)禅坐悟得的真理。如同自己喝下柠檬汁,享受真原味。

  92. 常常想,目前拥有的东西能永久吗?钱财、妻子、儿女、名誉、地位……,这些东西能维持多久?真的属于我吗?事实上,这些东西都不是我的。

  93. 人们常因别人无心的一句话,记恨了好几年。事实上,说话的人,根本不在意,或者早已忘记说过那句话,甚至不在世了。可是我们仍牢记著,怀恨在心,岂非笨蛋。

  94. 好事不记,满脑子尽是坏事。如此说来,我们正常吗?

  95. 静坐可看清自己的心,观照生活的方式。自问:生活有没有乱七八糟?轻松、舒服吗?什么情况下感到真正喜悦?自己要清清楚楚。

  96. 常观想死亡,看问题会比较深入、清楚。多修“念死”可以减除我执,逐渐产生智慧。

  97. 易受他人话语左右,心神浮动,这是缺乏“定”。

  98. 内心的污染受到刺激,就很有力量,导引到烦扰的境地,不得自在。

  99. 我们常想:我过去如何如何,现在怎样怎样,将来会如何如何。这些都不实在,只是想法而已。不要老是活在想法之中。

  100. 人的无明就像弯弯的狗尾巴,即使用绳子把它绑在棍子上做矫正,也无效。

  101. 人必须学习安慰自己。起床后,面对镜子刷牙时告诉自己:“你看起来很有精神,很帅!”以笑容、喜悦、鼓励的话迎接自己,多么美好!

  102. 努力拜佛像,佛陀不会因此而感动。不拜佛像,佛陀也不会骂我们。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觉”。想藉拜佛像得到保佑,不如靠自己保佑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产生觉心,先皈依自己,才能皈依佛、法、僧。

  103. 佛法可以保护我们,帮助改掉不好的行为、感受、观念和习气,建立良好的人格。

  104. 知道当下活著,当下呼吸,一切烦恼马上消失。此时不用想过去,也没有未来。

  105. 调查一下,一星期内快乐的时间多,或痛苦多?以此验证学佛的结果,行为、观念改变了多少。

  106.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快乐。西方人称佛教徒是最快乐的人(Happiest Being)。要如何成为最快乐的人?须注意三方面:行为、言论、心地。倒掉心理的各种垃圾,使个人在身、口、意三方面均成为最美的人。

  107. 人的问题、不满皆在肉体里面,在六根之中,不在外面。一切痛苦均来自身体内。

  108. 学了佛法之后要会运用,用来改善生活方式,让自己远离痛苦,走向清凉、自在。

  109. 愚笨的人习于取著。执著喜欢的人,执著讨厌的人,徒增烦恼。

  110. 静坐要能观照无常,照见每天都在步向死亡的路上。

  111. 讨厌的人不在心里,不在脑子里,而在一呼一吸之间。烦恼、痛苦、忧愁也都在呼吸之间。

  112. 有人在经历苦之后,生命变得更苦;有人经过苦的历程,反而得到乐;有人在苦的磨炼后,获得解脱。这中间需要什么?智慧!

  113. 为什么会有苦?因为自认是“我的苦”、“我在受苦”。本来不苦的,变成了苦;本来苦的,苦上加苦。以无我的心态面对,较不会执著苦或自己在受苦。因为愚痴和无明,带来痛苦。

  114. 心中存有“我讨厌的人”,一直放不下。错就在自己,不在对方。

  115. 苦来时,凡夫会迷失,跳不出来,被它束缚。执著苦是我的,就不能解脱。

  116. 人执著“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我的房子”、“我的存款”、“我的汽车”、“我的……”,会产生痛苦。佛陀没有“我的”,没有苦。

  117. 肉体是什么?能执著它是实有的吗?肉体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充满不净,随时变化,不能由我们自主。人注定要历经生、老、病、死,死后肉体便腐烂、生虫,不值得执著。

  118. 有了心思,加上无明,便产生“我”、“我所”的假相。我们往往被假相骗了,不知“我的”观念是假的。

  119. 心爱的玻璃杯被人打破,通常会生气、难过。玻璃杯会破是无常,杯子是无我。买的时候,怀有“无常观”,知道它随时会破,较不易生苦恼。念头一转,当下解除不少痛苦。

  120. 肉体的苦,可以靠药物治疗。心灵的苦,必须靠转变心念来解除。

  121. 静坐中,慢慢看清内心的痛苦。学习放下这些苦,放下即解脱。

  122. 一天之中,有几个健康的念头?多少病态的念头?想想,生气的感觉好不好?对身体健康吗?心里舒不舒服?为什么要当作“我”在生气,这样是不是太笨蛋!

  123. 修身念处,学习“观身”,帮助了解自己。观照“吃饱”是什么感觉?“饥饿”是什么感觉?苦恼,什么感觉?睡饱后,什么感觉?……久而久之,便清清楚楚地认清身心。

  124. 养宠物,费心照顾,即变成它的奴隶。别人骂我,心中不高兴,变成他的奴隶。别人赞叹,心中高兴,变成他的奴隶。想想看,有没有当别人的奴隶?

  125. “禅”的巴利文是“JHAANA”(禅那),燃烧障碍。“JHAA”意为“燃烧”,“NA”意为“障碍”,包括五种遮盖身心的东西(五盖即贪、嗔、掉举、昏沉、疑)。

  126. 富有的人不一定快乐。心中存有贪念,十元都舍不得,心态和乞丐没有两样。

  127. 念头不正确、生锈、腐烂,就全身不舒畅。念头要改,否则到那里都不快乐。内心喜悦,不论到何方,均感快乐。此时成为一个自立的人,不需外界力量支撑。

  128. 生活及工作上,往往背负许多沉重的压力,虽不喜欢,仍得承受。倒掉不必要的负担,让身心舒畅,这很重要!

  129. 睡觉前默念:“我现在要休息”。躺下时,什么都不想,练习让心死掉,放下万缘。如此,清晨起床,心情会很愉快。

  130. 静坐的目的:

  (1)为了全身新鲜(Fresh),六根寂静。
  (2)散播慈悲心,将恨转变为爱。内心没有讨厌的人,身体也会健康。
  (3)闭上眼睛往内看,内观,清清楚楚地观照。

  131. 意念不要制造太多生命的压力和负担,让身体达到真正的轻松。

  132. 感觉身心很重、很紧,要如何变轻、放松?可以靠静坐达成。

  133. 佛法简单地说,是一种放松生命的方式(Relaxing way oflife)。

  134. 人们喜欢跟杂染游戏,与烦恼合作,始终被困在“苦”中,甚至苦上加苦。这是愚痴的代表。

  135. 禅坐的人,可以得到一种健康的能力。不但身体会变好,由于脸部肌肉放松,面貌也会转好。这是静坐净化自心,心轻安带来身轻安,身体自然健康。

  136. 静坐之后,全身放松,可以看清楚各项问题,如此一来,什么都可以解决。

  137. 肉体塞满垃圾,好东西就进不来了。

  138. 我们常作心的奴隶,心制造出许多错误的观念、假相,欺骗我们,造成身心不得安宁。因此,须调查心产生的念头,以便赢心,作心的主人。

  139. 静坐中,念头起来时要加以调查。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好的、不好的,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透过此,了知无常,明白万事万物皆不断地变化。

  140. 做下列五件事情,要慢而不要求快。爬山要慢慢走;学习要细心的、慢慢的;赚钱要慢慢的,不求一夜致富;追求某一目标也要慢慢进行,不求速成;生气也要慢慢的,不要一下子爆发出来。

  141. 每天重覆做某事时,要在内心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心里要清楚。比如:爱喝酒的人要常自问:“我为什么要喝酒?”甚至吃饭、穿衣、洗澡……的原因,都要清楚。

  142. 人都会死。但,为何平时感觉不到死亡的迫近呢?因为生命之流的速度太快,每天这样过日子,感觉不到会死亡。停下来(静坐),就看得清楚。

  143. 心本清净,因六根接触六尘,产生许多污染,变得不清净。心不攀缘外在世界,自然安宁。因此,不要找寻目标。杀掉心,让心止息,如静止的水,沉淀杂质后所呈现的纯净。尽管外在世界如何纷扰,也不会影响心的清净。

  144. 台湾民间信仰中,神明的爱都是商人式的爱,一种有条件,有利害关系,交换式的爱,而非无所求、清净的爱。

  145. 人都有分别心。有“我”,就有“别人”,产生一种对立关系。除去这种分别心,必须练习“无我”。因为无“我”,就无“他人”。浑然一体,对人的爱心,才不会是假的。

  146. 起床后,深呼吸三次,告诉自己:别人得罪过我的,我从今起要原谅他;我得罪过的人,希望他能原谅我。如此观想,培养自己的“原谅心”,心里越来越舒服,很多心结都可以解开。

  147. 怀有慈悲的呼吸,全身都变得柔软。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我心中不再有敌人,即使是得罪过我的人,也希望他过得快乐。

  148. 菩提(Bodhi)译为“觉悟”,意即“学习看见自己的心”。这并不圆满,因为还有“自己的心”,仍属于一种根本的执著。虽看见了心,却不一定能解决烦恼。因此,应译成“觉不悟”,即学习“无心”,连“心”都没有。因为菩提里,没有心的位置。

  149. “自在”中含藏了“自己”,即“我执”仍在,一样会衍生痛苦。“自不在”,则抛弃了自我的执著,才能真正放轻松,潇洒地解脱。

  150. 静坐可说容易,也可说不容易。静坐首先要控制“心”,找到“心”,并加以调查,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151. 修不净观是为了了解无常,真正认知到万物不断地改变,来来去去,无可执著。洞察到身体,乃至万事万物皆属无常,随时在变化,便知不可执取任何一物,智慧就逐渐产生。

  152. 当想拥有,痛苦便伴随而来。比如执著想法、主张、学问、信仰、……。心中有了这些,自然产生对立、比较和冲突,永远不得解脱。

  153. 执著佛法的不同教派、教理,也是一种不可解的执著。

  154. 净土就在每个人心中,不在遥远的某处。因此不必执著外在的净土。认知这一点,才能享有内心真正的清净。

  155. 佛法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己的身、心、六根、五蕴,直接从肉体下功夫。懂得身体内外的东西,自然能够了解佛法。

  156. 生活上往往出现许多结,这些结来自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心想……,障蔽了我们,使我们看不到佛陀。

  157. 若心中有结,则无法找到净土。将心中的结打开,处处是净土。

  158. 不须到处烧香拜佛,祈求保佑。只要对周遭的人练习无所求的爱,快乐立即产生,佛自然会来到我们心中。

  159. 无法天天练习静坐的人,可以试试睡前作清清楚楚的吸气、吐气,放松全身,使肉体全然休息,心也休息。如此,隔天起床会感觉很舒服。

  160. 要如何才能时时擦掉内心的杂染呢?靠专注的吸气和吐气。犹如走钢索的人,全神贯注于脚下,专注不散乱,保持警觉心,达到如如不动的境地,外在声光影响不了他,此时心中便不容易带有杂染。

  171. 莫因“听说”而烦恼,否则将成为愚痴的人。新闻报导或广告不见得是真实,因此不要轻易相信而受它们误导。

  172. 呼吸时,心随气息的进、出而进、出,表示心还不定。吸气、吐气之间,观照一下有没有疑问升起。吸气、吐气时,发觉心昏沉,当下马上提高警觉心。

  173. 吸气、吐气时观照有没有过去的、未来的事在心中翻滚;有没有生气、贪爱浮现。若有,当下要它消失,专注于一呼一吸就好。

  174. 心与息的关系:

  (1)贪心的人,呼吸快速。
  (2)嗔心的人,呼吸呈现粗、热。
  (3)痴心的人,往往感觉不到呼吸。
  (4)寻心的人,想太多,呼吸呈现粗、散。
  (5)信心的人,老实,呼吸较有规律。
  (6)觉心的人,能时时觉察到气的变化。
  以上可当作六面镜子,用来体察自己的人格。

  175. 身跟心可以藉由呼吸连接成为一体,使身、心相依于息。

  176. 吸气与心分离,各走各的路,表示缺乏警觉心。此时必须靠静坐,让两者合成一条路。如此才会安详、安全,所有心灵上的问题也都能回答。

  177. 不必老是赞叹别人美,因为看到美则心生对立,自己变成丑的。这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感觉是可以改的。应该认为自己是第一才对。常常告诉自己,我要变成最美丽的人,如此在身、口、意三方面经常为善,久而久之,自己会越来越漂亮。

  178. 人常迷于人工化的美(Artificial Beauty),而忽略了纯真的美。人也常陷于人工的慈悲心(Artificial Love),而非自然流露的慈悲。

  179. 何谓“想蕴”?六根所接触者,再一次想念、记载或记忆,累积聚起来的,称为想蕴。

  180. 时常想到那些事,有助解脱呢?

  (1)无常。
  (2)无我。
  (3)一切皆不净,即使外表美丽,本身仍然属不净。了知这一点,则能离贪、攀缘和执著。
  (4)肉体无用。
  (5)能舍。
  (6)不执著,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7)寂灭(出离,解脱)。
  (8)世界上没有一样可靠的东西,生活的所需非常单纯,不需一味追求外在的物欲。
  (9)诸行是不可爱的。物质和心所造之物,不永恒,会不断变化。 
  (10)时时怀著警觉呼吸。

  经常提醒自己这十样,就是在修行。

  181. 各国使用的语言不同,然而人类内心的话语是一样的,亦即人的觉性是可相通的。

  182. 诸法住于心,一切好的、坏的、美丽的、丑陋的皆由心所制造,故要好好看住我们的心。

  183. 若心中存留著“长的念头”(Long Thought),剪不断,理还乱,则容易生挂碍,如同背负著一袋垃圾那么累。

  184. 阿罗汉的心境是纯净简单的,没有长的念头,没有痛苦。外境来,短暂感受之后,马上放下,不会黏著,不会存在心中反覆地想。

  185. 佛陀没有长的念头。他人的冒犯、污辱、恶行不会放在心上。发生之际即忘记,解脱自在,如如不动。

  186. 昨天的烦恼,一年前做错过的事,需要一直留在心中吗?如果让它们变成长的念头,徒然造成内心负担,不得自在。

  187. 五蕴是重担,要快快倒掉。有色,但没有蕴,让它来来去去,不要累积在身心。

 


{返回 法师法语格言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放生是转移命运浩劫的大运动(慈悲法语)
下一篇:净空法师法语类编3
 2010 达真堪布法语 365条
 教你开智慧的语言(大悲法师)
 圣轮法师菩提法语
 《心灵甘露》大藏寺祈竹仁宝哲嘉言
 人生系列格言5:简单的快乐(索达吉堪布)
 智慧法语录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
 法雨清凉第003期
 云乡禅师 法语一百则 之二
 证严法师静思语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念佛人不可思议[栏目:大安法师]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2.正问不问[栏目:善祥法师]
 楞严八十分义 耳根圆通分第四十九[栏目:乘一法师]
 改过戒淫劝善得子[栏目:改过获福感应录]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三讲:二门章,舍圣道归净土[栏目:纯祥法师]
 用心的生活[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什么是三宝?[栏目: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Anapanasati - Question and Answer[栏目:Bhante U Vimalaramsi]
 当代都市佛教的作用:伦理重构提供思想资源(张有才)[栏目:佛教与都市]
 摄大乘论 彼果智分第十一[栏目:摄大乘论·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