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何做到制心一处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修圆法师)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0
如何做到制心一处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修圆法师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一种宗教,从初传入中国到现在,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大约在佛灭度后500至1500年期间,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其间,佛教陆续由印度往北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汉地,称为“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里分为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是依教理次第修习,渐修渐悟,如天台止观。祖师禅则是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尊者开颜微笑,心心相印。悟佛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些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祖师禅与如来禅,并无实质差别,而只是证悟彻底性与超越性的程度差别。如来禅是坐禅,讲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制心一处、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就是心与境一如。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人在走夜路的时候,眼前现出一道光明,后来有路人跟他碰面,打了声招呼,那道光随之消散。在被路人打破之前,那个心境一如沉浸其中的境界,就叫心一境性。
   其实禅的范围很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心念专注到一处就能看到禅。平时,我们念佛、持咒、诵佛、拜佛以及修止观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制心一处。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的把持好当下一念,不至于生出他念。
   祖师禅,其实就是明心见性。祖师禅到了宋朝以后,开始流行参话头。那个时候话头有很多,如:念佛是谁?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乃至于,念经的是谁?走路的是谁?吃饭的是谁?宋朝以后,念佛的人很多,都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到现在还持续沿用。
   那么参禅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唐代诗人贾岛,有一天在月光下看到一个行脚僧人在敲寺院的门,就即兴写了句诗。上句叫“鸟宿池边树”,对于下半句是该选择“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犹豫不定。第二天走在路上“推敲”的过程中,迎面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见状没有责难,而是上前询问。贾岛告知了情况,于是韩愈帮助贾岛取了“敲”字,使得全诗更有意境。当你意念完全沉入到一件事情无法自拔的时候,这个推敲的过程其实就是“参禅”。当下的不知道不明白就是参禅的下手处,一旦猜测联系就会被所知障障住。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个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做到这三点。第一起居有常,其次要做到饮食有度,应量而食,第三就是待人接物要有分寸。这三点就是修行的一个基础。唯有做到这些,然后再念佛、持咒才有长进。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就会导致法不入心。睡眠规律才能精神充沛,不至于坐禅时候出现昏沉、掉举等现象。吃饭最好做到七分饱,过饱过饥,都会对我们的身体各项器官的健康打折扣。待人接物有分寸,才能与人和睦。这些都是修行的一个必要基础。
   在家居士在修行中,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并且做到制心一处,时刻观照身口意,这样持之以恒,那么修行必然会有长足长进。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宗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影响(黄夏年)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禅的认知与修学
 禅的真谛的体悟(李富华)
 《禅林宝训》研究(徐小跃)
 略谈禅定的理论与实践(宋智明)
 《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妙华法师)
 禅修杂谈
 解悟与证悟
 禅宗“日用是道”琐(谈继平)
 试论道家思想对禅宗心性论的影响(陈建华)
 禅解“不二”(姚展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严经说约 第一卷净字集(陆西星)[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法灭尽时遇到六字洪名都能得度,何况现在[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云何不忆彼见(胜观),亦非胜观?[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调伏内心烦恼就是生活之道[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为什么停不下来(陈国开)[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五[栏目:达照法师]
 阿拉汉和正自觉的佛陀,和菩萨果位有什么区别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一)发心的重要性[栏目:圣者言教]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一八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