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何做到制心一处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修圆法师)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35
如何做到制心一处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修圆法师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一种宗教,从初传入中国到现在,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大约在佛灭度后500至1500年期间,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其间,佛教陆续由印度往北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汉地,称为“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里分为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是依教理次第修习,渐修渐悟,如天台止观。祖师禅则是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尊者开颜微笑,心心相印。悟佛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些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祖师禅与如来禅,并无实质差别,而只是证悟彻底性与超越性的程度差别。如来禅是坐禅,讲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制心一处、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就是心与境一如。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人在走夜路的时候,眼前现出一道光明,后来有路人跟他碰面,打了声招呼,那道光随之消散。在被路人打破之前,那个心境一如沉浸其中的境界,就叫心一境性。
   其实禅的范围很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心念专注到一处就能看到禅。平时,我们念佛、持咒、诵佛、拜佛以及修止观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制心一处。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的把持好当下一念,不至于生出他念。
   祖师禅,其实就是明心见性。祖师禅到了宋朝以后,开始流行参话头。那个时候话头有很多,如:念佛是谁?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乃至于,念经的是谁?走路的是谁?吃饭的是谁?宋朝以后,念佛的人很多,都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到现在还持续沿用。
   那么参禅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唐代诗人贾岛,有一天在月光下看到一个行脚僧人在敲寺院的门,就即兴写了句诗。上句叫“鸟宿池边树”,对于下半句是该选择“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犹豫不定。第二天走在路上“推敲”的过程中,迎面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见状没有责难,而是上前询问。贾岛告知了情况,于是韩愈帮助贾岛取了“敲”字,使得全诗更有意境。当你意念完全沉入到一件事情无法自拔的时候,这个推敲的过程其实就是“参禅”。当下的不知道不明白就是参禅的下手处,一旦猜测联系就会被所知障障住。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个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做到这三点。第一起居有常,其次要做到饮食有度,应量而食,第三就是待人接物要有分寸。这三点就是修行的一个基础。唯有做到这些,然后再念佛、持咒才有长进。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就会导致法不入心。睡眠规律才能精神充沛,不至于坐禅时候出现昏沉、掉举等现象。吃饭最好做到七分饱,过饱过饥,都会对我们的身体各项器官的健康打折扣。待人接物有分寸,才能与人和睦。这些都是修行的一个必要基础。
   在家居士在修行中,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并且做到制心一处,时刻观照身口意,这样持之以恒,那么修行必然会有长足长进。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宗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影响(黄夏年)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玄有玄无”的语言之境——略谈禅宗的语言艺术特色和精神(黄诚)..
 起七——禅七的开始
 从黄梅禅看佛教与中国社会的适应(王丽媛)
 喝(慧如)
 禅宗“日用是道”琐(谈继平)
 大慧宗杲“话头禅”理路钩沉——以《大慧书》为线索(袁经文)
 新理学和禅宗(陈继东)
 禅宗哲学的心学意蕴(苏树华)
 禅是什么?(圣严法师)
 试析《楞严经》的二种根本(果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八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八章 宗教意识之新适应[栏目:印顺法师]
 因是子静坐法 序[栏目:蒋维乔居士]
 生活中简易的上供下施[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导言(倪梁康)[栏目:玄奘研究]
 绽放心灵 缔造和谐[栏目:传喜法师]
 禅门故事的启迪[栏目:邹相美文]
 四种邪命[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二〇〇八年行脚心得体会报告(释果成 比丘)[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