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三)~B 第61经(分别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54

  第六十一经(分别经):

  此经之所以又称为“分别经”,是因为经中将五受阴一一加以分别说明之故,从而提示五受阴为无常、无我、苦患的变易之法,作为佛子,皆当舍离。

  本经中的前半部分与前面相关经典的表述基本相似,但是在后半部分则有些许不同。下述这段经文,值得我们关注: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提,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所阐述的便是取得个人修证的最高位次——阿罗汉果位的整个过程。经中出现的“随信行”与“随法行”,虽然在名相上有所差异,但二者所指皆为“向须陀洹果”,即已经朝着预流果的方向迈进,但还没有完全证得须陀洹果。虽然没有证得预流果位,但是只要是此生并没有终结(中间不死),就完全有证得须陀洹果的可能。那么证得须陀洹果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就是必须要做到三结尽断。所谓三结,即身见(我见)、戒取见(执取于邪戒)和疑(疑惑正理)。结即结缚,烦恼之异名。

  当然,从向须陀洹果,一直到证得四果阿罗汉,这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完成。但是佛陀在这里讲得很清楚,只要证得须陀洹果位,就可以做到“不堕恶道”。如此一来,修行之途就得到了切实的保证,我们便要以做到无后顾之忧。不仅如此,佛陀还进一步树立起我们的信心:一旦证得须陀洹果位,那么也“必定正趣三菩提”,当“七有天人往生(即七还,为须陀洹果位)”后,就可以“究竟苦边”。这里的“究竟苦边”,指的就是阿罗汉的果位。至于二果斯陀含(一还)、三果阿那含(不还),本经在此就未再予以详述。(2009.12.31.)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C 第62经(分别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A 第59经(生灭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J 第323经(六内入处经):本经阐述的何为..
 漫说《长阿含》(卷九)~A 一、十上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B 1122经:本经是诸多释氏请教于佛陀,..
 漫说《杂阿含》(卷二)~F 第42经(七处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H 第314经(断欲经):本经叙述如对于六处..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F 1218经~1220经:此三经是婆耆舍..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E 五、水净梵志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B 1024经述说尊者阿湿波誓比丘身染重病..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五)~D 1212经至1221经共十经之中,都有..
 漫说《杂阿含》(卷九)~O 第252经(优波先那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善说[栏目:禅林衲子心]
 圣者言教 第五课(十二)报恩从孝养父母开始[栏目:圣者言教]
 在家律讲课记录·2001年12月02日(则慧法师)[栏目:戒幢寺首届网络班·在家律讲课记录]
 生活智慧语录[栏目:修行笔记]
 楞严感悟系列篇之三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创古仁波切访谈录(陆和)[栏目:创古仁波切]
 30.扎德沃青年——供花蒙佛授记,佛述己授记因[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第一部 治疗之路[栏目:西藏医心术]
 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五章 造业之源如来藏之一[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浅谈《维摩诘经》的文学性(曾晓娟)[栏目: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