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三)~B 第61经(分别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26

  第六十一经(分别经):

  此经之所以又称为“分别经”,是因为经中将五受阴一一加以分别说明之故,从而提示五受阴为无常、无我、苦患的变易之法,作为佛子,皆当舍离。

  本经中的前半部分与前面相关经典的表述基本相似,但是在后半部分则有些许不同。下述这段经文,值得我们关注: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提,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所阐述的便是取得个人修证的最高位次——阿罗汉果位的整个过程。经中出现的“随信行”与“随法行”,虽然在名相上有所差异,但二者所指皆为“向须陀洹果”,即已经朝着预流果的方向迈进,但还没有完全证得须陀洹果。虽然没有证得预流果位,但是只要是此生并没有终结(中间不死),就完全有证得须陀洹果的可能。那么证得须陀洹果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就是必须要做到三结尽断。所谓三结,即身见(我见)、戒取见(执取于邪戒)和疑(疑惑正理)。结即结缚,烦恼之异名。

  当然,从向须陀洹果,一直到证得四果阿罗汉,这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完成。但是佛陀在这里讲得很清楚,只要证得须陀洹果位,就可以做到“不堕恶道”。如此一来,修行之途就得到了切实的保证,我们便要以做到无后顾之忧。不仅如此,佛陀还进一步树立起我们的信心:一旦证得须陀洹果位,那么也“必定正趣三菩提”,当“七有天人往生(即七还,为须陀洹果位)”后,就可以“究竟苦边”。这里的“究竟苦边”,指的就是阿罗汉的果位。至于二果斯陀含(一还)、三果阿那含(不还),本经在此就未再予以详述。(2009.12.31.)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C 第62经(分别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A 第59经(生灭经)
 漫说《杂阿含》(卷六)~C 第121(死灭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B 1082经:有一位比丘入安陀林.....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H 八、八难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H 934经叙述有关正受与解脱之事。..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D 四、青白莲华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I 1252经:佛陀以离车族由盛转衰为例,..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E 965经名叫“郁低迦经”,郁低迦是位外..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P 1078经:此经叙述为沐浴异比丘与天神..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D 四、想经
 漫说《杂阿含》(卷十)~C 第261经(富楼那经):本经叙述取五受阴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科学的局限性 Limitations of Science[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Model Subject No. 49 From The Hekigan Rok[栏目:Shunryu Suzuki]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