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九)~K 第247经(习近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40

  第247经(习近经):

  本经叙述沙门、婆罗门如果习近(亲近)于眼等六入处的话,就不会获得解脱。

  第248经(纯陀经):

  本经叙述四大所造之色,乃为无常无我;六识亦同样为无常与无我。

  曾在一段时间内,佛陀居止于华氏城的鸡林精舍。谈到这个华氏城(波咤利弗多罗),在历史上很是有名。我们知道,摩揭陀国的都城是在王舍城,而王舍城的东北部,当时有一位强大而古老的国家,叫跋耆国,为当时十六大国之一。跋耆国据说民风淳朴,非常尊重和沿袭传统,时常受到佛陀的称赞。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执政后,一心想扩大版图,因此与跋耆国摩擦不断,并有升级为局部战争的可能。《长阿含经》和《中阿含经》中曾有大臣禹舍向佛陀请教有关战争问题的记载。当时阿阇世王为了防御跋耆国的侵略(“防御”其实是借口而已),指派大臣禹舍到边境小镇去建造防御工事,并把大量的居民迁往该地居住,这便是华氏城的由来。

  佛陀涅槃之后,阿阇世王因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而迁都于华氏城(波咤利弗多罗),为并吞跋耆国作了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准备。其后,孔雀王朝开祖旃陀罗笈多王亦定都于此,据当时希腊使节至此地的记录所载,都城东西约十五公里,南北二点五公里,城周有壕沟。旃陀罗笈多王之孙阿育王,尝于城西兴建阿育僧伽蓝,举行第三次经典结集,大力保护佛教。孔雀王朝灭亡后,熏伽、案达罗、笈多各王朝亦皆立都于此。五世纪初,法显访此地时,犹曾见壮丽的宫殿,有大小乘佛寺二座,修学之学僧六、七百人。但于六世纪时,由于浑族入侵而完全破坏。及七世纪中叶玄奘访此时,此城已成废墟,居民不过千人,城北有阿育王建的地狱、佛足石、鸡园精舍等遗基(以上资料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而“鸡园精舍”亦同样有名。据《中阿含经·八城经》记载,佛陀入灭后,有众多上尊名德皆曾住锡于此,为佛法的延续与传播,功勋卓著。而佛陀住世期间,亦偶尔居止于该精舍。本经中所叙述之事,即发生于此精舍之内。

  有一天阿难尊者去造访大纯陀尊者(摩诃周那,为舍利弗之弟)——当然,我在这里用“造访”二字,其实是十分不妥贴的。佛教道友之间相互看望一下,一般称为“串竂”,就好像我们平常所说的“串门”。今天尊者阿难向纯陀尊者请教一些问题,主要是——

  阿难问:“如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四大造色,施设显露,此四大色非我。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亦复说识非我耶?”——这句问话,乃是本经题眼。

  纯陀答:“仁者最为多闻,我从远来诣尊者所,为问此法故。今日,尊者!唯愿为说此义。”

  从这里,我们倒觉得挺有意思:阿难原来想请教纯陀问题,结果纯陀反过来请教阿难,问者反倒被置换成被问者了。这使得我们隐约地感觉到,阿难的造访,可能是专门为纯陀尊者传授佛法来了。而阿难倒也没有再三推托,他对纯陀说:“我今问尊者,随意见答。”

  问:“尊者纯陀!为有眼、有色、有眼识不?”纯陀回答:“有。”

  阿难复问:“为缘眼及色,生眼识不?”答:“如是。”

  复问:“缘眼及色,生眼识,彼因、彼缘为常、为无常?”答:“无常。”

  又问:“彼因、彼缘生眼识,彼因、彼缘无常变易时,彼识住耶?”答:“不也。”

  复问:“于意云何?彼法若生、若灭可知,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回答:“不也。”

  复问:“耳、鼻、舌、身、意、法于意云何?有意、有法、有意识不?”答:“有。”

  复问:“为缘意及法,生意识不?”答:“如是。”

  复问:“若意缘法,生意识,彼因彼缘为常、为无常?”答:“无常。”

  复问:“若因、若缘生意识,彼因、彼缘无常变易时,意识住耶?”答:“不也。”

  复问:“于意云何?彼法若生、若灭可知,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回答:“不也,尊者阿难!”

  从上面的一段对话经文中,我们可将其分为两个层次,即分为物质的层面与精神的层面。从物质层面讲,所谓色,乃四大所假合而成,其无有实体,乃为成住异灭的渐次演进。我们所见的色,其只是一个“住”的短暂停留而已,并非真实的永恒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都是暂住的且不可能永恒的。从历史的视角看,既然是短暂的一瞬间,犹如白隙过驹一般迅捷,因此世间也没有什么真正值得我们留恋的东西;甚至连我们这个色身也是如此——人既有生,就必有死,世间并没有什么“永生”一说。故而世间各种色——有为之法,皆既是无常的,同时也是无我的,即“彼法若生、若灭可知”、“四大造色,施设显露”。

  同理,从精神的层面看,“识”也是无常与无我。我们所因所缘而产生的各种意识,也会随着物质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幻之中。因此,阿难尊者在这里所讲的“彼因彼无常变易时”,意识也同样难以做到住留不变易。从这里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即六识(六根缘六境而生起之六识)亦为刹那生灭,其性相亦为无常、无我。

  到这里,阿难可以回答自己先前提出的那个问题了,即“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识亦无常”。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阿难作了一个譬喻:“譬如士夫(成年男子)持斧入山,见芭蕉树,谓堪材用,断根、截叶、斫枝、剥皮,求其坚实,剥至于尽,都无坚处。”我们知道,芭蕉树的主要功用大约就体现在观赏与饰美之用。别看芭蕉树长得很硕大,其实除了好看以外,别无用场,是典型的“中看不中用”。若想使芭蕉树“堪为材用”,那将是大错特错。为什么?因为芭蕉树除了根叶枝皮,根本就没有树干可言,又如何能“求其坚实”呢?若从禅修的角度讲,所谓芭蕉树的譬喻,便是典型的“次第观照法”,即对所观照的对象进行层层分解,最后得出万法无有坚实、无有自体(实体)的结论。无论是观照诸法色相,还是关照六识诸念,都可以采用此种观法。此种观法,亦可称之为“次第空观”。阿难通过芭蕉喻而得出的结论是:

  “多闻圣弟子正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当正观时,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4月9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L 第249经(舍利弗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九)~J 第246经(七年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F 1137经与乞食法有关的话题。..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D 四、想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D 四、阿兰那经
 漫说《杂阿含》(卷八)~A 第188经(离喜贪经)、189经(离欲贪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C 1166经:本经叙述触与受的关系。..
 漫说《杂阿含》(卷五十)~U 1356经:本经叙述沙弥与比丘之间以偈应..
 漫说《长阿含》(卷十)~A 一、三聚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K 第49经(阿难经)
 漫说《长阿含》(卷七)~C 担麻之喻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H 595经:本经叙述无烦天子与佛陀谈及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双椒豆腐[栏目:素食菜谱]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