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经(断欲经):
本经叙述如对于六处能够做到断欲的话,则可以做到“不受后有”,即不再会受到轮回的束缚。经中佛陀告诫比丘:“当断欲。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复生。”多罗树盛产于东南亚,其树十分高大,长势迅速。其叶经过处理后,可以书写经文,名“贝叶经”。此树的重要特点,便是若断其头,则头不再生芽,故诸经中常以之作譬喻用。在本经中,譬喻比丘若断欲后,不会再有轮回之苦;而在另外一些经中,则譬喻比丘犯波罗夷(根本重戒,一般指杀、盗、淫、妄四戒)重罪,则如多罗树不再生芽(即不可忏悔)。如《五分律》中讲:“犯淫者,如针鼻缺不可复用,如人命尽不可复活,如石破不可复合,如断多罗树心不可复生。”
第315经(眼灭经)、第316经(眼无常经)、317经(眼苦经)、318经(眼非我经):
这几部经内容大体相仿,只是叙述的侧重点略有差异。
315经:叙述眼等若生,则诸苦生,老病死亦生;相反,眼等之灭,老死亦灭。“若眼生、住、转出,则苦生、病住、老死出(产生);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说。”
316经:叙述眼等为无常,若认为是有常,诸苦自然而生。这里主要讲的是我们该如何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态问题,比如说“欲今如是,不令如是”,即看一切都是好,世间没有不如意的事情,什么事情都看淡泊一点,不要过于执著于好恶,否则,我们活着便感觉到很累。坦率地说,我本人觉得活着就很“累”,这个“累”,不是身体方面,而是精神上的。为什么会“累”,归根结底还是看不开,放不下。有时候,大人们很羡慕小孩,因为小孩们很单纯,很幼稚;而在小孩子们看来呢,他们或许很羡慕长成像大人那样。可是等他们长大后,或许又反过来怀念自己童年的那些快乐无忧的日子。小时候我们便会唱台湾校园歌曲《童年》:“……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着长大的童年。”可是一旦长大了,又怎么样呢?有时候一个人也在痴想——抱歉,像我这个年岁的人,似乎不应该再有什么“痴想”——无论是极乐世界,还是天堂与天国,真的是那么好吗?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灭欲”(断欲),即无所求无所盼的境界,那么那种享受极乐的世界,骊一个无求无欲的人来说,还具有吸引力吗?
317经:叙述眼等为苦之源,令我们不能如意。
318经:本经叙述眼等为非我,即破斥我执。此四经意义大体相同,即眼等若灭,则生死亦灭;眼等为无常,为苦患,为非我。说一千道一万,其焦点还是落脚于破执著除贪念。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做,以后我们会一一涉及。(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