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A 第407经、408经(思惟经):此二经教导诸比丘:不应有世间之思惟,而应具备出世间之思惟。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44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

  第407经、408经(思惟经):

  此二经教导诸比丘:不应有世间之思惟,而应具备出世间之思惟。

  我们知道,佛陀具备彻底究竟的“五眼六通”,其中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乃是佛陀的“他心通”,即众人之所想所念,佛陀通过自己的观察,对众人的念想已是历历在胸。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早期的经典是时常见到,而在后期的大乘经典中,可谓俯拾皆是。我们没有必要花心思去琢磨佛陀的“他心通”是真是假,或者说通过怎样的方式可以修得这种神通。根据佛陀的观点,修行者如果是为了获得某种神通而去修行(像提婆达多那样为利养而求神通),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且十分有害的邪知邪见。当我们抛弃邪恶知见,而去一门思去修习的时候,总有一天便会豁然开朗,种种“神通”也会如约而至,所谓水到渠成,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

  在某一时期,佛陀与诸比丘居止于王舍城外的迦兰陀竹园。“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间而思惟”。比丘们共住在一起,当安居之时,托钵乞食似乎已不是一种常态,而是由信徒们将衣食等送至寺院,集体供养。在本经中,这些比丘集于食堂之中,在思想上并没有做到“五观常存”——他们在念想上开起了小差,产生了“世间而思惟”,就是说生起那些与修学无关的思惟。如果这些“思惟”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很可能会在比丘中蔓延,不利于整个僧团的和谐共住。因此,佛陀“知诸比丘心之所念”,便来开食堂为大家讲开示。开示的核心,就是要求诸比丘要抛弃错误的思惟,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惟,“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思惟。”对于世间思惟为什么要“慎莫”呢?原因是这些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不顺涅槃”,就是说对我们的修为只有坏处,却没有半点好处。

  作为比丘,应秉持什么样的思惟才是好思惟?佛陀讲得很清楚,就是心下时常怀有四圣谛思惟,因为四圣谛思惟是一种“正思惟”,它会逐步引导我们向离苦得乐的方向去努力奋斗,并最终达到究竟的解脱,“如此思惟则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四圣谛会给我们带来种种“饶益”,它是一种“正向涅槃”,是迈向解脱的康庄大道,而不是南辕北辙的“逆向涅槃”。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佛陀讲述了过去世时有一个“士夫”(男人)在王舍城外的拘絺罗池边思惟世间的诸法。此时他开始胡思乱想,看见了无数的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钻入池塘中的藕孔之中。他以为自己出现了精神错乱,因为四种军钻入细小的藕孔之中,根本不可能——但是佛陀对此予以了否认,认为他看到的是事实,因为此时诸天与阿修罗发生了一场十分惨烈的战争(有关诸天与阿修罗发生战争的记载,可参阅《长阿含经·世记经·阿修罗品》)。我们姑且不论这位士夫所见的是否为事实,也姑且不论天界作战的真假,佛陀通过此例意在说明比丘不可以作世间思惟,因为世间思惟会给我们带到很多麻烦,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意志不坚定的凡夫俗子,更是难抵诱惑。

  当然,有的人或许会问:佛法不离世间,当今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法积极入世,若不作世间思惟,想众生之所想,急众生之所急,又如何能更好地自利利他呢?我个人觉得此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以做到相辅相成。事实上,自利与利他,犹如车之二轮,人之双足,若缺少任何一支,都会为佛法的流布极为不利。佛陀在这里对出家二众的要求是不作世间思惟想,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对世间的名闻利养、男欢女爱之类的事儿分心,而要一心专注于对苦集灭道的悉心探究。欲要利人,必须要具备深厚的自利功夫(看家本领)。在菩萨与声闻二者的关系上,我更倾向于“外现菩萨相,内修声闻行”——我们不仅自己要懂得四圣谛,也要使大家都来学习四圣谛。菩萨度人,无外乎使众生离开离苦之渊而共赴极乐净地。如果世间从此无有苦患,又何劳菩萨万里迢迢大老远跑来度化呢?观音菩萨倒驾慈航寻声救苦,其立足点归结为一,便是一个“苦”字,所谓三苦八苦千苦万苦。产生痛苦的根源,却依然是我们心怀无尽的贪婪与欲望。人们常说“无欲则刚”,如果有“欲”呢?就好像软柿子一般,任凭命运的摆布。然而言易行难,若真正做到“无欲”,岂是朝夕可蹴之事?

  第408经所述与407经大体相同,只是在经首提到了一些有关佛陀不予回答的话题,这些话题包括:

  1、世间有常、无常、有常无常、非有常非无常?

  2、世间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

  3、是命是身、命异身异?

  4、如来死后有、无、有无、非有非无?

  上述四方面,便是佛教界著名的“十四无记”,每一个问题都让人无法回答,一是这些问题根本无法回答,二是这些问题根本没有回答的必要,三是即使佛陀勉强回答了,我们仍是不知所云,根本弄不明白。《中阿含·箭喻经》中,佛陀曾经对弟子们说,对于这些问题他之所以“无记”(不回答),原因是等不到我们弄明白,我们老早就死掉了,甚至已经在人间轮回了好几遍了。他用“箭喻”来回答这一个问题:一个人中了毒箭,家里人很慌张,赶紧找来医生为他疗伤。这是这位老兄很古怪,一定要搞明白自己中的是哪种毒箭,朝他射箭的人家庭背景是什么,是男是女,是胖是瘦,种姓是什么……我们试想一下,这位仁兄所面临的要紧任务,是如何疗好自己的箭伤;至于射箭人的一些情况,待伤好后再去慢慢了解,又有何妨?箭伤未疗,却一个劲地忙着刨根究底,估计他还没把这些事儿弄明白,恐怕老早就一命呜呼了。

  此二经给我们一个启示:无论是诵经念佛,还是参禅打坐,都不要过于拘泥于钻牛角尖,陷入“世间思惟”的泥淖之中。如若不然,就像那个中箭人一条道跑到黑,我们的下场很可能就是“天堂未就,地狱先成”。如若至此,岂不是空来世间走一遭?(8月27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六)~B 第409经~415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五)~M 404经所述佛所觉悟无边广大,然佛陀说法,是有所选择的。
 漫说《杂阿含》(卷五)~E 第107经(长者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六)~B 646经叙述对信等五根的解说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B 994经:本经为记述婆耆舍尊者临灭之际..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H 佛陀在623经(世间经)中,再次重申了..
 漫说《中阿含》(卷十三)~B1 二、说本经
 漫说《长阿含》(卷八)~A 一、散陀那经
 漫说《中阿含》(卷九)~F 六、手长者经(下)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B 第1063经重点阐述不要以貌取人。..
 漫说《中阿含》(卷三)~C 三、度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F 566经~575经:此十经均叙述质多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12年11月25日晨起共修开示[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