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讲记
比丘僧 善导 撰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篇赞文的依据是《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净土经论,所赞是般舟三昧行道往生的利益。
全文分三:一、引言 二、正赞 三、结劝
甲一、引言分四:一、惭谢佛恩 二、普行赞顺 三、净业因行 四、般舟乐义
乙一、惭谢佛恩分二:一、起信 二、教行
“惭谢佛恩”就是在惭愧心当中感谢佛的大恩德。佛恩体现在“起信”、“教行”两方面。“起信”是设法发起我们对净土的信心。“教行”是教我们修净土的方法。
丙一、起信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善导大师恭敬一切修行人,对求往生的人都敬称为“善知识”。
“大须惭愧”是因为自己还在轮回生死、烦恼深重。还有释迦佛大慈大悲为我们宣说出生死的妙法,自己竟然像石头一样无动于衷,不依教奉行,这也是惭愧之处。又比如,佛用心良苦,以种种方便劝导我们厌离娑婆、往生极乐,自己却仍然乐著生死,不精进修持,也是惭愧之处。
释迦如来确实是慈悲父母,以种种方便来发起我们对净土的无上信心。比如,佛示现不同往常的容颜,佛放光显现极乐世界,佛无问自说,佛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建立极乐净土的缘起、极乐净土的庄严、往生的利益,佛用种种比喻、种种比较、说种种因缘果报、解答种种疑问,再三殷勤劝导,在多达几十部的经典中频频赞叹西方净土,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尊的用心是何等良苦,就因为只要发起真实信心,就能发愿求生,永超苦海,所以以种种方便劝导,引发我们的信心。想到这一点时,我们佛弟子怎么能不惭谢佛恩呢?佛的恩德一定要知道。
丙二、教行
【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
不但引导我们起信,佛还宣说种种方便,施设种种教门,唯一就是为了度我们有颠倒见的凡夫。能按佛的教法真实修行,无论从哪一门进入,都能见佛,得生净土。
释迦佛以无比的慈悲要把众生救出生死苦海,就像父母见到自己的儿女被淹在大水里,一心想把他救出来一样。而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有种种颠倒见,所以要说种种法门,破除他的颠倒见,让他真正见佛、往生净土。
从大前提来说,佛说法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最终见佛得生净土。八万四千法门只是施设的方便不同,最终还归的是同一法性。一切法门最终都归入净土,也就是到初地时见本性,这时见自性佛、分证自性的净土,也就身居在报土、常常听报身佛说法;到八地时,无分别智自在、净土自在;最后成佛时,彻见本性佛,证常寂光净土。所以一切法门都以净土为归。法门之间本来没有什么矛盾,只不过随个人的根机、因缘,选择进入的途径不同。
真正懂得佛法最终归元无二,最终都归入净土,就知道所有的佛弟子都是在这条路上走的同行道友,最终达到的目的都是同一个,而一切佛法也都是导引众生趋入净土的妙法。
以这个原因,要对一切佛的教法普行称赞、普行随顺,对一切行持如来教法的人也都普行称赞、普行随顺。这是每个佛弟子应该做的,是最重要的一个行为。这就引出下面一科。
乙二、普行赞顺分二:一、初劝 二、重劝
“普行赞顺”就是凡是人依佛法修行,就都赞叹他、随顺他,“赞顺”当中还包括协助、随喜、成全、成就等等。
丙一、初劝分二:一、示行 二、明理
丁一、示行
【若见闻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见闻有人行教,赞之[1];若闻人说行,即依行顺之;若闻人有悟,即依悟喜之。】
如果见到或者听到别人在行持善法,就以善心去协助他。如果见到或听到别人在行持佛的圣教,就依着这个教诚心地赞叹他。如果听到别人在演说某种菩提行,就依着这种行随顺他。如果听到别人在佛法上有种种领悟,就依着他的领悟去随喜他。
丁二、明理
【何意然者?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都是佛的弟子,同样以诸佛为师、同样以圣法为母。各宗派的佛弟子都是以释迦佛为本师,所以“同以佛为师”;又都是以佛大智慧、大慈悲中流现的法乳来养育自己的慧命,所以“同以法为母”。
每个佛弟子慧命的出生和长养都是共同的,生是佛生,养是佛养,或者生是法生,养是法养,这是“生养共同”。大家本来是很亲的佛门兄弟,并不是外人,这是“情亲非外”。既然是同一家人,就不能轻毁兄弟姊妹所修的有缘教法和修行,而赞叹自己有缘的法门。如果自赞毁他,就是佛家的人自己破坏诸佛的法眼。法眼已灭,怎么在菩提道上行进?又怎么能进入净土之门?
这个问题很重,确实不能随便轻毁其他教门。哪个法不是释迦佛的智慧眼观照、以大悲心顺应众生的根机宣说的?哪个法不是真正能让行持者离苦得乐的?如来以大悲心,为利益不同因缘、不同根机的众生,设立不同的教门,是要让众生依着他有缘的教法离苦得乐,如果我们轻毁这些教门,就是直接轻毁佛,破坏诸佛的法眼。
佛教内要形成好的风气,不同教门之间要互相赞叹,而不是彼此轻毁,对人家有缘的法门要多随喜、多赞叹。他所修的是释迦佛传的法,既然是佛传的法,哪里有不好呢?如果自赞毁他,除了自己生傲慢、破坏别人的信心之外,其它有什么好处?和他有缘的法就是那个,真实让他得利益的法也就是那个。如果真正为他好,就应该赞叹他的法才对。而且你赞叹、随喜,实际就是在赞叹释迦佛的教法,在随喜释迦佛的功德。
别人修他有缘的法门,应当支持他。有能力时,就护持他、成就他;没有能力,也发善愿,希望他修这个法成就,要有这样的存心。
【伤叹曰:生盲信业走,随业堕深坑;
纵此贪嗔火,自损损他人;
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
这是善导大师伤叹的话:“生盲信业走”,就是不知因果取舍的盲人,盲目地随着自己的业力走。“随业堕深坑”,就是随着所造的谤法、谤大德等的大恶业而堕入恶趣深坑。
“纵此贪嗔火,自损损他人”:贪嗔就是贪著自宗、嗔恚他宗,以宗派偏执就引起对法门的贪嗔。佛教有禅、净、密、律等种种宗派、法门,如果随自己的心缘着各宗法门,起计较分别,说长短是非,这样放纵自己的心缘圣法起贪嗔的猛火,就会烧毁自己和他人。
结果就是“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在无量劫中沉没在暗无光明的恶趣海中,无缘得人身。“遇木”是盲龟遇木轭孔的缩写,盲龟的头伸进木轭孔表示得到暇满人身。谤法业力非常深重,异熟果也就格外漫长,要长劫堕在地狱里受报,没有缘分再得人身。
善导大师最为大家操心的就是造谤法重罪,自绝去路,自己给自己制造往生的大障碍。所以首先叮嘱大家千万不要诽谤佛法。这个一排除,甚至是五逆都可以往生。所以把这个最大的问题放在前面来讲。
丙二、重劝分二:一、劝行 二、明理
丁一、劝行
【行者等必须于一切凡圣境上,常起赞顺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
行者必须在一切凡夫和圣者境上,常常发一个赞叹的心、随顺的心,切切不可生起是非嫌恨。
心不能想、口不能说“我是你非”,有“我是你非”就会生起贪嗔。和自方相同、满自己的意,会生贪著;和自方不同、不符合自己的执著,就会生嫌恨,由此造下无量的罪业。
丁二、明理
【何故然者?为自防身口意业,恐不善业起,复是流转,与前无异。】
为什么要常常称赞、随顺呢?就是为了小心防护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害怕起不善业,造下生死的业因,将来又随这个不善业流转生死,变得跟以前一样,又落在轮回苦海里长劫难以出头。所以非常害怕因果,由害怕因果就战战兢兢地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不让自己想是非、说是非、起贪嗔。
【若自他境上,护得三业,能令清净者,即是生佛国之正因。】
不论对自己或他人能管好身口意,让身保持清净、让口保持清净、让心保持清净,就是生佛国的正因。
以上“重劝”这一部分是善导大师进一步教导,不但在佛法的境上不能自赞毁他,一定要普行赞顺,而且拓展到一切凡圣境上,都要常常修赞叹、修随顺,不能生是非嫌恨。为什么要这样?凡夫有人我分别,做什么都是维护自方,损害他方,这样一种心就是一切衰损的根源,是导致不能和清净境界相应的大障碍。如果能在一切境上普行赞叹、随顺,只看自己不对,不看别人不对,把别人都看成佛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凡是好的都赞叹随喜,这样做的话,自己的业就会清净,心会清净,就真正和净土相应,和阿弥陀佛相应。
这一点非常重要,怎么来和净土相应,就是要在这上面做好。这上面做不好,天天生是非嫌恨,今天我是你非,明天张三长、李四短,业不清净,就跟净土的气氛不相应。身口意不清净,就和净土的气氛不相接,和阿弥陀佛的愿海不相合,就又跑到生死里去了。
上面这条“普行赞顺”,初劝和重劝的内容如果能真正做得到,然后有真信切愿求生净土,就能往生。这是非常关键、重要的条件。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善导大师所说就是阿弥陀佛所说。如果我们听阿弥陀佛的话,那就要重新开始,任何一种诽谤佛教其他法门、障碍其他法门、障碍其他修行人的事,一点都不能做。以前做过的要痛加忏悔,今后再不能做。一定要按照阿弥陀佛的教诲来作,断除是非嫌恨,普行赞顺。任何人修任何佛法,都去赞叹他、帮助他、成全他,他有任何一点成就、任何一点戒定慧的功德,都要随喜他。
乙三、净业因行分二:一、问 二、答
丙一、问
【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正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
问:上面已经讲了三业清净是生净土的正因,那么怎么作业才称得上清净呢?
丙二、答分三:一、初说 二、续说 三、结劝
丁一、初说分三:一、示清净 二、教随喜 三、结成因
戊一、示清净
【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
回答:一切不善的法,不论是对自己对他人,以身、以口、以意造的,总的断掉不再做,叫做“清净”。
戊二、教随喜
【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
(“身口意相应善”,就是身体行为上具有的善、口上具有的善、心上具有的善。)
这一句是说:自己和他人身、口、意上面的善行,在见到听到的当时就要由衷地发起上上随喜心。要这样发心:诸佛菩萨如何随喜,我也如是随喜。
《普贤行愿品》讲的普皆随喜大愿王,是对下至恶趣众生心中生起的一刹那善念,上至诸佛从因到果的一切善根,总之对法界一切凡圣的所有善根都在心里缘这个善根,像得到珍宝一样,发起欢喜心,这就是诸佛菩萨所作的随喜,对一切大小善根平等随喜。所以,对自己和其他众生身口意上具有的任何善根,都要像诸佛菩萨一样发上上的随喜心。
戊三、结成因
(“结”就是结行回向。用自己的心把善根回向净土,以此就转成往生的正因,叫做“成因”。)
【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
平常修的任何断恶和随喜的善根,因为用心把它回向到了往生净土上,所以叫往生正因。
文中的“故”字要紧,就因为回向在往生上,因此就成了往生的真实的因。反之,不回向在往生上,善根就只会在其他方面成熟果报,不会变成往生的因。所以平时修的任何善根都要当天回向往生净土,选择一种合适的净土回向文按照它至心回向,非常重要。
丁二、续说分二:一、双劝广赞 二、须知入出
戊一、双劝广赞
(“双劝”就是劝自己、劝别人。)
【又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
而且,想往生净土,就必须劝自己、劝别人,广为赞叹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事相(依报和正报是指果报的两方面,正报是有情的根身,根身所依的器世界叫依报。)。
为什么必须劝自己?我们凡夫身上有很多恶习,比如懈怠、愚痴、怀疑、退缩、刚强难化等等,因此要督促自己对净土的各方面广作闻思。也就是要多看、多闻净土教典,多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恩德、极乐世界的功德、往生的利益、娑婆世界的苦难等等,而且要劝别人在净土上面多下功夫闻思修行。
为什么要广赞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之事?赞净土的庄严有很大的作用、很妙的作用,很广地赞叹净土的功德、庄严,能清净自己心里的业障,能发起对净土坚固的信心、欣慕心,能发起往生的誓愿。其实,赞是离不开观察的。赞净土的依正二报庄严,就是观察净土的依报和正报的种种功德庄严。《往生论》开成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来作观察。观察门是五念门中的核心,是积集往生资粮——信愿行的最重要前行,因此是净土修行的最初关要。
“赞”可以广义地解释:自己再再观察净土庄严是赞净土,读诵、受持净土经典是赞净土,宣讲净土法门也是赞净土。总之要让心一直缘在净土上,这是要点。
“广赞”的广是说,不能局限在只了解净土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功德庄严,只停留在很狭小、很浮浅的认识上,而是要广泛地了解、深入地了解,这才是广赞。《往生论》开了二十九门来观察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这是什么用意?就是引导学者的心从各方面去认识净土,只有看得全面、周到、深入,种种疑障才会被遣除,才能快速而有力地引发往生信愿。越是观察、越是熏习、了解,信愿就越会恒常、猛利,这是关要。
如果对净土没有作过广泛、具体、细致的观察,对净土的认识会是很模糊、肤浅的。所谓的信心也非常表面。而通过学习净土有什么功德、往生有哪些利益、往生的条件是什么,方方面面都了解清楚了,真正依圣教用自己的心一个一个地方都观察过、认识过,就会形成心中非常坚固的定解。到一定程度,就凝结成猛利、坚固的信愿。推动着你坚定地求生净土,毫不犹豫、毫不退缩。
戊二、须知入出
【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
而且,必须了解入净土依什么缘起?出娑婆,它的根本在哪里?支末又是什么?
入净土的缘起是什么?从反面的违品上说,就是把一切跟往生净土不随顺的因缘全部遮掉,比如,断除恶业、断除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断除谤法的罪行等等。从正面来说,阿弥陀佛有悲愿接引众生生他的净土,又有大威神力,能入在一切有信心人的心里作加持,所以入净土的缘起就是自身对佛生起真实的信心,对净土发起求生的誓愿,以及修持持名等的净土修行,这样就和阿弥陀佛的大愿真正相应上,就被佛的悲愿摄持而接引到净土。这就是入净土的缘起。
所谓出娑婆的本末,出娑婆的根本就是信、愿、行,末就是随分随力在世间行善积德。平常的重点要放在提高自己的信愿、修往生法门上,在此之外遇到有因缘时也随分随力地修善,而所修的善都回向往生,前者是主要,后者是次要;前者是正修,后者是助修。这个本和末的关系要搞清楚,在修持上要让信、愿、行这个重点突出,不能本末倒置。同时,所做的一切世间善行都往净土上回向。这样本和末都成了出娑婆的因。
丁三、结劝
【诸有智者应知。】
有智者要了解以上的要点。
上面的这些教言千万不可轻忽,句句都是净业行人必须要了知、奉行的,字字都是善导大师的慈悲叮咛,至关重要。
这些就是修净土在行为上的重点。如果全部落实,往生净土就没有问题,一定会很顺,会减少违缘,不会犯业障。
如果修净土总不进步,就要检查这些地方是不是有过错。凡是念佛不相应、往生有障难,甘露的法反而成了毒药,都是这上面出了问题。不懂方法,信愿起不来,修行不上路,也是没有真实按这几条去做。
上面讲的这些重点,每个修净土的人都要了解,而且要了解透彻,了解清楚,在自己心里有深深的信解,铭记在心。而且铭记之后,平常要照这样实行。这些是最重要的方面,善导大师才放在引言里慈悲叮嘱。他老人家巴不得所有的人都没有障难,顺顺利利地全部往生,所以才说这些话。
这些话几乎涵盖了可能会出现问题的所有方面。入门的要点就是这些,关要处、吃紧处就是这些。所以结劝时说“有智者应知”。这是非常重的一个强调。实际是叮嘱必须要知道,不知道不行,不按这么做也不行。
乙四、般舟乐义分二:一、问 二、答
丙一、问
【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
问:“般舟三昧乐”的意义如何?
丙二、答分四:一、释般舟 二、释三昧 三、释乐义 四、出异名
丁一、释般舟
【答曰: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
答:“般舟”是梵语,翻成汉语是“常行道”。或者七天,或者九十天,身体不坐不卧,修行不断,总的叫“三业无间”(就是身业、口业、意业常不间断),所以叫做“般舟”。
丁二、释三昧
【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
三昧也是梵语,具足为“三摩地”,翻成定。
丁三、释乐义
【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
由于身口意三种净业经久不断,因此由精诚感得诸佛现前。佛境现前时,身心充满喜悦,因此称为“乐”。
丁四、出异名
【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又叫“立定见诸佛”。不是坐着、躺着,而是立着而定。立定之时,现见诸佛,所以叫“立定见诸佛”。
--------------------------------------------------------------------------------
[1] 按前后文看,这里可能是刻板时遗漏。“赞之”可能是“即依教赞之”。
般舟赞讲记(二)
甲二、正赞分八:一、净土易行得忍 二、弥陀愿大摄深 三、西方顿速要行 四、极乐依正庄严 五、思苦断恶求生 六、三圣观念得摄 七、九品因行果益 八、普劝大众修往
乙一、净土易行得忍分五:一、三界唯苦 二、分化度生 三、随机说法 四、顿渐差异 五、知难归净
这五科的关联是:见三界唯一是苦,释迦如来兴大悲心,从报土分身化现在浊世救度众生;救度的方便就是随机说法;所说的法又有顿教和渐教的差异,渐教万劫修功才证不退,顿教一日至七日念佛往生就得不退;在了知渐教难行之后,归入净土。
丙一、三界唯苦
般舟三昧乐 三界六道苦难停
旷劫已来常没没 到处唯闻生死声
众生长劫流转在三界六道,周遍是苦,唯一是苦。“苦难停”,就是苦难以停息,惑、业、苦连环不断。“旷劫已来常没没”,就是到如今已经历尘沙劫数,始终沉没在生死海中不得出头。“到处唯闻生死声”,就是放眼无边的三界,到处只听到生死愁叹的声音。
以这个缘故,释迦如来从报土中分身化现来度众生。所以接下来讲:
丙二、分化度生
释迦如来真报土 清净庄严无胜是
为度娑婆分化入 八相成佛度众生
释迦如来的真实报土清净庄严,就是经上所说的“无胜世界”。佛为救度娑婆众生,从报土中分身化现,入在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度脱众生。
这一颂是根据佛在《涅槃经》上所说:从这个娑婆世界往西经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个世界,名叫“无胜”,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庄严。我是在无胜世界出现于世,为救度娑婆众生,而在这个世界化现,转妙*轮。
“八相成道”是释迦示现成佛的方式,就是从兜率天降生、托胎、出生、出家、苦行、降魔、转*轮和入涅槃。这样示现,众生就见到如来也有诞生、出家、降魔、成道,也在行走、端坐、生病、乞食。这是慈悲到极点,示现跟人同类的身相、同类的行为、同类的语言,以这种方式来接引众生。
丙三、随机说法
或说人天二乘法 或说菩萨涅槃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 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 钝根无智难开悟
释迦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教化众生,顺应众生的种种根机,或者说人天乘五戒十善的法,使众生得生人天;或者说二乘四谛、十二缘起的法,使众生从生死流转中得解脱;或者说菩萨乘成就佛果涅槃的正因,比如发菩提心、行持六度等;或者说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圆满福慧而成佛的渐教法;或者说众生自性是佛、速疾成就的顿教法(像禅、净、密都是顿教法门)。
总之,说这一切法就是阐明空、有二谛,开示万法实相,遣除众生心中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根性利的人听佛说法都得到利益,或发起菩提心、或得法眼净、或得无生忍等。钝根人没有智慧,难以开悟。
丙四、顿渐差异
璎珞经中说渐教 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 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 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 即得不退证无生
佛的一代时教有渐教和顿教的差别。《璎珞经》上说渐教法门,菩萨从初发心起,万劫修集功德,证入不退;《观经》、《弥陀经》等说顿教菩萨藏。《弥陀经》说,一日至七日系心不乱,专称佛名,命终须臾间就往生安乐世界。一入弥陀涅槃国,就获得不退转,证入无生。
所以证入不退有两种:一是按《璎珞经》所说,万劫修集功德之后证得不退;二是按《弥陀经》所说,一日至七日专称佛名,命终往生,就入不退。两者在快慢上差距悬殊。
丙五、知难归净
万劫修功实难续 一时烦恼百千间
若待娑婆证法忍 六道恒沙劫未期
这是讲渐教修行的难处,难在“万劫修功实难续”。万劫中持续修行才证入不退,如果中间退堕,要很长时间才再回到原有的位置,所以说万劫修功德很难持续!不必说万劫,就看一个时辰中,也有贪、嗔等烦恼百千次生起。所以说:“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要等到在娑婆世界证得法忍,只见随业不断流转在六道中,纵然经过恒河沙数劫,也不见成就。
贪嗔即是轮回业 烦恼岂是无生因
验此贪嗔火烧苦 不如走入弥陀国
这是讲“知难归净”,因为:“贪嗔即是轮回业”,心里只要生贪、生嗔,就是轮回业,不可能以贪嗔解脱轮回;“烦恼岂是无生因”:贪、嗔等哪里是证入无生的因?贪是执著我而贪,嗔是执著我而嗔,慢是执著我而慢,都不是证入无生的因,无生是无我,只有观照无我,才能证入,不断地执著我,就只是不断地生死流转,哪里是证入无生的因?
“验此贪嗔火烧苦,不如走入弥陀国”:考察自己常常处在贪嗔火烧的苦中,就知道后面还有无尽的生死!见到只凭自力难出生死,所以不如直接趣入弥陀佛国,一生顿脱生死。
以上讲了娑婆众生有长劫生死大苦,释迦佛悲愍众生,大悲示现化身,随顺众生的根机转种种*轮,其中有顿教和渐教的差别,对比两种教的难易之后,决定径直趣入弥陀净土!
乙二、弥陀愿大摄深分三:一、度生发愿 二、愿成大益 三、劝归极乐
丙一、度生发愿
弥陀因地发心时 顿舍王位求菩提
饶王[1]佛所落发须 出家修道名法藏
四十八愿因兹发 一一誓愿为众生
阿弥陀佛因地发菩提心时,毅然舍弃王位,为利益全法界的众生而寻求菩提。当时,他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剃除须发,出家修道,名为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就是在当时的因缘下发起的,其中每一大愿都是为普度众生成佛而发。
丙二、愿成大益
众宝庄严名极乐 广大宽平无限量
我得菩提当心坐 彻穷后际度众生
法藏菩萨自从发下普度众生的四十八愿后,经过长劫修行,终于圆满福慧资粮而成佛。此后如愿出现了极乐世界。也就是赞文所说:
“众宝庄严名极乐”,从佛的果觉大智慧中现出众宝庄严的清净国土,叫做“极乐世界”。“广大宽平无限量”:就是极乐世界极为宽广、平正,没有任何边际。佛得菩提果时坐于何处?“当心而坐”!“心”指真心或法身或如来藏。弥陀净土流现的任何境界,不论现佛的身相、光明,或者现色、声、香、味、触五尘庄严,或者现水、鸟、花、林、罗网、宫殿,都是法身所现,所以“法身是如来的菩提坐”,就从这法身中流现净土的如海庄严。
“彻穷后际度众生”:就是法藏菩萨成佛后,直到众生界尽之间,恒时不断地显现色身,以无量不可思议的幻变力任运普度众生。像这样,从菩提中流现尽虚空界普度众生的事业,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就是“彻穷后际度众生”。
身相光明照法界 光所及处皆蒙益
一一光明相续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
从佛法身中所现的色身,具足无量相好、光明。《观经》说,佛的真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现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不舍。从如来藏流现的光明,以法身为体,所以光明彻照法界。
凡是佛光照到的地方,众生都得到大利益。谁能得佛光照触呢?“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佛的光明恒时不断地普照,就是为寻觅念佛求往生的人。所以从佛的法身中流现色身,又从色身流现无量光明,一一光明恒时普照十方,光明就照在念佛人心上。
以上是说阿弥陀佛成就大愿后的极大利益。也就是大愿成了真实的利益,从大愿海中流现出极乐净土的无量功德庄严;大愿成了恒时利益,尽未来际救度众生;大愿成了周遍利益,身相光明遍照法界,摄受有缘。
丙三、劝归极乐
欲比十方诸佛国 极乐安身实是精
《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因地时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刹功德庄严,舍掉其中的粗恶,广选善妙,由此结成心愿,愿中建立的极乐净土超过二百一十亿佛刹。到大愿真实成就时,就如愿出现极乐世界,超胜十方。所以,和十方无量的佛国相比,在极乐安身确实精妙无比。
乙三、西方顿速要行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丙一、略说分二:一、普门施益 二、利剑名号
丁一、普门施益分二:一、因中普行 二、普门设化
戊一、因中普行
般舟三昧乐 释迦如来悲意深
本师释迦修普行 长时长劫度众生
释迦佛度众生的悲心深切。因地修行从布施到般若之间的一切菩萨行,长时长劫毫不疲厌地救度众生。
戊二、普门设化
一切如来设方便 亦同今日释迦尊
随机说法皆蒙益 各得悟解入真门
门门不同八万四 为灭无明果业因
同样,十方如来也施设种种方便,就像今天的释迦佛。诸佛随顺众生的根机说法,所说的教和所化的机相应,因此闻法都各得利益,各自依佛语得到领悟,进入真如之门。真如就像纯蜜一味,证入的方便则有八万四千,不管施设哪种方便,都是为灭除众生的无明以及无明所生的业因和果报。
丁二、利剑名号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在佛说的灭除无明果业因的百千法门中,有一种利剑法门,就是弥陀名号。《观经》说:至心一念弥陀名号,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声称念,能灭恒沙罪业,因此是“灭罪利剑”。
丙二、广说分五:一、因中大行 二、果地普化 三、誓奉佛教 四、选择要行 五、诸佛同劝
丁一、因中大行
这一科是讲释迦佛因地的大行,表现在三方面:一、舍身求法;二、长劫奉修;三、念念行化。
释迦如来因地时 顿舍身财求妙法
小劫大劫长时劫 随顺佛语誓修行
念念时中行六度 慈悲喜舍化众生
三业专修无间业 誓作菩提无上尊
佛在因地做菩萨时,为求得妙法,毅然舍弃身体、财富、权位等。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小劫、大劫、漫长的劫数,他都誓愿随顺佛语而修行(就是佛如何教导,他就如何修行)。心中念念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念念在行菩萨六度,念念在慈悲喜舍,教化众生,身、口、意三业专一地修菩提行。“无间业”,就是在修菩提行时,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为什么这么勇猛地修行?只因为自己立誓要作菩提无上尊。
丁二、果地普化
证得菩提无上果 分身百亿度众生
一音演说随机悟 各各随悟到真元
释迦佛证得无上菩提后,就分身千百亿普度众生。度众生时,佛以一个音声说法,众生各随自己的根机得到领悟,随领悟而到达真如本元。
丁三、誓奉佛教
般舟三昧乐 随顺释迦如来教
这样忆念佛因地大行和果地普化的大功德后,就深深信仰世尊是能引导自己趣入菩提的大导师,因此发誓随顺佛的教导,真实修行。
佛宣说了无量的教法,末世众生应当选择哪一门呢?接下来就讲:
丁四、选择要行分四:一、多门应机 二、先求要行 三、顿渐难易 四、诸行必回
戊一、多门应机
佛教多门八万四 正为众生机不同
释迦佛的教法有八万四千门,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
戊二、先求要行
欲觅安身常住处 先求要行入真门
要求得安身常住之处,就是无生无死之处,怎么来实现呢?方法是首先求得一种切要的修行,来趣入真如之门,因为只有证入真如,才能得到安身常住。
戊三、顿渐难易
门门不同名渐教 万劫苦行证无生
毕命为期专念佛 须臾命断佛迎将
佛教有很多证入真如的教门是渐次修行证果,叫做渐教。依照渐教修行,经历万劫苦行才证无生;相比之下,“毕命为期专念佛”,就是到今生断命根为止,专心地念佛。这样求生净土,只是几十年或几年,命根一断,须臾间佛就来迎接了。一往生就很容易证入真如。
一食之时尚有间 如何万劫不贪嗔
贪嗔障受人天路 三恶[2]四趣[3]内安身
在这个世界修行持续上进有相当难度,下至吃一顿饭都起种种烦恼、妄念,而中断修行,怎么能做到万劫不生贪嗔?一起贪嗔就障碍受生人天,只会在三恶、四趣中安住。
通过上面的比较,认识到凭自力出生死难,仗佛力往生出生死易,因此就断然求生净土。内心就会自觉地把一切功德都回向往生,这就是“诸行必回”。以下讲这个内容。
戊四、诸行必回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己一、因行
欲到弥陀安养国 念佛戒行必须回
戒行专精诸佛赞 临终华座自来迎
想生到弥陀安养国土的话,念佛、持戒等的种种修行,都必须回向往生。如果能做到持戒精纯,不杂恶业,由戒行专精会得到诸佛称赞,临终时自然有莲花座来迎接!
莲花座迎接后又如何呢?下面就讲往生之后的结果。
己二、果益分二:一、顿成大益 二、结劝求生
庚一、顿成大益
一念之间入佛会 三界六道永除名
三明六通皆自在 毕竟不退证无为
坐上莲花座后,一刹那间就生在阿弥陀佛的清净海会中。从此在三界六道中永远除名。而且,能通彻了知过去、现在、未来种种事的三明,天眼、天耳、神足、他心、漏尽、宿命等的六通,都得到自在。从此毕竟不退,证得大无为法性。
四种威仪常见佛 手执香华常供养
一念一时随众听 百千三昧自然成
在佛国,无论行住坐卧,一切时都见佛,常在佛身边。不像现在释迦佛已涅槃,弥勒佛未下生,想见佛也不可能。到往生后,就一切时都见佛,自己见到佛时,常常手持香花供养佛。一念、一时跟随佛国的圣众听佛说法,以佛的法音加持,自然成就百千三昧。不必自己艰苦地勤修,一时间就成就百千三昧。
一切时中常入定 定理闻经皆得悟
百宝庄严随念现 长劫供养报慈恩
无论在什么威仪中,无论作什么法行,都恒时在定中,叫“一切时中常入定”。自己在定中听佛说法,都能心开意解。百宝庄严的供养具随着一起念,就现在眼前,以这些庄严具长劫中供养佛,报答佛的慈恩。这时就能圆满无尽的普贤供养行,能长劫供养佛,尽未来际供养。
微尘故业随智灭 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 亦如弹指须臾间
往昔所造下的还没有感果的业,像大地的微尘一样多,叫做“微尘故业”(“故”是过去的意思。)。这些微尘数的宿业随着生起证悟真如的智慧而得以除灭。不知不觉就转入真如之门,这时久远的时劫跟短促的一念圆融无碍,大劫、小劫、阿僧祇劫、恒河沙数劫也就像弹指顷一样。
庚二、结劝求生
如此逍遥快乐处 更贪何事不求生
所谓“顿然成就大利益”,就是命终往生就顿时成就了极大利益。从此,永脱生死、神通自在、常在定中、广修供养,而且,闻经证悟、顿灭宿业、转入真如、念劫圆融。像这样逍遥、快乐的净土,还贪著世间的什么事而不求生?
丁五、诸佛同劝分三:一、旷劫沉沦 二、诸佛同劝 三、不信难化
戊一、旷劫沉沦
纵使千年受五欲 增长地狱苦因缘
贪嗔十恶相续起 岂是解脱涅槃因
贪著世间的事又如何呢?“纵使千年受五欲,增长地狱苦因缘”。享受五欲,利小害大,就像舌头舔刀刃上的蜜会被割断。世间人认为五欲是好东西,其实,纵然一千年受用五欲,除了增长地狱受苦的因缘外,没有任何好结果。享受五欲时,只在不断增长对世间的贪执,生起贪、嗔、痴、慢,造下不计其数的生死因,最终堕入地狱。所以,千年享受五欲只是增长地狱苦的因缘。
像这样,内心的贪嗔、身口意的十恶相续不断地生起,这些烦恼和恶业中有哪一样是解脱和涅槃的因?每一种都是生死业因。
不畏三涂造众罪 破灭三宝永沉沦
不孝父母骂眷属 地狱安身无出期
又在世间,不畏惧三恶趣苦,胆大妄为,造下很多罪业。又有破坏佛法僧三宝,长劫沉沦恶趣。又有不守伦理,对上不孝父母,对下不慈爱眷属,导致把自己放在地狱里受苦,无有出期。
旷劫已来沉苦海 西方要法未曾闻
像这样,旷劫以来沉溺在苦海中,在此期间,不是没有遇过佛,不是没有遇到法,也不是没有修行,为什么旷劫以来一直没有解脱?只因为“西方要法未曾闻”,就是长劫中没有因缘闻到净土这个要法(“要”就是指依仗佛力能够当生解脱)。
戊二、诸佛同劝
虽得人身多有障 不受佛化反生疑
六方如来慈悲极 同心同劝往西方
虽然多次得了人身,但得人身时有很多障碍,就是自己心中有邪见、烦恼,刚强难化;外在有邪师说法,种种恶缘惑乱自心,所以不接受佛的教化,反而生起怀疑。
知道众生对净土不可思议的功德难生信心,六方诸佛慈悲到极点,在释迦佛宣说《阿弥陀经》时,共同出广长舌相,“同心同劝往西方”。
这是为了让众生相信释迦佛说的净土法门完全真实,往生的利益也完全真实,所以就共同出广长舌相来作证明,同劝众生往生西方。
戊三、不信难化
长病远行不计日 念佛即道无功夫
如此之人难化度 无明被底且长眠
人长病时病个三年五载,或者十年二十年,在这期间,不计时间的多少,就这么一天一天地度过。而出远门一去多少年,也是不计时日,不会舍不得花时间。但要你念佛,就说我没功夫。这样的人对往生没有信愿,也就难以化度。他只能睡在无明的被子下,长眠在生死中。
--------------------------------------------------------------------------------
[1]“饶王”就是“世饶王”,是法藏菩萨出家前的身份。
[2]“三恶”指地狱、饿鬼、旁生。
[3]“四趣”是这三恶再加上阿修罗。
般舟赞讲记(三)
乙四、极乐依正庄严分十:从“一、极乐图卷一”到“十、极乐图卷十”
这是讲极乐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善导大师是现生亲见极乐世界的大圣者,听他老人家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一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丙一、极乐图卷一分四:一、宝地庄严 二、闻法得悟 三、普劝见佛 四、悲庆决往
丁一、宝地庄严
专读弥陀观经法 文文句句说西方
地下宝幢无数亿 方楞具足尽辉光
万亿宝珠相映饰 各各变现希奇事
照上众宝庄严地 杂色过于百千日
专心读诵《弥陀经》和《观经》,经里字字句句都是说西方净土的事。净土的地下有无数亿宝幢,一根根宝幢具足方楞,整个是光明的体。宝幢上的万亿颗宝珠互相映照严饰,每一宝珠都变现种种稀奇之事。宝珠的光明上照到众宝庄严的地面,五彩缤纷,光明超过百千个太阳。
自身光明紫金色 足践宝地徐徐行
得此无生宝国地 皆是弥陀愿力恩
极乐世界的圣众自身是光明身,紫磨真金色。圣众脚踩着众宝庄严的地面,徐徐地行走。西方净土远离生死,而且,净土无量的庄严相都是从无生的空性中显现,所以是“无生宝国”。
能受用到无生宝国之地,能在上面行走、站立,处处得加持,这都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恩德所赐。
丁二、闻法得悟
一切时中闻妙法 烦恼罪障无由起
菩萨知识为同学 携手相将入宝堂
念念之中受法乐 须臾悟得百千门
住在极乐世界,一切时耳边都闻到妙法,时时心缘清净妙法,烦恼和罪障没有因缘生起。(妙法是清净的体性,一切时心缘妙法,烦恼和罪障丝毫也不会生起。)在净土,和菩萨善知识作同学,一同在佛的法会中学法。闻法时和菩萨们携手一起进入宝堂,念念中领受法的喜乐,须臾间就悟得百千法门。
丁三、普劝见佛
大众同心厌此界 乘佛愿力见弥陀
极乐世界是如此微妙殊胜,大众同心厌离这个浊恶娑婆,一同乘着佛的大悲愿力,往生西方,面见阿弥陀佛。
丁四、悲庆决往
忽尔思量心髓痛 无穷之劫枉疲劳
自庆今身闻净土 不惜身命往西方
忽然思量起旷劫以来的生死流转,内心悲痛,彻入心髓。无尽的劫数里,奔驰在生死中,枉受劳苦。也就是在六道里不断地上下轮转,毫无意义地受苦报,疲劳之极。
就在这时,自己感到非常庆幸。在无量世的流转中没有走上出生死的路,今生总算遇到能顿超生死的净土妙法,所以不惜生命也要去西方。
丙二、极乐图卷二分七:一、德超世间 二、莲花盛会 三、宝林辉光 四、宝楼庄严 五、地上庄严 六、宝池圣众 七、普劝同生
丁一、德超世间分二:一、总说 二、举例
戊一、总说
西方快乐无为处 天上人间无比量
西方净土是快乐无为之处,一生到西方,就远离一切忧悲苦恼,所以是极为快乐。从此再没有尘劳的逼恼,再没有烦恼和业的造作,像这样超出世间的微妙净土,天上、人间再好的境界也无法比量。
戊二、举例
六天相胜亿万倍 不及西方人一相
三十二相通自在 身光遍照十方界
从相好来说,人间帝王的相貌超过常人,转轮王的相貌又胜过人间帝王,四王天的相貌又胜过转轮王,这样辗转超胜,第六天的天王具有欲界最好的相貌,而他的亿万倍也不如西方净土人的一相。
一生到西方,自然现前三十二相,有青莲花眼相,眼目修长;有四十齿相,平整、细密;有手过膝相,柔软的手伸出时超过膝盖;有梵音声相,口中发出的音声极为清澈,远处听到就像在近旁一样,诸如此类的三十二相并不是渐次修福感得,而是由信心和佛的愿力相应就顿然成就!而且有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等的极广大神通,极为自在。金刚身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从世帝王至六天 音乐相胜亿万重
佛国宝林枝相触 六天音乐不如一
从世间帝王往上,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上层天的音乐胜过下层天亿万倍数。而六欲天最好的音乐无法跟极乐净土的一个声音相比。佛国的七宝林中,树枝碰到树枝所发出的妙音,六欲天的音乐不及它的一分。
丁二、莲花盛会
依时供养香风起 拂树华飞落宝地
宝树飞华泛德水 童子捉取已为船
乘船直入莲华会 化佛菩萨与衣被
各执香华佛前立 徐徐遥散变成云
宝云庄严即是盖 即与宝果教令食
极乐国土,按时辰对诸佛广修供养。正供养时,香风吹起,风吹着无量宝香合成的万物,带着温雅的德香吹过来时,风拂着树叶,树上的花纷纷飞落在宝地上。又有从宝树上落下的花,飘在七宝池的功德水上。极乐童子就到池水里捉取宝花,等他手一捉时,这朵花就变成了一条船。
童子就坐在船上,一直泛入莲花海会。入了莲花海会,化现的佛菩萨授予他衣服,把衣服披在他身上。童子们一个个手持香花,在佛前站立,徐徐地把香花往空中远远抛撒,香花顿时在空中变成了云,一朵一朵的宝云非常庄严,结成宝盖。化佛菩萨赐给童子宝果,教他好好受用。
遇值往生善知识 得闻净土弥陀名
因佛愿力来相见 常住此国不须还
由于值遇了教导我往生的善知识,闻到西方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佛愿力加持,才到极乐世界来和圣众相见。从此,常时安住在清净佛国,永远不必要轮回。
丁三、宝林辉光
法侣携将入林看 足下辉光超日月
菩萨众会无穷尽 各各身光互相照
新往化生紫金色 与诸大众无殊异
净土的法侣手拉着手带往生的人入宝林观看。这些佛国圣贤脚下发出的光辉,超过日月。极乐世界的菩萨众会到底有多少,一重一重,无穷无尽。那么多的菩萨,每一尊的色身都放出光明,彼此互相照耀。新往生的人也是紫磨真金色身,与菩萨大众无有差异。
丁四、宝楼庄严
或入宝楼众中坐 大众见者皆欢喜
种种庄严不可识 内外相看无障碍
停足须臾受法乐 三昧无生自然悟
有时进入七宝楼阁,在大众中安坐。宝楼中,菩萨大众彼此见到时都非常欢喜。宝楼内外有种种庄严,不可思议。宝楼的一切地方都通彻透明,从里看外、从外看里,毫无障碍。就在停步的一瞬间,领受到甚深法乐,就在此时自然就证得三昧,悟得无生空性。
丁五、地上庄严
地上庄严众宝间 杂色相参百千万
宝座华台处处满 随心受用光来照
净土的地面上七宝庄严,众多金银、琉璃、玛瑙等的妙宝彼此交错,种种色彩交相组合,千种万种,美妙绝伦。宝地上,处处有宝座、有花台,随着你的心想怎么受用,就怎么受用,有光明来照着你。
丁六、宝池圣众
百千童子菩萨众 各捧香华临池看
或坐或立池渠岸 或有寻阶入宝池
或立于沙或至膝 或没腰头或悬注
或取金华百宝叶 授与岸上看池人
百千童子菩萨各自捧着香花,站在七宝池的边上观看。有些菩萨坐着,有些菩萨立在水池或者沟渠岸边,有些菩萨沿着台阶进入了宝池。或者站在金沙上,或者池水没到膝盖,或者没到腰间,没到头上,或者水往下灌注到身上。有些菩萨取来有百宝叶的金莲花交给岸上看池的人。
受得香华千万种 即散弥陀大会上
所散之华变成盖 自然音乐绕千重
宝鸟连声奏天乐 一切见者起悲心
在河边看的人,得到了各种各样的香花,有千万种之多,就把这些香花向空中抛散到阿弥陀佛的法会上。所抛散的香花自然变成花盖,当时空中有自然发出的音乐,千重万重。净土的宝鸟连连鸣叫,奏起和雅天乐,凡是听到见到的人,心里自然生起悲心。
丁七、普劝同生分二:一、因行恒专 二、果得涅槃
这两科是劝导因地修净土要恒要专,恒是长期坚持,专是用心专一。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生净土、得涅槃。
戊一、因行恒专
我今到此佛愿力 同缘同行何时来
普愿阎浮知识等 同行相亲愿莫退
善导大师说:我现在到这里完全是佛的愿力加持,和我同缘分、同修行的人何时来呢?!普愿阎浮提的同行善知识,大家要同修同行,彼此慈爱,愿你们往生的心不退失!
专诵弥陀观经等 礼佛观察尽须回
一切时中相续作 至死为期专复专
那么,怎么才能不退呢?就是心始终不忘求生净土,要专心地读诵《阿弥陀经》、《观经》等净土经,要时时礼拜阿弥陀佛,要观察极乐净土依正二报的庄严以及娑婆世界的苦难,种种修行的善根全部回向往生。一切时中相续不断地作,口也是净土,身也是净土,心也是净土,让它一切时相续不断,直到这口气断了为止。让自己的心专复专,一心就是这一个方向,一心就是这一个重点。为什么要这样作?就是全力以赴地求往生。为什么要求往生?因为一往生就能实现一切。
戊二、果得涅槃
一到弥陀安养国 毕竟逍遥即涅槃
涅槃庄严处处满 见色闻香罪障除
飞踊空中作神变 赞叹净土难思议
或散华香供养佛 报佛慈恩心无尽
不因释迦如来力 弥陀净土若为闻
众生障尽闻皆喜 顿断诸恶愿求生
般舟三昧乐 誓愿今生顺佛教
只要这样专精地去作,一生到弥陀安养国,那就毕竟逍遥,永远没有尘劳的侵扰,所以说“毕竟逍遥即涅槃”。凡夫往生弥陀净土,不断烦恼就得涅槃分,这是仗佛力加持。极乐世界到处充满了涅槃庄严,眼见到色、鼻闻到香,泛指六根接触一切境时,一触到,就顿消罪障。
这时脱去了业报身,所得的金刚身神通自在,能直接飞踊在虚空中,作种种神变,赞叹净土不可思议。或者把花香散在虚空中供养佛,发起尽未来际报答佛恩的心。这种报恩是报不尽的,为什么?不是佛慈悲为我们宣说净土法,我们怎么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呢?!众生业障清净时,闻到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都会生欢喜心,都会果断地放下恶业,发愿求生。所以誓愿今生奉行佛的教导。
丙三、极乐图卷三分四:一、专行得生 二、佛遣观奇 三、游历他方 四、报恩真修
丁一、专行得生分二:一、专恒信向 二、得生庆喜
戊一、专恒信向
这是善导大师教导我们教净土要有四种心:一是专心,二是恒心,三是信心,四是回向心,由这样专一地行持就能往生。
行住坐卧专念佛 一切善业并须回
念念时中常忏悔 终时即上金刚台
这是教我们修往生的因,就是心里要发誓:今生一定依从佛的教导。佛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经》里叫我这么修,我就依佛的教导真实去做。怎么做?平时不论我是走着、还是坐着、还是站着、还是躺着,总是专心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成就的根本,所以时时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然后所作的一切善业,下至点滴,都回向往生,念念时中常忏悔自己的罪业。这么做,临终时就能登上金刚台,上品往生。
一切时中望西礼 表知凡圣心相向
佛知众生心杂乱 偏教正念住西方
一切时中都向着西方顶礼,身体没有礼拜时,心仍然朝西方敬礼,这就是“一切时中望西礼”。为什么要这样?这是表明我的心在西方,我一生的向往在西方,我终身的依怙是阿弥陀佛,我成佛的所在是极乐世界。所以是表明凡心和圣心彼此相向,就是佛的心向着我,我的心也向着佛,我的心跟佛的心相合,我的愿跟佛的愿相合。
释迦佛知道浊世的众生内心杂乱,所以特意教人一心系念在西方净土这一处。
不知弥陀国远近 佛道超过十万亿
道里虽遥不足到 弹指之间入宝池
不知道阿弥陀佛的佛国有多遥远,释迦佛说:从这个世界往西越过十万亿国土。虽然距离是这么遥远,但并不是用脚行走来到达,而是只要自己的心跟佛的心相应,一弹指间就入了七宝池。
唯恨众生疑不疑 净土对面不相忤
莫论弥陀摄不摄 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 临终华盖自来迎
说到往生,佛的智慧、慈悲、愿力一切都最极圆满,就只看众生自己这边。看众生的心怀疑还是不怀疑,如果不怀疑,就一念即到;如果怀疑,就万里之遥。净土就在每个人对面,它没有违背你,只有你的心违背净土。你莫管阿弥陀佛摄不摄受,佛的悲愿不可能不摄受,关键在你专心地回向极乐、信向弥陀。你要不向往,佛再有慈悲也用不上,只要你把心转过来,决定趣向极乐,临终时自然有花盖来迎接你。
戊二、得生庆喜
从佛乘华入宝国 见诸大众悟无生
一一宝楼随意入 内外庄严不可识
临命终时,莲花就来了、宝盖就来了,自己就坐在莲花台上,随佛入了极乐世界。入了极乐世界,见到无量菩萨大众,悟得无生空性。这时,一座座的宝楼随意进入,宝楼内外都是不可思议的庄严。
鸟作音声菩萨舞 童子欢喜作神通
为我娑婆得生者 种种供养令欢喜
自己新到极乐世界,从净土的宝莲花里化生出来。这个时候,净土的灵鸟作种种妙音,菩萨作种种舞蹈,童子欢喜地作种种神通。他们是为我这个从娑婆得生极乐的人作种种供养,让我欢喜,庆贺我得生了!
丁二、佛遣观奇
(就是得生净土之后,佛叫新往生的人去看净土的奇妙境界。)
佛遣生人将观看 到处唯是不思议
地上虚空圣人满 珠罗宝网自然覆
微风吹动出妙响 声中皆说无为法
见树闻波成法忍 童子持华围绕赞
立侍弥陀听说法 贪爱法乐超时劫
随逐本国诸菩萨 尽是无为涅槃界
在最初生到极乐时,佛派新往生的人到处去看看。新往生的人就在极乐世界处处去看,到处唯一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论地面上还是虚空里,都充满了圣人。珠宝罗网自然覆盖在树上,覆盖在楼阁上。微风吹来,摇动罗网,发出微妙响声,响声里一一都在宣说无为法,都是说法性。自己的眼根见到菩提树,耳根听到池水波扬的音声,自然成就无生法忍,安住在无生无灭的实相中。
童子持着花朵围绕赞叹,自己就立在阿弥陀佛身边,听佛说法。佛说的法义太微妙了,自己心里生起极大的法乐,由于沉浸在这种法乐中,不知已经过去了多少时劫。自己跟随着极乐本国的诸菩萨,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无为的涅槃界。
丁三、游历他方
一佛国界皆闻法 游历他方修供养
欲住一食超千劫 忆我娑婆同行人
在极乐世界整个国土中,处处听到微妙的佛法。极乐本国的菩萨要去游历他方佛国,对诸佛广修供养。这时心想安住,可以在一食顷中超过千劫的时间,这时就忆念起在娑婆世界的那些同行道友。
大地微尘尚有数 十方佛国无穷尽
一一佛土皆严净 亦如极乐无殊异
一切如来见欢喜 菩萨圣众将游观
所有庄严如极乐 变化神通无障碍
地上虚空声遍满 听响闻音皆得悟
大地上的微尘可以数尽,十方的佛国无穷无尽,不可计量。所游历的一处一处的佛土,都极为庄严清净,如同极乐世界,无有差异。到达佛国时,面见一尊又一尊的佛,一切如来在见面时,都非常欢喜,然后佛座下的菩萨圣众都带着极乐国人到处游观。诸佛净土无数的庄严就像极乐世界,无论变化、神通,都无有障碍;无论地上、虚空,都遍满了妙音;听到响声、闻到音声,都能开悟。
丁四、报恩真修
般舟三昧乐 相续念佛报师恩
虽舍钱财造功德 不如持戒断贪嗔
普教众生常念佛 自他功德并须回
安心定意生安乐 独超三界出烦笼
就是要相续不断地念佛,来报答佛恩和善知识的恩。虽然外舍钱财能积累功德,但比不上自己内心持戒,断除贪嗔。普遍地去教导有缘众生常念阿弥陀佛,不管是自修还是利他的功德,都要回向净土。心要安下来,意要定下来,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就能一生超出三界牢笼。
临终见佛华台至 须臾即入宝池会
莲华大众皆欢喜 即与天衣随意著
菩萨声闻将见佛 礼佛一拜得无生
能按上面这样作,临终就见到阿弥陀佛、莲花、宝台,都现在面前来迎接。须臾之间,就入了七宝池的莲池海会。这时候,莲池海会中的无量大众见自己得生净土,都欢喜无量,当时就以柔软的天衣披在自己身上。菩萨和声闻带着自己去见阿弥陀佛,就在礼佛一拜间,就证得无生法性。
弥陀告言诸佛子 极乐何如彼三界
新往化生俱欲报 合掌悲咽不能言
当时阿弥陀佛询问佛子们:极乐净土跟你们以前住过的三界相比怎么样?新往生的佛子都想向阿弥陀佛汇报,双手合着掌悲伤哽咽,说不出话来。
得免娑婆长劫苦 今日见佛释迦恩
般舟三昧乐 顺随佛语见弥陀
能免去在娑婆世界的长劫苦难,能在今天见到怙主阿弥陀佛,这都是释迦本师传法的大恩大德。所以大家一定要随顺释迦如来的教导,誓愿求生西方,面见阿弥陀佛。
般舟赞讲记(四)
丙四、极乐图卷四分六:一、普劝相亲 二、还归故乡 三、宝楼庄严 四、空会庄严 五、身相庄严 六、幻变庄严
丁一、普劝相亲
普劝同生知识等 同行相亲莫相离
这里善导大师劝导:修净业的人,需要亲近善友、远离恶友,普劝同求往生的行人,你们同行相亲,修菩提行要互相依止不离。
父母妻儿百千万 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缠入恶道 分身受报不相知
或在猪羊六畜内 披毛戴角何时了
我们为人该怎么依止友伴,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既然是要远离娑婆、往生净土,那就必须依止清净的缘,远离染污的缘。如果接触的是世间染污缘,那就增上生死;反过来,接触的是清净的缘,那就增上净土因缘。
这个世间不论父母、妻儿,乃至百千万的世间因缘,都不是菩提的增上缘。就因为世间人的思想、见解都是随顺生死,这些方面缘结得深,那就会在念念缠绕当中入于恶道。今生以世俗因缘相聚在一起,但死了各走各的路,你受你的报,我感我的果,以后就互不相识,有些就在猪羊六畜里投生,披毛戴角,不晓得何时了脱。
丁二、还归故乡
庆得人身闻要法 顿舍他乡归本国
庆幸的是自己已经得到暇满人身,而且在得人身时已经闻到了净土要法,因此就能在短暂的一生过后顿时就舍弃他乡,回归故乡。
父子相见非常喜 菩萨声闻亦复然
当你往生时,阿弥陀佛就是慈父,你就是法子。得生的时候,父子相见,非常欢喜,还有莲池会上的兄弟,也就是无数菩萨、声闻一见面也都非常欢喜。
或将游行入林看 或坐华台登楼观
观见弥陀七宝国 地上虚空光相照
即作神通遍佛国 处处供养无边会
一一大会随人入 入处唯闻平等法
往生之后见到阿弥陀佛,见到清净大海众菩萨、无量声闻,这些都是自己的法侣。
他们带着自己到极乐世界里去观看,或者带着入到宝林里去看,或者带着自己坐在莲花台上,或者登上楼观。这时登上楼观,遥望阿弥陀佛无边的七宝庄严的国土,整个国土,无论地上还是虚空,都放着光明,互相照耀。
这时候,这位新往生的佛子就作神通,周遍游历无边的极乐佛国,佛国极为广大,没有限量。他一处又一处地去供养无边的法会,就在极乐国的这边、那边、上边、下边,或者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处处有无边的法会。这位佛子在每个法会当中都随着净土圣众进入,在法会里听到的唯一是平等法。
四种威仪常在定 不出三昧作神通
一一神通到佛会 会会听法证无生
往生之后,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不出三昧定境而作神通。施展的一一神通,入到佛说法的法会;在每一法会中听法,就证得无生空性。
般舟三昧乐 极乐安身实是精
我们在哪里安身呢?三界的上下一切处,全无安乐,全无清净,而极乐世界是涅槃界、无为界、清净界,在这里安身才真是精妙。
丁三、宝楼庄严
金楼玉柱琉璃殿 真珠宝阁百千行
重重罗网相映饰 宝绳交络垂铃佩
昼夜香风时时动 声内皆称三宝名
彼国众生心眼利 闻一悟解百千门
黄金的楼,白玉的柱,琉璃的殿堂,由珍珠严饰合成的宝阁,百行千行。在宝楼阁中,有一重一重的罗网覆盖在上面,罗网也是珍珠所成,彼此互相辉映严饰。又有宝绳一条一条地交织在一起,宝绳上垂着铃铛,昼夜时时有香风吹动铃铛,发出妙声,声音里都在称赞佛法僧三宝。佛国的众生心眼明利,听一个声音就能领悟百千法门。
般舟三昧乐 处处安身不如彼
般舟三昧乐!无论在何处安身,都不如极乐净土。
丁四、空会庄严
共诸童子游空戏 手散香华心供养
身光璎珞互相照 一切庄严光亦然
和净土的童子们一起在虚空里游戏,手里抛散香花,内心诚敬供养。在虚空中,彼此的身体放光,璎珞也发光,互相照耀。极乐的万物都具足庄严,光明也不例外。
或奏乐器供养佛 化佛慈悲遥授记
同生知识百千万 乘华直入虚空会
会会不同无亿数 彼此相遇无障碍
一切时中常说法 见闻欢喜罪皆除
在虚空里,有时用乐器演奏音乐来供养阿弥陀佛,在自己诚心供养佛的时候,就得到加持,从弥陀法身里化现的佛慈悲地远远来给你授记。
一同往生的善知识百千万数,一齐乘着莲花,直接入到虚空中的法会。在虚空法会里,一会一会都不相同,里面有数不清的大众。
彼此相遇的时候,毫无障碍,你要想见面,全都能见。极乐世界里,一切时都在演说妙法。见到了这些清净的境相,见到了佛,见到了菩萨,见到光明、见到莲花等等,耳根闻到佛说法的妙音、鸟说法的妙音、音乐的妙音等等,这样见闻的时候,心里就能生起法喜,罪障随着就消除。
丁五、身相庄严
佛与圣众身金色 光光相照心相知
相好庄严无殊异 皆是弥陀愿力成
极乐世界佛和圣众的身体,都是紫磨真金色。身体放的光明互相照耀,彼此之间都心领神会,你的心、我的心互相知道。而且个个具足相好庄严,无有差异。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世界?这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
丁六、幻变庄严
地上虚空人遍满 神通转变自然知
或作华楼宝云盖 化鸟连声奏法音
法音旋转如云合 彼国人天闻即悟
一劫多劫长时劫 但受法乐不思议
极乐世界去看的话,宝地上、虚空里遍满了圣众,每个极乐圣众都有无碍的智慧神通,可以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可以摄多为一,由一化多,可以远转为近,转近为远,以如意神通随意地变现。或者化成莲花的楼、宝云的盖,所化的灵鸟连连鸣叫,里面传出微妙的法音,法音在虚空中旋绕,像云彩聚合般。佛国的人听到这些法音,就能开悟。无论是一劫、多劫,还是再长的劫,唯一就是感受不可思议的法乐。
般舟三昧乐 极乐庄严门尽开
极乐净土无量庄严的门完全给你打开。
丙五、极乐图卷五分三:一、眷属庄严 二、自在闻法 三、水岸庄严
丁一、眷属庄严
普愿有缘同行者 专心直入不须疑
一到弥陀安养国 元来是我法王家
兄弟因缘罗汉众 菩萨法侣为知识
普愿有缘的同行人,你们就专心地直接趣入净土,不需要怀疑。一到阿弥陀佛的安养国土,你就会知道:原来这就是我的法王之家!
入了极乐世界之后,以修行四谛十二因缘的罗汉众为兄弟,以菩萨法侣为善知识,这些就是极乐世界的眷属。
丁二、自在闻法
或行或坐皆闻法 或去或来无障碍
或入宝池灌身顶 或在干地宝沙中
抃水微波出妙响 声中纯说慈悲法
不论行走、端坐,都是在闻妙法;不论是去是来,都自在无碍。或者入了宝池,有八功德水灌在自己身上、顶上;或者在干地宝沙中,手拍击着水,水有微微的波澜传出响声,声音里纯一演说慈悲的法。
丁三、水岸庄严
德水清澄千万里 宝沙映彻如不深
四岸庄严七宝间 底布金沙百千色
色色不同辉光照 宝树飞华落水中
树树垂条如宝帐 周匝由旬三十万
宝池里八功德水非常清澈、澄明,宝池非常辽阔,而且水底的宝沙看得一清二楚,好像水根本不深,宝沙就在眼前。
东南西北的水岸都非常庄严,由金、银、琉璃等的七宝间杂而成。水池底下的金沙不断地发出百千种的色光,每一种光色都不同,辉光映照。宝树上的妙花飞落水中,岸边一棵棵宝树垂下枝条,像纱帐一样。宝树的覆盖面很广,方圆三十万由旬。
根茎枝叶七宝间 一一宝流无数光
微风起时更相触 六天音乐无能比
化佛菩萨恒沙众 一一树下听真声
般舟三昧乐 一入不退至菩提
宝树从根到茎到枝到叶,都是由七宝间杂合成。比如,黄金为根、白银为茎、琉璃为枝、玛瑙为叶等等。然后,树上根、茎、枝、叶上的一一妙宝流现无数光明。微风吹起时,枝与枝接触、叶与叶接触,发出妙响,六天的音乐根本不能相比。化现的佛、菩萨、恒沙大众都在树下听着这种妙音。
般舟三昧乐,一进入极乐世界,就获得不退转,直至菩提。
丙六、极乐图卷六分二:一、光楼赞佛 二、劝行佛教
丁一、光楼赞佛
宝地宽平众宝间 一一宝出百千光
一一光成宝台座 光变为楼百千亿
化天童子无穷数 悉是念佛往生人
或登宝座楼中戏 不饥不渴湛然常
净土的宝地宽广平正,宝地是由众多妙宝间杂合成,一一妙宝发出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化作宝台、宝座,变成百千亿宝楼。
化出的宝台、宝座、宝楼上面,有不可计数的诸天童子,都是念佛往生的人。这些诸天童子或者登上宝座,或者登上宝楼,彼此嬉戏,没有饥饿、干渴,他们不是胎生的身体,而是金刚不坏身,所以是“湛然常”,身心恒时是清净的、光明的,没有饥渴、浊秽、苦恼。
或入光明百宝殿 正值大会赞弥陀
或道从今至佛果 长劫赞佛报慈恩
不蒙弥陀弘誓力 何时何劫出娑婆
自到已来常法乐 毕竟不闻十恶声
眼见如来耳闻法 身常从佛喜还悲
何期今日至宝国 实是娑婆本师力
若非本师知识劝 弥陀净土云何入
或者入到光明灿烂的百宝楼阁,进去时正赶上大的法会,在赞颂怙主阿弥陀佛。
法会里,有些圣众说:我从今乃至菩提果,要长劫一直赞叹佛,一直报答佛的慈恩,要不是蒙佛的大愿力摄持,我何时何劫能出娑婆呢!自从生到极乐世界以来,我恒时都在法乐中,听不到任何十恶的声音,清净的佛国根本没有杀盗淫妄,没有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不必说现象,连名字都没有。
眼睛见的是如来真金色身,耳朵闻的是微妙法音,六根接触的是佛国无量清净境缘,身体时常跟随阿弥陀佛。一想到这里,内心是又喜又悲。我怎么想得到今天能生到宝严净土,这实在是娑婆本师释迦如来的恩德,要不是本师和善知识的劝导,我怎么能入到阿弥陀佛的胜妙净土!
般舟三昧乐 得生净土报师恩
般舟三昧乐!我们得生净土,要报答师长的大恩。
丁二、劝行佛教
普劝有缘道俗等 会是专心行佛教
念佛专心诵经观 礼赞庄严无杂乱
行住坐卧心相续 极乐庄严自然见
普劝出家在家的有缘人,应当专心地奉行佛的教导。怎么奉行呢?佛在经里教我们怎么做,就按那么去做,专心地念佛,专心地诵净土经,观察、礼拜、赞叹净土的依正庄严。行住坐卧心都缘在净土上,相续不断。这样,极乐净土的庄严自然就见得到。
或想或观除罪障 皆是弥陀本愿力
以佛力故成三昧 三昧得成心眼开
或者心里想,或者细心观,都可以消罪障,这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入心的结果。由于佛力入在行者心中,就能使心不乱,成就三昧。三昧成就时,心眼自然开明。
诸佛境界超凡夫 唯知惭贺释迦恩
十方如来舒舌证 定判九品得还归
诸佛的境界无量数超过凡夫,所以诸佛说的一定真实。我只知道惭愧、庆贺,惭愧自己无量劫来沉沦生死;庆贺自己今生闻到净土,能真正了结漫长的生死。在惭愧而又庆幸的心中,感恩释迦佛!慈悲至极的世尊为我宣说净土,宣说时,十方诸佛共同出广长舌相,一齐作证。世尊在《观经》里判定九品修行都能回归极乐世界。
丙七、极乐图卷七(父子晤言)
父子相迎入大会 即问六道苦辛事
或有所得人天报 饥饿困苦体生疮
“父”是阿弥陀佛,“子”是往生者。父子相迎进入大法会的时候,父亲阿弥陀佛会问:你们以前在六道有什么苦事?或者:你们所得的人天果报如何?佛会这么问的。
法子们就回答:六道太苦了!有身体的饥饿等苦、有心里的苦,六道的苦是无量无边的。就像一个身体生了毒疮,始终都好不了一样。
“体”是指本有的法身,“毒疮”是指五取蕴的疮,不晓得从何时开始,由无明起惑,从此就辗转地这样起惑、造业、感召苦,又起惑、又造业、又感召苦,就像一个毒疮始终好不了,这说的是五取蕴不断地相续,从里面就出现了六道无数苦恼!
尔时弥陀及大众 闻子说苦皆伤叹
弥陀告言诸佛子 自作自受莫怨他
这时怙主阿弥陀佛和在场的大众,听到往生的法子讲述轮回苦时都伤叹不已。阿弥陀佛告诉佛子们:都是自作自受,莫怨别人。
般舟三昧乐 常住宝国永无忧
涅槃快乐无为处 贪嗔火宅未曾闻
般舟三昧乐!常住在极乐宝国,永远没有身心的忧恼,这里是涅槃、快乐、无为的国土,听不到任何贪嗔火宅中的事。
丙八、极乐图卷八(无漏净乐)
百宝华台随意坐 坐处圣众无央数
童子供养声闻赞 鸟乐飞空百千匝
一坐一立须臾顷 微尘故业尽消除
或散天衣覆宝池 衣上更散宝华香
圣众行时足蹈上 衣华触体三禅乐
百宝的莲花台,你可以随意在上面坐,所坐的地方有无央数的圣众,童子就作供养,声闻就作赞叹,鸟鸣的音乐声在虚空中飞旋百千匝,一圈又一圈。
在这里,一端坐、一站立的须臾间,大地微尘数的宿业都能无余消除。或者抛散天衣,覆盖在宝池的水面上,又在衣服上抛散宝花、宝香。圣众行走时,脚踩在衣服上,触到衣服、妙花,一接触就得到超过三禅的喜乐!
内外映彻如明镜 尘劳毕竟无缘起
念念唯加三昧净 无漏神通真复真
(“尘劳”是烦恼的异名,尘是染污的相,劳是劳乱身心的相。)
极乐世界里里外外清澈透明,犹如明镜。在这光明、清净的国土里,烦恼习气根本没有因缘起来,念念之中,唯一增上三昧清净,得到无漏的神通。
般舟三昧乐 烦恼永绝不相干
般舟三昧乐!烦恼从此永远断绝了,再不侵扰了。
丙九、极乐图卷九分四:一、宝地庄严 二、宝林庄严 三、三圣像观 四、结劝专行
丁一、宝地庄严
或有宝地琉璃间 或有宝地紫金成
或有宝地黄金作 或有宝地颇梨映
或有千宝庄严地 或有算数宝为成
一一色色光相照 十方来者皆行上
行住进止逍遥乐 不愁官事不忧私
极乐世界的宝地,有些是由琉璃合成,有些是由紫金合成,有些宝地是黄金所作,有些宝地是玻璃映成,还有千种宝组合而庄严的地,或者算数种宝合成的地。种种宝地发出一色一色的光,光与光互相照耀,从十方来生净土的人都走在这样的地上。
在这宝地上,不论行走、站立、前进、休息,都逍遥快乐,不必担忧官家的事,也不必忧心私人的事。
或百或千作神变 会会供养皆周遍
或作香云千宝盖 即此云内雨香华
种种庄严随念出 所到之处现希奇
般舟三昧乐 毕命直入无为会
或者作百种神变,或者作千种神变,每一会都去供养诸佛,周遍地遍历无数的法会。或者化作香云、千宝的宝盖,就在这香云中,降下种种香花。种种庄严都随着自心,想怎么变,它就变出来。所到之处都由自己自在无碍的心化现出种种稀奇之事!
净土是如此殊胜稀有,所以要竭尽我的一生去努力。这一生完毕,就直接进入这样的无为法会,进入无为的佛国。
丁二、宝林庄严
宝树宝林行遍满 一一林树尽庄严
根根相对茎相望 枝枝相准条相顺
节节相盘叶相次 华华相向果相当
佛国的宝树宝林,一行一行,周遍了整个国土。每一棵宝树上,有无量的庄严,有种种百千亿摩尼珠等的妙宝严饰在宝树上。树和树之间,排列得整齐有序。树根和树根互相对着,树茎也互相对着,树上的枝条一枝一枝排列得极为美观,树条也一条一条地相顺,树一节一节地相盘,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排布得整齐有序,树上花和花互相对着,树上果实所在的位置都恰如其分。
光光照曜自他国 照处玲珑随物色
光能变现希奇事 尽是弥陀愿力作
从宝树中发出一道道的光明,照耀着极乐国土和他方国土,光明照的范围非常广远,不仅照耀了极乐本国,还照到他方国土。光明所照到的地方,都空明透彻,随着万物的颜色而显现。这些光明能变现种种稀奇之事。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作。
林树行间宝阶道 一一界上楼相间
重重罗网奏天乐 供养无边楼内人
七宝林树,行与行之间,有七宝合成的台阶、道路。沿着台阶、道路走去,只见一个又一个的区域。这些区域里有一座座的七宝楼阁,相互间错。这些宝楼有一重一重的罗网覆盖在上面。风吹铃响,奏着天乐,供养着宝楼里无边的天人。
般舟三昧乐 形枯命断佛前期
往生净土是如此的安乐,所以我这一生形枯命断,到寿命终了时,我唯一的愿望就是生在佛前。
忽尔思量彼快乐 人人有份不须疑
忽尔思量起这些净土的快乐,实际上人人有份,不必要怀疑。怙主阿弥陀佛就是为我们众生建立起如此胜妙的国土,只要有信愿就都有份。
般舟赞讲记(五)
丁三、三圣像观分三:一、主尊像观 二、二圣像观 三、三尊海会
戊一、主尊像观分三:一、花座庄严 二、佛身永利 三、倾心常念
己一、花座庄严
金刚无漏庄严地 明明相照超千日
净土的地是金刚地,是无漏庄严地。“金刚”指坚不可坏;“无漏”指非烦恼业力所成;“庄严”指宝地具足光、色等的无量功德。这样的地是无漏心所成,不是惑业所作。此方的地有隆起、有塌陷、有变异,是苦的体性,因为它是由烦恼业力所作。而极乐净土的地是金刚宝地,它是无漏心所现,因此具足无量庄严。
从宝地中发出的光明,此处的地、彼处的地都发出光明,互相照耀,超过千日的光辉。
弥陀愿力庄严地 作一莲华大宝王
叶叶相重八万四 一叶摩尼百千亿
一一摩尼光千色 上照虚空变成盖
这是讲阿弥陀佛所坐的莲花台的庄严。以弥陀愿力庄严的宝地上,有一朵莲花大宝王。这朵莲花大宝王,一叶一叶有八万四千花瓣。花叶和花叶之间,有百千亿摩尼珠作为严饰,每颗摩尼珠发出千种色彩的光。这些光上照在虚空中,成为光的宝盖,光又下照到下面的宝地上。
八万金刚台上布 真珠宝网覆华笼
四幢承幔垂绞络 独显真金功德身
佛坐的大莲花台上,有八万金刚宝排布在台上,而且有妙真珠宝织成的宝网覆盖在花笼上。
花台上有四根圆形宝幢,像百千亿须弥山一样高广。从四根宝幢上垂下宝幔,像夜摩天的宝幔一样庄严,垂下的宝幔里都是真珠。就从这莲花台上显出阿弥陀佛紫磨真金色、功德无量的色身。
己二、佛身永利
一坐华台未曾动 彻穷后际度众生
佛一坐在花台上示现为极乐教主,从此就安住在法界中不动,在不动的同时化现无量无数的色身,尽未来际,普度众生。
己三、倾心常念
普劝众生常忆念 行住坐卧令心见
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怙主。普劝大家常念阿弥陀佛,无论行、住、坐、卧,都让心观见阿弥陀佛。观不出,就心里随念佛。
佛身圆满无背相 十方来人皆对面
俱愿倾心相续念 即现有缘心眼前
得见净土希奇事 皆是佛力遥加备
阿弥陀佛的圆满色身没有背对众生的相,十方来的人都和佛面对面。普愿大家倾注心力,相续不断地念佛,佛就现在每个有缘人的心前。能见到净土的稀奇之事,都是佛以愿力冥冥中加被的结果。
戊二、二圣像观
观音势至双华坐 一一庄严亦如佛
四幢宝幔皆相似 宝罗宝网无殊异
在阿弥陀佛的左边和右边,有观音、势至两大菩萨坐在左右两朵莲花上,不论莲花、花台,还是身相,每种庄严也如佛一样。观音和势至菩萨所坐的莲花台,四根宝幢和宝幔都跟佛相似,宝网、宝罗也没有差异。
戊三、三尊海会
三华独迥超众座 三身对坐最为尊
本国他方菩萨众 一切时中围绕赞
如此大海尘沙会 众生生者入其中
西方三圣所坐的莲花座,远超大众的莲花座,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三身对坐,最为尊贵,成为净土大众共同皈依的圣境。
以西方三圣为皈依境,极乐本国以及他方的菩萨众,一切时围绕着西方三圣,称赞、顶礼、供养。众生一往生就入到了这样如大海、如尘沙般的菩萨海会中。
丁四、结劝专行
非是口言即生彼 会是专行不惜身
不是单凭口说就能往生,应当专一地修净土行,不惜身命。
丙十、极乐图卷十分四:一、本国圣景 二、他方神游 三、免难谢恩 四、称名忏悔
丁一、本国圣景
宝楼重叠非人造 宝幢树林亦皆然
佛国的宝楼重重叠叠无数亿,没有一座是人工造的。这里没有造楼的作者,而是佛的大慈悲、大愿力自然化现。不但是宝楼,宝幢、宝林等万物都是如此,唯是佛的神力所现。
池渠四岸皆充遍 微风暂触奏天乐
法响灌心毛孔入 即悟恒沙三昧门
佛国的宝池,东南西北四面岸上,遍满了树林、宝幢等等。微风触到树上的枝条,触到楼上的铃铛等,就奏起天乐,都是微妙的自然之乐!这种法音一响,就灌到圣众心中,从身体的毛孔进入,当时就悟得恒河沙数的三摩地门。
一一渠中华遍满 或开或合人无数
或坐或立相招唤 竞取香华相供养
或语或笑身心乐 即忆阎浮同行人
各发誓愿遥加备 专住莫退尽须来
一到即受清虚乐 清虚即是涅槃因
在极乐世界走动时,能看到一条一条的水道里遍满了莲花。这些莲花,有些开敷,有些闭合。水渠里有不计其数的人,有的坐着,有的站着,彼此互相招呼,都在拿香花互相供养。还有的在谈话,在欢笑,身心喜乐无比……
在这时候,就会想起以前地球上的同行道友。想到以前跟自己同行的人,就各自发愿,远远加被在娑婆世界的人,让他们专心安住不要退心,都要来西方净土。一到净土就享受清虚之乐。就是莲花化生,脱离生老病死等的苦恼,再没有障难、浊秽,享受的是清虚之乐。这个清虚就是涅槃之因,因为清虚就不生烦恼,因为清虚就不起染污念,所以是涅槃的因。
表知我心相忆念 各留半座与来人
这些极乐圣贤不忘过去同行道友的情义,为表明自己的心还记得道友,就各自留莲花座的半座给将来往生的人。
丁二、他方神游分二:一、同游法界 二、还归安养
戊一、同游法界
同学相随游法界 法界即是如来国
一一佛国恒沙会 分身听法修供养
得蒙诸佛慈光照 摩顶授记入无余
极乐的同学一起作伴遍游法界。法界是什么?法界就是如来国,如来的心遍法界。就这样,在无边无际的法界中,自在地游历,经过一个又一个佛国。每一尊佛出世,都有恒河沙数的眷属围绕,作为法会。这些圣众就分身到一个个法会中听经闻法,在佛菩萨前广修供养。
所以,生西方就是生十方,可以遍游十方佛国。在十方佛国的法会中听法,就得到诸佛的慈光照触,然后摩顶授记:“当来什么时候成佛?成佛的刹土如何?名号如何?眷属如何?”等等。“入无余”就是入无余涅槃,也就是永断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而成就佛果。
意乐他方住即住 须欲归还即归还
若住若还皆得益 本国他方亦无二
悉是涅槃平等法 诸佛智慧亦同然
这时候是一切无碍,欢喜在他方住,就在他方住;想回本国,就回本国。不管住在他方,还是返回本国,都得到利益。其实,本国、他方也都不二,都是涅槃平等法,十方诸佛也都佛佛道同,法身平等,十力、四无畏等也平等。
般舟三昧乐 到处尽是法王家
般舟三昧乐!这时十方法界都在心中,都是法王佛陀的家。或者说,一切都在自己真心中,没有一处不是自己的家。
戊二、还归安养分五:一、功成归国 二、圣众相迎 三、礼佛供赞 四、放光授记 五、庆得妙法
己一、功成归国
历事已记还安乐 证得无量陀罗尼
与诸菩萨尘沙众 遍满虚空来供养
或散衣华变成盖 或奏音乐变成云
变现幢幡无亿数 一食之间到安乐
圣众到十方去承事诸佛,得到成佛的授记之后,就返回极乐本国。他们证得无量陀罗尼门,和他方恒河沙数的菩萨遍满虚空行持供养。或者在空中散衣散花,衣服和妙花变成了宝盖;或者奏起音乐,音乐在虚空中变成了云,变现无数亿的幢幡,飘飘而来。一食之间,就返回了极乐世界。
己二、圣众相迎
安乐众圣遥相见 知是他方同行人
各起持华迎供养 即引直入弥陀会
那边来自十方的菩萨众就要降临极乐世界,这边极乐国土的圣众远远见到他方修菩提行的人。圣众们个个站起,手持香花,迎接供养。然后带着他方圣众,直接进入阿弥陀佛的法会。
己三、礼佛供赞
他方菩萨同礼佛 持华围绕百千匝
或散香华奏天乐 复现神变满虚空
光光相照供养佛 异口同音赞极乐
他方来访的菩萨一同顶礼阿弥陀佛的双足,持着香花绕佛百匝千匝,或在虚空中散香、散花、演奏美妙的音乐,又显现种种神变,充满虚空。圣众的色身发出光明,光与光互相照耀,以光明来供养阿弥陀佛,异口同音地称赞极乐世界的功德。
己四、放光授记
弥陀应时动身相 身光遍照十方国
所放神光色无尽 回光还照弥陀会
圣众向着阿弥陀佛顶礼、供养、赞叹,阿弥陀佛非常欢喜,应时就从身体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无央数的国土,所放出的光明中有无尽的妙色。佛光普照了十方之后,光明又返回,照到极乐国土阿弥陀佛的法会上。
照讫光从顶上入 大众同知授记光
收光未尽弥陀笑 普告大众专心听
我今授汝菩提记 不久当尽来成佛
光明照完,就收回来从佛的顶上融入。大众都知道这是授菩提记的光明。光明还没有收尽的时候,阿弥陀佛舒颜微笑,普告大众:你们谛听!现在我授你们成佛的菩提记,不久你们都成佛!
己五、庆得妙法
本住他方化生众 庆得难遭希有法
本住在他方化生而来的大众,庆幸自己得到了稀有妙法。
丁三、免难谢恩
得免娑婆长劫难 特蒙知识释迦恩
种种思量巧方便 选得弥陀弘誓门
能免除在娑婆长劫生死的苦难,这是特别承蒙释迦佛的恩德,是佛以种种思量善巧方便,在无量门中选得阿弥陀佛弘愿这一门。
丁四、称名忏悔
一切善业回生利 不如专念弥陀号
念念称名常忏悔 人能念佛佛还忆
一切布施等的善业回向往生的利益,不如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称佛的名号,时常忏悔。一个人能这样念佛,佛也一定忆念他。
凡圣相知境相照 即是众生增上缘
“凡圣相知”就是我心佛知,佛心我知。“境相照”:比如光和光互相映照,我在佛的心中念佛,所以我念佛时佛都明见;佛在我心中念我,所以佛念我时我也有领会。这是圣心和凡心相通、相照。因此,佛的愿力和名号就是众生极强的增上缘。
乙五、思苦断恶求生分四:一、净秽事异 二、地狱苦状 三、断恶求生 四、佛国安身
丙一、净秽事异(净土和秽土在事相上相差悬殊)
不得信受他人语 但令心净此皆净
若道此同诸佛国 何因六道同生死
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比如有人说:“只要让心清净就一切清净,何必求生净土。”这一句要仔细衡量:虽然是心净即国土净,但现在我的心净吗?我的心所现的土是净土吗?如果说此方和诸佛净土相同,为什么六道众生还一个个沦落生死呢?
棘刺丛林满三界 山河大地同高下
水陆虚空众生性 无明烦恼等贪嗔
众生的心是秽浊的,因此心变现的境界远远不是净土。看看三界,充满荆棘、丛林,不像净土宝林宝花,演畅妙法,一触身就生起无漏妙乐。而且这里的山河大地高低不平,并不像净土地平如掌,广大无边。再说这里水、陆、空众生的性情,都是无明愚昧、贪嗔猛利,并不像净土的诸上善人,智慧、慈悲,功德无量。所以,心所现的根身器界并不是净土,怎么能不求生净土呢?
丙二、地狱苦状分五:从“地狱图卷一”到“地狱图卷五”
丁一、地狱图卷一
念念贪求财色苦 业爱痴绳缚人送
阎罗遣使牵将去 狱卒牛头催复催
盛火四面同时起 随业风吹落苦中
这里的人念念贪求财色而苦恼,被业、爱、愚痴的绳索绑着押往阎罗界。阎罗王派鬼卒把这人牵走,旁边的牛头狱卒不断催促,叫他进去。这时炽盛的烈火同时从四面燃起,这人就被业风吹落在地狱苦海中。
所以,世间的人哪里是心前有净土呢?都被业、爱、痴的绳索绑住,念念都在有漏业中、在贪爱、愚痴中,一条一条的业绳子已经把人绑牢在生死中,谈什么“心净土净”!
罪火泥犁四门外 门门八万四千隔
一一隔中人人到 恒沙苦具在其中
罪人身上烟炎起 飞轮刀剑纵横入
一切狱中同此苦 何时何劫得休时
在地狱的东、西、南、北四门之外,有炽燃的烈火熊熊燃烧。而在这四门内,门和门之间隔成八万四千个单位。罪人被纷纷送到里面,有恒河沙数的受苦刑具。罪人身上烧出火焰,冒出焦烟。飞轮刀剑横着竖着直接穿入。一切地狱中都是这样的苦,不晓得何时何劫才能解脱!
般舟三昧乐 三涂永绝愿无名
往生西方才是真正的安稳,一生西方就永远超出三恶趣。愿我此生往生西方,在三恶趣里永远除名。
丁二、地狱图卷二
七重铁城七重网 重重城内铁林树
树树枝条八万四 叶叶华果如刀轮
飞轮上踊还来下 头入足出痛难忍
地狱一重一重有七重铁城,铁城里有七重罗网。每一重铁城中有无数铁林树。每棵铁树上都有八万四千枝叶,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果都像刀轮一样。树上的刀轮飞出来踊向虚空,还往下落,直接从罪人的头上钻入,从脚下出来,痛苦难忍。
重重门上八万釜 镕铜铁汁涌如泉
沸涌腾波高八万 直射门外千由旬
四门四道罪人入 门开业火出来迎
铁汁焱焱流没膝 触处烟炎同时起
在一重一重铁门的门槛上,有八万四千口大锅。烧沸的铜水、铁水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直接腾到八万由旬高,直接射向门外一千由旬处。
当时地狱东、南、西、北四门的四条道中罪人纷纷涌入,门一开,业火就出来迎接,沸腾的铁水浸没了罪人的膝盖,凡是触到的地方都冒出黑烟。
牛头狱卒道边嚂 大地震动如天雷
罪人闻之心肚裂 铁虫铁鸟争来食
铁丸刀剑空中下 镕铜铁汁注身上
地狱中有牛头狱卒在道边大声喊叫,地狱里大地震动起来,像天雷作响,轰隆隆的。罪人听到时,肚子、心脏全部开裂,马上有铁虫铁鸟争着在他身上啄食。铁丸、刀剑从空中降下,溶化的铜水、铁水直接灌在罪人身上,烧得稀烂。
去铁城门四万里 要取中行无避处
行疾过风如箭射 须臾即入七重门
离铁城门还有四万里,就只有从中走过,再没有别的回避之处。那些罪人以业力疾速地奔走,超过了风速,如箭射般,须臾间就进了七重铁门!
般舟三昧乐 专心念佛断贪嗔
所以说,念佛求生净土才是安稳,要专心地念佛断除贪嗔。人的心只有两边用:不念贪嗔痴,就念佛法僧;不是染念,就是净念;染念就落生死,净念就生极乐。所以要专心地念阿弥陀佛,断除贪嗔,努力超出恶趣、生死。
丁三、地狱图卷三
入此七重铁门内 何时何劫得回还
罪人入已门皆闭 一一身满不相妨
一卧八万长时劫 皆由破法罪因缘
一旦进入了七重铁城中,不晓得何时何劫再返人间,这一下去就是千生万劫!
罪人进入地狱后,铁门都关闭起来。罪人就躺在地狱里,身体大得布满地狱。业力很稀奇,一个人是布满地狱,多个人也是布满地狱,不相妨碍。这一躺下去,就是八万劫的漫长苦难。
为什么苦报这样漫长?都是由破法的重罪因缘。破坏佛法牵涉到无数众生的慧命,牵连到世世代代从暂时到究竟的利益。破坏佛法的作用是辗转无边际的,所以破法罪人要在地狱中受报无数劫。一般,造五无间罪还能在劫末地狱毁灭时得到超生,而破法的人即使此方地狱灭尽,还要转移到他方地狱中受报,等到他方的地狱灭尽时,还要转到他方,辗转无穷!
谤毁三宝坏人善 亦堕阿鼻大狱中
戏笑作罪多劫受 不惜佛意取人情
慎莫轻心纵三业 业道分明不可欺
毁谤三宝、破坏别人的善根,也堕在无间大地狱中。戏笑造罪也需要多劫受罪。“不惜佛意取人情”,就是佛教人如何止恶、如何行善,根本不顾及佛的教导,只随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随顺自己的烦恼来做,就是“不惜佛意取人情”。
这里要谨慎,不能掉以轻心,不能随意放纵自己的身口意。因果的道是条条分明的,行善就得乐,造恶就受苦,黑道、白道、有漏道、无漏道、小乘道、大乘道一一分明,毫不差错,不能在这上面自欺。
般舟三昧乐 横截业道入西方
就是横着超出三界的业道而直接入到西方净土。怎么横截业道?就是尽可能地以信心和愿力和佛的愿海相应,就被佛力摄持生到净土,也就横着截断了轮回业道。
般舟赞讲记(六)
丁四、地狱图卷四
七重铁城门门外 铁蟒举头城上出
火炎刀轮从口出 亦皆流注罪人上
地狱七重铁门每一重门的外面,都有铁的蟒蛇举着头在城门上出来。从铁蟒口中飞出火炎和刀轮,一串串的火炎和刀轮也都流注在罪人身上。
四角铁狗身毛孔 亦雨烟火人身上
罗刹擎叉刺心眼 皆由心眼堕泥犁
又有头上长着四只角的铁狗,从身上的毛孔中冒出带烟的火焰,这些火焰一串串地落到罪人身上。这个人倒在地上,有罗刹手里擎着刀叉走过来,刺着他的心和眼睛。为什么刺他的心和眼?就因为他是心里想很多坏事、眼里见很多邪事,才造罪业堕地狱的。
热铁地上无穷苦 罪人或卧或行走
地狱罪人在炽热铁地上感受无尽的痛苦。他们有些身体卧在热铁地上,有些双脚走在热铁地上。诸如此类,受报无穷。
丁五、地狱图卷五
大劫尽时眼中见 东门城外清林泉
到大劫穷尽时,业报稍有减轻,罪人眼前出现幻觉,见东门城外有青翠的森林、清澈的泉水。
罪人一时向东走 临临欲到门还闭
如是四门遥半劫 铁网钩身如棘林
上有鹰鸟啄人肉 地有铜狗争来食
地上虚空无避处 动即苦具转弥多
由于在热地狱中长劫备受热苦逼恼,罪人心里极度渴望清凉。当他见到城门外有青青的树林和泉水时,就一时向着东边奔去。等快到时,城门就紧闭起来。像这样,这些罪人又要受罪长达半劫。
在地狱里处处有铁网钩着身体,就像入了荆棘林。上空有鹰鸟飞来,啄食罪人身上的肉;地上有铜狗争相赶来,吃着罪人的身体。无论地上还是虚空,都没有可逃避的地方,只要一走动,各种受苦的刑具就变得越来越多。
般舟三昧乐 闻说此苦心摧碎
听到这些地狱苦时,心都要摧碎了。多想想地狱的苦,刹那不忘记求生极乐,一定要在今生超出苦海。
丙三、断恶求生分二、一、分说 二、普劝
丁一、分说
不孝父母骂三宝 终时狱火自相迎
毁辱六亲破净戒 亦堕如是泥犁中
在世的时候,不孝敬父母、毁骂三宝,这样缘着父母和三宝造恶业,临终时地狱的火就自然来迎接。对六亲毁骂侮辱和破戒的人,也会堕在地狱中。
杀害众生食他肉 直入泥犁火聚中
见闻方便处分杀 如前受苦未何央
这是讲杀生。杀害众生取它的血肉来供我受用,这样杀生吃肉,命终就直接堕入地狱的火海中。见到杀、听到杀发随喜心,心里想怎么用方法杀,口里安排怎么杀,也像前面一样要受地狱苦,不晓得什么时候是尽头。
劫盗三宝众生物 一堕泥犁无出期
偷劫父母六亲物 亦入如是泥犁中
这是讲严重的盗罪,如果劫夺、盗取佛法僧的财物或者众生的财物,就会以偷盗的罪业力堕入地狱,无有出期。偷劫父母、六亲的财物也会堕入地狱。
般舟三昧乐 不惜身财常惠施
认识了偷盗要受惨重果报后,就应当下决心:不但不造偷盗的业,还要不惜身体和财物常做布施。
恶染师僧坏净行 泥犁永劫出无期
邪染众生及眷属 定入泥犁长劫苦
若得人身黄门报 六亲同住如怨家
这是讲邪淫果报。如果以邪心染污出家人,毁坏他(她)的梵行,也会堕入地狱,永劫不能超出。对众生或眷属做邪淫,也决定堕入地狱,长劫受苦。不但有地狱异熟果,还有人间的等流果。也就是从地狱出来再得人身时,邪淫业还没有报尽,就会以余留的业力感得黄门恶报,或者六亲眷属在一起总是不和,如同怨家。
般舟三昧乐 愿断邪心修梵行
认识了邪淫的果报后,就要发誓生生世世断除邪淫,修持梵行。
欺诳三宝众生类 死入泥犁无出期
恶口两舌贪嗔慢 八万地狱皆周遍
论说他人三宝过 死入拔舌泥犁中
这是讲其它几种严重罪业。欺骗佛法僧三宝和众生的人,死后堕入地狱,无有出期。说恶口、两舌,贪、嗔、骄慢,也都会堕在八万地狱中。
口里谈论别人的过失或者佛法僧三宝的过失,死后也会堕入拔舌地狱,舌头会被拔出来,被铁钉钉在炽热的铁板上。
丁二、普劝
普劝众生护三业 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时中忆地狱 发起增上往生心
普劝众生护好身口意三业。怎么护好?就是行住坐卧时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切时中忆念地狱苦,来发起和增上求往生的心。
要常常想:我能忍受地狱的大苦吗?现在连人间的小苦都忍受不了,怎么能忍受地狱苦呢?如果堕进了地狱,那就万劫不复!现在幸亏有条往生的路,决不能错过。按这样来发起求往生的心。如果已经发起,也要常想地狱苦,来使它辗转增上。
誓愿不作三涂业 人天乐报亦无心
忽忆地狱长时苦 不舍须臾忘安乐
常想恶趣的苦、轮回的苦,一直想到心里害怕为止,然后发誓永远不造三恶趣的业。又想到,人天的快乐果报也只是坏苦性,乐报享完就又堕入恶趣。所以,人天果报也是苦的,最终都转成了恶趣苦。这就好比一道美食最初看起来色、香、味很好,过不了几天就馊了、臭了,有漏乐就是如此,超不出坏苦的体性,见到人天乐报是苦之后,对人天的快乐也完全不希求。
像这样,一想起堕地狱的长劫大苦,就一刻不敢放逸地求往生,片刻也不忘记求生净土。
丙四、佛国安身
安乐佛国无为地 毕竟安身实是精
般舟三昧乐 唯佛一道独清闲
跟三界相比,能在极乐佛国的无为地中毕竟安身,实在是精妙。
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选择好来世的安身之处。三恶趣太苦,不能安身;三善趣也只是暂时的美梦,过后又落入恶趣,不得安身。所以整个轮回就像一处炽燃的火坑,没有可安身的地方。
一入净土就永远超出苦轮,从此再没有生死的怖畏,这就是毕竟安身。不像娑婆世界,根身、器界、眷属,样样恶浊,极乐净土一切精妙,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都是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所现。
所以,净土才是归宿。在世间千万条道中,念佛一道是真正的清闲。深入此道,就无生无死,究竟涅槃。
净土庄严无有尽 十方生者亦无穷
千劫万劫恒沙劫 一切去者不相妨
十方众生未曾减 弥陀佛国亦无增
净土依报正报的庄严,是无边际的庄严。十方来生的人也是无穷无尽。在千劫、万劫、恒沙劫中,再多的人往生也毫无妨碍,净土不会因此而拥挤。十方世界不会因众生往生而减少,弥陀佛国也不会因众生来生而增加。
乙六、观念三圣得摄分五:一、弥陀观 二、观音观 三、势至观 四、普观 五、杂观
(“三圣”指弥陀、观音、势至三圣。“观念”是观想、忆念三圣。“得摄”是得西方三圣摄受、摄持。所以,三圣是观念的境,观念是修行,得摄是观念的果。)
丙一、弥陀观分四:一、心作心是 二、普照有缘 三、专念力强 四、命终即生
丁一、心作心是
(“心作心是”就是《观经》里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弥陀愿力随心大 四种庄严普皆遍
这里“心”指真心,“大”指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由于弥陀真心横遍竖穷,弥陀愿力也就随真心而横遍竖穷。
四种庄严可以解释成身庄严、语庄严、意庄严、事业庄严。由于佛的法身是周遍的,所以显现的化身、说法的音声、意的智慧以及事业都遍一切时处。也就是,遍一切处化现身形,遍一切处宣说妙法,遍一切处智慧彻照,遍一切处事业运转。
三明六通常自在 遍入众生心想中
三明就是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也就是对过去的事无不明了,对未来的事无不明了,对现在的事无不明了。总之佛的三明恒时遍知一切,佛的六通恒时自在无碍。佛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观想佛的心中。
佛身相好依心起 随念即现真金佛
真金即是弥陀相 圆光化佛现人前
《观经》里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自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佛身相好依着心观想而现起,随心观想就现出真金色佛身,这个真金色身就是阿弥陀佛的相。
阿弥陀佛颈项的圆光极为广大,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就在佛广大的圆光中有无数化佛,现在观想者的心前。
丁二、普照有缘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阿弥陀佛的色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中又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随形好又发出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光明不是为其他原因而普照,唯一是寻觅念佛往生的人,《观经》里说:“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阿弥陀佛的真身放光就是为寻觅念佛往生的人,佛光是照在他身上摄受他。
丁三、专念力强
万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 无过一日七日念
一切善行回向往生,都能得生,而万行中又以念佛一行最为尊贵。从其它种种杂善回向往生,恐怕心力分散、薄弱,不如在一日乃至七日中,专注一心地念佛。
丁四、命终即生
命欲终时圣众现 即坐华台至宝国
清净大海无生众 遥见生者皆欢喜
如果能这样一向专念,在自己寿命即将终了时,阿弥陀佛和圣众当即现在心前。须臾间就坐在莲花台上,到了七宝庄严的国土。佛国中如海的清净无生众,远远见到往生者都很欢喜。
丙二、观音观分三:一、慈悲救苦 二、色身威灵 三、惭谢报恩
丁一、慈悲救苦
观音相好佛无异 慈悲救苦最为强
般舟三昧乐 不违师教念弥陀
观世音菩萨色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苦最为强猛。
般舟三昧乐!不违背释迦本师的教导,常念阿弥陀佛。
救苦虽遥别世界 众生急念应时来
或现声闻菩萨相 随缘乐见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的救苦之心急切,虽然是在遥远的极乐世界,但每当众生有难求救时,就应时到来。或者现声闻相,或者现菩萨相,或者现居士相,或者现妇女相,总之随顺众生的因缘,现众生喜爱见的相来度他。
悲心拔苦超三界 慈心与乐涅槃期
随逐众生身有异 分身六道度时机
观世音菩萨悲心拔济众生苦,使得众生都超出三界。又以慈心给予众生现前和究竟的安乐。“现前”,就是求财富给财富,求平安给平安等;“究竟”,就是求智慧、求辩才、求解脱、求佛果等,都能满足愿望。“涅槃期”,就是直到把众生安置在大涅槃中为止。
观音菩萨随逐众生不离。众生的身形多种多样,菩萨也以悲心分无数身,入在六道里度一切当时、当机的众生。
礼念观身除罪障 直是发愿慈悲极
一切时中缘法界 摄取六道现身中
眼见耳闻心内事 寻声救苦刹那间
无论是礼拜、称念、观想观世音菩萨,都能除灭恒河沙数罪障。只因为菩萨的发愿慈悲到极点,他发愿做一切苦难众生的依怙,所以礼他的身、念他的名、观他的身,都赐予加持!
菩萨的无缘大悲,一切时中缘着法界众生,化现身体入在六道里,摄取众生。
观世音菩萨有极广大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见到众生身处在哪里,闻到众生悲苦的音声,了知众生心中的所求,在现见的同时寻声救苦,刹那间就降临在众生心前!
丁二、色身威灵
天冠化佛高千里 念报慈恩常顶戴
眉间毫相七宝色 色色八万四千光
光光化佛菩萨众 遍满神通极乐界
观世音菩萨的顶上有摩尼宝作为天冠,天冠中有站立的化佛,高有千里。菩萨天冠上常立着化佛,这是菩萨不忘报答本师阿弥陀佛的恩德,所以恒时顶戴供养。
在菩萨的两眉间有白毫相,白毫有金、银、琉璃等的七宝色泽,每一宝色中流出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化出无量百千化佛,每一化佛又化出无数菩萨作为侍者。这些化现的佛菩萨,各各具有自在神通,遍满了极乐本国和十方世界。
身作光明紫金色 内外映彻如明镜
一切光明如璎珞 遍身交珞垂铃佩
观音菩萨的真身通体光明,呈紫磨真金色,内外映彻,如同明镜。菩萨的色身有八十亿微妙光明,如同璎珞。(“璎珞”就是放光的宝珠,这不是说菩萨身上挂了很多璎珞,而是菩萨身体发出的八十亿光明好像很多放光的璎珞。)
两手纤圆杂华色 恒将此手接众生
举足千轮印宝地 下足金华满世界
观音菩萨两手浑圆,手掌是五百亿杂莲花色,手是光明的体性,五光十色。“杂莲花色”,就是青、黄、赤、白等种种莲花色。以这样的微妙宝手恒时接引众生。
观音菩萨举足时,脚下有千辐轮相印在宝地上。在千辐轮相印在宝地的同时,又化作五百亿光明台。菩萨下足时,有无数金刚摩尼花,弥满极乐世界。
本住他方行坐处 触者即悟无生忍
地前地上元无二 随根利钝超增位
念念时中常得证 未得施功方得悟
观世音菩萨不论住在本国,还是现在他方,凡是行走、端坐的地方,接触到的人就证得无生法忍。无论地前、地上的行者,都随自己根性的利钝,而增上修行的位次。
由见、闻、忆、触到观世音菩萨,就念念时中常证得佛法。假使没有证得,那就要进一步用功,才能得悟。
般舟三昧乐 毕命同生誓不退
如此逍遥快乐地 更贪何事不求生
到这一生寿命结束时,大家都一同往生极乐净土。在此之前应当立誓不退失净土的修行。净土是如此逍遥、快乐,还贪著世间的什么事而不求生呢?
丁三、惭谢报恩
救苦分身平等化 化得即送弥陀国
众等咸蒙大悲力 碎身惭谢报慈恩
观世音菩萨分无数身救济苦难,不分怨亲地平等教化。凡是教化到的众生,都送往阿弥陀佛国土。大家得蒙观世音菩萨悲心摄受,冥冥中得过菩萨护持,所以要惭愧感谢,粉骨碎身来报答菩萨的慈恩。
般舟三昧乐 观音引接见弥陀
就是观世音菩萨接引众生去见阿弥陀佛。
丙三、势至观分四:一、身色威光 二、行震法界 三、三圣说法 四、见闻普益
丁一、身色威光
势至菩萨威光大 身色相好等观音
身上光明遍法界 照处皆同紫金色
大势至菩萨的色身光明炽盛,身体的形色、相好等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身上的光明遍照法界,凡是光明照到的地方都现出紫金色。
有缘众生蒙光照 增长智慧生安乐
顶戴华冠垂璎珞 宝瓶光出现希奇
有缘众生得到大势至菩萨光明照触,就能增长智慧、生起安乐。《观经》上讲:见到大势至菩萨一个毛孔的光时,就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而且得到大势至菩萨光明照触,就能远离恶趣。
大势至菩萨顶上戴着天冠,有五百宝花,叫做“花冠”。而且跟观世音菩萨一样,身上有无数光明,如同垂挂的璎珞。在菩萨头顶的肉髻上有个宝瓶,充满光明。光中普现诸佛说法度生等的稀奇之事。
丁二、行震法界
势至行时震法界 震处莲华自然出
莲华庄严如极乐 一切佛国皆如是
大势至菩萨行走的时候,震动十方法界。凡是震动的地方,都自然涌现五百亿莲花。每一莲花都像极乐世界的莲花一样庄严、高显。所震动的一切佛国,都涌现千万亿莲花。
坐时先动弥陀国 后震上下尘沙刹
一一刹土分身集 皆是弥陀三化身
大势至菩萨坐下时,首先震动阿弥陀佛的国土,然后震动上方、下方等的恒河沙数佛刹。当震动时,一一佛刹无量恒河沙数的阿弥陀佛,以及分身出去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恒河沙数的三种化身都云集在极乐世界。
丁三、三圣说法
化佛观音势至集 侧塞虚空极乐上
各坐莲华百宝座 异口同音说妙法
十方恒河沙数化现出去的弥陀、观音、势至三化身,这时整个云集在极乐世界的上空,处处充满。显现的三化身各自坐在百宝莲花座上,异口同音,演说妙法。
丁四、见闻普益
极乐众生见闻益 超证常伦诸地上
大集刹益尘沙众 听法供养迳诸劫
势至菩萨坐下时,无量无边的三化身云集在净土说法的情景就历历现前。极乐净土的众生见闻到西方三圣,“超证常伦诸地上”,就是不像通常所说,修行是依次从下一地升到上一地,而是有超越。比如见到三圣的色身、听到三圣的法音时,就从一地顿超到六地、八地,乃至十地等等。
无量无边的西方三圣云集在极乐刹土,利益恒河沙数的大众。如海的大众在西方三圣前听法、供养,经过了很多劫。
是故彼国名极乐 普劝同生常忆念
所以这个国土叫极乐世界,安乐到了极点。普劝大家一同求生,常常忆念极乐净土、常常忆念西方三圣。
般舟赞讲记(七)
丙四、普观分二:一、观行 二、成效
丁一、观行
一切时中面西向 心想见彼弥陀身
地上庄严无亿数 宝楼林树垂璎珞
正坐跏趺往生想 直注华池大会中
想入华中华合想 即想华开见佛身
想见弥陀光杂色 光光相照自身来
一切时中身体都面向西方,在心里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西方净土的宝地上有无数亿庄严,在宝楼和林树上垂挂着放光的璎珞。
观想自己结跏趺坐坐在莲花里,已经生在了极乐世界中。直接把心注入到莲池海会中。观想自己入到莲花里,莲花闭合。又观想莲花开敷,见到佛的身相现在眼前。佛的身体放出五百色光明,一道道光明照在自己身上。
又想自身慈光照 即想笼笼心眼开
想见虚空化佛众 想闻林树奏天乐
水鸟流波宣妙法 心心专注想令成
又观想自身得到佛的慈光照触,笼笼的心眼睁开了。又观想这时见到了化现的佛菩萨遍满虚空,听到佛国七宝林树都在演奏清畅、和雅的天乐,还有禽鸟、水流、宝树都在说法。念念专注地观想净土,让观想成熟、成就。
丁二、成效
注想成时宝国现 即得化佛来加备
观音势至身无数 常来至此行人边
般舟三昧乐 专心想佛见无疑
在专注地观想而得到成就时,七宝国土就自然现在心前。这时得到化佛前来加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化现无量身,恒时来到行者身边。
般舟三昧乐!专心地观佛想佛,就必定见佛!
丙五、杂观分三:一、佛教观小 二、渐观除障 三、常自策进
丁一、佛教观小
佛知众生流浪久 无明障重难开悟
佛恐观大难周遍 更教观小在池中
佛清楚众生流转生死太过长久,长劫的串习执著使得无明业障已经非常厚重,难以开悟。佛怕观境广大,众生心量狭小难以遍观(就是观不出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佛身、白毫宛转五须弥等的境界),所以再教众生观想一丈六的小佛身坐在宝池水面上。
丁二、渐观除障
想一莲华百宝叶 丈六化佛坐华台
身虽大小能除障 观音势至等同然
心力小的众生可以观想一朵百宝叶莲花(“百宝叶”指莲花每一花瓣都呈现百宝的色泽),有丈六金身的化佛坐在莲花台上。
虽然观想的佛身有大有小,但只要观想就能消除业障。阿弥陀佛有自在神通,既能显现遍满虚空的大身,也能显现丈六八尺的小身,只要观想佛身就能消除业障。《观经》上说:以阿弥陀佛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定得成就,只观想佛像也获得无量福德,何况观想具足相好的佛身!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也观成一样大小。
丁三、常自策进
四种威仪常自策 命尽须臾归自然
自然即是弥陀国 究竟常安无退时
纵尽百年如一日 一日须臾何足期
行、住、坐、卧中常常策励自己勤修。到今生命终时须臾顷就归入自然。“自然”就是弥陀国。一归入佛国,就尽未来际常得安乐,永远不会退到轮回中。
今生纵然能活到一百年也就像一天一样,而一天也就是片刻。住在人间是这样短暂,就像暂时寄宿在旅馆里,天一亮就要离开,所以不必要作长久的打算。
乙七、九品因行果益分九: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
丙一、上品上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戊一、因行
上品上生凡夫等 持戒念佛诵经专
一切时中常勇猛
上品上生的凡夫在持戒、念佛、读诵大乘经典等方面非常专心,一切时中精进勇猛。
戊二、果益
临终圣众自来迎
观音大势擎华至 一时接手上金台
无数化佛菩萨众 摩头赞叹随佛去
由于他在生时精进勇猛,净业力强,所以临终时自然感得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以及无数化佛、百千比丘来迎接他。观世音和大势至手擎莲花来到他面前。阿弥陀佛和诸菩萨伸出手把他接上金刚台。无数化佛和无数菩萨众都为他摩顶赞叹。这样行者就随佛而去。
一念之间到佛国 即现真容菩萨众
光明宝林皆说法 当时即悟无生忍
须臾历事他方佛 一念归还得千证
一刹那间身体已经到了佛国,见到阿弥陀佛的紫磨真金色身,种种相好庄严,又见到无量菩萨众具足相好。
净土中无论光明、宝林,都在演说妙法。听法的当时就悟得无生法忍,飞行自在。须臾间,周遍承事十方无量诸佛,在诸佛座前次第得到授记,只是一念间就返回了本国,证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丙二、上品中生分三:一、因行 二、果益 三、劝诫
戊一、因行
上品中生凡夫等 读诵念佛专持戒
一日七日俱回向
上品中生的凡夫,读诵大乘经典、持念佛名、专精持戒,一天到七天的功行都完全回向往生。
戊二、果益
临终圣众皆来现
观音大势擎华立 行者即上紫金台
与千化佛同时赞 从佛须臾入宝池
上面的行者在临终时,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和无量大众都现前来迎接他。观世音和大势至手擎莲花站在他的面前。阿弥陀佛和一千化佛同时伸出手来接他,行者得到佛接引,登上了紫金台。两大菩萨和百千化佛同时赞叹他的功德。他随佛一念间就入了佛国七宝池。
一宿障尽华开发 见佛即欲下金台
足未至地华承足 佛放金光来照身
直到弥陀佛前立 赞佛七日得无生
须臾历事他方佛 证得百千三昧门
少许时间迳三劫 即入明门欢喜地
经过一夜障碍尽时,莲花开敷,见了佛,就想走下金台。脚还没落地,就有七宝莲花托住他的脚。佛放金光来照他的身体,光一照时,眼睛就开明。一直走到佛前站立,歌颂佛的功德,经过七天证得无生(“七天”是按此方的时间说的,在极乐净土就只是一念间)。在证得无生时,就能须臾间飞行到十方国土,承事诸佛,在诸佛座前证得百千三昧。经历三劫也就是少许时间就证入了明门欢喜地。
, 丁三、劝诫
般舟三昧乐 持戒作善莫推闲
推闲即造轮回业 弥陀净土遣谁去
持戒、行善都要及时地作、精勤地作,不要以没有空闲而推托。如果推闲不去持戒、行善,就会随恶习气造作轮回业,这样弥陀净土派谁去呢?
汤火烧身急自拨 莫待他人推缘事
贪嗔火宅相烧苦 障重心顽未觉痛
觉痛即断愚痴业 悔心惭愧生安乐
安乐即是金刚地 凡夫六道永无名
就像手碰上热汤、烈火时要赶紧拨开,不要等别人劝了才离开。贪嗔火宅焚烧身心的苦,障重、心思顽劣的人不觉得有什么痛。要是觉得痛,就会断除愚痴的造业,以忏悔心、惭愧心求生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是无衰无变的金刚地,不像娑婆世界无常、苦、空、不净,所以永远没有凡夫和六道的名字。
般舟三昧乐 极乐清闲实是精
极乐世界清净、安闲,没有丝毫的惑业苦,所以是精妙。
丙三、上品下生分三:一、因行 二、果益 三、劝诫
丁一、因行
上品下生凡夫等 深信因果莫生疑
三业起行多憍慢 单发无上菩提心
回心念念生安乐
上品下生的凡夫深信苦乐因果,不生怀疑。“三业起行多憍慢”从字面上解释是身、口、意所起的行为多有憍慢(是否这样解释,还要观察)。“单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单单发起愿生西方净土速疾圆满菩萨的大悲愿行,再回入生死普度众生的心。“回心念念生安乐”,就是以此功德念念回向愿生极乐世界。
丁二、果益
终时即见金华至
五百化佛观音等 一时接手入华中
一念乘华宝池内 一日一夜宝华开
华开见佛微微障 三七已后始分明
耳听众声心得悟 历事他方蒙授记
十劫须臾不觉尽 进入明门欢喜地
上面的行者以上述的净业力,临终时见到金莲花来到眼前,五百化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以及菩萨众一时伸出手来,把他接到金莲花上。他一刹那间就乘着莲花入到了七宝池里。经过一天一夜,莲花开敷。花开之后虽然见到阿弥陀佛,但看不清佛身的相好。经过三个七天才见得分明。耳边听到很多微妙法音,心得开悟。游历十方,供养诸佛,在诸佛前听闻甚深妙法,得到诸佛授记。十劫像须臾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从此证入明门欢喜地。
丁三、劝诫
般舟三昧乐 尽命为期莫生疑
若是释迦真弟子 誓行佛语生安乐
不得悠悠信他语 随缘治病各依法
忽遇灾危身自急 道俗千里未能救
要尽一生去努力,坚持不懈地修净土,不要生怀疑。如果是释迦佛的真正弟子,就要发誓奉行佛语,求生极乐世界。也就是释迦佛教导怎么修净土,就按那样去修,不能轻信别人破斥净土的话。佛法有无量门,都是随缘治病,也就是顺应众生的因缘而施设法门,佛弟子应当各依自己有缘的法门切实修行。只有依法真实修行,才能在危难中经受住考验。不然忽然遇到灾难身处紧急时,出家、在家的亲友远在千里之外,不可能来救护你。
口说事空心行怨 是非人我如山岳
如此之人不可近 近即轮回长劫苦
口里事事谈空的人,内心却和自己做怨家,就是他的心常常造恶业损害自己。心里的是非人我像高山一样大。这样的人就不可亲近,亲近就会落入轮回长劫受苦。
侧耳倾心常采访 今身修道得无生
若闻此法希奇益 不顾身命要求得
若能专行不惜命 命断须臾生安乐
般舟三昧乐 念佛即是涅槃门
要常常侧耳倾心,求道问法。在今生努力修道来证得无生。闻到净土法门难思难议的利益,要发起大希求心,不顾生命也要求得。如果能专一修行不惜生命,就会在今生命根断时须臾间就往生到极乐世界。
般舟三昧乐!念佛是进入涅槃的门径。
丙四、中品上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
中品上生凡夫等 偏学声闻缘觉行
戒定慈悲常勇猛 一心回愿生安乐
中品上生的凡夫偏重在修学声闻缘觉乘的法,他的持戒、修定、慈悲常常很勇猛,所修功德也一心回向愿生极乐世界。
丁二、果益
终时化佛声闻到 七宝莲华行者前
佛放光明照身顶 行者自见上华台
低头礼佛在此国 举头已入弥陀界
到彼华开寻见佛 闻说四谛证真如
以上述的善根力,临终时有化现的阿弥陀佛和比丘众来迎接他,七宝莲花自然现在行者心前。佛放金光照在他身上,行者见自己乘上了莲花台。低头礼佛时还在地球上,一举头就已经入了弥陀净土。到了净土,莲花开敷。不久就见到佛,听佛说四谛法而证得真如。
般舟三昧乐 实是弥陀愿力恩
般舟三昧乐!这一切实际是弥陀愿力的恩德所赐。
丙五、中品中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
中品中生凡夫等 一日一夜持众戒
回此戒福善根力 直到弥陀安养国
中品中生的凡夫一日一夜守持众戒,比如一日一夜守持八关斋戒,或者一日一夜守持沙弥戒,或者一日一夜守持具足戒,威仪不缺。以这份持戒的善根直接回向愿生极乐世界。
丁二、果益
临终化佛师僧现 七宝华来行者前
行者见华心踊跃 即上华台随佛去
一念之间入宝国 直入八德宝池中
池内莲华无亿数 悉是十方同行人
七日七夜莲华发 华开见佛得初真
由上述的善根力,临终时有化现的阿弥陀佛和比丘众显现在他心前,七宝莲花也来到面前。这位行者见到莲花时内心踊跃,就乘上莲花台随佛而去。一刹那间进入佛国,直接就入到盈满八功德水的七宝池中。七宝池里有无数亿朵莲花,一朵朵莲花上坐的都是来自十方的同行人。经过七天七夜,莲花开敷。花开后见到佛就证得初果。
般舟三昧乐 勤修实行不欺人
般舟三昧乐!精勤地修、真实地行,佛法不欺人,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丙六、中品下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
中品下生凡夫等 孝养父母行人信
临终遇值善知识 为说极乐弥陀愿
闻说合掌回心向
中品下生的凡夫孝养父母,待人仁慈,他的性情调柔善良,见到有情受苦时有怜悯心。“行人信”,就是所做所为让人生信心。这类善人在生的时候没有见闻佛法,也不懂得希求佛法,只是自己做世间的善行。直到他临终时才遇到善知识给他讲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悲愿。他听完善知识说法,就合掌回转心来趣向极乐世界。
丁二、果益
乘念即到宝池中
百宝莲华台上座 七七日后宝华开
华开见佛尘沙众 一劫已后证无生
无生即是阿罗汉 罗汉回心向大乘
一发已去小心灭 直至菩提无有退
以上述的因缘,这位行者命终之后就乘着善念生到佛国七宝池中,坐在百宝莲花台上。七个七天过去了,宝花开敷。花一开就见到阿弥陀佛和恒河沙数大众。一劫过后证得无生。“无生”是指阿罗汉果。阿罗汉回心趣向大乘,这一发心之后,小乘心永远息灭,直到成就无上菩提间,无有退转。
是故天亲作论说 二乘心种永无生
故言大乘善根界 毕竟永绝讥嫌过
以这个缘故,天亲菩萨作《往生论》说:在极乐净土永远不会再生二乘的心种。所以说“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毕竟永绝二乘、女人、根缺等会招来讥嫌的过失。
大小凡夫平等摄 且避六道三涂难
愿住弥陀佛国内 证与不证亦心闲
阿弥陀佛的悲愿平等摄受大乘和小乘的凡夫,而且一入弥陀净土就永远避开六道三涂的苦难。以这个原因,非常希求能住在阿弥陀佛的清净佛国中。对此说证和不证都是多余,只要能生在西方净土,仗佛愿力加持,就毕竟成就佛果。
般舟三昧乐 顿超生死出娑婆
般舟三昧乐!一往生就顿时超越生死,跳出娑婆。
般舟赞讲记(八)
丙七、下品上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分二:一、因恶 二、因善
戊一、因恶
下品上生凡夫等 具造十恶无余善
增长无明但快意 见他修福生非毁
如此愚人难觉悟 良由知识恶强缘
下品上生的凡夫一生造作十恶业,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善行。他一生只是增长无明,只求随心所欲,见别人修福德就生讥毁心、破坏心。这样的愚人难以觉悟,由于他接触的恶知识是很强的恶缘。
唯知目前贪酒肉 不觉地狱尽抄名
一入泥犁受长苦 始忆人中善知识
这样的人只知道贪求目前酒肉等的享受,不知不觉已经在地狱中挂上号了。一旦要入地狱受长劫的大苦时,才想起人间的善知识。
罪人临终得重病 神识昏狂心倒乱
地狱芬芬眼前现 白汗流出手把空
以罪业的力量,他临终时得很重的病,神识昏狂,心识颠倒错乱。地狱的境界纷纷现在眼前,恐惧得身上白汗直流,两手向虚空里乱抓。
戊二、因善
如此困苦谁能救 会是知识弥陀恩
手执香炉教忏悔 教令合掌念弥陀
一声称佛除众苦 五百万劫罪消除
这样的困苦谁能救护?只有善知识阿弥陀佛能救护。在地狱相已经现前的时候,幸亏有善知识教他手拿香炉诚心忏悔,教他合掌念阿弥陀佛。这一声念佛就除去了众苦,五百万劫的罪业顿时消除。
丁二、果益
化佛菩萨寻声到 我故持华迎汝来
行者见佛光明喜 即坐七宝莲华上
从佛须臾还宝国 到即直入宝池中
七七华开得见佛 观音大势慈光照
眼目睛明心得悟 合掌始发菩提心
他这一念,化佛菩萨寻声就到了。佛安慰他说:我特意持莲花来接你!行者见到佛的光明,踊跃欢喜,就坐在七宝莲花上随佛须臾间回入了佛国。
一到佛国就直接入到七宝池中。七个七天后,莲花开敷,见到了佛,观世音和大势至放慈光来照他,给他宣说甚深的十二部经。这时他眼目开明,心得领解,合掌开始发菩提心!
般舟三昧乐 得脱三涂知识恩
若非知识教称佛 如何得入弥陀国
般舟三昧乐!本来要堕在地狱中长劫受苦的人,一称佛名就脱离了恶趣,这都是善知识的恩德。要不是善知识教导念佛,怎么能进入阿弥陀佛的国土!
丙八、下品中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分二:一、因恶 二、因善
戊一、因恶
下品中生凡夫等 破戒偷僧造众罪
邪命说法无惭愧 破戒因果打师僧
如此愚人临死日 节节酸疼锥刀刺
地狱猛火皆来逼
下品中生的凡夫在生时毁犯五戒、八戒或者具足戒,而且偷盗僧众财物,为求得名闻利养而诈现威仪、邪命说法,没有惭愧心,打骂出家僧,总之造了很多严重罪业。
这样的愚人临命终时,以恶业的力量,身体一节一节酸痛难忍,就像尖刀刺入身体。这时地狱的很多猛火都一时往他身上烧来。
戊二、因善
当时即值善知识 发大慈悲教念佛
就在地狱猛火显现时,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心教导他念佛!
丁二、果益
地狱猛火变风凉 天华旋转随风落
化佛菩萨乘华上
这个罪人闻到弥陀名号,就消除了八十亿劫生死罪业。罪业灭后,地狱猛火变成凉风,天花旋转,随风飘落。化现的佛菩萨就坐在这些莲花上。
行者即坐天华上 从佛须臾入宝池
障重华开迳六劫 华开始发菩提心
行者这时坐在天花上,随佛须臾间就入了佛国七宝池。由于他前世有破戒等的业障,所以要六劫住在莲花中花才开敷。花开之后,开始发菩提心。
般舟三昧乐 碎身惭谢释迦恩
惭愧感恩释迦佛!粉身碎骨也要报佛恩!
丙九、下品下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分二:一、因恶 二、因善
戊一、因恶
下品下生凡夫等 十恶五逆皆能造
如此愚人多造罪 经历地狱无穷劫
下品下生的凡夫,五逆十恶无恶不造。这样的愚人造了重罪,如果不求生净土,就会以罪业力堕入地狱,多劫备受无尽的痛苦。
戊二、因善
临终忽遇善知识 为说妙法令安稳
刀风解时贪忍痛 教令念佛不能念
善友告言专合掌 正念专称无量寿
声声连注满十念 念念消除五逆障
谤法阐提行十恶 回心念佛罪皆除
这个愚人临终时忽然遇到善知识为他说法,让他的心安下来,教他念佛。他在风刀解体时,被苦逼迫,无法念佛。善友就告诉他:“你不能忆念佛,就专门合掌,提起正念,口里专门称阿弥陀佛的名号。”他就以至诚心连续念了十声,每一声都消除五逆罪障。所以,即使是谤法的阐提、十恶的罪人,能回转心来念佛,也都除灭罪障。
丁二、果益
病者身心觉醒悟 眼前即有金华现
金华光明照行者 身心欢喜上华台
乘华一念至佛国 直入大会佛前池
这时病人身心觉醒过来,眼前就见有金莲花出现。金莲花的光明如太阳般照在他身上。他身心欢喜地登上莲花台。乘着莲花一念间就到了佛国,入在佛前的莲池海会中。
残殃未尽华中合 十二劫后始华开
华内坐时无微苦 超过色界三禅乐
由于他还有五逆等罪的余业没有消尽,因此还要关闭在莲花中,满十二劫花才开敷。但在莲花里下至没有微小的苦,受用的是超过色界三禅的喜乐。
般舟三昧乐 免入地狱坐金莲
宁合金华百千劫 不能地狱须臾间
般舟三昧乐!一声弥陀就免去了地狱长劫大苦,而能坐在金莲花里受用安乐。宁可在金莲花里闭合百千劫,也不能入地狱须臾顷!
观音大势慈光照 徐徐为说安心法
行者得闻希有法 智慧法眼豁然开
法眼开时见佛会 即发无上菩提心
这位行者到十二劫过后莲花开时,观世音和大势至放慈光来照他,徐徐地给他讲安心法门,也就是广说诸法实相灭罪的法门。他听到稀有的妙法,智慧法眼豁然开启。法眼开时,见到佛和如海的菩萨众会,当即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或坐或立游行观 到处唯闻说法声
身心毛孔皆得悟 菩萨圣众皆充满
自作神通入彼会 忆本娑婆知识恩
发起菩提心之后,不论端坐、站立,还是在佛国里游观,到处唯一听到说法的声音,身、心、毛孔都得到开悟。佛国里充满了菩萨圣众,自己也作神通入在圣众的大会中。这时会忆念起娑婆释迦本师教导念佛的恩德。
若非释迦劝念佛 弥陀净土何由见
心念香华遍供养 长时长劫报慈恩
如果不是释迦佛劝导念佛,怎么能见到弥陀净土?在这样忆念佛的恩德之后,心里观想以遍满虚空的香、花供养释迦佛,在长时长劫中报答佛的慈恩。
乙八、普劝大众修往分三:一、劝往得益 二、定散皆生 三、普劝念佛
丙一、劝往得益
普劝十方生死界 同心断恶尽须来
一入涅槃常住国 彻穷后际更何忧
普劝处在十方生死界中的有情,大家一同来用心断恶,都须要来极乐世界。一入到涅槃常住的极乐国土,就尽未来际永远没有忧恼。
念念时中常证悟 十地行愿自然成
地地慈悲巧方便 以佛为师无错悟
入了净土,念念时中证悟佛法。以弥陀愿力和净土流现的无量庄严为助缘,会自然成就一到十地的普贤行愿。一地一地的修行,由佛慈悲心流出的善巧方便,以佛为师,都能无错谬地悟入。
丙二、定散皆生
定善依经十三观 一一具说庄严事
行住坐卧常观察 常念心眼笼笼见
散善九品依经赞 一一回向皆得往
依照《观经》所说的定、善二门而修行,“定善”是依照《观经》的前十三观,一一具体宣说极乐净土的庄严事相,在行住坐卧中常常按那样观察、忆念,使自己的心眼观见;散善的九品修行依照经中所说,功德一一回向净土,就都能往生。
定善一门韦提请 散善一行释迦开
定散俱回入宝国 即是如来异方便
定善十三观这一门是由韦提希夫人请问而说,散善九品这一行是由释迦佛自己开示。不论定善、散善,都回向在往生极乐世界上,这就是释迦佛一代时教中的特异方便。
韦提即是女人相 贪嗔具足凡夫位
厌舍娑婆求佛国 即现极乐庄严界
得见极乐心欢喜 更睹弥陀成法忍
韦提希夫人是女人身,处在贪嗔具足的凡夫位。她厌舍娑婆,求生无忧恼处的清净佛国。在佛的加持下,当时就显现广长无际、具足如海庄严的极乐世界。
韦提希见到前所未见的极乐世界时,生起了大欢喜心。而且,在她亲见西方三圣时,心得开悟,成就无生法忍。
五百女人同白佛 誓愿同生安乐国
尔时世尊皆印记 同得往生证三昧
释梵护世临空听 亦同发愿生安乐
韦提希的五百侍女也一同禀白佛说:我们誓愿同生极乐世界。当时佛授记她们都能往生,而且往生后都证得“诸佛现前三昧”。同时有帝释、梵天和守护世间的四大天王在虚空中倾听,也都发愿往生极乐。
丙三、普劝念佛
普劝有缘常念佛 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 愿得同生诸佛家
长劫长时佛边证 道场妙果岂为赊
普劝有缘者常念阿弥陀佛。能常念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就恒时跟随守护。如果念佛,就可消除无量劫的罪障,何况长时系念,更是人中的最上之人。所以,我们一同来发愿同生诸佛之家的净土。生到净土之后,长劫长时在佛的身边修行、证果。这样菩提道场的妙果就不会缺你一份,也就是决定会成佛!
甲三、结劝分三:一、欣厌必要 二、长时大益 三、力行谢恩
乙一、欣厌必要
【白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善导大师写完以上的偈赞,再叮嘱诸行者:我们对凡夫的流转生死,不可贪著而不厌离;我们对弥陀智慧法身所现的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的净土,不可轻视而不欣求。
【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为什么要具足欣、厌两种心?因为这是转凡成圣的殊胜方便。若你发起厌离,就能永远隔离娑婆;若你生起欣求,就能恒时安住净土。隔离娑婆,就不会再遇到引生烦恼的因缘,由此六道的业因就自然不起。六道的业因不起,轮回的苦果就自然息灭。轮回的因果既然寂灭,轮回的现象和名称也就依靠往生而顿时灭尽。
乙二、长时大益分三:一、理推无始 二、断惑为难 三、佛劝往生
丙一、理推无始
【仰惟同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却推受生之无际,与空性同时,同时而有心识。】(这里怀疑“同时”二字是刻板时多刻的。)
善导大师说:祈求同生净土的善知识好好思量轮回无边际的道理。也就是以道理来推断,轮回的受生是无有初际的,是跟空性同时而有心识的。
以下是具体的推理。
【若不与空界同时有者,一切众生,即是无因而始出也;】
如果心识不是和空界同时而有,那就有心识最初的一念,在最初一念之前没有心识,这样一来,一切众生就是没有前因而生了第一念心。
“无因而始出”,“因”是从亲因上说,也就是指前一念心。分别心的相续是一念接一念的心识之流,每一念都是以前一念为因而生的。如果这个心识相续有最初边际或者有第一念心的话,那在这一念心之前就没有这个心相续,也就是没有这个众生。这样一来,这个众生就是没有亲因而最初出现的。
【心识若无本因有者,即事同木石;】
如果第一念心没有它的本因,那就问:第一念心怎么来的?是有因还是无因?如果无因,那么就是不需要任何条件也能生,也就成了一切时都能生,那在这一念之前也应当生它。
如果有因,是怎么生的?是从色法生心,还是从色法生色法?如果是从色法生心,那以同等的道理来推,泥土能生心的话,石头也能生心,火也能生心,水也能生心……,一切色法都能生心,这样一切色法就都变成了有情!如果是从色法生色法,那心识就像木石一样无知!
【若同木石者,则无六道之因业也;因业若无者,凡圣苦乐因果,谁觉谁知也?】
如果心识像木石一样无知,就不会造下招感六道的种种因业,原因是:无知无觉的法是不会造业的。如果没有造业,那凡夫和圣者的苦乐因果就一个也不会有,或者说,凡圣的苦乐因果以谁来觉受、来感知呢?石头一样的法是不会有觉知的。
所以所谓“有第一念心”是不成立的,任何心识都是以前一刹那心作为亲因而生,而前心又是由前心生,整个心识之流是没有初始的。
【以斯道理推勘者,一切众生,定有心识也。若有心识,即与空际同时有有;若与空际同时有者,即唯佛与佛,得知本元也。】
以这个道理推验,一切众生一定有心识,而有心识就是跟空际同时而有。如果跟空际同时而有,那就唯有佛和佛才能得知本元。
丙二、断惑为难
【行者等知自身心,与空际同时有,乃至今身、今日,不能断恶除贪,一切烦恼,唯觉增多。】
行者了知自己的身心和空际同时而有。想一想:从无有初际辗转流转到今身今日,在这无量劫中,不仅没有能断恶除贪,反而一切烦恼只觉得增多。所以断烦恼很不容易!
丙三、佛劝往生
【又使释迦诸佛,同劝专念弥陀,想观极乐,尽此一身,命断即生安乐国也,岂非长时大益!】
正因为众生无量劫来都断不了烦恼,才使得释迦佛和十方诸佛一同劝导众生专念弥陀,观想极乐,在这一身命根断时就生入安乐国土。岂不是长时大益!
长劫都解脱不了的轮回,依仗弥陀大愿而能一生了脱,所以释迦和诸佛才殷勤劝导:念阿弥陀佛、观想极乐世界,尽此一生就永超轮回苦海,永享安乐!这不是长时大益嘛!
乙三、力行谢恩
【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
善导大师最后劝励行者:努力努力!精勤地修行,常怀惭愧,仰谢释迦佛教导、阿弥陀佛摄受、十方诸佛共同作证的大恩德!
“应知”,就是嘱咐要按这样去做。
【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解释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