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九)~C 三、郁伽长者经(上)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10

三、郁伽长者经(上)

  说法地点:毗舍离的大林之中

  参加人员:郁伽长者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郁伽长者曾耽酒,娱乐其中。见佛威容后,醉醒,遂往闻法而得法眼,而为优婆塞。返家后,叫诸夫人各随己意,任其去留。他本人则坚守五戒,积诸福业,成就八种未曾有之法。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郁伽是象村人,而象村距毗舍离城并不是很远。有关郁伽长者的事迹,我们在这部经典中,基本上都知道了大概,其他经典顶多也就是介绍短短几句话而已。比如说在《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中,佛陀曾如此赞扬郁伽长者:“佛言:‘阿难,是郁迦长者,虽住居家地常有等心。于是贤劫所度人民甚多,胜余出家菩萨百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难,虽有出家菩萨百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郁伽长者。’”

  这位郁伽长者在未遇到佛陀之前,大约既是酒徒,也是位色徒。根据我个人的浅薄理解,他有可能是做生意发家致富,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从种姓上讲,他可能是属于吠舍等级的,因为在古印度的四个等级中,婆罗门属于祭祀阶层,平时一般就帮着人家做点法事活动,很少主动寻找商机去赚钱。当然,作为自认为是最高级的阶层的婆罗门,他们既不愿,也不屑于去做生意,在他们看来,做生意是没有什么出息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心里还是挺矛盾的,因为钱对于任何人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好吃懒做,却又很贪婪的婆罗门们来说,当然好个东西。一方面,他们不屑于商人阶层不辞劳苦地去赚钱,另方面,他们又极其羡慕那些日进斗金的暴发户们。因此,他们的心底深处,总是酸酸的,有种说不出口的感觉。

  正因为婆罗门阶层占据了当时文化领域的制高点,因此他们对于其他三个种姓,总是采取俯视的态度。而商人阶层,除了大把的钞票以外,他们总要在文化层次以及政治领域,比如说混个名牌大学的文凭,以及捞个一官半职,那是再也美好不过的事情。但是在当时种姓等级异常森严的社会里,一切都变得异常地困难。一些求学求官无望的商界大腕们,便转而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吃喝玩乐上面。比如说我们时常见到一些山西的私人煤窑老板,发了财后,跑到北京去买顶级的悍马车,甚至扬言把那些推销汽车的女模特都一道捎回山西去。事实上,他们除了有钱,还剩下些什么呢?因此,他们怀着一种渲泄报复的病态心理,一掷千金,过着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生活。经中的这位郁伽长者,在没有接触佛法之前,大约就要划归为商业暴发户之类了。

  但是,我们千万不可轻视这些商业界的大腕,从今天的眼光看,他们就只能称为商界精英了。他们不但有着很高的智商,而且做事很认真,也很有毅力,一旦认准了某件事情,便会持之以恒,中途决不放弃。这位郁伽长者,就是当时商业里的杰出代表。在没有接触到佛法之前,他的物质享受是异常丰富的,经中记载说他“唯妇女侍从”,而且经常“饮酒大醉”,用纵欲和烈酒来打发消磨时光。

  话说这一天,郁伽长者在一大群美女的围绕之下,到郊外去寻欢作乐。他们自己灌得大醉,在“鞞舍离大林中间唯作女妓,娱乐如王”,就是说当时的排场还很大,甚至他把自己都当成国王了,享受着与国王同等的物质待遇。但是在迷迷糊糊之间,他偶尔看到了正在大林中静坐的世尊,让他惊讶非凡。他眼中所见到的佛陀,是什么样的形象呢?经中说“端正姝好,犹星中月,光耀炜晔,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诸根寂定,无有蔽碍,成就调御,息心静默”。当他第一眼看到了佛陀的形象之后,酩酊大醉的郁伽长者便一下子就清醒过来——他感到不可思议,觉得眼前这个人绝对非同一般。于是他们赶紧下令手下停止娱乐,自己只身前往大林中去拜见佛陀。

  郁伽长者拜见佛陀后,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经中并没有作详细的记载,但是当听了佛陀的一番方便说法之后,郁伽长者很是欢喜。那么佛陀说了哪些法呢?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佛陀首先说得的“端正法”,就是指的是“世间善行”方面的法,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法,这种法的教导会使听者生起世间善行。接下来,佛陀说了施法(布施的好处)、戒法(持戒的利益)以及生天之法(上生梵天之法)。佛陀说,“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这里的“毁呰欲”,就是喜欢指责、批评别人,喜欢找茬和贬抑别人,有这种习气的人,是一种“灾患”,是很不好的;而“生死”则是污秽不净的,因为它会导致我们的轮回与痛苦。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呢?就是“无欲”和“道品”。无欲,就是对贪、嗔、痴等毛病习气已经没有了欲念;而道品,就是指通往涅槃之路的各种道路和方法,具体讲就是三十七道品。

  当佛陀把这述的一些佛法向郁伽长者宣说了一遍后,这位郁伽长者就开始生起了“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一连“八心”——我在这里就不具体将八心展开解释了——总而言之,这位郁伽长者的善根是极其深厚的,他的根机,不会比佛陀座下的上座比丘差不到哪儿去。郁伽长者的深厚根机,让我想起一件事。拿中国的乒乓球事业来说,大家都知道乒乓球号称我们国家的“国球”,从八十年代以来,重要的奖杯绝大多数都被中国选手包揽了,而欧洲的乒乓界则光辉不再。虽然说小球改为大球,国际乒联又设置了一些不利于我国选手的比赛规则,但是总是难不到我国选手,照样拿金牌。难道欧洲的选手真的不如中国选手吗?事实并非如此。但是问题出在哪儿了呢?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他们缺少一个优秀的教练团队。如果欧洲的乒乓界有了几位顶级的乒界教练,那么中欧乒乓两家对决起来,中国未必就能占到多少便宜。因此我在这里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常说的“三难”,即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一点也不假的。先说“人身难得”,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长年累月都是在浑浑噩噩混日子,根本体会不到光阴的可贵。当我们一旦临近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才知道人生的短暂,该做的事没做,该珍惜的没珍惜,结果抱憾终生。当化为一钵骨灰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什么时候再来人间走一遭?弄不好恐怕要等上千年万年了,甚至更久更长,三千大劫也不一定,说不定到时这个地球早就化了乌有了,我们该到火星上去受苦了。

  或许有人会跟我抬杠:三界火宅,这个人身又有什么好的?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就是从我们这个“人身”,尊敬的释迦牟尼佛才最终成就了佛道,而过去七佛都是通过人身而成就佛道,就是说,在六道众生当中,只有人身才是成就佛道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方式。我们常会听到老禅师们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真是很有道理。再说“佛法难闻”。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假如我们生在伊斯兰国家,纵然你接触了佛法,产生了好感,也是无法生起对佛法的真正信仰。为什么?因为那个国家的宗教信仰氛围根本容不下你信仰别的宗教,除非你移民,那也很困难,因为你是回民,别人照样要找你的麻烦。因此说“佛法难闻”,并不单单说佛法很难听闻到,有时候你即使听闻到了佛法,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你也很难生起纯真的信念。我在这里所讲的,事实上就把“中国难生”也附带说明了。这里的“中国”,有两次意思,一是指生活在佛陀的时代的中印度,那时诸如摩揭陀国就被称作“中国”;二是指佛法得以中兴的华夏大地,它使得佛法得以真正地发扬光大,生在这个地方,可以很轻易地听闻到佛法,普霑法益。

  联系到经典,如果这位郁伽长者,没有偶遇佛陀,那么纵然他有万千善根,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善行,他将会毕生与财色酒肉为伍,醉生梦死不知醒悟。而由于殊胜的因缘,使得他遇到了明师,使得他的心智得到最终的开启。佛陀见此,就继续为他讲法,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法门。我们要知道,佛陀一般都为居家信众们讲授五戒十善,只有对大善根的人,才开讲四圣谛法门。这位郁伽长者的确很是利器,他“犹如白素,易染为色”,于是在“坐中见四圣谛苦、集、灭、道”,证得了很不错的果位。此时他证得了什么样的果位呢?佛经中虽然没有明确讲明,但是经中的一些话,大体上已经交待了——“郁伽长者已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往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我们要注意一下“无所畏”三个字。无所畏就是无所畏惧,要证得这个境界可是极不简单,他对一切都充满自信,对生死也无所畏惧,那么这个境界就极不简单了。

  于是郁伽长者在佛陀的座下,皈依了佛法,成为一名居家的优婆塞。

  那么接下来的故事进展倒有些令人感到意外,那就是郁伽长者从佛陀这里回家之后,就着手办了一件令大家都深感震惊的事情。他将家里的所有的大小太太都召集起来,然后对她们说:“我已经皈依了佛陀,一生之中都要受持五戒,五戒之中当以梵行为首,因此你们都想留下的,就尽管留下;想离开我这里想另行嫁人的,我也会准备嫁妆,把你们隆重地嫁出去。”

  这里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按照居士的五戒,其中之一是戒邪淫,也就是说,自己的合法妻子是可以同床的,而戒淫则是出家比丘所应持守的戒律。为什么郁伽长者要持守出家比丘的戒律呢?我想郁达长者肯定是证得了相当了得的圣人境界。用现在的话叫,他叫现长者相,行比丘事。其实这样的优婆塞在佛经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的,最为著名的就是维摩诘大居士,他就是外现居士像,内行菩萨道。

  至于故事其他的一些具体情节,我在这里就不多叙述了。这里重点陈述一下郁达长者所具有的“八未曾有法”:

  1、见佛陀而自然酒醒,即“我见佛已,即时醉醒”,此为第一;

  2、诣佛陀后,闻佛说法,然后“即于坐中见四圣谛苦、集、灭、道”;

  3、“我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然后尽形寿皈依佛法,受持五戒,奉行梵行,“未曾知已犯戒”;

  4、回到家中后,就广遣诸妇,将大夫人嫁与“彼人”,毫无悔意;

  5、“我诣众园时”,见比丘便作礼;随比丘经行,“未曾忆轻慢上中下长老上尊比丘”;

  6、“我施比丘众行时,未曾忆有分别意”,也就是供养比丘大众时,无论所证果位高下,都一视同仁,没有什么分别心;

  7、“我在比丘众行布施时,有天住虚空中而告我曰:长者,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我不从彼天信,不从彼天乐,不从彼所闻,但我自有净智,知有如来、无所住、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也就是对于诸法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分别出善法与恶法;

  8、“谓佛所说五下分结,贪欲、嗔恚、身见、戒取、疑,我见此五,无一不尽令缚我还此世间,入于胎中”。五下分结就是欲界的五种系缚众生的结惑,使我们不得出离。而郁伽长者说他对于这些五下分结,没有一个能够将他结缚住,然后再让他投胎做人。郁达长者的意思是说他从此可以做到不来此世间了。

      通过上面的八未曾有法,可见郁伽长者所证的境界,至少是已证得了阿那含(不来)的果位,由此看来郁伽长者的根机是十分了得,一般的出家比丘,实在是难以望其项背。(2009.02.13.)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九)~D 四、郁伽长者经(下)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九)~B 二、瞻波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G 1250经:佛陀在本经中教导弟子们不应..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E 1227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终..
 漫说《杂阿含》(卷五)~G 第109(池譬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N 1177经:本经由佛陀所说的一个譬喻而..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D 925经乃为八种德经,此经重点叙述良马..
 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漫说《中阿含》(卷一)~D 四、水喻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H 822经叙述修习三学,乃是由怖畏开始。..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B 1146经是波斯匿王向佛陀请教轮回转世..
 漫说《杂阿含》(卷十二)~H 第293经(甚深经):本经为佛为异比丘宣..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三 大集积经[栏目:经集 四 义品]
 相应115-124经 暴流经十则[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