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一集) 2010/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7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十一面,第四行,「七、部类差别」:
在前面第六大段的最后讲到判教,黄念祖老居士引用古来祖师大德的话,这个意思很深。没觉悟的时候,我们看的是平等中的差别相,哪些人?十法界有情众生,没有例外的。觉悟之后,在差别当中就见到平等相,这两句话是佛经上说的,《金刚经》上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确实是平等的,体是平等的,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所显现的,相也是平等的,作用也是平等的,千差万别当中看到平等相。正如同弥勒菩萨所说的,讲一切现象,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从这个里面,如果你要看每一个念所生的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几乎都是生灭同时。换句话说,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体、相、作用皆不可得,这不可得是平等。
世尊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当中有二十二年讲般若这个大单元,二十二年。般若是什么?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真实智慧。真说实,那是永恒的,不生不灭才是真实,有生灭现象的不是真实。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相,般若就是智慧,《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统统都具足,没有例外的,有情众生具足,无情众生也具足,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这些大自然的现象没有一样不具足。这是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佛给我们说出来了,说得很清楚。所以祖师大德在判教当中,这部经《大乘无量寿经》,在天台的四教,藏通别圆,祖师把它判作圆教;贤首的五教,小始终顿圆,也判为圆教。不但是圆教,它还是顿教,为什么是顿教?一生成就,他不要等到第二生,一生当中你就能证得究竟圆满,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接下来,我们就看概要的第七大段,「部类差别」。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一段,理由就是「为深究本经」。你要想认真去研究它、去了解这部经,那你就应当要知道同部、同类的经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有哪几部经跟这个是同部的,有哪些是同类的,还有「傍及带说净土之典籍,以便参研」。在大乘教里面习惯叫参究,研就是研究,实际上这两个字可以通用的,说参究行,说参研也行,是一个意思。世间人要是深入研究一种学术、一门学科,通常我们都是研究。用什么去研究?当然得用心,这个心是意识心,这个心我们一般讲分别执著,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识,叫识心。识心在大乘法里面说它不是真心,但是它的功能很大,用识心,第六意识它相应的心所,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是有五十一个心所,它都相应,几乎没有一法不在它研究的范围之内,它都有能力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看现在世界上科学家、哲学家,他们研究的范围、研究的结果也有相当可观的成绩。可是,研究就是没有办法缘到自性,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这个是缘不到的。所以本体究竟是什么,到现在还都是个问题。佛法有办法探讨到本体,为什么?它用真心,它不用妄心,真心叫参,参研。
参究跟研究差别在哪里?研究刚才讲了,它没有离开心意识,阿赖耶是心,末那是意,第六是识,它用这个东西。而参究,参究不用心意识,这方法是完全不一样。不用第六意识就是不分别,不用分别心,不用第七识就是不用执著的心,不用阿赖耶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统统都放下了,这时候真心现前,佛家讲真如本性就现前。如果用心意识,自性就不会现前,佛家讲「隐现」,自性隐了,宇宙现前,现在科学家所讲的能量、物质、信息,这现前了。宇宙非常复杂,归纳到最后不外乎这三样东西,能量、物质、信息。能量就是阿赖耶,业相,阿赖耶的业相,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信息是阿赖耶的转相,也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是相分,这是精神现象。所以这里参究跟研究差别很大。
佛法里面通常,过去祖师大德常常提醒人,「离心意识参」,这叫参研,决定不能用心意识。那我们就晓得,古往今来,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他们有没有离开心意识?没有,全都是用心意识,能够发现宇宙之间的奥秘。你看科学现在向两个方向发展,这都发现宇宙奥秘,宏观的世界,这讲宇宙,无限大;另外一个反方向,去研究微观世界,微观的宇宙,量子力学,研究最小的,原子、电子、粒子,现在量子力学里面讲的光子大概是最小的。这些现象从哪里产生的?我们也不能不佩服这些科学家,他所讲的跟佛经上讲的是一样的,波动。波动是能量,极其微弱而快速的波动,在佛法里面讲「一念不觉」,不觉就是动,觉心不动,这个诸位要知道,觉是不动的,动就不觉了,一念不觉,阿赖耶就出现了。中国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跟佛家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你看一念不觉就是一,一变成二,二就是阴阳,阴阳就变成四象,四象就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道家讲的;佛家讲一念不觉从自性里面变出一个阿赖耶,阿赖耶的三细相,就出现宇宙。从这些地方你细细去观察,平等差别,差别平等,是一不是二。
所以,要深入一部大经,真正深入之后,一切经里面所讲的同一个原理。一经通,一切经通。这得真正开悟的人才行,不是真正开悟,有差别,不过这个差别,研究得愈深入差别愈小,走到最后、走到顶点是一个。就好像走路你走到圆心,圆心是一个,没有达到圆心的时候有差别,愈接近圆心差别就愈小。这个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性德圆满流露。性德的核心,古今中外的大圣大哲都给我们说出来了,那个核心就是爱。我们中国人在五伦里面讲「父子有亲」,亲就是亲爱,这是性德的核心,一切众生统统有;人有、动物有、植物也有、矿物也有、山河大地都有,你用真心去爱它,它用真心回报你,这一点都不错。可是人有了自私的念头,爱心就没有了,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不见了,为什么?迷了。迷的头一个,执著有个我。迷从哪里迷的?从迷在我上,以为那个我是真的,我是自己,错了。佛告诉我们有真我,但是真我不是这个身,真我也不是妄想,真我是什么?真我是真心,真心是真我。真心是什么?真心在佛法里面叫法性,有时候我们讲自性,那是真的。一切万事万物依它为本体,都是它变现的,它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阿赖耶是妄心,妄心能变,真心能现、能生。
所以,真正的我是什么?法身!你看佛法里面讲,佛有三身,第一个是法身,法身是真我,报身跟应化身都不是真我,真我是法身。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真我。佛法里有讲到真我,「常乐我净」,叫四净德,这是自性里头有的,常乐我净。我是什么意思?意思很多,有两个最主要的,一个是主宰,一个是自在,能现能生是主宰,能隐能显是自在。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自己一体,这是真我。谁承认?法身菩萨承认,为什么?他证得了,他为什么会证得?他六根对六尘起作用,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证得了;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放下,六道凡夫,全迷了。佛在大乘经里面教导我们,放下执著,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不执著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执著,这个人叫阿罗汉。他觉悟了,但是有差别,他觉悟的是少分,真觉悟了;这一觉悟,六道没有了。所以六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像你作梦一样,梦里有六道,醒过来之后六道没有了。六道虽然没有了,你见到的是什么?见到的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境界现前,这还没有真的醒过来,还在梦中;换句话说,六道是梦中之梦。醒过来了,四圣法界现前,四圣法界是怎么来的?还是迷,是起心动念分别来的。起心动念是无明,《华严经》上讲妄想。你能把这个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四圣没有了,从四圣法界又醒悟过来了。醒悟过来之后是什么法界?叫一真法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家讲真假的定义,是讲只要是有变化都不是真的。不再看到变化,譬如一个人,这人身永远不老,是真的,如果一年比一年衰老,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树叶永远是绿的,永远常青,这是真的。
有没有这个世界?有,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里就这个样子,它里面的人永远不老,它里面树木花草永远常青,它没有变化。为什么?那是自性所生所现,它没有阿赖耶,阿赖耶会变,它没有阿赖耶,所以它不变。那个世界是真的无量寿,不是假的,人无量寿,花草树木也无量寿、山河大地也无量寿,它永远不会变迁,所以我们叫它做一真法界。什么人证得?刚才讲了,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的人证得。所以十法界是个有变化的世界,因为它有阿赖耶,阿赖耶是能变,我们身体跟我们的环境统统都在变,刹那刹那都起变化。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你就生到一个自性能生能现、没有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美好。这个世界是什么?《华严经》上所讲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极乐世界,永恒不变的。世间很多宗教,他们讲的天堂,伊斯兰讲的天园,跟佛讲的一真法界很相似,为什么?他说那个世界的人永生,永生就是不生不灭。他们知道,可是能不能进入那要看各人修养了。修养里头最重要的是定功,佛法里面讲的是三昧,要定功。也就是说要清净心、要平等心,后头最重要的是觉心,觉而不迷,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开悟,就能入这个境界,然后我们才晓得,原来这许多高级的大宗教,最后终极的目标是相同的。只是我们讲实报庄严土,他们讲的是天堂、讲的天园,是同一个地方,没有两样。
所以这是深入经藏帮助我们,其他一切经教确实能帮助我们,佛门里面释迦牟尼佛说的同部、同类。如果我们把佛陀的教诲不断向外扩张,然后你就知道,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哲学,再包括科学,跟我们不是同部它也是同类的。你真正深入才真的彻底明白,你对於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你只一个在佛法讲「大慈大悲」去对它。慈悲就是爱心,无条件的爱心,对整个宇宙万事万物,为什么?它是同一个根,老子所讲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就是《华严》境界,这是《无量寿经》的境界。老子讲这两句话的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跟佛经上讲的无二无别,佛经的好处是说得详细、说得究竟。
为深究必须有参研,这才能深入。下面第一部分先说同部的,「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本经吴译本」,这个吴是三国时代的吴国,就是东吴。东吴那时候有个居士叫支谦,他翻译的。「曾亦名《阿弥陀经》」,他翻译的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中国有十二种翻译,他就用《阿弥陀经》做经题。「与秦罗什所译之小本同名」,姚秦时候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小本《阿弥陀经》,跟支谦所翻译的《无量寿经》,它也叫《阿弥陀经》,名称相同。「故世称本经为大本,秦译之《阿弥陀经》为小本。《疏钞》谓」,这个《疏钞》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这里面说,「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这两部经确实说的是一桩事情,一个说得详细一点,《无量寿经》说得详细,《弥陀经》说得简要,完全是相同的,同一部。
「现小本弥陀,共有三种」,这是讲现在,「《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第二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的;第三种是「《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这是「现代菩萨戒居士夏莲居会集」。所以夏老居士给我们会集了《无量寿经》,他同时也会集了《阿弥陀经》,大小二本他都会集了。这是同部。下面有简单的介绍。「秦唐两译,大体相同」,这就是跟我们介绍的《佛说阿弥陀经》,这是小本经,罗什翻译的,唐是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两个本子《大藏经》里面都有,大体相同。「稍有出入」,就是翻译的方式不一样。「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罗什大师翻的这个本子确实精彩扼要、文字流畅,读起来很舒服,所以流通很广,修净土的没有不读这部经,把它做为早晚功课。唐译的,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个本子没人念它,不是研究经教的人几乎都不看他的。他翻译得是很好,「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就是它的本来面目,梵文。罗什大师翻译是意译的,不是直译的,完全依经里头的意思,用中国口语语言来把它说出来,所以中国人读起来就像念自己的文章一样,通畅。玄奘大师翻译的完全是梵文,从梵文直译过来的,所以原来的面貌完全保留,可是我们念起来很不顺口,是外国的文法,念得不顺口。他的东西是好、是很准确,一点错误没有,可惜外国文法我们中国人不太容易接受,所以多半都念罗什的本子,原因在此地。
「先师会集两译,撷其精要」,先师,这个注解是黄念祖居士注的,他的老师,夏莲居是他的老师,会集这两个译本,就是罗什跟玄奘的,这两个本子把它会成一本。「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佚之廿一字。」六朝这是概略给我们讲的年代,这个年代从三国开始,三国的时候东吴建都在现在的南京,以后东晋的首都,再往后宋齐梁陈,这个四代都城都是在南京,所以南京称为这六个朝代的京师。这六个朝代大概是在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我们讲公元概念比较清楚一点,现在公元是二0一0年。应该是公元三百年到六百年,这三百多年的时间在中国,这是南北朝的时代。南朝这六个朝代都是在南京建都,所以称之为六朝,六朝在此地意思是时代的意思。石经,底下讲到「按襄阳石经」,在襄阳出土的,这个经就是《阿弥陀经》,刻在石头上的。这个字是谁写的?六朝人写的。哪个人写的不知道了,他也没有留名字,无可考,只晓得是在那个时代,刻在石头上,这石经。
他说「手书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乱之下」它还有二十一个字,现在这个经本上没有。可是出土的石刻的《阿弥陀经》多了二十一个字,这二十一个字很重要,这个地方给我们写出来了。於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就这二十一个字。这二十一个字确实是很重要,现在《弥陀经》上没有这二十一个字,但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上有,他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我们要问,「一心不乱专持名号」行吗?能灭罪吗?古大德曾经说,这一句佛号,「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想这很多我们净土宗的佛弟子都听说过,这祖师说的,这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我们想想,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我们看这句经文,这里头有门道,为什么?那个念佛一声怎么念?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今天念佛,这心妄念很多,夹杂著妄念,我们功力就被破坏了。如果念佛的时候,诚心诚意的念,一个妄念都没有,力量真是像这个地方所说的「诸罪消灭」。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说,说了一个原理一个原则,「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造作罪业是不善念头生的,我们今天念一句佛号是善念,而且这句佛号是圆满性德的流露,那什么罪灭不掉?在以前,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念这句佛号力量就很薄弱。为什么?我们对它打了很多疑问,怀疑它,怀疑也把你念佛的功德破坏了。
所以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有道理,那个一声佛号功德不可思议。「都摄六根」,我们眼见色、耳闻声,第六意识在六根往外头跑,都摄是拉回来。怎么拉?眼见色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叫都摄六根。这个人还得了吗?这人是圣人,他不是凡人,凡人怎么能控制得住?心就是往外跑。所以我们今天用什么心?散乱心念佛,我们要能一心念佛那还得了吗?念佛是一样的,用心不一样,所以它效果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学教学这么多年了,对这个了解,不再怀疑,这个一心念佛功德真不得了。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相应,与谁相应?与自性相应,与性德相应。与性德相应就是跟阿弥陀佛相应,怎么个相应法?跟阿弥陀佛同心、同德、同愿、同行。能做到这四个同,你跟阿弥陀佛是一体,你说什么样的罪不灭?
所以称名,就是我们今天讲执持名号,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念「阿弥陀佛」,在行门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无尽法门里面,念佛是第一德。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真如自性的德号,它不是别的,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我们的自性。这个名号可以翻成中国的意思,不翻是为了尊重,翻出来是什么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无量觉是自性,是性德,就是我们谚语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名号里就是这个意思,自性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天天念这个,念兹在兹,念久了不知不觉就明心见性,你说这个功德利益多大,不知不觉就见性。到什么时候见性?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见性。我们今天念佛效果不大,那就是我们不是一心,杂心念佛,我们是乱心念佛,不是一心。问题出在这个地方,不是佛号不灵,是我们自己不会用心。
我们的业障很重,不要说过去,这一生所造的业,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消除。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不知道造多少业,肯定是造的善业少、恶业多。为什么?你看一个现象,你细心去观察、去思惟,人学好难,学坏很容易。你从这里你就能觉悟,我们无量劫来造的善业恶业哪个多?肯定是恶业多。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百法明门论》里就告诉我们,我们阿赖耶里面相应的善,善心所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超过一倍还不止。所以起心动念当然不善的念头力量大,善的力量薄弱,没有那么大,又何况我们外面环境在诱导我们。学圣贤、学佛菩萨这个缘很殊胜,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环境,能够引发你的善心所;离开佛堂,走进社会,那个染污是引发你的恶心所。你恶心所有二十六个,你要晓得善心所只有十一个,哪个力量大?学佛的人在佛堂还不错,两个钟点来听经,可是一走到外面二、三分钟,我们这两个钟点的效果就没有了。所以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然后你才真正相信,不怀疑了,念佛功德无比殊胜,你真相信了。
古德有句话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有道理!为什么念经不如念咒?经长,咒很短,短容易摄心;念咒不如念佛,咒也很长,这一句佛号就四个字,没有比这个更短的,愈短愈容易摄心。你看佛教给我们净念相继,特别是临命终时十念必生,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著,十个念头,这十个念头时间很短,一分钟的时间足够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分钟足够了,这里头确实不会有一个杂念。你从这些方方面面细心去观察、去体会,你才晓得念佛法门的殊胜。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给我们介绍,一生当中多次宣讲这部经,真正是慈悲到极处,让我们诸罪消灭,成就多善根福德因缘,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
「宋代元照师,载入《灵芝疏》」,元照法师有《阿弥陀经》的注解,《大藏经》里头有,叫《灵芝疏》,他这个疏里有这二十一个字。明朝蘧庵法师「亦推崇石本」,就是石经,都指这二十一个字。「幽溪大师於《圆中钞》」,这是《弥陀经》三种最重要的注解之一,《弥陀经》古大德,祖师大德的注解,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第三个就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学习《弥陀经》不能不读的,这三部古注。《圆中钞》里头也说,「今传讹说,凡读习者,应依古本,而增正之」。他有这个建议,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鸠摩罗什大师的《弥陀经》本子,里面少了二十一个字,这二十一个字应当把它补进去,就这么个意思。「会本依先德意,补入此廿一字」,这个会本是夏莲居老居士《阿弥陀经》的会集本,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於是会本,既备两译之长,复补秦译之佚。圣意备显,易启正解」,这几句话是念老对老师的赞叹。老师这个会本,两种翻译的长处都保留,又把六朝石经这二十一个字也补进去。「圣意备显」,圣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的意思就圆满了,都显示出来,让我们后学的人容易得到正确的理解。「於是秦译原文」,这是念老提醒我们的,我们现在《弥陀经》的原文应该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他还特别注了,这八个字要一气念下,「一心不乱专持名号」。「正同於唐译之『系念不乱』」,系念不乱,你看罗什大师翻译的是一心不乱,玄奘大师翻译的是系念不乱,这两句差别很大,一心不乱不容易做到。所以有很多初学的人看到《弥陀经》这一句,都想到我做不到,信心就没有了。如果看到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那是梵文的原本,梵文原本不是一心,是系念,系念不乱我们想想努力一点还可以做到,确实是帮助初学人建立信心。
「亦复与本经之『一向专念』同旨」,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不是一心不乱,讲一向专念。一向专念跟系念不乱的意思很接近,一个方向,专念阿弥陀佛,一定要有信心,不能常常变化,常常变化功夫全丢掉了。「弥显持名妙法,从果起修,果觉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议」,这几句话说得好。执持名号这个方法妙,它是从果起修的,果是什么?称性,果是自性,阿弥陀佛是性德的名号。所以它不是从因,它用果做因,直接从真心本性,贤首国师所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自性清净圆明体。果觉因心,以果觉做为我们修行的因心。因果是一体,不是两桩事情,跟其他修行方法不一样,其他修行是修因证果,它因果是一个。这真正是无比的殊胜,还得到「他力冥加」,这个他力实在讲就是性德。
你看最近这几年,我们净宗同学一些超度佛事,我们提倡的是三时系念,元朝时候中峰禅师作的,这个系念法事。中峰禅师在开示里面讲得很清楚,「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两句话是根据佛经上所说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因果同时,因果不二,这样殊胜的法门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所以你念这句佛号,不但阿弥陀佛加持你,一切诸佛如来都加持你。加持这桩事情,现代科学家给我们做证明,这是近代量子科学家他们发现的。发现我们的念头,这叫心态、意念,念头,不论是善念是恶念,不论是有意无意,念头才动就周遍法界,它这个波动立刻整个宇宙就像电波一样全部接通了。这是科学家为我们做证明,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很小心、很谨慎,希望念念都是善念,不要有恶念。不要认为我们动个念头没有人知道,那就错了,你念头才动,遍法界虚空界全都知道了。只是一些业障重的这些众生,他虽然接触到,接触到了他没有感觉,不是没有接触到,接触到了。可是心地清净的人,那完全明了,我们可以说阿罗汉以上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还有花草树木、山河大地都知道。正是贤首国师在《妄尽还源观》里面所说的三种周遍,第一种周遍法界,就是那一念,一念起来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这三种周遍被今天量子科学家发现了,他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跟虚空法界、跟诸佛如来、跟不同维次空间,我们发出去的信息为什么不发善的?我们这个身体起心动念就是个发射台,同时也是接收的,我们不但能发射,也能够接收遍法界虚空界的信息,我们有能力接收。因为接收得多了,把我们自己的磁场搞坏了、搞乱了,我们如何能保护自己的磁场,那就是正念。念阿弥陀佛比什么都殊胜,阿弥陀佛念的功夫都得力的话,十方世界那些不善的磁场,我们不会受它影响。善的磁场我们都能接收,不善的磁场不受影响,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功夫。所以佛门里面修行理论,可以用现在科学来证明,它一点不假,这就是我们讲佛菩萨威神加持,他力冥加,这个事情今天科学证明了,不是假的。所以今天的世界,人家常说地球病了,病得很严重,怕它崩溃。许许多多的人提出怎么样拯救地球,怎样恢复社会的风气,这是大问题,不是小问题。西方许多宗教用祈祷,祈祷,集体意识能够产生很大的能量,这桩事情科学家也肯定了,给我们证明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第一个就是基督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他们在全世界的信徒大概接近二十亿,这么多的人;第二大的是回教,信徒他们说大概有十五亿;佛教在全世界大概只有六亿多,不到七亿,这是排名第三。这些宗教的宗教徒,回教一天五次祈祷。我在六月初访问梵蒂冈天主教的教宗,他们发动全世界的信徒要每天为世界和平祈祷。好事!我们佛门里面这些经忏佛事、这些法会,包括我们三时系念,都是属於祈祷这种形态的。有没有效?有效,心地愈真诚,效果就愈大,确实可以能够化解灾难,大灾难化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化成无灾难。这个世界上很多预言家说,我们地球会有大灾难,正不正确?我们可以说他说得很正确。是不是将来会如他所说的发生?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我们现在心都是往善的想,不向恶的想,那个预言就不灵了;不是预言不灵,我们把它改变了,要懂这个道理。一个人命运也是如此,命运可以转变,世运也能转变,你的家运也可以转变,没有一样不能转变。从哪里转?从心行上转。你懂得这个道理,不难转变,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就转变了,坏事就变成好事。如果没有这么多善心人士在真正求忏悔,真正断恶修善,那就如同预言家所说的那个结果。但是我们冷静观察,这个世界上的人善心人不少,知道这个事情严重的人很多,大家都是真心在求忏悔,好事情,我们看到很欢喜。
我跟他们往来很密切,我们也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这一类祈祷的行动好,值得赞叹,但是它是治标,它不是治本。为什么?如果说三个月、半年停止不再祈祷,麻烦就出来了,它不治本,治标。治本是什么?治本是教育。我们中国老祖宗讲的那完全是治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看教一个人,现在什么?现在不教了。从前小孩一出生,父母就有责任去教他,这是教育。古人有两句名言,「教儿婴孩,教妇初来」,你娶太太、教媳妇,一进门就得要教她,初来;教小孩、教儿子是婴孩,一出生就教。你可不能大意,小孩一出生,眼睛睁开他会看,耳朵他会听,他已经在模仿。所以父母、大人在婴孩的面前,一举一动都得规规矩矩,让他学都学正的,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叫扎根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古谚语说「三岁看八十」,有道理!他这一千天统统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善的,他全学会了,到八十岁都不会改变,根扎得稳。
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疏忽了,小孩没人教,所以现在小孩难教。你看这个一千天,最重要的关键时刻,谁去教他?现在电视教他。天天看电视,电视里演的什么?暴力色情、杀盗淫妄,他全学会了,你怎么办?这不是天性,这是习性,大人疏忽了。我们学习圣贤教育稍微好一点,天天读圣贤书,小时候虽然疏忽了,现在慢慢在补习,还能回得了头来。那我们想到,没有缘分接触到圣贤教诲的人,他变得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些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行决定不能怪他,他没有过失。这个因素太复杂了,我们要是怪他们,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在佛法讲,佛菩萨怜悯他们,不会责怪他们、不会责备他们,只有生怜悯心,为什么?他造的这个业他将来要受果报,业因果报谁都逃不了。要帮助别人从哪?从自己开始,先把自己做好,你才能影响别人,自己没有做好,劝别人,别人不会相信的。所以今天在这种社会,好事多磨,好人难做。好人真是处处都是障碍,做坏事有人帮忙、有人赞同,做好事障碍太多了。可是障碍多也得要做,坚定信心,活一天干一天。为什么人干?为提升自己的境界,这就对了。做人这一辈子来世不要往下堕落,要往上提升,这就对了。清净身心,亲近佛菩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佛菩萨、圣贤人教导我们的都能够落实,从生活上做到,从工作里面做到,从处事待人接物里头做到,他力就冥加了,就会加持你。所以这不可思议。
下面说,「《要解》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这是蕅益大师讲的。我们念佛,执持名号,念佛,见思烦恼没断,念佛或者是散念,或者是定,定是早晚功课,你定了功课,散是平常,有时间就念佛,这叫散念。但是见思烦恼没断,见思烦恼就是《华严经》讲的执著。我们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还是执著,执著没有放下,这样念佛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凡圣同居土。随著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跟你对执著放下的多少,分三辈九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认真去做,提升自己,这是带得走的。诸位要晓得,世间名闻利养带不走,你再多的财富,你走的时候一文都带不去,再高的地位也带不去,再亲的亲人也带不去,古人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念佛的功夫能带去,帮助我们在极乐世界提升品位,能够带得去的事情多干,认真去干,带不去的事情不要去干。
我这几天在印度尼西亚访问,参加他们一个也是世界和平宗教的论坛。我就向大家报告,也劝导大家一定要真干,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因为我在印尼还遇到一些佛门的弟子,出家人。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这个要知道。佛在世天天讲经教学没有课本,这个大家都知道,经典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学生们大家集合起来,从自己记忆里面把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讲的这些教训写出来,留下来了,这叫经典。他老人家一生教的什么东西,现在经典记载就是的。所以,经典不是叫你念的,教你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做人、怎样去做事,教你这些,不是叫你去研究,没有什么好研究的。想想世尊当年在世,他是王子出身,他要不出家,就做国王。舍弃了王位,从事於职业教师,世尊在世的身分是职业教师,教了一辈子,三十岁开悟,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教了四十九年。当时没有记录,佛没有讲义,也没有笔记,同学也没有笔记,结集经藏是阿难尊者,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每天跟在身边的,佛讲的一切经他都听到。这个人记忆力非常好,他听过一遍几乎就不会忘记,所以结集经藏流传后世,阿难就当了个主角。他复讲,同学们大家听,没有一个人反对就记录下来,有一个人反对,这句话就得减掉,取信於后代。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经典,就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跟大家讲的一些东西、教的一些东西,这就是教材。我们要依经典来学习就对了,依照经典里面来修学,就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两样!
释迦佛一生没有建一个道场,他老人家走的时候是在树林里面,不是在房子里面。为什么?他要建道场不困难,自己的俗家是帝王,建个道场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同时他在教学期间,印度有十六个大国王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教学也很活泼,他没有固执,有些国王大臣他们有别墅、有花园,请佛带著他们的弟子,这些人愿意供养,佛也接受。像这部经在只树给孤独园讲的,这就是只陀太子跟须达多长者(那是个大富长者)他们提供的场地,佛接受了。接受,像现在人所说的,佛接受使用权,不接受所有权,你说我这个东西要是送给佛,佛不要。佛可以在这里住个几年,在这里教学几年,然后他走了,物归原主,还给你。为什么?没有争执。只要有财产就会引导人起恶念,想占有这些财产、想控制这些财产,那就造罪业了,佛怎么可以让别人造罪业?所以他一生不要财产,一无所有。住在哪里?住在树下,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过这样的生活,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多自在!他给我们做的示范,最圆满的典型,最好的榜样。我们要这样才能真正学到释迦牟尼佛的东西,如果有了财产的话,学不到了,学歪了、学偏了,肯定造业。
佛教传到中国,中国这些道场谁建的?最早是帝王建的,财产属於国家的,不属於哪个私人的。以后有大富长者护持佛法,建的这些寺院庵堂叫十方道场,不是归哪个人的,提供给出家人、佛弟子有个修学、成就道业的场所,叫十方丛林,出家人没有私财。现在变质了,现在出家是出自己的家,入了一个家,入了比自己家更大的一个家。这个环境当中怎样修清净心,怎样修平等心?我从罗马回来,看到一个现象,这也是事实,现前的事实真相。在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年年减少,不信仰宗教的人,人数年年在增长,我就想,如果像这样下去,三十年之后这世界上还会有宗教吗?年轻人不相信,年轻人相信科学,说宗教是迷信。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宗教真的是迷信;不是宗教本身是迷信,是现代从事宗教工作的人迷信,宗教本身不迷信,它要迷信怎么能传到现在?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经典,他当年天天讲学,这是迷信吗?迷信的人能讲得出这么好的道理出来吗?所以,这给我很大的一个启发,宗教如果不回归到教学,大概三十年以后就没有了。
我这次到印尼去参加会议,主要我讲了个讲题,「宗教教育拯救地球」,我讲这么个专题。希望宗教都能像最初宗教创始人,那些人用现在话说,是社会教育家。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穆罕默德教学二十七年,耶稣教学三年,被人害死的,摩西,你看他们哪一个不是在教学?经典都是他们当时所讲的、所教的。所以,仰慕的人那么多、追随的人那么多、跟他们学习的人那么多,世世代代传到现在。现在我们拿到经典会念经,不会讲经,经里什么意思不懂,这就是迷信,不能把经典的道理变成我们正确的思惟,正知正见,不能把经典的教训改变我们错误的行为。这与释迦牟尼佛、与耶稣没关系,与传留下来的典籍没有关系,我们自己搞错了,是我们这些宗教徒,特别是从事传教的这些人,我们搞错了。尤其是现在名闻利养,这还得了!宗教里面争名夺利,这种行为不亚於世间人,世间人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宗教还能存在吗?所以我这次就是特别提醒大家,回归教学,每一个宗教都是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正好是现在社会教育里面所缺乏的这一块,宗教教育把它补起来。这个社会就能恢复到安定、世界会恢复到和平,这是宗教对社会的贡献。除这个之外,宗教对於这个社会、对人类有什么好处?所以天天叫祈祷,祈祷一般人不知道,认为这是迷信行为,幸亏好现在科学家证明,祈祷真有用处,给我们做了证明,可是大多数人还是不相信。一定要教学,要恢复到教育,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我们这些年来都在做这个。我出家算是很幸运,章嘉大师教导的,学释迦牟尼佛,我这一生就走这个路子,跟著释迦牟尼佛学习。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老人家是三十岁开始的,我是三十三岁出家,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讲到今年五十二年了。学释迦牟尼佛,没有道场,一无所有。这个小道场是香港一些居士们自己发心建的,他们有个董事会来管理,我们住在香港,就借用这个地方讲经。我住的地方在跑马地,是一个陈老居士,也是我们这边发心,十一楼的道场是他买的,供养出来。我住的房子是他的,他借给我住,就是我有使用权,他有所有权,我不住了,还给他,很自在!释迦牟尼佛有智慧,我们跟他学也就享福了。我住他的房子,他只给我一把钥匙,所有一切开销什么都是他负责,我都不管,我也不晓得一个月什么开销水电钱,什么都不知道,好!出门就门锁起来,回去门打开,你说多自在!要是他房子送给我要不要?不要,为什么?累赘,你有房子要不要开销?多麻烦!释迦牟尼佛树下一宿,高明到极处。所以,千万不要被世缘所累,那就错了,要跳出,这是火坑,自己要能跳出,不被它干扰。我们的心定在经教上,天天学习,天天跟同学们在一起分享,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早年告诉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们把底下这几句念下去,「可见众生但能信愿持名,决可往生彼国凡圣同居土。实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这段话很重要的,事一心不乱就是见思烦恼断了,理一心不乱,无明断了。这个不容易,我们只要做到凡圣同居土,我们今天所做的,这是决定可以能得到的,信愿持名,我们真信,我们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决定得生。「持名法门妙用,和盘托出。足证会本实大有功於圣教也。」圣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这个会本是两种会本,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最大的贡献,小本的会本跟大本《无量寿经》的会本。我们依照这两种本子来学习、来修行,修行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修正我们错误的言论、行为,我们这一生就决定得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