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表示关爱
每一个人都盼望被人了解,而且对於关怀和喜爱自己的人,会表现顺从的倾向,同时也愿意被同化。
根据这个原理,能发展出一种「回声问答法」。它从不做强制的指示或说教,而是先接受对方,以对方的感觉来做教育的基础或前题,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以诱导的方式来表现我们的爱心和善意。
例如:有一天,东京生命学园幼儿班的讲师福田正枝先生,正要带学童去附近的东乡寺参拜,因为那一天正好是郊外辅导的日子。
当一切都准备好,正要出门时,三岁的小强却突然说:「我不要去!」
福田老师对小强笑眯眯地说:「小强不要去!不去东乡寺拜拜,不想去!」
他反覆说了几次後,就牵著小强的手,走出大门,并且说:「好了,我要出发了!」
小强若无其事,乖乖地站进队伍里,很高兴和大伙一起走了。一路上有说有唱地到达目的地。
拜拜完毕要吃点心时,小华又说:「我不想吃点心!」把脸转向另一边,表现拒绝吃的样子。
福田老师说:「小华不想吃点心,不吃点心,不要吃点心!」
他温柔地讲几遍後,再把点心放在小华面前。然後说:「喔!点心给你!」
结果小华马上接受,而且还高兴地笑了。
当小孩子哭了,大人在旁边说了一大箩筐的好话,要他停止哭泣是不太可能的。这时候,不妨对他说:「小丹很伤心、很爱哭、很悲哀,所以要哭。啊!啊!」跟他哭了几声,孩子的哭声多半都会自动停止。
东京的另一位老师也说出类似的体验:
小刚是智力迟缓的问题学生。有一天,他爬上校园的树。
很多人看了都说:「危险啊!快下来,赶快下来!」
可是叫了半天,小刚也不肯下来。
那位老师正好走过,看见这种情况,便停下来,对树上的小刚说:「小刚!不错嘛!那麽会爬树,好棒!再爬高一点,再高一点!」
结果,小刚笑嘻嘻地滑落下来。更不可思议地是│他从此再也不爬被禁止的树了。(《白鸽子月刊》第七十二辑第十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