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章
世尊在本章为圆觉菩萨等大众开示修行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等方便。
本章学习提纲:三种清净法门以何为最
1、代表圆满觉悟:圆觉菩萨
2、安居修持的方法:如何安居
3、什么是平等性智:众生和佛自性平等
4、初步修三净观的实践:完全了知每一个微细心念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众当中的圆觉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虔诚地礼拜佛陀,并顺时针绕佛三圈,表示无比地尊重。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为我们大家详尽地讲说了,净圆觉法门的种种修行方法。这将帮助末法时代的众生,得到极大的利益!世尊,我们在座的诸位菩萨们,已经开悟圆满觉性。倘若佛陀灭度以后,末法时代尚未开悟的众生,应当怎样进行安居,而修证此圆满觉性的清净境界呢?您前面所说随顺圆满觉性的三种清净观法,应当以哪个为首要呢?但愿世尊您大慈大悲,为诸位菩萨大众,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施与广大利益的妙法。
“安居”,在此处为布置学习环境之意。“安居”为佛教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解释安居之字义,即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
在此,圆觉菩萨为末世大众向佛陀启问了两个问题,佛陀予以慈悲教授:
一、如何布置学习环境,以启发圆觉?
佛答:放下一切杂务,立即寻找宁静清洁的住所,订立期限,决心在一百二十天、一百天或八十天内有所成就。安心地居住在这个安静的环境里,全心全意地遵照圣者所启示的方法去实行,不可想及世俗的杂务。安置本尊的画像或塑像,每天专心想念本尊的言行和伟大的人格。在四周散布香花,燃烧最好的檀香和幢幡,时时称赞本尊的智慧,称念本尊圣号,请求本尊加被。
二、应先修行那种启发圆觉的简便方法?
佛答:奢摩他(止定门)先从定静下手,少想及其他杂务;摩钵提(观察门)先从恳切忆想本尊下手,照他所指示的方法去做;禅那(静虑门)从注意和计算自己的呼吸下手。假如修了这三个方便法,而还没成就,应再忏悔自己的业障,圆觉才能成就。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圆觉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像这样虔诚地问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回答圆觉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向如来请问这样了不起的法门,将能够给予一切众生广大的利益。请你仔细聆听,如来现在为大家解说。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圆觉菩萨,因世尊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在会的诸位大菩萨们,一起安静地听法。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
世尊说道: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论佛陀住世的时候,还是佛陀灭度以后,或者末法衰败之时,只要有具备大乘根性的众生,能够相信诸佛秘密不可思议的广大妙圆觉心,并且想要修行的人,如果他在住持伽蓝道场,应当妥善管理弟子和大众,让他们安心修学。有诸多事物需要应酬的话,利用空闲时间,随个人的能力,对于如来前面所说的经教进行闻思观察。
“有诸众生,具大乘性”,六祖惠能大师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佛法分为人天乘、小乘、大乘和最上乘,最上乘就是密乘,为大智慧的人,为上根利器的人说,能够思考法义的人说。小根小智人听了不信,甚至有的会心生狂乱,觉得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他会心生狂乱,心生恐惧。所以,法要对机而说。上乘之法,对不具法器的,不能泄露;对具法器的,不可吝啬。老子《道德经》也讲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六祖说:“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应机说法,契理契机,历来被强调为弘扬佛法的基本原则。契理,谓符合法界本来的真实、真理,亦即符合佛法万古不易之理;契机,谓适应时机与众生的根机。《楞伽经》偈云:“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谓佛针对众生不同的疾病,开出不同的处方。药无贵贱,对症则良。法无高下,应机为妙。即便是高深的佛法,若不当机,也成“非法”,导致听法者难以接受你的说法,甚而反感和对抗。
《无量义经》中,佛陀说他四十余年来观察众生诸根性欲而说法,“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以诸众生性欲不同,种种说法”,应机所说虽有不同,然皆契一理,皆能洗除众生烦恼尘垢。有如江、河、溪、渠、井、池水,皆能洗除污垢。《法华经》“方便品”佛曰:“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太虚大师云:“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
“信佛秘密,大圆觉心”,佛的秘密就是“大圆觉心”。大圆觉的究竟含义就是:一切都是完美的。世尊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每一位众生都是完美的,每个情境,每个因缘,也都是完美的。一切真的都是正向的,此即究竟义,完美即究竟,自由即究竟,解脱即究竟,方便即究竟。究竟的真理,是超越任何限制的。即不能以此种完美否定彼种完美,也不能以彼种完美否定此种完美。每一个所显的相,不管看起来是好坏美丑,大小方圆,都是此一究竟真理的无限化现。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亦是大圆觉思想的很好注解。大圆觉是佛教文化的最高精义,同时,它也涵盖了最根本、最基础的法教,大圆觉包含了一切,这就是“大”的含义。
“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凡是具有慈悲众生的根器,并且相信人人具有如来圆满智慧的伟大潜能,想透过修行来启发圆觉的人,假如他是住寺院,并且领导若干弟子,有许多事务需要他去处理,以致不能专心修行,他应依照以上如来所说的要领,利用闲暇,随时随地思考观察。
“伽蓝”,为僧伽蓝摩的简称,华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伽蓝神指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统称伽蓝圣众菩萨。以伽蓝菩萨(关公)形象为代表。关公也由此成为我国唯一的跨越宗教的神,佛教(包括藏传佛教)、道教、儒学都把其奉为本教的护法神。
【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像我刚才说过的,倘若没有闲杂事物的牵挂,就可以建立专修道场。应当设定专修的期限。其中,长期为一百二十天,中期为一百天,短期为八十天。妥当安置以后,进行清净安居。倘若佛陀在世的话,应当端正心念,皈依祈祷。如果佛陀灭度以后,应当摆设佛像,眼里观察,心中观想,同样端正心念,皈依祈祷,就像如来在世的时候一样。首先布置彩幡鲜花等庄严道场,然后在三七二十一天当中,礼拜十方诸佛的名号,请求加持,忏悔宿世业障。由于诚心忏悔的缘故,会遇到见佛、见莲花等等善妙境界,说明身心已经比较清净,内心自然会轻松安乐。二十一天忏悔期满以后,就开始持续专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法门。
这种修法叫“放下万缘,克期取证”。意为非常严格地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与目标。现在各寺院定期举办的“打七”就属于这种修法。若于七日中专修念佛法门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专修禅宗法门者,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此外,也有专念观世音圣号的观音七,诵《地藏经》的地藏七等。
实践佛法,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诵经礼拜、广修供养、精持戒律、执持名号、专修禅观、行脚参访等等不一而足。面对众多修法,净宗第六祖永明延寿禅师,倡导禅净双修,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印光大师则特别推荐净土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为何众生仍在六道轮回中被无尽痛苦折磨?这是因为,我们被妄想执著所缚,不能认知一切事物本来清净。本来清净,才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状态。我们惯常的不净认知,全是错的,认假当真,就好像误认一条绳子为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错认为是远处发亮的水光。净土法门的念佛和观修就是让我们觉知每件事物的本然清净,从而断惑证真,转识成智,往生净土,回归家园。
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指引我们修行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八万四千法门,全都完美地包含在阿弥陀佛六字圣号的功德中;在菩提道上帮助我们的圣贤僧和菩萨,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是佛法僧三宝的合一。正如一座蓄水池,收集了无数雨滴般,阿弥陀佛也涵盖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大势至菩萨的喜舍、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精进、地藏菩萨的大愿、弥勒菩萨的喜乐和韦陀菩萨的力量。就是此一本尊、一圣号、一修法,我们就能成就一切。《赞佛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许多本尊有无数的形相:喜乐、寂静或愤怒相,一头、三头或多头,有二、四、六或更多手臂……每一种都象征不同的功德。所有这些功德全都涵摄于阿弥陀佛一身。同样的,其他无量咒语的一切利益也都涵摄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我们可以全心全意的只持诵此圣号。我们的身、语、意与阿弥陀佛证悟的身、语、意,本质相同,这是我们应该了知的修行精髓。净土法门的修持,可以从“观修本尊”和“持名念佛”两方面入手:
一、观修本尊:
观想自己和一切众生都是本尊阿弥陀佛,宇宙是坛城或净土。现今的人们智能有限,生命短暂,精进不力,要精通《观无量寿佛经》十六种细密的观想非常困难。我们可以尝试这些复杂的修行,也可以藉着专注于阿弥陀佛的详尽专修,将可明白一切诸佛的智慧和慈悲。
《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在这个法门上,我们可以观想自己是阿弥陀佛,或观想阿弥陀佛在我们头上,是我们最具虔诚心的根本上师。也就是说,把自己及一切众生都看成智慧本尊,所处的环境就是佛的净土,听到的一切音声都是圣号,一切思想都是觉性的展现。
修持净土法门,重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藉由阿弥陀佛身的加持,我们领悟整个宇宙就是本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藉由阿弥陀佛语的加持,我们了悟宇宙中的一切音声——水声、火声、风声、野兽吼叫声、人声等,都是六字圣号的回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藉由阿弥陀佛意的加持,我们体悟一切念头都是慈悲觉醒的展现: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藉由阿弥陀佛身、语、意的共同加持,我们终将明了在实相中,身、语、意,不是三个分别的存在,而是阿弥陀佛空悲不二的同一自性。“扑竹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除了观想我们的身体就是阿弥陀佛的金刚身,也要观想外在环境转变为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净土,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罗网行树、虚空飘下的曼陀罗花,都散发出光明;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共命之鸟出和雅音,皆是弥陀圣号的音声在各处回响,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当我们对阿弥陀佛的观想变得清楚稳定时,再观想他的身体放光到十方,护念无量国土中的一切众生。这些光回返,带回所有众生的祈求,融入阿弥陀佛,使其变得更加慈悲伟大,灿烂光辉。他再次放光,照向一切众生,遣除他们的痛苦,将其安置在大乐的智慧中,并转化他们为菩萨,整个宇宙变成完美净土。
当我们在禅观阿弥陀佛时,俗念止息,心会安住在宁静上,喜悦、慈悲和高尚。如果我们注视心的本性,就会明白:本尊和空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样的了解,将扩展为对一切现象本性皆空、故全然纯净的了悟。
二、持名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是一串普通的字,它包含了阿弥陀佛所有的慈悲、智慧和加持。六字洪名是阿弥陀佛福慧双足的表现,持名念佛会带来巨大利益。事实上,六字洪名就是阿弥陀佛的音声形式。现今由于我们的业障,使我们不能真正在其净土亲见阿弥陀佛,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听他的名号,持诵它,以金色的字优美地写下它。阿弥陀佛说:“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名号是本尊的心要,和本尊无二无别,我们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以圣号供养法界一切众生。《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我们身上每个毛孔、每个细胞都含有无数净土,每个净土中都回响着六字洪名咒音。它的声响遍满虚空,就像花丛中飞出的数百万蜜蜂群聚,所发出的金刚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六字洪名音遣除了无明,降伏了一切魔障;佛号将声闻众由禅定中唤醒,带领他们进入大乘道;佛号供养菩萨,劝诫他们继续利益众生;佛号嘱咐护法,护持教法,增进一切利乐。
山河大地、日月虚空、草木石涧,都是阿弥陀佛光明显现的法身;风声、流水声、火的劈啪声、动物的叫声、鸟的歌声、人声,宇宙中的一切音声,都是阿弥陀佛圣号振动,所自然生起的法音;我们自身慈悲喜乐、安逸平和的觉受,都是阿弥陀佛安乐清净的法意。依靠持诵六字洪名的功德,我们在当下或者生命的临终将毫不费力地证得共与不共成就,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成就圆觉。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倘若刚好与比丘结夏安居的时间重合,需要注意的是,不应当局限于小乘律法,应当进行大乘菩萨的清净安居,心中远离声闻境界,不要牵挂弟子和大众。
六祖说:“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宋代山西著名的汾阳善昭禅师,是禅宗临济宗的第六代传人。当时有很多人慕名在他门下参禅学道。俗语说“族大有乞儿,树大有枯枝。”沽名钓誉,不务真参实悟的平庸之辈,也大有人在。
一天,汾阳善昭禅师对众僧说:“昨天晚上,我梦见死去的父母向我索要酒肉钱,我心里非常难过,所以免不了要随顺世俗习惯,买点酒肉纸钱来祭拜一番。”于是他就如此这般地张罗着把祭奠办了。但汾阳禅师在祭奠后却独自坐在酒席上,旁若无人地既吃肉又喝酒。这种违背清规戒律的行为令人感到大为吃惊,很多僧众都看不下去了,一起指着他骂道:“今天才知道你原来是个酒肉和尚,根本不配做善知识,你怎么有资格当我们的导师!”很多僧众纷纷打起包袱离开了。这时只有石霜楚圆、大愚守芝、琅琊慧觉、芭蕉谷泉等六七个禅僧没有走——他们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大成就者。
第二天,汾阳禅师上堂说:“那么多的闲神野鬼,只消一盘酒肉,两百张纸钱就打发走了。《法华经》说: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现在留下的都是真正参禅学道的了!”
来自广西全州的禅僧石霜楚圆一天晚上对着汾阳善昭禅师说:“我到师父这里已经参学两年多了,一直未蒙师父的指点,每天都做些世俗杂务。想到时光易逝,修行大事却还不明白,这样出家没什么意义…”话还没说完,禅师就瞪着他看,骂道:“你这个恶知识,竟敢说我不是!”举起手杖就追打。楚圆正想开口申辩,善昭禅师一把捂住他的嘴巴,在进退维谷之间楚圆忽然大悟。楚圆说:“今日才明白临济宗禅法!”自此在善昭身旁侍奉七年之久才离去。
石霜楚圆禅师成为临济宗第七代传人。楚圆曾有诗《寄汾州故人》云:“常忆汾阳日,旃檀狮子林。狐狼皆绝迹,野鹿并惊心。法会无僧俗,问心有古今。乾坤吾问你,谁敢下锥针?”
汾阳不但用非常手段淘汰了大部分混饭吃的僧众,而且布下龙门阵,勘验硕果仅存的弟子们。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到了安居开始的那一天,就在佛像前宣誓说:我比丘某某(或者比丘尼某某,男居士某某,女居士某某等),安住菩萨大乘,勤修寂灭妙行,希望与一切众生,同入清净实相之究竟安住。愿以广大的圆满觉性为我修行的道场,愿我的身体和心灵,时常安居于平等性智当中,因为自性本来就是究竟涅槃,不需要任何依靠和归属。如今我虔诚请求三宝的护持,希望不停留于声闻境界,而与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以及诸位大菩萨,进行夏三月安居。为了修行菩萨道,平等无上的妙觉佛果之大因缘的缘故,不牵挂任何弟子和大众,专心实修。
这就是在佛前建斋立誓的发愿文,在汉传佛教中,禅宗以《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影响最大,在净土宗则以慧远大师为最初。
晋安帝元兴元年( 402),慧远大师与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般若台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众等齐心潜修净土法门, 以期共生西方极乐世界”。并相互约定:“因众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别, 先得往生极乐净土者,需帮助提携后进者,以达到同生无量寿佛极乐国土之目的。”此次集会,被后世认为是净土宗信仰之始,慧远大师也被尊为净土宗的初祖。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意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称,意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梵语,意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意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我现在发起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心、菩提心,修行断除烦恼的方法,以启发圆满的觉性。我以圆满的智慧作我的寺院,身心安住在平等、清净的境界。因为心性不生不灭,没有任何方隅和喧扰。
大圆觉的修持就是回归生命本具的庄严。大圆觉是一种生命的体悟,是一种审美的情趣和艺术的意境。大圆觉追求破开内在的迷惘、无知、困惑而获得对生命真实的体悟,大圆觉不着力于人在知识、逻辑领域的刻意提升。在大圆觉的引导下,人人可以见到生命的真实。大圆觉教人洞悉心中无意义的妄念,这样,自省、自察、自制的智慧,就如同一面明镜,不惹一粒尘埃,光明灿然,照耀心灵,指引人的行动,使人无私、豁达、安宁、善良、不贪婪于现实的名利。把对大圆觉的这种领悟贯彻到生命的过程中,人们会对生命有更深的体会,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单纯、宁静的快乐和光明的把握。
大圆觉是一种本有智慧,它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大圆觉所构筑的精湛圆妙的体系,融贯了古印度和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放射着独有的光芒。大圆觉文化是引导人们省察内心、体验生活、领悟生命真谛和妙趣的途径,并把这种精神遍及到一花一叶、一滴一尘之中。不论世界、社会、人世怎样变化,大圆觉智慧始终不改,在超然自得里闲看庭前,静观天外----这就是大圆觉的睿智,它教导人们如何不断返躬内省、超越自我,如何塑造健全人格和乐观恬淡的人生态度。有了大圆觉,懂得了大圆觉,我们甚至可以不需要进行皓首穷经的义、理探究,不需要钟鼎庙堂的祈福加持,就可以亲切、直率地触及到最真实的本我心性跳动的脉搏,体悟到生命本具的庄严。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所以我现在恭敬地请求您准许我不依照自利的小乘法,而与十方的如来及大菩萨在此安居三个月。为求修证慈悲众生的大智慧的缘故,所以不留其他的同伴共住。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见地像虚空一样的宽广,行为却要如微尘般的谨慎细微。众生皆是佛,这就是大圆觉的见地。然而,虽然众生等同于佛,但这是在究竟意义上如此,在相对层面则不然。佛陀已经证悟,众生则尚未证悟。我们知道,在究竟意义上,无所谓好与坏,但是,只要自我还存在,我们仍执著“我”时,错者为错,对者为对。如果我们种豆,却希望长出瓜,我们会感到失望——我们可能等上十年,收成的仍然是豆,而长不出任何一个瓜。然而,一旦我们决定要相信究竟真理,虽然豆仍然是豆,瓜仍然是瓜,只要我们接受这简单的事实,我们将不再失望。期待做坏事而得到好的结果,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在究竟上好坏一如,佛与众生相同,地狱与天堂不二,但在相对上,这些都不成立。只要被赞美就高兴,被批判就烦恼,有收获就欢喜,遭损失就痛苦,我们就要老老实实遵守因果。
所以,我们的行为,要做到小乘的行为;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我们的见地,要达到大圆觉的见地。小乘的行为是,少欲知足、谨慎取舍;大乘的思想是,毫不利己、普度众生;大圆觉的见地是,悲智双运、轮涅不二。小乘的行为是否做到,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出离心;大乘的思想是否符合,取决于心中是否具备菩提心;大圆觉的见地是否达到,取决于心中是否保持清净观。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这样就叫做菩萨示现安居。期满之后,随缘去往哪里都没有关系。善男子,倘若那些末法时代的修行众生,为求圆满菩萨道,而入三期实修的人,与修行无关的一切境界,都应当放弃,不能贪着。
现如今,我们末世众生发心修行,在启建克期取证的共修时,要切记严格遵行佛陀所教授的方法,不可采用外道的见地和修法。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实修奢摩他法门的时候,首先应当静心安住,不起任何分别念头。当内心静到极处的时候,自然就会觉悟。像这样初步获得静成就的时候,其相应的觉悟范围,能够从自己的一个身体,延展到所在的这一个世界,觉性遍布充满其中。各位善男子,倘若觉性遍布充满世界的话,这个世界当中,任何一个众生起任何一个念头,全部能够自然知道。进一步说,倘若觉性遍满百千世界,也是一样的。与修行无关的一切境界,都应当放弃,不能贪着。
“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无论我们当前是如何的迷妄或混乱,我们的根本本性仍是清净澄明。乌云虽能暂时遮蔽红日,却无损于太阳普施光明的能力,同样道理,身心的客尘烦恼——我们的迷惑恼乱及由它们引生的种种痛苦,虽能导致暂时性的障碍,但绝对无力损害心识的清净本性,甚至要动其分毫亦不可能。住于我们内心深处及一切有情众生心中的,是一个慈悲和智慧的无尽泉源,没有任何人例外。一切心灵修持的究竟目标,不管它们是否称之为“佛法”,皆是要令这种清净的本性显露或触及这种清净的本性。当我们己身开发本具的内在清净及慈悲时,便会在他人身上看见这种清净本质及慈悲的品性;如果我们未能触及这些存在于内心的德性,眼下所见的人便会尽显低劣浅陋,因为我们每天所见的一切身外事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实况的倒影。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实修三摩钵提法门,首先应当忆念观想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以及一切菩萨,按照种种法门,循序渐进地勤奋修行各种三昧的情景。并且,应当像他们一样,发起广大无边的菩提大愿,以愿力和修行,向内熏染自己的心,让它成长为圆满觉悟的佛种。与修行无关的一切境界,都应当放弃,不能贪着。
“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大圆觉修行之法,无非就是实现我与圆觉的不二关系。以“我入本尊”或“本尊入我”为窍诀,如同水乳交融,子母光明会,观修自身即为本尊身。初期的修持次第,视自身为本尊的过程,多半是刻意造作,但是,当我们如法精勤修学之后,便会察觉到这种自生本尊是明显远胜于现时的我相。我们的心会真实转变为本尊的佛心,我们的庸常觉受——所见之境、所闻之声、所尝之味,皆会转化为本尊的庄严受用。这并非大话西游,因为过去已有无量诸佛和祖师大德就是如此转化。“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所以,只要我们厉力勤修,必能证得相同的殊胜果德!
须知:起点在何处,终点便在何处。明了了起点的人,必能安住于终点,也自然知道当下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再有死亡和轮回的苦难。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各位善男子,实修禅那法门,首先应当运用数念头的方法,随时观察自己的心,看清楚它所起的念头。渐渐地,就可以做到,完全明了念头产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以及由一个念头变化为几个念头的过程。像这样坚持修行,就可以在行住坐卧的生活当中,随时清楚所起的念头,以及其中的各种变化,没有任何遗漏。这样逐渐增进修行的力量,念头将越起越少,心中的智慧变得格外清晰明了。乃至于自然会知道成百上千世界当中的任何一滴下落的雨水,好像就在眼前一样清清楚楚。与修行无关的一切境界,都应当放弃,不能贪着。以上就是三种观法,获得初步成就的方法和境界。
佛陀教授我们,修行断除烦恼的法门,先要从“数息”(算自己的呼吸)下手。天天注意呼吸,由一算到十,周而复始,算久了,就能在明白每个呼吸中都具有“生起、暂住、变迁、消灭”这四种现象,甚至明白这四种现象的界限和数量。工夫纯熟后,无论是行走、站立、坐着、卧着都可以明明白白地知道呼吸的数目。由这种工夫不断进步,到后来可以彻底洞察百千个世界以外的雨滴,就如同亲眼看见手中的日用品一般清楚。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倘若有众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实修这三种法门,勤奋修行,精进不懈,就叫做如来出现在人世间。倘若很久以后,末法时代根性迟钝的众生,虽然有修行向道之心,却总是无法获得成就,那是因为过去世业障习气太重的缘故,应当勤恳地在佛像前忏悔。同时,经常发起希望成佛的广大愿力。在修行的时候,先要断除憎爱,嫉妒和心口不一的谄曲之心,发起向往究竟解脱的真实道念。然后在三种清净观法当中,选修一种。如果这种无法获得成就,就再选修另外一种。关键在于,成佛之心不能舍弃,只要循序渐进,终究可以获得成就。
“即名如来,出现于世”,以上就是启发圆满觉性最简便的三种方法。假如众生们能同时修行这三种方法,踏实地努力用功,就如同如来出世一样,不久便可以成就大智慧了。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如将来末世的众生,想要启发觉性而无法成就,乃是由于他过去所造恶业深重的缘故,因此他应当勤于忏悔自己的过失,并且常充满信心,宽恕自己和他人。先断除憎恨、贪爱、嫉妒、谄媚、不正直的言行和念头,而力求进步。
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随时愿意给众生提供快乐和幸福,悲是随时愿意救一切众生离苦。所谓无缘,就是没有任何亲疏、爱憎之分,举目皆亲。慈悲的对象,包括亲人,也包括冤家;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涵括一切众生。没有哪个众生是菩萨舍弃的,是菩萨不愿施以援手的。菩萨对任何一个众生,不敌视,不漠视,不忽视,大悲周遍,绵延不绝。
所谓同体,就是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就像你的脚扭伤时,手自然会去抚摸以减轻疼痛,这种帮助是身体的自然反应,是不需要加以考虑的。而在疼痛没有解决之前,这种帮助决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分别,手是施恩者而脚是受惠者,不会有什么感恩与报恩的需求。
观音菩萨之所以能“寻声救苦”,之所以能“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正是因为拥有智慧,超越了二元对立,体证到生佛同体,消除了自我和众生之间的对立和隔阂。这种帮助不需要任何条件为前提,不需要考量对方是恶是善,是敌是友,是否有利可图等等。同时,这种慈悲是“三轮体空”的,不存在施者和受者之间的对立以及希求获取所谓的功德。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无我,才能无住;因为无住,才能慈悲无限。
圣者和凡夫都深信因果,并以此警策自己。其区别在于,在圣者的世界里,没有二元对立,只有一如光明。面对恶人恶行,凡夫会说:“你迟早会遭报应!”凡夫自身虽未施暴,但却寄希望于因果法则完成施暴。而圣者会说:“你终将成佛!”因为圣者祝福天下苍生,觉悟一切有情。
这是一个多维共存的有情世界。在共业所感的世界中,每个人还在感受着自己的别业。大众面对同一个人、事、物,获得的信息和感受千差万别。世界只是一面镜子,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的觉受来自于内心种子与外在因缘所起的现行。我们口中的是非善恶,好坏对错,其实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述和考量。
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国王,都拥有绝对的权力。是做暴君还是圣王,是把内心世界建成净土或者地狱,每个人都有权力自主选择。当我们对他人施以批判、攻击和抱怨时,等于是在宣判他人有罪。我们期待恶有恶报时,则是施以诅咒和刑罚。我们判决罪人越多,我们的内心就越黑暗。
然而,这绝不是菩萨所期望得到的结果。菩萨“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个菩萨道行者,我们不希望被宣判有罪,我们也不判众生有罪。我们不希望遭受惩罚,我们也不希望惩罚他人。我们拥有慈悲和智慧,我们爱所有的众生,祝福一切,觉醒一切,安乐一切。
六祖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当我们忘记了慈悲和智慧,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生动乱,就会被贪欲、自卑、内疚、烦恼、嫉妒、嗔恨、愤怒所政变,失去权柄和掌控,内心世界就会演变成充满了冲突和危机的战场,处处不得安心。《坛经》云:“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如果说烦恼和怨结是黑暗,智慧和慈悲就是明灯,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其实,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为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因为没有智慧和慈悲,内心才会颠倒错乱,产生冲突、矛盾和挣扎。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自己和他人,我们当以大慈悲心智慧地赦免并祝福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于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对这三种清净观法,随便选择一种来修行,假如没有成就,再换另外一种方法。选择最适合自己性向的方法来专心修行,逐渐就可以启发大圆觉。
在家居士与世间一般人的身份不同,与出家僧的身份也不同。对于僧众和专修的行者来说,应当以出世间的修行为主。而作为一个居家菩萨行者,则应当处理好世出世间的关系。“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须切记:顺境中别忘了出离心,逆缘时别忘了菩提心,忙碌时别忘了清净心!
而在世俗生活中,大圆觉智慧也是无处不在,作为一个圆觉行者,我们应该努力让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一、睡眠:行者晚间不应以贪恋心入睡,应观想自己的卧室即是如来的坛城,心无散乱地安然入睡,修心髓法者要在明空无碍的觉性中入睡。
二、晨起:醒来时由如来的咒音将行者唤醒,行者从明觉中如鱼跃出水面般跃起,睁眼即看到恩师、如来,获得殊胜加持。
三、受用甘露:吃饭的时候,应祈请三宝三根本的加持,将食物净化为妙甘露而享用,不应执着食物的色、香、味。应无分别而享用,把所食的营养供养体性佛。
四、行住坐卧:在家居士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吃饭、睡觉、刷牙、洗脸、走路,都可以随时随地地修行,随时观照自己的心。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除了时刻把握自己的心以外,实在没有更重要的事。
五、瑜伽:在生活中,面对一切,时时观修:十方诸佛,天地万物,郁郁黄花,青青翠竹,一切都是恩师的显现;缁门素众,显密二乘,芸芸众生,情与无情,显现的一切都是恩师。菩提路上,和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恩师;解脱道中,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成佛和觉醒的因缘。
所以,在家居士完全可以处理好修行与家庭、工作、生活的关系,进而把日常的每件事都当成修行的方便。若心与法相应,随时随地都在修行,让生活成为我们修行的最佳载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重述一遍所说的法义,以偈颂的形式说道: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圆觉菩萨你要知道,一切有缘修行众生,
想要求学无上菩提,首先应当结期实修。
诚恳忏悔无始罪业,经过三七二十一天。
然后正念思维观察,凡与修行无关境界,
不能贪着应当舍弃。奢摩他行心念极静,
三摩钵提正念观想,禅那明了心中念头,
这就叫做三种净观。倘若有人勤奋修学,
可以称为佛陀出世。根性迟钝难成就者,
应当经常诚心忏悔,无量劫来一切罪业,
习气障碍消灭以后,佛陀境界便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