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序
在当今,要呈现给读者一本关于佛教禅修的论文无需多作解释。在西方国家,佛教禅修已不再被认为是纯粹的学术或异端的兴趣。在现代生活的混杂和压力下,人们普遍感受到心灵和精神重生的需要。在灵修发展领域,佛教禅修的价值已经得到认可,并由许多人进行了验证。
特别是,佛陀的正念方法非常珍贵,因为它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带来广泛的利益。本论文就是基于这个培育正念和觉知的方法,这个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将心从贪、嗔、痴中彻底解脱。
本论文的作者马哈希尊者(即索巴那大长老)是当代缅甸的佛教比库,是一位杰出的禅修大师。本书附有他的生平简介。论文中所描述的禅修方法曾由尊者在他仰光的禅修中心“教法禅修中心”教导过,至今仍在教导。在他许多缅文开示和著作中也阐述了这个禅修方法。
本论文的柜架是基于传统的“七清净”,和觉音尊者著名的《清净道论》的结构一样。在逐渐达到这些清净的过程中,发展多种层次的观智,直至究竟解脱。遵循的方法就是“纯观”,通过直接地观察自己的身心过程,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身心过程的无常、苦和无我或无灵魂。禅修从观察少数几个选择的身体目标下手,一直保持观察这些目标直到这条路的最后终点。随着正念和定力的力量逐渐增强,观察的目标范围变广,洞察力逐渐深入,观智自行按顺序展开,这是修行的自然结果。这种实现究竟目标的佛教禅修方法叫做“纯观”,因为在这里只运用观,通过观察目标,透视存在的三共性,不需先修安止定(禅那)。不过,几乎不用提醒,为了坚持不懈地修行,修纯观也需要较高程度的定,以证得观智,收获果智。
如在论文中所述,作者的目的不是为初学者提供详细的禅修说明。本文主要针对这个范围的禅修者:经过精进的初级修行之后,观智已经开始显现,并逐层向上提升,直到最高的精神成就—阿罗汉果。对于基本的练习,论文中只在第一章的开始给出了简短的提示。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说明,学员们可以参考作者的《实用内观禅修》或英译者的书《佛教禅修的核心》。而且,禅修者对佛陀的原始经典《四念处经》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该论文最初是用缅文写的,之后于1950年,作者撰写了此论文的巴利文版本。由于这篇论文主要针对禅修的高级阶段,因此,最初并没有想要出版。本论文的手写或复印的缅文或巴利文版本只给那些已在禅修中心完成严格的禅修课程、并有一些修行成果的人。外国学员使用的只是用模板印刷的几页英文,简要地描述观智的层次,而不是完整的论文。这样做是为了让禅修者鉴定他的个人经验是否与所描述的一个或其他层次的观智相符,以便他能相应地为他禅修的进步调整方向,不会因禅修中出现的次要现象而走偏或受到误导。
1954年,马哈希尊者同意出版本论文的缅文字体的巴利文版本,在此第一次出版之后,应英译者的请求,尊者也同意发行英文版本。在翻译乌佩廷居士的协助下,尊者很慈悲地仔细阅读了英译文草稿和注脚,乌佩廷居士长年为外国禅修者担任翻译,经验丰富。译者十分感谢他的禅修老师,即本论文的作者,以及乌佩廷居士。
向智长老
锡兰 肯迪森林隐居处
1965年6月月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