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佛法的诞生
佛陀在为五比丘说的第一部经《转*轮经》中阐述了他的亲证-“中道”的法门-这是一个全然不同于其他宗教哲学的新思想。佛陀告戒五比丘,物欲享受和肉体折磨,是两种极端的感受,前者阻碍心智的发展,后者削弱体能智慧,二者既不能达到极乐,亦不能解脱和觉悟,并且宣说「中道法门」引领众生走向圆满清净和彻底解脱的境界。他认为对于断除了情欲的思想家来说,任何肉体的快乐都是短暂的,一切物欲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无可非议 的,但对于修行者却是一种警觉,因为出离是他们的快乐,然而另一极端进行自我折磨般的苦行,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是一种人为的无益痛苦,不是理智有益的法门。佛陀也曾实践过这类苦行,他认为只能是徒增痛苦,而不能减少痛苦,于解脱无益。佛陀以如来智慧指明了两个极端的错误,创立了一个中道体系,即八圣道。再后面佛陀宣说了四圣谛,此后佛陀又于波罗奈城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人,而且收了在家第子。此后有位名叫优娄频螺迦叶的人,在印度当时的九十六种外道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也是拜火教的领袖,年龄到了一百多岁。由于他的地位很高,所以非常傲慢,佛陀来到他修苦行的地方,拜访他。见到这位仅有三十多岁的释迦牟尼,他更加目空一切,然而经过几次与佛陀的交往,佛的不可思议的神通及究竟的法门终于使他五体投地皈依佛门,他手下五百名弟子也一同皈依佛门,随后他的两个弟弟各带了二百五十人投到了佛陀门下落发成了比丘,这就是佛教中著名的三迦叶。此后不久佛陀又透过他的弟子,以因缘教法,度化了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耶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以及他们的弟子共二百人随佛出家,至此佛教的僧团组织逐渐壮大了。当佛陀只有六十多弟子的时候,就把他们当作真理的传播者,平等地向一切众生宣说他的教法,他们独行独往、身无分文,为弘法事业夜以继日,因为他们多是证果的阿罗汉,所以唯一的目的就是教授佛法,宣传梵行。佛法一时在印度大兴,许多外道纷纷皈依,佛教也确立了它在印度哲学和宗教界的地位。
-------------------
名词解释
中道
即不着生、灭两道,亦即不着常、断两见之道。
法门
佛所说的法,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
智慧
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为智;了解一切事理称慧。
觉悟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皈依
皈即归,皈向、依靠、救度之义;依即依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皈依三宝,也叫做三皈依。密宗更在三皈依之前,安立皈依上师之制,称为四皈依。
梵行
梵者,清净之意,即离欲断淫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