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十章 问答辑要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21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十章问答辑要

  问1:法师说「爱」是轮回最特别的缘,但曾在经典上看过:「无明」是轮回的根本、存在的缘,不知无明和爱那一个才是轮回最明显的缘?

  答1:无明是有因、有缘的,经中提及不如理的作意或「有漏」是无明的因、无明的缘。无明不会自己出现,它会和许多朋友一起来,无明最明显的朋友就是「爱」。在集谛中,包含了所有的烦恼,无明在这些烦恼里可以比喻是国王的角色,但必须了解无明会现起,在「有漏」中最明显的法就是「爱」。所以,佛陀是用「爱」来说明集谛。

  问2:世间慧无法断烦恼?请法师举例何谓世间慧?

  答2:我们的世界就是五蕴,除了五蕴外,没有什么世界,因此世间智慧的所缘是五蕴,所有世间的经验都在五蕴中,不能超过五蕴的境界。由于世间智慧只是关于世界、五蕴的所有智慧,并没有看到解脱的所缘——涅槃,所以它无法完全断除烦恼。

  实现见道才能产生出世智慧,由于出世智慧了知解脱的所缘,已经是超过五蕴境界的智慧,因此有力量断除烦恼。在见道后,我们不仅能运用出世智慧,也能运用世间智慧来断除烦恼。

  问3:南、北传佛教在「观灭谛」上最大的不同点为何?

  答3:灭谛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二个。不过依我们智慧程度所能了解的层面,阿毘达摩用了很多不同的分别来说明。对于佛教灭谛的看法,南北传并没有有出入,所谓的「灭」就是没有爱的境界,即是涅槃。涅槃就是无住,没有保护、没有求的境界,这个看法大家都同意,并没有差异。

  实现涅槃的境界,需要世间智慧,也要有出世智慧,单是世间智慧还不够,一定要有出世智慧。在观灭谛上,南传佛教只有一个无为,就是涅槃,而一切有部有三种无为,但只有「择灭无为」才是真正的涅槃。在灭谛的分别中,南北传佛教都承认有「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二种涅槃的分别。

  北传佛教的观很不容易了解,他们不仅和南传一样说明「有余」和「无余」二种涅槃,在《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及《中观论》等大乘经论里更提到四种涅槃⑴的分别:有余、无余、自性清净、无住;其中与南传佛教不同的即是:自性清净、无住二种涅槃的看法。

  「自性清净涅槃」⑵在原始佛教中并没有提及,依大乘的道理:解脱的境界为真如,它是出世间智慧的境界,不过它也不离开世间的法,真如并没有世间或出世间的分别。所以,无论众生知道涅槃与否,我们都已在清净的涅槃境界,因世间所有的法都是缘起,而缘起法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真如相,因此造成轮回的缘——无明等种种烦恼,在缘起法中也不是真的存在,一切众生本来就在真如境界,就在自性清净涅槃中。

  大乘佛教的目标在于实现「无住涅槃」⑶,就是实现没有住着的涅槃,涅槃本身并没有所缘,但它的范围其实就是真如。虽然它是出世境界,属无为法,因大乘佛教强调超越世间、出世间的分别,强调要悲悯众生,所以无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悲智大用。在无住涅槃里,我们才是真正实现胜义法。

  南传佛教系统里有四种胜义法:色、心、心所、涅槃。但大乘佛教认为真正的法是没有自性的,所以色、心、心所法不是胜义谛,大乘只承认一个胜义谛,就是实现真如、实现空,唯有「空」才是胜义,因它没有自性,所以能超越世间、出世间的分别。大家可看唯识论,实现大乘的解脱境界,不仅要思惟「法」——名色的无常,也要思惟所有名言概念⑷的无常。

  问4:「完全没有爱才能入涅槃」和大乘佛教强调「慈爱悲悯众生」是否有矛盾?

  答4:要了解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什么是阿罗汉?阿罗汉有很多种⑸,如果我们不是阿罗汉就会继续轮回,只有阿罗汉能不轮回;如果说阿罗汉没有慈悲,这是偏见,如阿难、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都是阿罗汉,但他们没有慈悲吗?

  阿罗汉有很多种,这与他们的波罗蜜有关。所有的人要收集很多波罗蜜才能成就阿罗汉果;普通阿罗汉只要收集三世善行与智慧种子的波罗蜜,则能实现阿罗汉果;但大阿罗汉则要收集十万劫的波罗蜜种子才得成就。如果想成佛,就要收集三大阿僧只劫的善行与智慧种子的波罗蜜。一劫的时间有多久?佛以最硬的八立方公里的石头为比喻,每一百年擦一下、破坏一下,直到石头坏灭为止,就是一劫的时间。如果想成佛,就要以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收集圆满的波罗蜜种子,才能成就佛果。

  问5:佛与阿罗汉证「有余依涅槃」以后,一定要进入死亡才能证「无余涅槃」,证无余依涅槃与死亡的关系是什么?

  答5:佛有四种回答问题的方式⑹:

  (一)对于所问的问题,作肯定的回答。(二)对于所问的问题,再作一次反问。(三)对于所问的问题,先分析再作回答。(四)对于所问的问题,不予回答。

  对于所问的问题,佛有时不回答。为什么佛不回答?因为了解这些问题不是有智慧人的方向,对修行也没有帮助,只会增加许多杂念,最好是实际去修行,见道时就会知道什么是涅槃的意思。涅槃境界是不可思议的,而死亡的境界是可思议的。如果相信佛法,就应相信有爱就一定有生,有生就有死;而涅槃因为已经没有爱,所以无生也无死。如果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方便说涅槃是没有生、没有死的境界。

  问6:四谛的因果关系,例如:苦是集的果,集是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是灭的因,它们彼此的次第概念有这么明显吗?

  答6:在见道前,四谛不会同时出现,唯有见道时,因四谛为出世智慧的所缘,所以能同时出现。实现见道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苦、集、灭、道,但在现观过程中并没有这么明显的次第。南传佛教以为见道只是一个心的过程,但一切有部则认为有十五个刹那,主要是以四谛十六行相为智慧的所缘。

  依《中部•大四十经》来说,我们要先了解世间正见,才能了解出世间正见。当出世智慧开启时,才能「入妙法」,也就是了解缘起法,了解四圣谛,如果没有出世正见就无法入无漏智慧的境界。因为断烦恼是「顿断」,不是「渐断」,所以见道时,无漏智慧才有力量正断烦恼;世间有漏智慧只能镇伏烦恼,不能正断。

  问7:行与业有何不同?南传佛教中「行」还有多少心所?

  答7:行(sankhāra)的范围非常广,「行」最广泛的意思叫做所有的有为法、有集法,所有有生灭的法都是「行」。sankhāra就是「放在一起」,所有有生灭的法都在一起,这是缘起法,就是「有为」的意思。缘起法,就是有「缘」的法,佛在轮回过程说明「缘」的道理:因为有行、有业,而有轮回;行、业能出现是因有爱、无明。在缘起中,无明、爱是行的缘,取是有的缘;「有」有二种:「生有」、「业有」。

  行缘识,这里的「识」是指「轮回识」,因为有「行」,所以有轮回识的出现。「行」平常叫做「行为」,轮回识的出现是靠「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轮回的识。另外,「行」也可以表示「动力」。什么是行的动力、行为的现起?行的动力就是「思」。所以,轮回心主要靠「思」这个动力现起。死的时候,如果有「行」就有「再生」;如果没有「行」就不会继续「再生」。

  「行」是一种行为、动力,在行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思」,「行」与「思」是相同的。南传佛教认为「名法」内有四蕴——受、想、行、识,都是属于行。「行」无法自己出现,一定和它的朋友一起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朋友就是「受」、「想」,如果没有这些朋友,行就没有作用。如识为什么能了别所有的境?主要是有「行」;而「行」是指所有的行法,在行法中最重要的是「思」。

  行的作用是累积,因有「行」,缘起法就会继续;如果没有行就没有无明,没有无明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业,没有业就没有集法。「行」是如何累积作用?当我们的善心、不善心或不动心造作了三种行——福行、非福行、不动行,就有累积的作用。

  业,是一种力量,佛说明业是现在和过去的思。因有行为,就有业的力量而创造我们的存在,强调「业」主要是在说明存在的力量。缘起法中,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有」就是「业」,业的结果就是「生」。因此,谈到行时,特别与无明有关系,而业则特别与取、爱有关系。

  行的重点在于「行为」,它创造了轮回的识;而行的生起是靠无明,因为过去生命有无明,死时就有「行」,就会继续累积「业」。如果在这期生命的轮回中有爱、取,就会继续收集业,业就变成未来生命的缘。行说明了轮回识为什么会继续地转,也说明未来的存在,而未来的存在是靠现在的业。所以,若过去生命有行,轮回识就会不断相续。

  谁有能力收集我们的业种子?都在行里面。过去的行引导我们到此生的名色,未来不同的种子也在行里。如果有爱、取的营养,就会引导我们到未来。

  「行」是因有无明的缘而创作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动行,由于不了解涅槃的所缘而累积「业」。如果此生不断地爱、取,我们就会继续存在;若不继续收集业,才能不存在。我们的心中有无量的业,这些业不断地影响心的过程。假如看到可意的所缘,是因为有过去的善业;而看到不可意的所缘,是因为有过去的不善业。

  若没有无明,就不创作「行」,不创造「识」,也就能解脱;不能解脱,是因有行、识而继续轮回。假如不再继续收集烦恼,业就没有力量继续创作行的存在,如此死时,就能不收集行为及我们的识而能解脱。佛特别说明业的力量是靠爱、取,假如不靠爱、取,就没有业,也就没有生。我们死时,如果没有无明,不继续「行为」,业就没有力量。所以,有行的累积作用,就会继续收集业,结果我们就无法解脱。

  问8:何为现观?

  答8:现观,梵文为abhisamaya意为转向菩提,表示开悟的过程,就是转向解脱的境界——涅槃。世间心看不到涅槃,唯有出世心才能看见。所以严格地说,现现是指见道,此时现观就是在观我们开悟的所缘——涅槃。

  问9:「生远尘离垢之法眼」的时候,其果位为何?

  答9:「远尘离垢之法眼」的出现是因为看到解脱的所缘,以此无漏智慧而知道有结、有有漏法,但已看不到「我」、「众生」的概念;如果用有漏智慧是无法观到「无我、无众生」的境界。

  当「远尘离垢之法眼」实现时,此果位已是初果圣人,因为看过解脱的所缘——涅槃,能了知一切集法都是灭法,在集、灭中是找不到「我」、「众生」。在此无漏智慧里,了知只有有漏法、有结,但看不到「主人」的概念。

  问10:为何「安那般那」念是苦谛?用功专注「安那般那」为集谛?

  答10:这是个好问题,要彻底地了解,才能修安那般那的观。呼吸是什么?是色!色是无常或常?是无常!无常的法是苦或乐?是苦!那么,安那般那是无常或常?是无常!那它是苦或乐?是苦!假如不了解这个道理就不能解脱,所以你们要专注在安那般那的修行,要爱你们的「安那般那」念,才能实现解脱。那「爱」是什么?是苦因!所以,用功专注在「安那般那」是集谛。

  如果能用功专注在「安那般那」上,不断地精进就能实现第四禅。在第四禅定看不到呼吸,其实呼吸还是存在,只是过于微细而看不到。假如实现罗汉果,死时就不再有呼吸的出现——即色法的存在;如果有「色」,就会有其他的法生起。所以想解脱,首先要能专注在安那般那上,但是实现解脱,成为阿罗汉就不需要专注在安那般那,如此就没有集谛。此时阿罗汉的心已经没有随眠,不再需要以安那般那的专注修行来避免烦恼,虽然他还有呼吸的存在,但已经没有染,因此死时,不再有呼吸色法的生起,也就不再出生。

   问11:「灭法灭」的意思是什么?

  答11:现观的过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什么是灭法。了解灭法前,要先了解什么是无常的逼迫?如果不了解无常的逼迫,就不能了解什么是灭法。虽然人有生、有死,但人不是真的灭法;《俱舍论)》提到所有的五蕴、十二处、名色、不同的心所、色法才是真正的灭法。它们的生起是有因有缘,是缘起法;缘灭了,它们也灭。另外,它们也是有漏法,因它们是爱、取、无明、业、行的果。如果实现「远尘离垢之法眼」时则能知:当它们的缘灭了,它们也就灭,这就是无为涅槃,是解脱的境界。

  有集法就是「取」,就是五取蕴。五取蕴是生灭法,它的生是有缘,灭也有缘。如果有无漏智慧就知道只有结、有漏法,却没有被系缚的人。比方说:被人骂而听到不好的话,会烦恼是因为没有解脱;但有清净眼的人,会知道有结、有漏法,即是知道骂人的声音,但不会生气这个人。因为,他了知有集法有灭法,却没有「众生」、「我」的概念。

  明了解脱境界,需要有清净眼。为何憍陈如知一切集法是灭法?因他能以无漏智慧知有漏法的生、灭;没有智慧的人,不知何处为一切有漏法的生起与灭去。

  要了解无常的逼迫,这不是概念的刹那生灭,而是真正看到法是刹那、刹那的生灭,能看到真正的生灭,才会远离,才会要离欲、离苦,才能实现究竟灭的境界,这就是清净眼的境界。有漏智是不能了解究竟灭的境界,唯有无漏智才能知「所有集法都是灭法」,才能实现究竟灭的境界,所以又称为离垢智。

  问12:请问用功专注「安那般那」为什么不是道谛?

  答12:用功专注「安那般那」上,因为还没有实现解脱,所以需要继续用功,因此是集谛,不是道谛。「安那般那」是苦谛,也是集谛;苦是集的「果」,集是苦的「因」,此二谛会一起出现。所以观「安那般那」即是观苦谛,也是观集谛。你们要加行、要用功,强迫自己实现「安那般那」。

  专注在「安那般那」是如法的,但还是属于爱、欲。佛法有二种欲——法欲和欲欲,修行中要用法欲去掉欲欲,但法欲也是一种烦恼。佛未解脱前,还是要用法欲勉强地用功修行;但实现解脱时,佛不再有法欲,因他本身已成为法。所以,如果我们还没有变成法,就要用法欲让我们自己变成法,当成为法时,就不需要用法欲来勉强修行。

  现在让自己勉强用功修行,是为了了解苦谛,佛说明能了解苦谛,就能了解集、灭、道谛,这就是智慧,它们都会一起出现。南传佛教认为:能彻底了解一个谛,就能了解其他的谛。因此,在未解脱前,用功专注「安那般那」上的法欲是我们修行的基础,但它仍在苦谛里,所以也在集谛中。

  注解

  ⑴「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入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其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成唯识论》,《大正藏》册31,页55中。

  「论曰:诸菩萨惑灭,即是无住处涅槃。释曰:二乘与菩萨同以惑灭为灭谛,二乘惑灭一向背生死趣涅槃,菩萨惑灭不背生死不背涅槃,故异二乘。菩萨此灭于四种涅槃中,是无住处。一、本来清净涅槃;二、无住处涅槃;三有余;四无余。菩萨不见生死涅槃异,由般若不住生死,由慈悲不住涅槃。若分别生死则住生死;若分别涅槃则住涅槃。菩萨得无分别智,无所分别故无所住。」《摄大乘论释•释学果寂灭胜相》,《大正藏》册31,页247上-中。

  ⑵指一切事物的本来相就是真如、寂灭之体。

  ⑶指不住于生死、涅槃的涅槃。如菩萨因悲悯众生,为救渡众生,尽未来际不住生死,不住于涅槃。《成唯识论》并提及此为大乘最高的佛果。另,无住涅槃其体虽亦为真如,但仍须由智慧的正确判断力灭除障碍才能证得,故与自性清净涅槃不同。

  ⑷指所有能描述、言语表达的境界。

  ⑸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据《杂阿毘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上述六种阿罗汉,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又称为九无学。参阅《佛光》「阿罗汉」,页3692。⑹四问答(梵catvari parcna-vyakaranani,巴cattari pabha-vyakaranani),谓解答诸质问时,依问题之性质而将回答方式分为四种。又作四记、四答、四种答、四种问答、四种记论、四记论、四种记答。

  (一)一向记,又作直答、一定答、定答、决定答、决了答、必定论、一向论、一向记论、决定记论、应一向记。即对于所问,直接以肯定方式回答。

  (二)分别记,又作解答、分别答、解义答、分别论、分别义答、分别记论,应分别记。即对于所问一一分析解剖后,始作肯定或否定之回答。

  (三)反诘记,又作诘答、诘论、反问记、反问答、反问论,反质答、返问记、随问答、诘问论、诂问记论、应反诘记。即不直接作答,先反问对方,于反问中令其悟解,或以反问显明问意后,始给与回答。

  (四)舍置记,又作置答、置论、止论、默置记、默然记、止记论、止住记论、应舍置记。即对于所问,若属于不应答、不值得答者,则舍置不答,或告知对方此为不应答者。参阅《佛光》「四记答」,页1753。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九章 结说四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三章 中道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推荐序 自序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十章 问答辑要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六章 灭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五章 集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七章 道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九章 结说四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四章 苦圣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自心与上师无二无别[栏目: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如法修持顶礼可以具足六度[栏目:达真堪布]
 禅修手册 出入息念三摩地[栏目:禅修手册]
 业力控制你的命运[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八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历事练心[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成功的助缘—圣严法师与张怡筠、严长寿的对话 视失败为成功的助缘[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人生使命 1991.2.16~1991.2.28[栏目:星云日记]
 观察呼吸,吸入时从鼻子到胸部都是干干的,吐出去才湿的,为什么?[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