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道 - 持戒波罗蜜
p. 281
※﹝第二尸罗波罗蜜多分五。﹞
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这是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受尽种种痛苦,而想要超越过去的一个方法。若是有了这个戒,就可以超脱这些困扰,这个叫尸罗。尸罗是梵文,翻成我们中文叫「清凉」。因为我们身口意三业一直为无明所缚,无始以来造种种罪恶的黑业,以后是会像热火一样焚烧我们的。那个烧的相状就是当我们心里面有这种强烈的贪、瞋时,会坐立不安,换句话说,这个烦恼向上扬的时候,会令人坐立不安;而痴重的时候,则心情下沉,提不起、塌掉了,眼睛也张不开,乃至会睡着,就是这种状态。那时心里面是被三毒所焚烧;而现在这个东西能够使我们清凉,所以叫做尸罗,真正的意义就是这样。
所以这也说明了戒是从内心开始的,但是凡夫修学的时候,的的确确这个内心并不是无缘无故就能生起,而是从外境而引发的,所以一开始防的时候会防外境,但是重点是在内心,所以它一定是内外俱防,但主宰的是心。晓得外面会引发我这些烦恼,所以用种种方式来防止。出家人就是住在阿兰若处,离开会引发烦恼的那种愦闹的地方。但是不只是这样,而是心里面要能主宰,否则的话,尽管关在山里,心里却乱糟糟的,那是没有用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剃了头,穿了袈裟,不但要自己摸摸头,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个和尚、是干什么的。所以他们泰国出家的比丘,假定下午跑到市场里,人人都会瞪大了眼睛看你,那时就会提醒自己赶快离开,所以会养成警策自己的习惯,有这么大的好处在。因为它能够防非止恶,有防范、禁止造恶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戒。所以《大乘义章》说,旁译叫戒,正名应该叫清凉。现在分五点说明。
※﹝① 尸罗自性,② 趣入修习尸罗方便,③ 尸罗差别,④ 修尸罗时应如何行,⑤ 此等摄义。今初﹞
戒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怎么样去修?并不是叫我们马上去修,它有一定的方法告诉你怎么样去做准备,然后就可以好好的修了。我们常常觉得背后缺乏一个推动的力量,所以这个方便很重要。有了这个力量,要去做的时候,里边还有不同的行相,所以下面说:尸罗有哪几种?正修的时候该怎么办?每一种都不同,最后像前面一样,再总略地把重要的地方提一下。
【从损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
第一个概念,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戒是什么?虽然正翻为清凉,可是我们在习惯上都是用「戒」来讲。戒的特质,是戒除损害别人;平常我们认为损害别人就是指身口所造的业,打人、骂人,乃至于瞪人一眼等种种的行为,而它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你的起心动念──意乐,一定是先有了这样的想法才会去做,所以这个意乐的种子,就是损害他人的根本。平常我们或许行为上面没有造作,可是心里边却一天到晚怀着这种自私自利的想法,这些都是损害别人的。固然我们伤害别人要戒,那是与瞋相应的;还有与贪相应的,就是为了你自己的利益,用种种方法得到而不顾虑到别人的,这个也是要戒的根本。心里面一旦有这样的想法,不管你的行为做得多好,总归不相应。应该「令意厌舍」,一定要从我们的内心上面厌离,因为心是主宰,要从心去舍弃它,就是这样的意念。要断除损害他,以及损害他的这个心理,要从根拔除,让习气一点不保留的那个决心,这个就是尸罗。
现在我们了解了,戒真正的特质,就是你能断除的这个决心,我一定要断除它;有了这个决心,然后再进一步地去行持。所以了解了道理,正受戒的时候,一心一意地愿意去学,就能得到戒体;所谓戒体没有别的,就是这个心意。在《南山律》,尤其是弘一大师所集的《在家备览》当中,解释戒体的时候有详细说明,譬如说一切有部是怎么解释,经部怎么解释,乃至于南山道宣律祖他怎么解释的。这是南山宗的精华,我看了实在赞叹不已。
如果不懂得戒体的话,要想对戒有正确的认识是很难的。并不是说你认识了以后,戒就圆满了,而是说你了解这个以后,就懂得戒的根本从哪里开始。根本因抓住了,就算还不圆满,将来也一定能够走到圆满的地方;反之,你把握不住根本因,就会在枝末上面转。以前说过,如果从枝末上面先了解,再追根究底的话,还是一样可以追到根本上面;不幸的是,若我们没有这个决择的能力,始终在形相上面转的话,那不晓得要转到哪一年,吃多少冤枉苦头。所以关于戒的自性,我们一定要特别认识清楚。
【由修此心增进圆满,即是尸罗波罗蜜多,非由安立,诸外有情悉离损恼,为满尸罗波罗蜜多。】
把这个心增长进步,达到圆满的程度,那就是戒波罗蜜多,换句话说,我们就能够把这一个部分做得圆满。所以这个必须要对自己内心的种种行相认识清楚。懂得了这一点,才会了解平常为什么一直提醒大家一定要反省,观察自己的身心相续;乃至于说为什么世间大家讲道理,讲得百分之百有理的时候,在佛法上面已经百分之百地错了。对这个根本意趣有了了解之后,再去修持的话,才能够有所进步,才会得到真正的功德,而有了这个功德,苦就可以离,乐就可以得,否则,不管你觉得多好!好了半天,始终在文字上面打转,这个叫作戏论!尸罗的自性,是从内心当中圆满这个心,而不是从外面安立的。外面就是损恼他,或者不损恼他。假定是从外面来看的话,既然说你圆满了不损恼他,应该所有外面的一切有情都没有一点点损恼了。每一位佛都曾发愿要圆满戒波罗蜜多,假定是从外面来判断的话,那么只要有一位佛成就,所有外面的众生都应该没有损恼,离开损恼了!现在不但一位佛成就了,每位佛都成就了,可是外面的众生照样有种种损恼,这说明不是防止他不受损恼。这个懂得,我们看下面的文就很容易了。
【若不尔者,现诸有情未离损恼,过去诸佛尸罗波罗蜜多应未圆满,亦不能导此诸有情,往离损害诸方所故。】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它一定是从心里边安立,而不是在外边安立的。例如我们去规劝别人,结果对方说得振振有词,可是我们心里面一点都不生气,只同情他,怜悯他;遇见这个境界,的确自心调伏了,所以不会随着烦恼转,当别人说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时,若能劝得醒固然会劝,劝不醒的时候,自己内心却是一动都不动。不但如此,而且会越来越怜悯他,晓得他这样做是会堕落的。所以在这里特别要了解这个行相,以后就晓得从什么地方下手。等到你自己能够调伏了,才能够引导别人,告诉别人原来这个方法是这样的,假定你这个做不到的话,就不能「导此诸有情」,没办法引导别人。
所以从根本在心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前面所说的,当一个人猛业成熟的状态是怎么样,然后持戒是如何戒法,自己怎么防护,然后怎么帮助别人,乃至于圆满的状态等等,那彼此间就没有矛盾了。如果从外面行相判断的话,那佛不是要布施、不是要持戒吗?而且佛说,如果不满愿的话,他便不能成佛;结果他成了佛,而穷人还这么多,那佛的布施,布施到哪里去了?不是这样的,持戒也是一样。这个概念,我们要先认识,一方面固然是知道这个不矛盾,另外一方面,对自己是最好的鼓励,真正重要的是要在内心上面认得了这个行相以后,努力去改善,那就对了!更进一步,因为我自己真正找到了问题的中心去改善了,才可以帮助别人,那才是真正帮助别人离穷苦、离热恼啊!佛法原来是这样!你也就真懂了。
【是故其外一切有情与诸损害随离不离,自相续上有离损他能断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尸罗。】
所以说对于外面的一切有情有没有离开被损害,那个不是主要的,真正的特质,就是在你自己的身心相续上,不但是开口也好,行为也好,以及起心动念等等,没有一点点损恼别人的心态,彻底地把它拔除掉了,这个就是圆满。了解了以后,去修这个想要断除损恼别人的心,就是「受行尸罗」。受行──受戒随行,就是从这个上面开始的。下面就引经论证明:
【《入行论》云:「鱼等有何处,驱彼令不杀,由得能断心,说为尸罗度。」】
「鱼等」是表示一切畜生,那些畜生当然是会被人杀害的。你在什么地方能找到鱼不被捕,不被杀的?我居然看见人家跑到放生池里面去抓鱼!那个放生的地方,他都要抓了,何况其它的地方?你没有一个地方能够使牠不被杀,所以说这个是外面的境界。我们现在修学佛法是「由得能断心」,如果你能够得到这个心,圆满成就了,那就是尸罗波罗蜜圆满的时候。
【戒虽有三,此约律仪尸罗增上,说为断心。此复若具等起增上,断十不善是十能断,若就自性增上,断七不善是七能断,身语业性。】
现在要讲的戒是就律仪尸罗而说。律仪尸罗在三种律仪中,主要是别解脱等等,这是根本。换句话说,戒有三种,下面在戒的差别里边一一介绍。戒就是能断的心,我们从两个角度去看它,一个是等起增上,一个是自性增上。先从自性增上来说戒的本质;就是说你以前犯的那些事情,现在不犯,要去断除它,就它的本质来作说明。增上的意思,就是认真严格地确定。那这里说的是七样东西──身三口四,能够断除这七样东西的就是戒,反过来不能断除的就是恶。戒是防非止恶,身三口四,还有意业,意业是看不见的,但外面的行为,都是由于这个等起,跟它相应由此而起的,因此在这个七样上面加上贪、瞋、痴,所以「断十不善是十能断」;或者只讲防身口七支,或者是加意上的三个,所以有部、经部、以及进入大乘以后的三家所判戒体不同,的确有的是从身口上面说起,有的从防心说起,这都是有它的根据的。现在这个地方的自性增上是从它本质说,是外面现出来的行相,那是身口七支。但从它的整个内涵,也就是它的等起来说,那么这个贪、瞋、痴等意业也包含在里头。
【《入中论疏》云:「此由不忍诸烦恼故,不生恶故,又由心中息忧悔火,清凉性故,是安乐因,为诸善士所习近故,名为尸罗。此以七种能断为相,无贪无瞋正见三法为其等起,故具等起尸罗增上说十业道。」】
戒是「不忍诸烦恼故」,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动不动就不能忍耐,乃至于会发脾气,觉得很难忍受,这个叫做「忍非所应」,忍不应忍的。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什么该忍、什么不该忍,要分得很清楚。修学佛法的人,要不能忍耐自己的烦恼,这个是很重要的!要能够不能忍耐自己的烦恼,首先必定要认得什么是烦恼,假定对烦恼不认识,就无从谈起。所以我常说的,当你讲道理时,不管讲得多大的道理,已经完全错了!为什么?这个道理在烦恼当中会增长你的见惑、思惑,不管你有多大的道理,都没有用!这个才是我们不应该忍受的。所以首先必定要认得烦恼的行相,知道我的大冤家就是这个东西,这个才是我绝对不能忍耐的,要断除它!你能够对这个有所认识,能够不忍耐它,绝对不受它的骗,一点生起就要跟它斗到底。能够这样的话,你就不会造罪了!
由于不生恶,心中的忧悔之火都调伏了!平常我们忧心如焚或懊悔,会生起一种热恼相,由于了解了自己的烦恼,经过戒的修习,把它调伏了以后,这种热恼相就没有了。所以平常我们往往一点小事情就坐立不安,心里面就想东想西,这就是忧恼火,就像火在心里烧一样。如果能够持戒,这是安乐的因,现在能够清凉,造了善业,将来的果报比现在更好;反过来,不管讲什么道理,心里是又忧、又恼、又火!等到这一生终了以后,将来会去的地方,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啊!
我很早以前曾经跟大家提过,自从我懂得业以后,一看见了蚂蚁就晓得它的因相。你看那蚂蚁一天到晚在那儿爬,一碰到什么就斗起来,其实人家还不一定要跟牠斗哟!但是牠心里面,就是这个行相。另外一种是可爱的东西,譬如很多人养宠物像小猫、小狗等,如果你跟牠处得很好的话,牠一看见你就会上来跟你亲热。这是什么因造成的?宠物和蚂蚁所不同的,一个是由于贪相应法,一个是瞋相应法,都是愚痴的结果。我是随举一例,这是最下品的恶业,如果是严重一点的话,那绝对不只是这样。你能够把这些调伏的话,那就得到安乐的果报,这是真正的善士所习所近的,这叫尸罗。
戒是清净幢相,从行相上面看是身口七种;以无贪、无瞋、正见(就是痴的反面)为等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见,具足这样的等起的尸罗增上叫十业道。前面已经说过等起是根本,了解了以后要去修的时候,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趣入修习。
【第二趣入修习尸罗方便者。如是发心受学诸行,此即誓办一切有情,令具正觉尸罗妙庄,应修其义。此复自须先生清净戒力,以自未能清净尸罗及有亏损当堕恶趣,况云利他,即自利义莫能办故。】
发大菩提心,然后广学诸行,照着去作,誓愿要使得一切有情具足最圆满的正觉尸罗,尸罗才是真正最殊胜、微妙的庄严,我们必定要这样去修习。既然发心要帮别人,自己先要有「清净戒力」,如果自己都不能清净,会堕落恶道当中,怎么谈得到利他呢?这很清楚很明白。要利他,先要有利他的本事,现在自己都要入地狱,还要叫人家来救你,你怎么去救别人!你自己在烦恼当中,无法免于堕落,那更谈不到救人了。
【故勤利他,当爱尸罗不应缓慢,必须力励守护防范。】
所以真正努力利他的人,必定珍爱尸罗,毫不缓慢,必须要努力去守护防范。从这地方我们就看得见,诸佛菩萨及祖师讲利他,从来没有说为了利他而持戒却马马虎虎。千万不要说这是小乘的戒,小乘为了自利尚且这么认真,你现在要利人,倒反而可以马虎,天下有这种事情吗?最可怜的就是很多人说利他,实际上连戒的真正内涵都不知道,说得更正确一点,他对心里的行相,到底是在造罪还是在如法行持都不知道,自己还觉得我在利人,假如他真正了解尸罗调伏的自性以后,那会看得很清楚。
以前我也犯这个毛病,当年我跟着我老师的时候,我常常说:「法师啊!现在这个时候您老人家不出来弘法利生,怎么可以啊!」他回答我的话,我一直不同意,现在我觉得很遗憾!我当年不同意的那些话,现在也用来回答别的同学。他有的时候笑一笑;有的时候就跟我说:「你慢慢地、好好地学,学了一段时候再讲。」当时我觉得自己是一番好心去劝他,因为觉得外面大家互相争论,你说这个我说那个,莫衷一是。我现在慢慢地真正感觉到:这一点都没有错,不是就凭着认得几个文字,去跟人家争辩,就算你百分之百有道理,你说对了,但是对方就是不理你,就是不听你!你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世间状态就是如此。所以必定要你自己的内心能够调伏了,看到这种情况,如果有适当的因缘,你还能帮助别人,所以绝对不是认得了一点文字就能帮助别人。所以说「勤利他当爱尸罗」,要想帮助别人,对戒绝对不可以缓慢,这是第一重要的。
所以不管自利、利他,尸罗总是第一个。佛法当中不管是大乘、小乘,如果你不持戒,那就根本谈不上。但是要注意,有的人是要为众生播一点善种子,他能够安住在菩萨律仪上头,自己心里面非常清净,这种人是第一等了不起的人。我们不要从形相上面判断,听了这个东西以后,这个也瞧不起,那个也瞧不起,那我们就完全错了。反过来真正懂得了以后,这个也尊重,那个也尊重,只有一个不尊重──就是我自己!因为觉得自己没调伏,所以现在只好关在这地方,其它人就算不是真正调伏,他们也把佛法的种子传播出去了,何况他是真正调伏!现在我关在这里我不能做到,而他们把佛法种子传播出去,那不是正好做了我不能做的事情吗?所以我还是很尊重很感激,很佩服他们。而我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反省自己内心。所以不管你站在那一个立场,所应该注意的就是要调伏自己,要努力地守护防范。当我们要学戒的时候,这个原则要把握住。
【《摄波罗蜜多论》云:「若具正觉戒庄严,勤修一切众生利,先当善净自尸罗,发起清净尸罗力。」又云:「毁戒无能办自力,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
假定想要拿圆满正觉的戒来庄严,并依此努力去利益一切众生的话,要先善净自己的戒,修习之后产生清净戒的力量,也就是「清净尸罗力」,这个力大得不得了哦!一旦毁了戒,自己都保持不住,哪里还有力量利他?你不利他则已,要利他的话,对戒马虎是绝对不合理的!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则公案:佛世的时候,某处有条毒龙,五百位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以神通力想赶走牠,怎么做也莫奈何,那条龙就是在那里不动。最后来了一位很认真持戒的比丘,他没有具三明六通,也不是大阿罗汉,跑来对那条龙说:「对不起,菩萨你让一让!」那条毒龙就走掉了。这五百位大阿罗汉大为惊讶:以我们的神力都赶不走毒龙,他跑来说一句话,竟然就把牠赶走了,于是问他:「大德修些什么?」他说:「我什么都没有。」「不可能!」最后他检查了半天,只有一样东西──戒,即使最细微的戒,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是佛制的戒,不论轻重都认真持。这说明了自利尚且如此,何况利他!所以现在即便做不到,至少应该了解根本在哪里,这一点是我们应该认识的。
【如是能令尸罗清净,依赖于诸进止之处,如制行持。】
要想清净持戒,不是想一想就算了,要看你的行持。该做的是「进」,不该做的是「止」,不管是进止,或者是说作持、止持(作持就是该做的去做,止持就是不该做的要止住它),一定要「如制行持」。佛的教法以戒来说是制教,就是佛制定的规则。其它的则为化教,这是菩萨乃至于化人、罗汉都可以讲的,而制教除了佛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讲,有这么尊重,所以它像国家的宪法一样。要想「如制行持」的话,还必须要如理依照着这个学,不是只认识文字,还要认得这个文字所指的内涵,文字就像标月指,这个月亮就是我们的心月,或说是我们的身心相续。前面在共中士道中学戒的时候,先不谈戒而先谈犯因,就是先认识什么是错的。其中第一条是「无知」,也就是不知道。真正学的时候要先认识自己的无知,这个认识不是只知道文字,如果你学了半天只知道文字的话,那你完全错了。不知道文字还少一点是非争辩,一旦知道了文字以后,争辩是越来越多,结果不晓得错到哪里去了,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又此随逐猛利坚固欲守护心,故当久修,未护过失善护胜利,而令发起欲护之心。】
了解戒的特质以后,怎么样才能够如制而行,也就是如佛所说的去做呢?这个要看我们有没有强烈的要去持戒的心,有就做得到,没有就不行。「随逐」就是跟着,要有猛利而且坚固的防护的心,「坚固」就是别人都冲不破,「猛利」就是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有了这两者你就能够持戒,这个推动我们守护的心要「久修」,要经过长时间的修习,思惟不护戒的种种害处以及保护戒的殊胜利益,对这些了解了以后,会一心一意要受持、保护这个戒。所以在布施波罗蜜讲完了略义的时候,为什么要复习前面那些道理,无非是让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心理行相。学到现在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跟以前不一样的,以前对所讲的很多道理迷迷糊糊,现在经过了道前基础、下士、中士以后,再讲它所指的心理行相就很清楚了。比如说猛业成熟的状态,宿生造了以后,他世现行犹如梦,以及眼前当下任何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我们等流的心识等等,你处处地方就会了解到业的中心在哪里,然后要去防护时如何防法,所以从这里我们晓得这个次第的必然性。反过来说,当你学到后面,了解了更多,然后你回过来防以前简单的过失,那就轻而易举。
【初者如前论云:「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谓由过患深生怖畏,虽于小罪励力断除。】
「初」就是不护戒的种种过失患害,《摄波罗蜜多论》上面说:你应该见到不持戒的祸害,它厉害极了,因为这样而生起绝大的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现在哪怕只稍犯一点点,将来受绝大的大苦报。反过来,你努力地做一点点的好事,将来是大安乐。现在先说可怕的那一部分。
这个概念我们说得很多了,但是最重要的还要靠平常多思惟,如果不思惟的话,听的时候蛮好,听过了以后,仍然还在一向的现行当中。这个现行正说明我们一向无始以来的习性,宿生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所以它这个力量非常强,尤其我们受了戒法,如果到这种情况之下还不拼命努力,即使不增长它,这个恶的力量你都防不住,如果再把那恶的力量一增长,你还有什么希望!现在我们一般的情况,就像前面提到的,叫你拿东西你说拿不动,拿不动你总要想办法去增加你的力量,或减少你要拿的东西,那才可以。如果说现在拿不动就不管,把力量白白浪费掉了,乃至于又从别地方再搬几个石头来压上去,那你要哪天才搬得动啊?你只有被它压死在那地方,永远动不了,这个概念很清楚。所以从前面到这地方的任何一句话,对我们内心上的策励应该产生的功效是越来越深,不过不只是叫我们感觉害怕而已,害怕了之后,它确有一个很善巧的方法──既然你怕,你努力啊!努力就把这问题解决了,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就能够如理如法地行持,慢慢地减轻习性了。
这是告诉我们,先要见到过患,然后努力思惟观察,当你一起心动念的时候,马上就把它断除掉。我现在慢慢地有一点经验,如果好好地努力的话,当烦恼现起的时候,你可以立刻察觉到。比如你本来心平气和,有一个境界引动你,如果你不观察,刚开始的时候,你是完全看不见的,但是如果之前经过了思惟观察,你就会很清楚、很明白地看见。比如一个瞋相现起了,你自己觉得心里面好像有一股火要冒起来了,平常只要有下过工夫,一起来你就可以立刻察觉到,不会随烦恼而转。这个东西功用真妙啊!你立刻就能保持你的平静,贪亦复如是。
通常我的经验是压伏瞋远比压伏贪来得容易,贪的力量是没有瞋来得猛,但是那个劲是非常大,所以要压伏贪必定要很努力,它稍微一点点起来的时候就得觉察到,但是习惯难断。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的经验,比如说很多瞋的境界来的时候,一看见的当时,心里面动了一下,然后自然而然就会很宁静,对于事情的观察处理等等,自己会把持得很稳,如果觉得不对了,就离开境一点,也能够把持得很好。对于贪,我自己的调伏就不是这样,我一定要事先准备得很努力,比如说我欢喜吃的东西,事前先想好该怎么做,等到食物摆在眼前,看见贪起来了,不要让它动,尽管自己觉得心里面蛮平静,口水却咕噜咕噜流!所以我觉得这个习气啊,粗猛的虽然没有,但潜意识里细的却一点都没有动,这是千真万确的事。现在我们的习气根本动都没动,自己还说大话,说懂得很多佛法,我实在跟你们说,我的眼睛为什么长到下面,理由就在这里,等到你自己在内心当中一观察的话,你就看得清清楚楚,骗别人容易,骗自己就这么难法,但是如果你不认得它的话,自己一天到晚被它骗,根本不晓得,还觉得很有道理,唯有透过佛法,才能把这个真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尸罗障品其粗显者,谓十不善所有过患,如前已说当思惟之。】
要观察不护尸罗的害处,对前面已经说过的,要好好地去思惟,有了这个推动力,就会警惕自己千万不能犯。至于持戒的好处,前面已经简单地说过了。总之真正开始持戒的时候,第一件事情要认得它的特质是什么,然后一定要把它的好处与坏处作个对比,想办法把那个强烈的对比运用在眼前的境界上,如果能够体会到的话,不管持戒也好,布施也好,就很容易去做,否则就像一个穷人发了一点小财,那个钱藏起来都来不及,哪里肯拿出来布施?真正说起来,我唯一的经验也只有这个,如果你们真正肯去体验的话,它的力量的确就会这么大。有了这个力量后,平常持戒,或其它做不到的事情,做起来自然就会很轻而易举,而且做完了以后,内心当中的那种快乐,就是所谓的清凉解脱,那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没有一点点是想像出来的。
有了这个经验,然后再看人家的话,就会看得很清楚。不但是戒,别的事情也是一样。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大人,回过头来看小孩子,仅管他想掩饰什么,可是你看得很清楚,所以世间的圣人,曾经说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你只要观察他的行为、言语,你就晓得他脑筋里动些什么主意了,他怎么瞒也瞒不了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在《了凡四训》谈到「改过」的时候,一开头就说,春秋时代有些大夫,看人家的行为,就能够晓得他未来的祸福。所以你心里如果如法行持,跟戒相应,得到的果一定是好的;反之则一定是坏的,就这么现实。当你看到这个以后,要去持戒的确是轻而易举,不过这样还不够,还要坚固,还要猛利,那时候就无有不成者。下面我们看它的胜利:
【其胜利者前亦略说,吉祥勇猛所说者,即前论云:「可爱天物及人财,妙乐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当观佛法皆此生。」又由依此,能令相续辗转胜进,与诸菩萨大悲性者共同学处,永断一切恶行种子,得净妙智。】
样样可爱的东西,从人间的种种财宝,到天上各式各样微妙的好东西,无非都由戒而出生的,这有什么奇怪!要晓得整个的佛法都从戒生,所以戒如大地,没有戒什么都谈不到。由于依这个戒修学以后,使得我们的身心相续不断地辗转胜进。这「辗转」两个字,反过来如果在坏事情上头就变成恶性循环,这一点大家注意。平常处处都是这样,好的事是辗转地增长,坏的事也会恶性循环,的确有太多事情它都会产生连环效果的。依着戒,你能够辗转胜进增上,再跟菩萨的大悲心一起学,则可永断一切恶行种子而得到最微妙的净智,所以戒是根本。换句话说,从这个根本上面再增上的话,才能够圆满你的大菩提心,乃至于大菩提果。这个才是我们真正最好的庄严。
【余庄严具太老太少,若着戴者成讥笑处,非为端严。尸罗庄饰,老幼中年任谁具足皆生欢喜,故为第一庄严之具。诸余香者,能熏顺风非熏逆风是有方限,戒名称香熏一切方。能除炎热檀等涂香有违出家,能除烦恼炎热涂香,于出家者随顺无违。虽同具足出家之相,具戒财者胜出余人。】
所谓余庄严,就是我们普通所说的打扮、修饰。其它的饰品,如果老年人打扮,我们会说他看起来像个老妖精;年轻人打扮,就会说这个小孩子怎么弄得这样;我们出家人更谈不到──头剃得光光的,乃至于香皂都不能用,装饰品一点都沾不上。所以如果你把不适合的装饰品佩带在身上,人家看了会讥笑的,而实际上也不是真正好的。只有尸罗这样的庄严,不管对哪一种人都好,对老人好,对小孩也好。如果老年人有戒的庄严,我们会觉得他是了不起的一位老法师对他尊敬无比;如果是小孩,我们就会觉得他宿生大有善根,是了不起的再来人。所以不管谁持戒,不但自己欢喜,人家也欢喜,这才是真正的庄严,而且是庄严当中最好的!
别的香顺风就可以闻到,逆风则闻不到。但是戒香却普遍十方。印度人习惯夏天时身上要涂一种香的油,它能够除炎热。我们在这地方不太热,所以不会注意,实际上太阳太大的时候会烧伤皮肤,有一种油涂了以后可以保护皮肤。我们出家人就不可以涂香油,但是有一样东西──以戒香保护热恼,那就对了,不但可以涂,而且是随顺的。进一步来讲,出了家尽管行相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具足戒财的话,就比别人超胜。我们不要说我是个比丘,而是要说我持比丘戒持得如何?清净与否?这个才是真正判断是否是个出家人的根本原则。
【即前论云:「尸罗能得殊胜道,与诸悲性平等修,清净胜智以为性,离过第一庄严具。遍熏三界悦意香,涂香不违出家众,行相虽同若具戒,此于人中最超胜。」】
由于尸罗(戒),才能够得到殊胜道(就是大乘道),大乘道还是从戒下手,然后跟大悲心平等修,以戒为根本,然后其它的一切才能渐渐具足。戒不但是这样持守而已,它最后会跟智慧相应而彻底清净,这个是它的特质,戒的自性跟智慧的本质到最后究竟圆满的状态是一样的。那时候离一切过失,是真正最微妙第一的庄严具。戒香遍熏三界,涂在我们出家人身上是不违背的。同样是出了家,如果能够严持戒,那就是出家人之中最最超胜的。
【又虽未说虚赞邪语,未以勤勇功力积集,所须资财任运而得;不以暴业而令怖畏,然诸众生悉皆礼敬;非为亲属,先未利彼,初本无识,然诸众生自然慈爱;足迹之尘亦为天人恭敬顶戴,得者持去供为福田。此诸胜利悉由戒生。】
我们现代人要想得到名闻的话,会用种种办法作宣传、作广告,这些宣传、广告本身就是「虚赞」,就是加油加酱,拿世间的话来说就是打知名度。现在不要用种种宣传噱头的夸语,不必做这种不正当的事情,你就可以得到大名称。还有,平常我们要得资财的话,要好大地努力去赚钱,现在你不要很努力就任运可以得到。另外,在世间上来说,要以暴业让人家怕你,暴业有两种:一种是违背世间常规的,就是世间的坏蛋,他处处地方穷凶极恶的样子,你见了就怕;另一种,顺着世间的状态的话,就是威武的那种,比如将军。不管是顺违世间,都是暴恶之业,有了暴业你就害怕他。现在我们出家人不用这个,但是人人都恭敬礼拜,这我们看得见的。世间的恶人,你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世间的好人,你再恭敬他,最多也只是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可是一个出家的法师,像我们老和尚,他向来都那么慈悲,人人看见他不但欢喜亲近,还恭恭敬敬趴在地上给他老人家叩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就是这个道理。
然后「非为亲属,先未利彼,初本无识」,但是众生自然会对你慈爱。乃至于你足迹下的那个灰尘,天人都会跑来恭敬顶戴。反过来,如果是一个破戒的人,天人、大鬼等就会跑过去把他的足迹扫掉,乃至唾骂他。虽然他走掉了,连足迹都不允许留,有很多这种类似的公案。由此可见,持戒、破戒之间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你破了戒站在那里,他固然是莫奈何你,等到你一跑,他马上把你的足迹都扫得干干净净。但是你持戒的话,他会站在那里绕着你,赞叹恭敬礼拜,你走掉以后,他还把你站过的灰尘请去作供养,这是他的福田哦!持戒的胜利不得了啊!以上是说明,接着就引论证明。
【即前论云:「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无怖世人悉敬礼,无功未集得自在。非可说为诸亲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无相识诸众生,皆礼持戒胜士夫。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稽首礼拜得持供,故具尸罗为胜种。」】
「未曾出言」就是讲虚赞语等等,「未力集」就是不用努力去积集。「诸资具」,有的是名闻,有的是利养。你不须以威猛使人怖畏,人家都来恭敬你,都自然慈爱,所以都不要用什么很大的努力,你就得到了自在。就像有很多人只是听见了某位大法师,乃至于没见过,就从老远跑来亲近,见了面一定要顶礼他。持戒的人所站过的灰尘,天人都会来恭敬、顶礼,还把那灰尘拿去受持供养,所以戒是最殊胜的根本啊!
【如是智者善为思惟,功德过失应善守护。】
真正有智慧的人要善巧地思惟它的好处,以及不守的过失,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体会到的。我们的确很愚痴,常常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可是对佛法来说那真是幼稚。说到这里,想起一个很有趣的公案:我有一个表侄儿,因为他是独生子,所以家里的人总是要求他很高。我表哥的地位等等都很不错,所以自然希望儿子能克绍家业,他妈妈也是一样,对孩子逼得很厉害。结果这个儿子到后来不愿意念书了。我到他家里谈起来了以后,知道在他的感受当中,他觉得妈妈爸爸逼着他,念书好像是为了爸爸、妈妈,所以就不念。后来他长大了,自己很懊悔!现在人在外国,一天到晚要劳碌奔波,为生活而忙。
我现在深深地感觉到,出了家也是一样,等到你真正体会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但是真的来不及吗?来得及!佛法就这么妙,因为就世间来说只看一世,就佛法来说是无限的生命。所以常常记着,前面我讲布施度的最后略义特别强调:哪怕再晚,只要你一旦觉醒了,那个时候在心里面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咬紧牙关,哪怕是开玩笑,千万不要说相反的话。心识中这个种子种得越强烈,将来越方便。我自己反省为什么不如你们,你们从小就出家,而且这么努力,而我中年才出家,那就是因为我宿生没有努力。既然我宿生没有努力,现在老了,觉醒了,拼命努力,哪怕我体力不如你们,但是在心力上面,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绝对不放松、不马虎,来生从小的时候,心里面相应的现行就生起来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一件事: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认识正确了以后,接着心理建设最重要,加强它!加强它!时时刻刻绝对把握着根本正确的因,告诉自己:「我要做到它,我要做到它!」力量就在这里,你先把心理建设得很坚固,使心猛利了,然后再慢慢依次第去行持,这就对了。这是我们现在目前能做得到的,而且应该要求自己去做的,这个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以说,要善思惟功德及过失,然后好好守护。
【即如此论云:「菩萨应护诸尸罗,莫耽自乐而破坏。」】
菩萨是觉有情者,要醒觉一切人,这个是我们要学的。菩萨一定是努力做这件事情,因为有了前面的认识,所以他绝对不会「耽自乐」。破坏尸罗的真正原因就在难舍自我,一心只为了自己求快乐。实际上真正找到快乐了吗?并没有!所以叫作颠倒。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学,你会发现:真正为自己求快乐,要守护尸罗,不要让那个烦恼增长,所以趁现在得到人身的时候赶快努力,不妨让这个身体稍微辛苦一点,尽管弄得骨瘦如柴,将来你会感谢它的。反过来,你现在把它养得白白胖胖,到那时你鞭打它也来不及了,所以说:莫耽自乐而破坏了尸罗,尸罗才是快乐真正的因。
【又云:「得自在故恒受乐,智赞护戒妙庄严,圆满具足诸学处,极圆无慢依尸罗。」】
能够得到种种自在,而且一直永远不断地享受快乐,因就在护戒上。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可以自由自在努力的时候,要赶快做守护尸罗这个事情,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称赞的。智慧是不颠倒,不会把事情弄错。在行为上持戒、保护戒,这个才是真正的庄严。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乃至名闻利养,持戒才是能得到这些的因,所以一切时处要努力持戒。「赞」是嘴巴上面,「护」是行持上面,而根本就是我们内心的认识。「极圆无慢依尸罗」,要做到绝对地圆满,千万不要有一点点的马虎,「慢」就是怠慢,有几种意思,不过要特别说明的就是,慢的行相永远是随着我转的,其中特别的一个行相是当我们行持做到了一点点的时候,就觉得很得意,得少为足这叫做增上慢,错了!换句话说,不能得到一点点就沾沾自喜,越得到应该越上进;如果有了一点点就觉得自己了不起,看看别人不如自己的话,那就错了。能够无慢,就不会得少为足,能够不得少为足就能够圆满,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根本依处是尸罗,我们行持的也是这个。
【又护尸罗非唯为自怖畏恶趣,及唯希望人天盛事,当为安立一切有情于妙尸罗。即前论云:「若欲安立无边世,一切有情于净戒,为利世故修尸罗,说为尸罗到彼岸。非畏恶趣希王位,及愿善趣诸圆满,唯愿善护净尸罗,为利世间而护戒。」】
现在这地方行持的根本是大菩提心!所以不单单是为了怖畏恶趣,或是希望得到三界之内的人天果,乃至于不单单要求自己解脱,而是要求一切有情都得到圆满的解脱,所以要让一切有情都得到妙尸罗,安住于净戒。为利益世间而修习尸罗,这个叫作「尸罗到彼岸」,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不是怕恶趣,也不是求什么好的果报,乃至于种种其它三界之内的圆满,我们善护尸罗真正唯一的原因,就是为了利益世间。以上是趣入修戒的方法。
※﹝第三戒差别分三: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今初﹞
【《菩萨地》说,即是七众别解脱戒,故若具足别解脱律仪而住菩萨律仪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实别解脱律仪,及诸共同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戒有三种,第一个就是摄律仪戒,第二个叫摄善法戒,第三个饶益有情戒,是利益别人的。第一个律仪戒的内容就是七众弟子的别解脱戒,七众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以及在家的男女二众。七众的别解脱戒,各有各的特质。具足这别解脱戒而安住于菩萨戒上,不管在家或出家,这个就是「真实别解脱律仪」。除了这个以外,还要「共同能断律仪」。所以菩萨戒包含的范围比较广,这个我们要注意!
所谓「诸共同能断律仪」,在菩萨戒经上面说是共同世间的,比如我们尽管受了戒,世间法的威仪等等,也一定要随顺世间,世间认为不合理的事,虽然戒条当中没有订,你也要遵守。如果要圆满持守菩萨戒,乃至于经典上此处没有说,可是另一个地方有说的,你也要守。你会觉得戒里面好像有了漏洞。然而戒绝没有漏洞,戒上有所谓的「随方毘尼」,在家人容或不了解,出家人都晓得的。佛的确了不起,他说得很清楚,随方毗尼有它的时地性,你到任何地方,要适应当地的环境、状态而运用;我们现在受戒以后,大家却很执着,那是绝大的错误。之前我谈过的那位泰国比丘,我真赞叹!希望你们有机会能遇见这个人,他的确值得我们请教。他到中国来以后,穿中国和尚的袈裟,而且很多行持都随顺此地的习俗,他不是个初学,他是某个声望最高的学校里面来的最精彩的人之一。戒的特色一定是随顺世间,这就是叫「诸共同能断律仪」的律仪戒。
【若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而具菩萨律仪者,谓共别解脱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别解脱戒,像比丘戒,非人不可受。但是菩萨戒就不是这样,龙、天乃至于很多其它的有情,只要具足条件的都能受菩萨戒,但是却不一定能受别解脱律仪。所以这地方「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就是指这一些有情。他受了菩萨戒,同时他还要具备「共别解脱断除性罪及诸遮罪」,有些和别解脱戒相共的地方,也还要遵守。比如说他虽然不是比丘,不受比丘戒,但是同样地,性罪固然不可以犯,遮罪本身,就是刚才说共同的那一部份,也是应该断除。这个范围才是菩萨戒中的律仪戒,在《菩萨地》上面有详细说明。
【摄善法者,谓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长。】
摄善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作持,该做的好事样样都要做。经过前面的决择,我们晓得,不管是自利也好、利他也好,所要做的内容,在六度当中已经能够圆满含摄,所以在自相续上面学六度等善,还没生起令它生起来,已经生起不要令它失去,还要令它倍倍增长,这就是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者,谓缘十一种利有情事,如其所应引发彼等现法后法无罪利义。此等广如《戒品释》中我已决择,定应于彼数数参阅。】
什么是饶益有情戒?就是要帮别人该做的。《菩萨地》上面详细分别,告诉我们利益有情有十一种事情,像它所说的这样去做,就能够引发现在、后世的种种好处。无罪两个字很有意思,现在我们做很多好事都跟杂染混在一块的,此处谈到饶益有情戒,必须更进一步,这时的好处是不能杂染的。详细的道理宗大师在《戒品释》,也就是《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中有详细的说明,所以正式修的时候,一定在这里边去努力,大家好好地努力去学。
【故别解脱所制诸戒,是诸出家菩萨律仪学处一分,非离菩萨学处别有。】
这地方特别说明,别解脱所制的戒,就是我们出家菩萨应该学的,不是离开菩萨学处而另有别解脱戒。尤其现在有很多人误解,说自己是学大乘的,大乘行者受持的是菩萨戒,所以别解脱戒就不要了,错了!错了!我们真正行的就是别解脱戒,它是根本,如果你没有律仪戒而讲是菩萨,那都是开玩笑。的确为了度众方便,你可以现在家身。这是一种方便,你可以选择在家修行,可是也必定要把属于在家人的别解脱戒持得圆满。如果你选择出家,那么就应该把出家人的别解脱戒持得圆满。《华严经》是最彻底圆满的圆教经典,在上面很清楚的介绍,善财童子参访的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前三位都是出家人,中间出现一个比丘尼,最后一位也是出家人,其余则都是在家人。所以除非不出家,要是出了家,别解脱戒一定要护持得很好。
再不然你有本事可以示现逆相,就像金山活佛一样,人家以为这个人疯了!但是金山活佛真了不起,有人把粪桶扔到他头上,他毫不在乎,照样嘻嘻哈哈。有时没有东西吃,看到地上有什么花生壳、铁钉等,捡起来就往嘴里塞,有人送给他好东西,他就转送给别人,或是喂狗,如果你真有这个本事,那你是可以这样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有很多的高人就是这样,本来对出家人来讲这是禁止的,但是到了那个境界,对你来说这样做并没有错,那时表现出来的就像个疯子一样,疯疯颠颠的,这是种「逆行相」,我们应该认识这一点。不过要注意啊,我们持戒是用来衡量自己,看待别人则都是菩萨啊!这是我们必定要把握住的一个原则。
【三聚戒中律仪戒者,谓于真实别解脱戒或此共戒而正进止,此于菩萨亦为初要,故当学彼。】
在三聚净戒当中的律仪戒,就是刚才说的别解脱戒,在这上面加上两个字──真实,妙极了,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共」,是指共同的基础。而且要「正」,一点都不能错,一点都不能含糊!如法的进、止,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不可以做,这就是我们修习菩萨的初要、基础,所以应当要学。
【《摄决择·菩萨地》云:「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进守护,亦能精进守护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菩萨一切律仪。」】
在《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当中说:这三样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是由律仪戒所摄持的,一定要以律仪戒为根本,再把三种戒和合起来一起做。就像我们比丘是以比丘戒为根本,以在家居士来说,不管是五戒、八戒,都是要以这个为根本去摄持。如果能够精勤守护摄律仪戒,那么你也能够守护其它两个。如果不能守护根本戒,别的就不必谈了,在家居士如果守不住五戒,菩萨戒也一定不行,所以律仪戒一毁,什么都毁了,这是基础,要很清楚、很明白。譬如你家的屋顶吹掉了一片瓦,补起来就行了,但是下面的基础如果断掉了,整个大楼就会塌倒,世间的事情都是这样。
【是故若执别解脱律是声闻律,弃舍此律开遮等制,说另学余菩萨学处,是未了知菩萨戒学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说律仪戒,是后二戒所依根本及依处故。】
如果有人执着别解脱戒是小乘声闻戒而弃舍不要,以为自己是修学菩萨,另外要学菩萨该学的东西,那是根本不了解学菩萨戒真正重要的中心。在很多地方都特别有很清楚说明,律仪戒就是声闻的根本戒,更是后面菩萨戒的根本依处!别的东西可以少,如果根本少掉了,就什么都谈不到了。
【律仪戒中最主要者谓断性罪,摄诸性罪过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说断除十种不善,故于彼等善护三业,虽等起心莫令现起。】
律仪戒当中最主要断的是性罪!并不是单在行相上去断,犯罪要圆满有四个条件:事、意乐、加行、究竟。事是指所做的这件事情,譬如杀就是所杀的对象;盗就是所偷的钱;意乐是你的心理,加行是你的行为,究竟就是做成功了。如果你没有意乐,往往犯的都是下品罪,乃至于根本无犯。譬如盗,在印度那个时候盗者是要杀头的,在根本戒当中,犯了盗是不可忏悔的,但是如果他不知道而把东西拿走了并没犯!不但是大乘,在小乘戒当中,处处地方也都说明这个。所以尽管有很多遮罪,遮罪的根本还是性罪。性罪就是指本性是恶的,而根本就在你的起心动念,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律仪戒主要是断性罪。
性罪就是佛陀未制戒前它本身就有罪的;同样地,佛制戒后,即使表面行相虽然做好了,但心里如果犯了,也不对。如果在没有制之前做了不犯,制了以后才算犯的,这个叫做遮罪,譬如说饮酒,佛没有制的时候可以,制了以后就不可以犯,这个叫作遮罪。但偷盗的话,佛制了以后固然是犯,在佛没有制之前本身就是恶的,这两者我们要辨别得清楚。
既然最重要的是性罪,那么性罪当中,最严重的是什么呢?杀、盗、淫是身恶业,妄语、离间、恶口、绮语是语恶业,意恶业三是贪、瞋、痴,不管大乘小乘,都说这十种不善是最主要的,所以要好好努力地保护这身、语、意三业,乃至于起心动念也不要让它生起。
【《摄波罗蜜多论》云:「不应失此十业道,是生善趣解脱路,住此思惟利众生,意乐殊胜定有果。应当善护身语意,总之佛说为尸罗,此为摄尽尸罗本,故于此等应善修。」】
《摄波罗蜜多论》告诉我们,十业道千万不要失坏,千万不要马虎,这是能生到善趣当中,乃至于得到解脱以及究竟圆满的一条道路,要安住在这上头,然后不断地加深认识,思惟观察利益一切众生。如果能生起这个最殊胜的意乐的话,一定会有圆满的大果。佛说的尸罗包括了一切根本,而戒的根本都包含在这十业道里了,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努力善护它。
【月称论师于尸罗波罗蜜时,亦说是断十种不善,《十地》等经多如是说,故先于此如前所说修静息心,则诸余戒亦易成办。】
月称论师谈到戒波罗蜜,也说要断十种不善,《十地经》也这么说,祖师、菩萨和经论上都是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修能静息心。所以处处地方点醒我们,戒真正讲的就是我们的能断之心,断除了烦恼,其它的就容易办了。所以不管我们说什么,总要观察自己的自心:在痴心当中吗?在贪心当中吗?在瞋心当中吗?痴里面又开出两种,是见烦恼吗?是思烦恼吗?将这些烦恼辨别清楚后,至心去对治它,这个才是我们不应忍的,是我们要斗的。所以在三十五佛当中,有一尊斗战胜佛,这大有道理,斗战胜佛降服和对治的就是烦恼!所以我们现在修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斗烦恼。如果不斗这个,却跟别人斗,不但伤害不了别人,反而伤害了自己,这是千真万确的。了解了这个点,当别人要与你斗的时候,就让他去,你只有同情、怜悯他,能帮忙他固然好,你心里面自然就不会跟他一样;万一你起烦恼了,要随时自我检点「错了!错了!」心里马上平静下来,然后忏悔,至少你不会跟着他一起转,然后你要发心,要帮忙别人,这时我们才谈得到修习大乘。
【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谓应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而正修习。具六波罗蜜多修时,自住尸罗,亦能将他安住尸罗是尸罗施,余如前说。】
如何修?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和前面布施一样,尸罗波罗蜜也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第五此等摄义者。诸行所依谓菩提心,不应失坏渐令增长者,是为趣入戒等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损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尸罗为所愿境。于初发业诸进止处,当从现在至心修学。】
我们时时要提起,并不是说提了一下就停下来,又提了一下,再停下来,要想办法念念提起,所以必定要记住正念是什么状态。念力本身必定是指当下一念,这是我们一定要修的,「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这两个字实在美不可言,我们一天到晚很多的烦恼,都是莫名其妙想着过去或未来的事。这些想法跟我们真是了不相干,都是和以前无始烦恼相应,如果跑到这里修行了还忙这个东西,那错得不晓得到哪里去了。
修行真正重要的,就在当下这一念,看看现在的念头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呢?很简单,这就是因果,因缘所生法,就这么源源而来,自然而然名色、六入、触、受、爱,从一生来说是如此,从一念来说也是如此。那么现在当下这一念怎么办呢?就是保持正念──绝不再被它骗了!如果你能够提起来的话,不管是什么境界,贪瞋痴当下就断掉了,也没什么道理好讲了。你很清楚认得了这些法理,知道那些烦恼都是害你的,这就是「觉」。要使自己的心常在觉的状态,更进一步也帮助一切人「觉」,当你一觉的话,心里就平静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真正要达到修相应的量,凭我们是谈不到的,也不是我们现在要谈的,我们现在要的是闻思相应,当你有了这个因的话,自然一定能得到修相应的境界。那么如何闻思呢?就是听懂了道理所指的行相,然后摆在心里去观察和思惟。把当下这一念提起来,即使烦恼来了,我不认输,要跟他斗!就是这样!如果跟无明爱染相应那就错了。平常我们对欢喜的就贪着难舍,不欢喜的就排斥,然后用自己的想法讲种种的理由,保护烦恼,再不然就是迷迷糊糊地呆在那里,这些都是不对的。现在懂得了佛法,认得原来烦恼就是我们生死的第一大冤家,无始以来一直跟着它转,因此而感得种种不如意的环境,以前所造的虽然莫可奈何,但是现在我了解了,决心提起来,这时烦恼也奈何不了我!就这么妙法,如此一来心里就太平无事了。这就是闻思相应的正念,但是还要有正知见,正念正见永远是两个最好的搭档,只要能保持正念正见就没问题了。
菩提心不但不可以失去或坏掉,还要令它增长,我们一切行持的根本就在这里。如果损害了一切有情,反过来都是损害我们自己,只要受持菩提心,自然能够遮止损害一切有情,这才真正是大菩萨所学的,是大地以上菩萨所持的尸罗,是我们真正所应希愿的。我常常鼓励自己,但愿诸位同学也一样,学着鼓励自己:这个「我」算什么!出家是大丈夫事,人天将相根本算不了什么,三界法王才是我真正的希愿处。所以有人说只要真正见过大场面后,小场面就根本不在乎。世间做生意的人还比我们强得多啊,这话怎么讲呢?我们现在对东西难舍,但生意人把好东西包装得很好,就怕人家不要,他想尽办法把东西送给人家,他为什么要送人?为了赚钱啊!简单极了。所以真正说起来,我们还不如一个世间的生意人,因为他就看得比较远,把东西送给别人以后,钱就赚回来了,现在我们就是这么差,连这一点都看不见,处处都是为我,这「为我」反而把自己害了。所以,佛并没有叫我们损害自己,恰恰相反地,佛是真正为了我们而说:「某人啊!为了你自己好,要这样做。」
我们现在所以会受伤害,说来说去还是两个字──颠倒,自己以为做对了,结果完全伤害了自己。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晓得不管怎样,我都是错的,要听佛说的,结果就对啦!这个正确的、对我们好的,才是我们真正所愿之处。所谓大地菩萨所持的尸罗,就是圆满的尸罗,这是我们应该要的。所以一开头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我是凡夫做不到。反而应该说:就因为我是凡夫,所以我更要赶快努力,他已经成了菩萨尚且这么努力,而我是凡夫怎么可以不努力?所以在因地上面,我绝对不让一点点错误的种子放下去,一定要种圆满的因,对于要达到的境界一定要力求圆满,必须断除的坏处,一定要彻底地拔除。
我一天到晚就是这样为我自己打气,你别看我老了,我就是这么为自己打气,将来等到我再转世的时候,就比你们走得前了,人人都应该有这个志气。所以这个地方是策励我们,要以大地以上菩萨所持的尸罗作为我们的所愿境。我们这些初发业的凡夫,对于该做、该遮的地方,就从现在当下这一念开始,要至心修学,绝对不是马虎,不是去骗别人,骗别人就是骗自己。「至」就是到,意思是要到我的心里深处,不让它有一点点漏洞在。
【特当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诸罪,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又于自受律仪诸根本罪,尤应励力数起防护。】
上面所说的是个原则,眼前我们真正行持的时候特别重要的,就是前面的十样性、遮诸罪。这十样东西本身都是性罪,在你受了戒以后,则既是性罪又是遮罪。现在有很多人以为出了家了,好像应该受信施供养,当别人来供养的时候,总是会对还未受戒的人说:「你没有受戒,没有你的份!」我现在恰恰相反,我以前可以贪这个东西,现在受戒了,绝对不可以!尽管在心里我的确做不到,但是我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为什么随便一件小事情,乃至于在斋堂里面,要这样谨慎去做,就是因为我晓得我的心里没有摆平,为了要学好戒,必须要这样去做,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所以在性罪下面还要加一个遮罪,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穿了这件衣服,该受人家顶礼。我以前还犯了另一个错误,觉得这件衣服不好穿,从前人家对我磕头,我也磕还他,但现在发现不是如此,磕还也没有用,在别人对我磕的时候,心里要这样想:我一定要把这清净幢相撑起来,一定要撑起来,这不是我的,是佛的,就让他磕,然后我全部精神贯注地提起心力,我得到好处,他也得到好处,我这是战战兢兢啊!他对我磕个头,我在心里面告诉自己:这位是善知识啊!他随时提醒我,我有那些地方不可以。最早以前,我穿了这一件衣服,人家磕了一个头我很得意,后来过了一些时候,觉得不可以,他磕了一个头,我觉得没有这功德,我又磕还他,现在发现这两者都错了。这是把我「常败将军」所败的情况告诉大家。总之要记住,性罪固然不可犯,遮罪也不可以犯,在《南山律在家备览》上告诉我们,佛不出世性罪也在,可是,一定要到佛出世才有遮罪这个制戒,然而佛出世真是难得!所以我们千万要注意这一件事情。
有了这个认识以后,应日日多起防护之心,其实这个日日是指时时刻刻,每一分每一秒。尤其是对根本罪更要努力防护,因为别的罪当我们烦恼生起,一个不小心犯了,还可以忏悔,但是根本罪一犯,戒就失坏了,因此要努力防护。所以我们要一再记住,瞋心是万万不可以,这东西真是厉害,我自己也晓得瞋是很难断的,我花了这么大的努力,到现在才多多少少稍微有一点点力量,但还是必须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否则一旦粗猛的现行来了,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平常的时候处处地方要小心,这样效果就很好,你只要稍微感觉到要起瞋了,就把它摆平,否则如果等到瞋一起来了以后,要想摆平它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一旦起来了以后,所造作的业你要忏悔干净很难!尤其是我们出了家,在这个三宝的圈子里头,就像《大宝积经》上面告诉我们,身旁的人哪一个是菩萨你又不知道,所以只要一个不小心,让一念瞋心起来了以后,将来所感的恶报是可怕得不得了。你现在要自度、要度人,若连这个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啊!所以关于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我鼓励你们要多看《德育古鉴》,你看这世间的人,起心动念之间,果报马上就现起来了,把这两个配合起来,对这个理论我们已清楚明白了,再加上那种果报摆在眼前的喻,你只要肯多思惟、多观察,没有做不到的道理。
上面关于戒波罗蜜多已讲完了,我们要好好回忆一下,大家非常难得,都能精进修学,也了解戒的重要,可是戒的基本精神在什么地方呢?在前面就先简单扼要地介绍,尽管主要的内涵没有讲,可是这里面最重要的特点一定要把握得住,尤其我们出家了,应从小乘的厌离心开始,希求出离解脱,乃至于大乘的希求无上菩提,这些根本一定要把握得住,那个时候才谈得到所谓戒定慧。如果对这个把握不住,那我们做的其它事情,都是在枝末上面走远路。前面一再说过了,刚开始我们接触一定接触到枝末,这是没错,但是我们必定要从枝末的地方,摸到根本而走上去。以上是一般正规的路线,最好的人是一开头就能找到根本而直接契入。而现在我们大部分的人摸到了枝末就停在那儿,觉得这个很对,这是错误的。但是你别小看枝末,枝末也是有它非常殊胜的意义,我们不要停在文字上面去看它,但是要由枝末转到根本上,所须经过的时间有如天文数字一般的长,这是我们说过很多次的,在这个地方再重新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