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8集
文章来源: 宗瀅师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01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8集

  这一集中,继续学习外道非因计因下的错误修行方法:更理解为什么导师说:佛法注重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更彰显出佛法是智慧之学。能听闻佛陀正法真是太幸运了。

  杂含977经中,有外道认为修苦行就可灭过去业,不造新业。针对尸婆的提问,佛陀很切实地分析了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和体验的苦受:如拔毛、卧于荆棘之上等精进地折磨自身,会给我们带来苦受,这种苦是自害引起的;他人用刀杖等打害会引起我们的苦受,这是他害引起的;还有冬冷夏热会引起苦受,这叫时节害。这些不同原因引起身体的苦是每个人都能真实知觉的,如果舍离这些世间真实能知的事,而随自己想象妄说,认为现前的苦受全是从前业的堆积,为消旧业故行自害之法,自然非但不能灭苦反造苦因。

  佛陀随即开示了众生生心法忧苦的因缘:贪欲、嗔恚、掉悔、睡眠、疑都会使我们陷入无明的生命状态,不能清净、光明、喜乐而心生忧苦,这不是来自古远造作之业而引生,也不是残害自身所能灭除的。任何脱离身心冥想苦的原因都是不能体验的虚妄境界,远离当下而另觅灭苦之路都是枉然的。佛陀教导我们回归自身,于现法的当下,由生命觉知而当下离炽然才是真正的灭苦之道。

  杂含842经中,对婆罗门于月十五日净身裸形,东方驰走,遇害不避,认为此时命终必生梵天的邪行邪说,伟大的佛陀予以毫不犹豫的破斥,并为众生开示了向于涅槃的平直路——八正道,这才是引领我们向于智慧等觉、正尽苦边的不二圣道。从古以来,人们都是厌苦向乐的,但是只凭单方面、一厢情愿地想得乐的希求,自认为这样虔诚勇敢、光荣赴死就可以于一念顷和光同尘、永享安乐,这种心灵深层中“我要离苦、我要得乐、我要去那里”等意欲,都是“我”见驱使下的行为,必然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冲动。而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不理智的行为,也必然导向生生不息的苦的流转。所以,正如师父强调的:外道的方法错在哪里?佛法的不共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9集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27集
 因明讲记十一
 中国藏传因明之著作
 杂阿含经卷第三(六○)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一二三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一○五)
 法句经 26 尘垢品
 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一国使戒
 佛教“七因明”辩学体系
 杂阿含经卷第四(九九)
 般若智慧第二章(优婆塞卢荣章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少欲知足,不向未来透支[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得银协巴[栏目:藏传佛教人物]
 往生论注讲记(十七)[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不见踪影的总指挥[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Buddhism and Science[栏目:Buddhist Article]
 般舟赞讲记(益西彭措)[栏目:般舟三昧念佛法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古文原译 卷六[栏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白话文 ]
 “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栏目:法清法师·问答集]
 [栏目:水野弘元]
 总序[栏目:十地经论·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