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自利利他 心得自在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09

自利利他 心得自在
  
学佛,就是学得我们的心定,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志玄虚漠,那就是心境清净,发心立志不受摇动,所以,志玄虚漠,要发大心,立大愿,这必定要有定力,所以定力修习所学已得圆满。
我们前面已经开始解释。

与大比丘众
万二千人俱
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
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
心得自在
《法华经》<序品第一>

这几句话应该完全,都在说我们的心境,从小乘法要转入大乘,所以这必定要有志玄虚漠,入定我们的大心,所以必定要定力修习所得圆满,是不是大家发愿,已经得到这样的圆满了吗?当然,我们人人都还是凡夫,凡夫地起步,怕你不肯起步走,不怕路远不会到达,所以大家要下定这个决心。

在佛世时代,随佛修行,无法立即就发大心,立大愿,所以才说佛陀讲法,四十多年的时间,来到灵山会上,才开始要转小为大。

这就是我们要知道,修行就是要这样,不是说今天立愿,明天就到达,应该要有这分耐力,这个时候在佛的时代,经过了四十几年,才「已得圆满」,所以「于诸境界能出入自在」。

真正的圆满,就是在什么样的境界中?进出我们都要很自在,过去,很有可能在佛世时代,人人,在家、出家,出家众戒律森严,大家跟随佛陀修行,所以都是在僧团里面。

但是佛陀能这样殷勤地开示,修行者能够听进去,放在心里,真正烦恼可以去除多少,那就很难说了;不过,佛陀还是这样说,我们既然发大心了,我们的心态应该,不管在甚么境界,进出自如,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心得解脱,这就是用慧力才能够得到自在。

定力修习所学
已得圆满
于诸境界能出入自在
心得解脱
此以慧力得自在也

在佛教中有这样的公案,一位金碧峰老修行者,他的修行入定的功夫很深,一入定,真的一切皆空,就是因为他修行修得好,国王就送他一个紫金钵,这位金碧峰和尚接到这个钵时,很欢喜,本来他所修的行,一切都不重要,把物质看得很淡,所以他什么都不重要。

不过皇帝,国王送他这个紫金钵,他觉得这是他生命之中,最宝贵的东西,所以他每一天都顾着这个金钵。

但是有一天,阎罗王发现到,这个金碧峰修行者,他的寿命应该尽了,就派了小鬼,说,你去找这个金碧峰,赶快把他叫回来,这两个小鬼到了寺庙,要去找金碧峰老和尚,在那个地方,只看到他的人,不过他的灵魂在哪里?找不到,但是交差的时辰已经到了,怎么办?要怎么办?

这两个小鬼就去向土地公请教,土地公就告诉他,这个人修行已经是解脱,他若是入定,你找不到他,已经脱离了欲界,所以你找不到他;要怎么办?我若没有找到,我无法交差。

土地公就跟他说,我告诉你,虽然他对世间一切事情,都很解脱,心都很自在,但是他有一项,他心最爱的就是紫金钵,你若能找到这个钵,你轻轻在这个钵敲三下,这个钵若发出声音,他自然就会回来。

小鬼真的就去找了,到周围找,找到了,这个钵藏在柜子里,他就去找出来,真的按照土地公说的,就在钵上敲,声音三声,和尚听到他的紫金钵的声音,一个念头,什么人去动我的紫金钵?就这样出定,赶快去开那个东西来看。

小鬼开始就抓住他,就说,你的时辰已到,他说,我入定时,你找不到我,现在你用什么方法来找到我?他就照土地公所指示的这样说,就说,你的心里还有「爱」,你还贪恋这个地方,心还有这种微分的欲念,所以你的心还没有得自在,这样我敲了三声钵,你就回来了。

是这样,好,既然我若是寿尽了,可以,但是你给我一点时间,我马上会跟着你去。

好,时辰再给你一点点,他就去将这个紫金钵拿出来,就说,我就是因为你,所以我的心不得自在,几十年的修行,我能已得解脱了,就是为了你,我还有这分烦恼,所以他把这个东西,重重地摔下去,破了,他赶快再回来原位坐下,很快又入定,小鬼真的又找不到他了。

各位,这个故事虽然不知道,是多久多久以前的,但是也能警愓我们,有时修行乃是一大事,但是我们往往都会受到,那一点点的烦恼,那微分烦恼,蒙蔽了我们明亮的智慧,烦恼就是差在那一点点而已,我们那一点点若不去除,真的要心得自在也困难。

我们现在是以《法华经》,为我们的方向,所以在《法华经》里,最主要的就是要授记,要授记声闻成佛的记,在法会中,罗汉、诸比丘就是听声音,这样来了解法,因为声入心,这样能开悟,了解这个道理,所以能真正了解道理的人,就增长智慧。

所以佛陀为常随众,万二千多位的比丘,大阿罗汉,在那个场所开始要宣告,有多少人能够得到授记,未来能作佛,这是这部经的特色。

所以既能够得到授记,必定要「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到这个境界,那就是在赞叹,赞叹他已经心无烦恼。所以就先以「逮得己利」,这个「逮得己利」,是现在开始已经得到,若是过去,这就是拣别无利他行,现在所得到的是己利,自己有这样按照法入心在修行,就是自己利益。

这几天,不是一直对大家这么说吗?这表示拣别说没有利他行,修自己的行,自己用功,自己如何辛苦,愿意精进,愿意用功,认真听法,法听到了,认真如何去除烦恼,这都是在说心理的烦恼。

己利,每一个人若能够,将自己心灵的烦恼去除,这都是对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会常说,师父引入门,修行在弟子,是不是大家的心德有在修了,内心的德行有好好照顾吗?若能听了之后有心得,有心得之后,「德」要入心来,将内心好好修养,内心有修养,就有德了,所以先「得」后「德」。

前面,法接受之后,我们得了这个法,我们是否有修?有修才有德行,这个修德是利自己,将自己的利益,还没有做出去利益他人,前面都说过了,应供,你要接受人家的应供,你也要杀贼、破恶、怖魔,这样才堪得受应供。

堪得受物质的供养,堪得受恭敬的供养,堪得受行为,随你所指导的行为,志为人师,才能够带动人,所以这必定要在这之前,就是要领众之前,要自己的内心要收摄,好好修,修好我们的德,我们才有办法得到,大众的肯定、尊敬,才能统领大众,一切无碍,这都是先利己,才能利人。

逮得己利就是,拣别没有利他,我们过去还没有利他,心得自在,就是拣别未尽法自在,因为还有一点挂碍,一句话说「罗汉畏因」,我既然要修行了,所以我不要再攀缘了,师父不是这样说过吗?我们要因果双亡。不是吗?

但是执着,对众生不去好好关怀,佛陀来人间,就是为了要关怀众生,救度众生,光是在这个道场里面,就是到利己为止,还没有到发愿。

《法华经》再接下去有一段文,佛陀要付法给大家,未来有谁愿意在娑婆世界,来救度众生,教化众生?什么人愿意,虽然也是授记过了,还是没有人敢,为什么?

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难伏,所以没有人敢,这就是发大心、立大愿,还没有自在,还不敢,所以「心得自在」是不是真的很自在了,还没有,这实在是很辛苦,佛陀带领这么多的僧众,该赞叹的也赞叹了,该授记的也授记了,到了法会要结束之前,要付托,还是没有人敢承担,所以这就是拣别,未尽法自在。
真正佛陀所说的教法,法,这些修行者还没有得到真自在,到现在佛陀这样赞叹,说心得自在,这是佛陀的期待,期待这些弟子都能心得自在。

心得自在
拣别未尽法自在
自他兼利方名自在

各位,师父也是这样期待,每一个弟子要发大心,心要宽,要立大愿,在这么多的人我是非中,我们单纯一些,事情过了就没有了,手沾到脏了,洗好就干净了,这个道理,希望人人用在日常生活,一理通万理彻,那么就能面对芸芸众生,很多环境,我们能出入自在了没?这就要看大家的内心境界,否则我们要自利兼利他,那就比较难。

所以,真真正正的自在,就是自利、兼利他人,这样才能叫做真自在,现在才得到而已,「得到」应该要自在,但是是不是真自在,这就要看大家。
所以希望人人,要在自在中下功夫,这必定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尽诸有结 因果尽亡
下一篇:真俗二谛
 法用于大用 行于大用
 启慈用慧 悲智双运
 诚心供养离斗诤
 活在妙法中
 深心之所欲
 心光遍照万八千土
 当生大信力
 福慧庄严皈心真如
 无垢无染无所著
 菩萨游戏胜妙法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茅山和尚[栏目:小和尚的白粥馆·释戒嗔]
 Perseverance[栏目:Buddhism for Children]
 汉文佛教大藏经的整理[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四)~B 二、嗏帝经(201)[栏目:界定法师]
 第一章 总论 (法器的种类)[栏目:佛教的法器]
 阿毗达摩 第一讲 佛教经典的结集及巴利语的起源[栏目:阿毗达摩讲记]
 念佛教义是什么?[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三三)[栏目:杂阿含经]
 庄周梦蝶[栏目:拈花说禅]
 谈尊师重道(田光烈)[栏目:其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