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宗喀巴大师“七因果”次第(邹相)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2

宗喀巴大师“七因果”次第
 
邹相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的上士道菩提心修法中,讲到两种方法:七因果和自他相换。七因果即“知母”、 “念恩”、 “报恩”、“修慧”、“修悲”、“修增上意乐”、 “修菩提心”,这些步骤既是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 是修行大乘菩提心的次第,如《普贤行愿品》中云:“诸佛菩萨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末学现与各位同修一起分享七因果次第的殊胜之处,惟愿诸位“悉发菩提心,庄严佛净土”。
  l、知母:即是将众生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经云: “以轮回无始故,我之生亦无始。生死相续,于轮回中当无不受之身,及未生之地。而未成母等之亲者,亦所必无。此经中言也。此复非但昔曾作母,即于未来亦当为母。如是思已,则于为我之母一事,当求坚固决定。此心若生。则念恩等亦易引发,此若不生,则念恩等心无由生起矣。”即是说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理应尊重他们、关爱他们。按照佛教因果现来讲,在于百世的轮回中,一切众生互为父母、儿女,故我们不能怠慢一切有情众生,应将众生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方能滋养慈悲心,发大菩提心。
  2、念恩:即是忆念母亲对我们的体恤、养育之恩,印光法师在《佛教以孝为本论》一文中写道:“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记载,父母对我们有十种恩情: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愍恩。“羔羊跪乳”、 “乌鸦反哺”,作为孩子,我们若不能忆念父母之深恩,则连禽兽都不如。
  3、报恩:即是“报四重恩”,报国土恩、父母恩、三宝恩、众生恩。经云:“报恩者,如是唯以生死流转而不相识耳。倘将彼受苦而无救护之诸母,弃舍不顾,仅谋自己之解脱者,忍心无愧,岂有更甚于此者哉。 《弟子书》云:‘亲人生死大海中,分明如堕深流内,生死不识而弃彼,但自解脱无此耻。’如是舍有恩者,在下等人犹不应为,与我之理如何相顺,如是思已.当负报恩之担也。”我们不仅仅要知恩、念恩,还要懂得报恩,要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去报答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培育之恩。在报恩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培植自己的福德,长养自己的菩提心,获得无上的法喜。
  4,修慈:即是无缘大慈,予乐之心。 《涅槃经》卷十四曰:“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一切众生都要离苦得乐,而众生对我们又有深恩,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利益他们,慈爱众生,给予其快乐。《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云: “自大悲无生之母,生一切诸如来。以是佛遭怪行之最初,以五停心治诸乱心,立慈悲观对治嗔恚,修行渐进。或以四无量,或以信等十行等,皆不离此慈悲怜悯之念。” “慈从报恩心生。因为看到众生痛苦而于心不忍,因为心存感恩并知道报恩,所以我们发愿要给予众生快乐。
  5、修悲:即是同体大悲,拔苦之心。 《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复次,诸菩萨之大悲无尽也。何以故?为前导故。大德舍利弗,所谓譬诸气息内外动者,是人命根之前导也,如是菩萨之大悲者,是正修大乘之前导也。”由此可以看出,悲心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基本前提。济群法师在《菩提心如何发起》一文中写道: “大悲贯穿于菩萨道修行的始终。从人大乘门到佛果的圆满成就,都没有离开悲心。”勤修慈悲之心,方能获得无上法喜,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得到自性的快乐。
  6、修增上意乐:即是诵经拜佛,祈求佛力加持,长养慈悲心与清净心。七因果中,悲心之后就是增上意乐。古德云: “修增上意乐者,如是修慈悲之后,思念慨叹,我最爱乐悦意之诸有情,如是乐乏苦逼,当如何而令其得乐离苦耶。负荷脱彼度等之担,下至言谈,亦当修心也。此于报恩时,虽亦稍起,然于此所说者,谓有欲令得乐离苦之慈悲,尚嫌不足。于有情念以我为作利乐之意乐,须生慈悲为能引起故也。彼等亦非仅于正座时修,即座后等之一切威仪中,皆为忆念相续而修。此《修次第中编》所说也。”增上意乐就是强烈的意愿,即自利利他、自觉觉人、救度众生的悲心愿力,如果仅有慈悲而没有增上意乐,虽然也能度化众生,但这种利他是随缘的,缺乏担当精神的,不是修行菩萨道之人应具有的勇猛发心。
  7、修菩提心:即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即是说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修菩提心,就是修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就是要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综上来看,“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修增上意乐”,“修菩提心”这七因果是层层递进,最终是为修行大乘菩萨道。我们修行之人如果深信因果之不可思议,并按此七因果次第修行,定能勇猛精进,广结善缘,获得殊胜的功德与福报。
                                  
摘自《菩提心》2012年第3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二一老人的启示(周迅)
下一篇:现代化的迷失
 破除名闻利养(普庵禅师)
 面对“悲欣”总茫然(田青)
 原始经典说涅槃(罗无虚)
 金钱的拖累
 看经与看心(何芳)
 略谈佛经中的譬喻(德诚)
 弘扬禅宗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张兵)
 僧鞋为什么有六个洞?
 佛陀为什么把亲人之爱叫饿鬼爱?(黄胜常)
 菩萨欢喜受戒(林月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与中国政治之微妙(龚建安)[栏目:佛教与政治]
 清净涅槃圆融无碍[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净宗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文集[栏目:净宗祖师言教]
 一个人往生四十九日内,要如何办法事做功德,才能让往生者得到利益?[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禅观入门 八、禅的公案与悟境 禅机新说[栏目:宋智明居士]
 佛教的伦理基础[栏目:佛教与伦理]
 很花哨的石子路[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容忍[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法空恩师讲《广论》108讲[栏目:广论·法空法师]
 大圆满法是慧中生定,慧中生定有什么特点?[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