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要快,更要稳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26

要快,更要稳

  禅宗入手处极高,一旦契入,直接简明,效果显著。正因为起点过高,故对行人根机及师长要求也不同寻常。在历经“一花开五叶”的极度昌盛后,法将凋零,逐渐式微。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高处不胜寒的寂寥。那么,问题何在?

  禅宗标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常被后人作为不学经教的挡箭牌。事实上,若没有正见作为择法眼,在认识觉性的问题上可能会很模糊,甚至将那些被意识包装过、改造过的我法二执当作觉性。心的功能极其强大,你想象觉性是什么,它就会化现相应境界诱惑你,使你进入自我制造的心理状态中,其实那和空性了不相干。唯有依正见和圣言量,才能准确辨别修行中出现的各种境界。

  隋唐时期,禅宗之所以并不特别重视经教、强调闻思,有自身的时代背景。一则,当时教理发达,学人普遍程度较高,对修行来说,知见已然够用,无须再下太大功夫,可将精力更多集中于证法上。二则,当时大德辈出,学人即使在见上弱一点,有善知识在一旁耳提面命,修行也不至于出现太大偏差。

  但对今人而言,若无善知识引导,又缺乏正见,在禅堂坐着修什么?究竟会走向哪里?就我看到及了解的情况,实在不太乐观。因为内心世界太复杂了,说是处处陷阱也不为过。若无明师把手指点,最好选择更稳妥、安全的修行方式,以免蹉跎人身,乃至着魔发狂。

  此外,还应重视基础建设。唐、宋之后,禅宗每况逾下,衍生种种狂禅、野狐禅、文字禅、口头禅,甚至成为文人附庸风雅的玄谈素材。一代圣教沦落至此,令人不忍。多年修学中,我深刻意识到,佛法修行有一些共同的、绕不开的基础。除前面所说的闻思正见而外,还有皈依、发心和戒律。若想绕开这些寻找捷径,只能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尤其禅宗这种高层次的修行,更需奠定扎实基础。否则,心行必定无法相应。所以对今天的很多人来说,见性似乎天边云彩,遥不可及。事实上,见性未必那么神秘,那么艰难。因为见性所见的那个层面,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果方法正确,在现有心行上是可以触及的。当然,这也需要因缘具足,不是随便说一下即可见道,需要相应的基础积累。

  另一方面,禅宗修行有如剑走偏锋。如《坛经》,见地及修行手段皆凌厉迅捷,仰之弥高。但作为菩提道的修行,除见性外还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以此成就大悲,证得佛陀所具备的悲、智二德。

  由此可见,学禅、修禅皆不能离开经教,离开悲智双运的大乘发心,离开佛法的基础建设,很有可能出偏或成空中楼阁。我个人在修学中,也是将教下和宗下结合起来。其实,教本服务于宗,宗也离不开教。当年,达摩祖师东来,以四卷《楞伽》印心。至四祖、五祖之后,将重点转至《金刚经》。除此而外,禅宗更有多达百卷的《禅宗全集》,比教下各宗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禅宗虽标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们仍很重视经教对修学的指导作用,所谓“藉教悟宗”。宗下这一传统,值得今天的学人认真思考,继承光大。

  ——摘自《从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觉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下一篇:从选择到确定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从改变观念到改变心态
 修行上路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获得财富人生,何为智慧?成就幸福人生,怎样安心?
 唯识三十论讲记
 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
 无益苦行与少欲知足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
 学佛也需要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
 云游——处处无家处处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唯识简介 六[栏目:唯识简介]
 摩诃大迦叶尊者[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永明延寿及其著作[栏目:杨曾文教授]
 佛经概说 三、阿含经 题解[栏目:佛经概说·白话文]
 常住三昧—金光照师[栏目:文殊菩萨的故事]
 临终关怀注意事项 (摘录自回归莲花的故乡)[栏目:了凡弘法学会]
 少说社会应酬话 Cut Down on Frivolous Talk[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从调心开始[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
 《正理经》简读之九[栏目:因明学讲记]
 07-005探讨曼陀罗.时轮金刚沙坛城[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