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习气
 
{返回 佛学名相杂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90
习气
 
众生轮回之根本是业缘,若简单用大家易懂的名词则是习气,习气梵语 vāsanā,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先来了解何谓习气,习气者vāsanā英文解释为:一种印象或任何事情,在无意间被熏进于心里去,于记忆中变成一种现在的意识知觉、知识之来源。the impression of anything remaining unconsciously in the mind , the present consciousness of past perceptions。一些知识等都是衍生自此种习气质(knowledge derived from memory),癖譬如说一些思想模式、考虑、渴望、期待、欲望、倾向、喜欢…等等习气,都是尊重自己的此种习气而生的。
 
又习气是由现行气分熏习所成,习气者将善恶熏入真如体,熏善入则成净种子,让真如恢复本来面目,可也说是真如净熏恶习气断除,得恢复本来面目。若熏恶习入真如体,真如体虽不受恶习熏,但会蒙闭真如之性用,此习气即是业种子。习气业种子起业感,即苦乐等一切果报起现行,故因果非存乎偶然,系由善恶之业力所感而来,故称业感。故业感是由善恶之业因,感苦乐之果报。
 
又有云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功能者,是习气义,体即种子。略有三种习气:一名言习气,二我执习气,三有支习气。名言习气者,谓有为法各别亲种。
 
(1)言各别亲种者,善恶无记三性种异故,即三性法各自亲种。
 
(2)我执习气,乃依我执而熏成之习气。亦即由吾人之「我见」熏习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吾人于现实生活中分别你、我及其它种种差别之原因。
 
(3)有支习气,由有支(bhavāvga),即三有(三界)之因(支即因之意)所熏成之善恶业种子。亦即吾人自身所作善恶诸业熏于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后世获得各种不同果报之原因。若就其招感异熟果(果报)之观点而言,有支习气又称为异熟习气。
 
由于人的思想及行为及烦恼经常生起,称为习气,此习气熏入吾人心中成为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凡夫习气深重,所以随业流转,就是证成阿罗汉之圣人还是会有余习,有如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称为正使),尚存习惯气分。如佛典中所记载,如难陀(Nanda,欢喜、嘉乐)之淫习、舍利弗(Śāriputra,鹙鹭子、秋露子)及摩诃迦叶(Mahā-kāśyapa,饮光)之瞋习、卑陵伽婆跋(Pilinda-vatsa,余习、恶口)之慢习、憍梵提(Gavājpati,牛迹、牛呞)之牛业习等,均为习气之例;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唯有佛乃能永断正使及其习气。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
 
唯识宗以习气为「种子」之异名,乃现行熏习之气分,具有产生思想、行为及其它一切有为法之能力,含藏于阿赖耶识(ālaya称无没识、藏识)中。习气可分为三种,称为三种习气、三种熏习─名言习气、我执习气、有支习气等三。
 
(1)名言习气,指依名言(言语之表象)而熏成之种子(即名言种子),系使一切有为法各自产生之直接原因。亦即由名相概念熏于阿赖耶识形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反转过来即成为现实各种事物之原因。若就引生「等流果」(nisyandaphala,依果、习果,与因同种类之果)之观点而言,名言习气又称为等流习气。即从等同之因所流出之果。从善因生善果,从恶因生恶果,从无记因生无记果;例如从前念之不善心生后念之不善心或不善业。盖等流一词,即指等同流类之意;以因与果之性质同类,故称等流。其中又可分依表义名言(以音声表义)与显境名言(缘虑对境之心、心所)而产生之二种习气。
 
等流梵语 nisyanda,等同之义;流,流类之义。等流,即同一流类之义。《俱舍论》云:「无惭、悭、掉举,是贪之等流。」即谓无惭等系由贪所流出,以无惭等皆为具有同于「贪」之法,故称为等流。若就时间之先后而论,对于前者而称后者为等流果;反之,前者即称为同类因或遍行因。又「同类相续」之法称为「等流相续」,相续因不断,无法解脱,当得再轮回,故如何让习气之等流相续断除,是修行的正音。
 
 (2)我执习气,乃依我执而熏成之习气,令有情等起自他差别之种子,亦即由吾人之「我见」熏习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吾人于现实生活中分别你、我及其它种种差别之原因。我执习气,由我执熏习而成。复分为二:?俱生我执,通于六、七二识,除二乘之无学、八地以上之菩萨、如来以外,余皆有此熏习。?分别我执,唯限于第六识,系于异生之资粮位所生起者。
 
我执习气梵语 ātma-grāha-vāsanā。Ātma是我,grāha 是指seizing , holding , catching , receiving,指侵占、补捉、控制、接收、…。Vāsanā如上说是习气。我执习气是随我执(在第六意识及第七末那识中)所熏成之种子。又作我执熏习。此习气虽亦为名言熏习之一种,然由我执之熏成种子,使有情等产生自他之差别,故分别而立之。
   《成唯识论》云:「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成种子。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三)有支习气,由有支(bhavāvga),支,为因之义。bhavāvga 是由bhava+a{ga而成,Bhava是发起、生起、存在,a{ga身体的一部份是称为支。有支习气则是与「业种子」、「异熟习气」等同义。即是指三有(欲、色、无色等三界之生存)之因(支即因之意)所熏成之善恶业种子,能成为招感三界异熟果法之业种。亦即吾人自身所作善恶诸业熏于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后世获得各种不同果报之原因。若就其招感异熟果(果报)之观点而言,「有支习气」又称为「异熟习气」。《成唯识论》云:「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进而谈「异熟习气」与「等流习气」,异熟习气是指能招感三界异熟果之业种子,即前六识之有漏善、恶业熏习第八识而生之业种子。如上言习气为业报种子之异称,以其具有熏习之义,故又称习气。此业种子即是第六识相应的善恶等思心所之种子,乃招感第八异熟识之增上缘,而第八异熟识则是一切有情总报之果体。此种子有二功能:(1)自生现行之功能,(2)资助其它异熟无记之种子令生现行之功能。其中,自生现行之种子,称为「等流习气」;资助其它异熟无记之种子,称为「异熟习气」。盖此乃一体之二用,并非远离等流习气而另有一别体。
 
所谓资助所生之其它无记之果,系指总报之第八识与别报之前六识;而第七识仅为无记,故非异熟因所摄,又具有覆蔽圣道之性质,故亦非异熟果。又总果之第八识,称为异熟或真异熟;别果之前六识,称为异熟生。此异熟与异熟生,合称异熟果。
 
等流习气又作名言习气、名言种子。即瑜伽行派与法相宗所说,由「七转识」之善、恶、无记等三性为同类因,而熏成第八识中之名言种子。等流,谓流类相等或相似;习气,为种子之异称。如上述由前六识所招感异熟果之习气,称为「异熟习气」;由七转识所引生等流果之习气,称为「等流习气」。此习气乃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故谓之种子;此习气与由其所生之果(即现行法)流类相似,例如由善因则生善果,由恶因则生恶果,由无记因则生无记果,故谓之等流。如是依善、恶、无记等各种性质而熏成与之相等流类相似之种子者,即是具有「能熏」作用之七转识,故《成唯识论》谓,等流习气系由七识中之善、恶、无记三性所熏而生之种子。
 
七转识者系指八识中之前七识。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主张八识说,将依止阿赖耶识生灭转变之前五识、意识(六)及末那识(七)称为七转识。又称为七转、转识、转心。前五识又作五转识,缘阿赖耶识所变之色声香味处等五境,行相粗动,转外门,了别现在之境;第六意识(分别识)缘过去、未来等一切境,转内外门,审别境相,通善、恶、无记等之三性,与六位之心所相应;第七末那识缘阿赖耶识(八识─本心、真心)之见分,为有覆无记性,与舍受(平等法)相应,又与无明等四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相应,恒审思量我相,微细任运相续。总之,七转之诸法具「能熏四义」,具有熏成阿赖耶识种子之条件(现行熏种子。)
 
我痴─ātmamoha,是指愚于我相、迷于无我之理者,称为我痴。《唯识三十论颂》云:「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盖一切惑障之生起,皆以愚痴为前导,故知由我痴而有其余三种烦恼之生起,故谓我痴为无明烦恼之首。
 
我见─ātma-drsti,系指执着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大乘起信论》载,此又分人、法二种:(1)人我见,即执着于色、受、想、行、识,以五蕴假合之身心为实我。(2)法我见,即妄计一切法皆有其实在体性。我见恒与第七末那识相应。此末那识系由无始以来虚妄之熏习力,缘于第八阿赖耶识之分,而有实我实法之见执。
 
我爱─ātma-sneha,是指深生爱着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着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成唯识论》云:「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故名我爱。」
 
我慢─ātma-māna,系指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憍慢心。《成唯识论》云:「我慢者,谓踞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慢者梵语 māna,系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唯识宗则以之为五十一心所中的六根本烦恼之一。即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称为慢;亦即轻蔑、自负之意。
 
有了习气当要知业感怎发起,这就是业感缘起─有习气就有业感,经缘起即成业报。故业感缘起为缘起论之一,即谓世间一切现象与有情之生死流转,皆由众生之业因所生起者。有情众生之果报有正报与依报之别,正报中有美丑、智愚等诸种差别,依报中有山川、草木等差别。此等果报之苦厌乐爱,千态万状,一一皆由业力之所感。有情众生以身、语、意,日夜造作,所行善恶诸事虽于剎那间即幻灭,然所造之业必于现世或来世招感相应之结果;即因各类业力之复杂关系,遂形成此世界千差万别之现象。解释此等差别世界之一切现象,即十二缘起,小乘诸部立之为业感缘起说。其后,主张唯识之诸宗更进而立「赖耶缘起」之说,并以阿赖耶识为「业感缘起」之根本。

{返回 佛学名相杂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心
下一篇:外道与外道法
 禅定解脱法
 性觉妙明之说
 中国最古老的佛经目录--《综理众经目录》与《出三藏记集》
 圆觉当离四病─心要真清净当离四病
 瑜伽
 有相无相
 无生果─阿罗汉果
 本地与垂迹
 出世间禅定
 十三根与修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九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妄语戒好守吗?[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黄家树实践人间佛教[栏目:人间佛教]
 第二部 树[栏目:西藏医心术]
 生死的幻觉 第5章 微妙正道的路径[栏目:白玛格桑法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