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075

第十二节课

现在还在讲菩提心的功德,此中分共同功德和特殊功德。在特殊功德中,分别以教证、理证来说明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教证、理证。所谓教证,就是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必须要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佛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就叫做教证。什么叫理证呢?对那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问题,不一定要引用佛经来证实,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叫做理证。

如果不懂这些佛教术语,永远都会停留在不知佛法的一种层面上,所以你们每天学习的时候,希望尽量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佛经论典中有很多这样的名词,如果没有通达,即便你经常听法,恐怕也是坐飞机,无法通达真正的涵义。比如说戒律中有许多没有见过的名词,《因明》、《俱舍论》里也有大量的专用术语,即便是世间上的物理、化学、电子学、代数、几何等,也有各自领域的专用词汇,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需要下点功夫,每遇到一个词,尽量掌握它的词句和意义,不然,讲法时见一个就解释一个,这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会尽量讲解这些术语,学佛多年的人可能不需要这样,但是我想,有些人虽然学过一段时间,但也不一定真正通达了每个词的含义。所以,今天大家要记住:什么是教证、什么是理证。

己二(理证之合理性)分二:一、意乐殊胜 ;二、加行殊胜 。

庚一(意乐殊胜)分二:一、意乐之所缘广大;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

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某人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仅仅想用药物等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等,就证明他具有一颗饶益心,也能获得无量福德。〗某人怀着慈悲心肠,仅用一些药物来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以此善良的饶益之心,所获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无法穷尽的。

以前学院表演释尊传记时,其中有一个世尊四门出游看到老死病的场景,当时的病人是一位居士扮的,他用毛巾把头缠得紧紧的,在地上滚来滚去,好像头确实特别痛,无法忍受,世尊见到众生的老死病等现象,了知了轮回的痛苦本性,从而选择了出家。

我们遇到一些众生头痛,发一个饶益的悲心,马上拿出药来帮助他们,这种发心如果断除了自私自利,并没有想我帮他是为了索取什么,这样就会具有无量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饶益众生的心功德非常大。佛陀获得佛果,一是自己圆满功德,一是能够利益众生,两者的功德哪一个大呢?华智仁波切在教言中说:利益众生的功德大!所以,仅仅以饶益心消除少数众生的头痛,功德也相当大,更何况是要解除所有众生身心上的不安乐、让他们全部获得解脱,这种发心的功德更是无量无边了。

每个众生都有身体的疾病、心情的痛苦,如果我们发一个菩提心:“愿天下众生的身苦、意苦全部消失,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圆满无上佛果”,其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呢?因为仅仅想遣除几个众生的头痛,这种发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现在我们所缘的对境不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是一个头痛脑热,而是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功德决定无量无边,没什么可疑问的。

所以,这一科判是以理证来说明的,不需引用教证。本来以佛陀在佛经中的话为教证,很多人非常有信心,认为:“佛陀是这样讲的,那菩提心的功德肯定相当大。”但也有人会想:“佛陀虽然这么说了,但这到底了不了义啊,会不会是不了义的说法?”本论所说的菩提心功德,并不是不了义的说法,而是非常了义的。什么叫了义呢?不是表面上为了顺应某种根基的众生而宣说,而是完全揭示了真正的实相。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众生有两种根基,有些人一看到是佛陀所宣说的金刚语,马上就能起信心;有些人需要凭自己的智慧分析,最终才会真正认可。比如说菩提心的功德,他们通过思维菩提心的所缘境、发心方式等方面,最后才能肯定其功德确实是无边无际的。当然,以凡夫的肉眼和分别念,有时候就算依靠种种分析,也不一定能完全了知事物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信任佛陀的金刚语,以佛的金刚语来作证明。但有些情况,也可以凭自己的智慧来抉择,此处就是一例。

还有些人认为:我没有现量见到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这不一定是真的。如果没有现量见到就不承认的话,太空中的黑洞、虚空中的电子波、我们身上的细菌,都是肉眼看不到的,难道这些也不要承认了?

因此,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来观察,另一方面,佛陀在经中也是这样宣说的。佛在《妙臂请问经》中对须菩提说:如果缘众生的老苦而生起“愿他们离开这种痛苦”的心,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同样,如果以所有的众生为所缘对境,不仅希望他们远离老苦,而且还有生苦、死苦、病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人间的各种根本苦和支分苦,以及旁生的愚痴之苦、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等,愿众生的所有痛苦全部消除并获得快乐,发了这个心的话,功德决定是刹那刹那增上的,其发心量根本无法衡量。

佛陀继续告诉须菩提:如果有人让所有众生获得一刹那的快乐,这个功德大不大?肯定非常大。但如果一个人发菩提心“愿所有众生不是一刹那、而是生生世世都不离开暂时的人天快乐,最终获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这种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

佛陀还告诉须菩提:如果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这个功德大不大?肯定很大,且每一刹那都会增长的。但如果愿“所有的众生不仅暂时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而且最后都获得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无边的功德”,其功德之大更不言而喻了。

《妙臂请问经》从以上几个方面宣说了菩提心功德之广大。因此,我们平时在修行过程中,也应该发这样的菩提心,由于所缘境特别广大,会使我们的心胸也极为广大,以这种方式来修持愿菩提心,其功德是无法衡量的。

〖对此,有些论师是结合匝哦之女的公案进行讲解的。〗颂词中的“若令思疗愈,有情诸头疾”,有些印度论师是以匝哦之女的公案来解释的。此公案在《大圆满前行》中也有:匝哦之女降生于商主 之家,母亲担心他出海取宝丢失性命,于是骗他而没有明说他的种姓。后来,匝哦之女通过其他途径知道了自己的种姓后,准备离家前往大海。临走之前,母亲哭着不舍得他离开,他很生气地说:“为什么临走前你要说这些不吉利的话?”边说边用脚踢母亲的头。后来在大海中,船只遇到灾难而毁坏,他最后堕入了地狱,感受铁轮在头上旋转的痛苦,脑浆四溢纷飞。这时他想:世上肯定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用脚踢母亲头的不孝子来这里受苦,愿他们的痛苦由我一人来承受,愿他们获得快乐。在发心的当下,铁轮自然腾空,他马上转生于兜率天(有些书中说是三十三天)。

由此公案可以看出,仅是发愿代替一些对母亲不孝顺的众生承受铁轮旋顶的痛苦,就能以此功德立即转生于兜率天(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转生天界需要一定的禅定力,但匝哦之女仅以发心力就转生天界,这说明菩提心的功德力确实不可思议),那么发愿所有的众生全部获得无上佛果,这种菩提心的功德,怎么会不是无量呢?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过一个公案: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经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在拉火马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狱卒气急败坏地用火锤击打他,于是对其生起极大悲心。他告诉狱卒:“放了他吧,我来帮他拉。”狱卒特别生气,边用铁锤打他边说:“众生的业力必须由自己承受,谁能代替?”刹那间,嘉瓦谢达转生到三十三天。这就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初次发愿菩提心的开端。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入菩萨行论》时,也引用过一个公案:以前在印度恒河交界的地方,有母女俩不幸落水,当时她们互生悲愍(母亲愿女儿能脱险,女儿愿母亲能脱险),以此善心的功德力,二人死后立即转生天界。可见,即便是特别短暂、范围极小的一个善心,也能够转生天界,那我们愿天边无际的众生脱离轮回之苦的菩提心,就更不用说了。

除了佛法的公案以外,世间上的一些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现在有些人捐器官、捐骨髓,人们就觉得这一善举特别了不起,新闻媒体争先报道,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如果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的善行最多不过几十年而已,有些的时间更短,如抢险救灾,只是短短几天中发了一个善心,如果这样都值得人们大加赞叹,那我们缘天下所有众生的发心,功德之大应该是不用说的了。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慈善机构,如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在每个国家的反响确实非常不错。不管是哪个地方遇到什么困难,如海啸、水灾、地震、恐怖分子袭击、战乱等,第一个到达现场救援的,往往都是慈济人。无论是台湾大地震、美国“9·11”事件,还是阿富汗战乱、东南亚海啸,赶在所有国际救援队到达之前,慈济人已经最先到了那里。他们不仅给每个受难者物质上的帮助,还从心理上加以贴心的安慰。所以,整个世界都对台湾的慈济功德会交口称赞,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慈济功德会从创立到现在,时间不过三十多年,人数不过八百万或八千万左右(有不同的报道数据),他们的时间和人数都是有限的;再看发心的所缘对境,仅限于人类中遇到灾难的人,而且救完一次后,有没有第二次的打算呢?也不一定。但愿菩提心不是这样的,它的所缘境是无边众生,不仅限于人类,还包括其他的六道有情。当然,慈济功德会也不分宗教、不分民族,凡是世界上有大灾难,他们都是第一个出现,此举确实非常值得赞叹,我们一般人可能根本做不到。但与一个真正发了愿菩提心之人的发心量相比,二者的差距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以观察一下。

再比如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他在慈善方面也作了很大的贡献。虽然他的资产据说已达四千八百亿美元,但其生活仍十分简朴,经常帮助世界上那些最贫困、最痛苦的人。现在比尔·盖茨成了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梦想,他们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这样的人。但世间人认为的了不起的功德,与愿菩提心的功德比起来,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应该好好想想。以前华智仁波切说过:我们一方面见识比较狭窄,另一方面对因果还没有足够的诚信,所以对那些稍有一点福报、稍有一点功德的人就羡慕不已,觉得他们如何如何了不起。但愿菩提心的利乐,与这些比较起来,它的量是什么样的,对此我们应该值得观察。

〖作为观想所缘境的一切众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痛苦。〗此处每一个字都有很甚深的意义。菩提心的所缘众生是无边无际的,消除的痛苦也无边无际的,并不是我今天遇到了灾难,让我稍微好一点就可以,而是将每个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乃至佛果之间的所有痛苦全部根除。

现在的慈善机构、慈善家通常是在人们遭受困难时才提供帮助,但明年会不会这样?再过二十年会不会这样?这是很难说的。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我们都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发心力有很大差别。

有些人可能想:不是这样吧,慈善机构真正做了一些实事,遣除了人们的痛苦,而我们只是在心里这样想,有没有力量遣除痛苦啊?对此,大家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慈善家们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愿菩提心解决的是根本上的痛苦。我们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能够让他们获得解脱,如果获得了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所以,我们给别人打止痛针好,还是彻底断除病根好?这是可以选择的,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是最值得赞叹的。

当然,暂时给众生提供帮助、做一些公益事业也不可缺少,这是佛教的精神,而且社会也需要温暖。如果佛教徒对这些置若罔闻,那是不合理的。我们一定要帮助苦难的众生,比如建立医院、学校,设置慈善机构、扶贫机构等,以社会公益来解决他们的眼前困境。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把这些当作是最究竟的,而应让他们学佛,学大乘佛法,不但解决暂时的痛苦,而且让其永远获得快乐。

所以,我们以后有能力时,可以去建学校,不仅让学生学习一些文化知识,最根本的,是在他们的相续中种下菩提种子。我们还可以办养老院或其他慈善机构,暂时解决众生的吃穿等问题,令他们先对佛法生起信心,然后通过传授佛法,引导其发菩提心,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平时我们放生,这一次救的众生,下一次也许又被渔夫抓住了,即使没有被抓住,它也只不过活几十年而已,所以,放生时千万要记得为它们念经、皈依,播下菩提的种子,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总之,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不能忘,一是解决他们的暂时痛苦,二是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以这两个目的来帮助众生,不管你做什么,肯定都是有利益的。即便你没有能力建一些学校,但只要对自己所接触的众生做这两项工作,暂时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或物质上的困难,最究竟的,让他们皈依佛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妙药,我认为这是极为重要的。当然,有没有必要你们自己可作参考。

回到论中:〖作为观想所缘境的一切众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痛苦、渴求使每一位有情具足无量安乐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当然就更不言而喻了。〗大家学习这部《入菩萨行论》,一定要搞清楚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如果认为大乘精神就是世间上的慈善,这恐怕是不对的,应该对大乘佛法更进一步地深入认识。

辛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世间上任何众生所发之心,都比不上大乘菩提心):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在世间中,谁有这种殊胜的菩提心呢?是对自己恩重如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吗?是具功德的仙人、欲天、梵天吗?都不是。

为什么呢?作为父母,除了个别人对自己的孩子恨之入骨外,一般来讲,他们都对儿女非常慈爱,平时自己吃不好、穿不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照顾自己孩子的成长、学习、帮他找工作、解决婚姻大事、安排他的家庭,照顾孙子……一直惦记的就是这些。很少有父母会想:我要让孩子发一个菩提心,让他获得佛果。这几乎都是没有的。我们也看得出来,很多人的父母特别可怜,他们不但不信仰佛教,而且经常反对,或即使没有反对,也不会想到让孩子发菩提心,在他们眼里,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一定要读大学,读完大学后还要解决婚姻问题,有个人说:“我母亲天天让我找朋友,特别着急,虽然我不能出家,想当一个很好的居士,但这个老糊涂天天都催我,真是特别烦!”的确,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人们都把结婚当作一件终身大事,根本不知道所谓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压力,只有进入家庭时,才知道开始陷入了真正的痛苦中了。

总之,父母最关心的是什么?就是子女的生活、住房、工作问题。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世间有这么多芸芸众生,真正解决儿女生死大事的父母又有多少?从古到今,父母只关心儿女的饮食、穿着、住房、轿车等,除此以外,真正让他们发菩提心的父母恐怕没有。不要说不信佛教的父母,就连信佛教的父母在关心儿女的时候,也经常是问:“你身体怎么样了?要好好吃药啊……”整天关心的就是这些,从来也不问:“你发菩提心了没有?饶益众生了没有?”

世间上父母对儿女是最慈爱的,然后就是亲朋好友、自己的眷属,他们都认为对你很好,但这种感情往往是一种颠倒的执著。真正对你最好的,就是让你发菩提心的人,但这种人非常少,几乎都是没有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对我好、那个人对我好,亲人对我很好、朋友对我很好,但这些人永远都是你发菩提心的障碍,这是现量可以成立的。

有些人想:父母亲人都是糊里糊涂的,他们没有智慧,可能不懂这些,如果有智慧的话,他们会这样说的。但是有智慧的人,从世间来讲,是古代那些具有神通、精通一切世间学问、成就真实语的仙人,他们有没有让众生发菩提心呢?从很多公案中可以看出,也没有。如果仙人没有,还有一些具有五通的天人,他们并不是不知道道理,有没有让天界众生或我们发菩提心呢?也是没有。

如果你认为天人、仙人虽有智慧,但是大悲心不够的话,其实就算具有大悲心,也不一定会让我们发菩提心。比如说梵天,器世间毁灭后逐渐形成时,一禅天形成,当时第一个天人就是大梵天,他看不到梵天以上的世界,只见梵天以下全部是空空的,只有他一个,后来才出现一些天人,逐渐有了欲界的其他众生,于是他就认为:我是第一个来的,后面的众生全部由我的意识产生,都是我的孩子。所以他对众生非常有悲悯心(包括我们在内)。那么,如此具有悲心 的梵天,有没有让我们发菩提心呢?也没有。所以即使有悲心,也不一定能让我们发菩提心。

有些人又想:梵天可能没有学过佛,如果学佛的话,会让我们发菩提心的。其实即便学了佛,也不一定是这样。有些佛友依止了很多的上师,在依止的过程中,某些上师从来都不强调菩提心,最多让你念一点阿弥陀佛、观音心咒,或是做一些善事。表面上看来,做善事积累功德非常好,但真正具相的大乘上师一定要让弟子发菩提心。如果上师都不强调,我们怎么知道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上,发菩提心是至高无上的目标;如果上师都不强调,世间上的父母、老师恐怕更不会让你发菩提心了。每个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当时有哪个老师让你发过菩提心,都是让你好好读书,以后可以发财升官、当总统等等,除此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理想。

当然,社会上也有一些比较感人的老师,比如有一位老师叫王文福,虽然他的文化不高,只是个初中生,但看到彝族某地有个麻风病村,村里的孩子没有条件读书(他们的父母基本都有麻风病),特别可怜,尽管他自己也特别害怕麻风病,但仍愿意到那里去教书。在教书的过程中,有人劝他最好到别的地方打工,这样一个月可以赚七百元左右,在那里给孩子们教书,每月大概只有二十四元,连生存都非常困难。但王老师就是不干。人们非常歧视这些麻风病人的家庭和孩子,谁都不敢去,但王老师一呆就是十八年,培养了四百多名学生。后来,他也成为了很多人学习的榜样。即便是王老师这样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可能也没有让孩子们发过菩提心,最多只是让他们做一些好人好事而已。可见,在这个世间上,强调发菩提心的人相当少,现在如此,以前也是同样。所以,为什么阿底峡尊者、堪隆巴大师对修菩提心如是的重视?这些公案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我在这里就不啰嗦了。

总而言之,世间上的父母、梵天、仙人或其他众生,有没有让你发菩提心的呢?确实没有。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这些人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连在梦中也没有想过要发菩提心,更何况是为利益他人,生起此真实的饶益心了。

当然,个别的佛教徒不包括在这里面,他们可以一边当父母、当老师,一边劝别人发菩提心。但一般而言,大多数人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要说白天,就连梦中也没想过要为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为了其他众生而发菩提心呢?根本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白天从来都没想过,晚上根本不会做这样的梦。如果白天一直都在想乱七八糟的事,晚上做梦时,肯定都是与贪心、嗔心、痴心、傲慢等有关,除此以外,不可能有希求自己获得佛果的梦。在这个世间上,我们对自己是最执著的,如果为了“自己”而想成佛的愿都没有,又怎么会为了“他众”而想获得佛果呢?如果白天都没有想过,晚上又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在梦中出现呢?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众生根本不会对你强调菩提心的,因为他们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又怎会让你去行持菩提心呢?

所以,修行不是口头上说得好听,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做。虽然也有些人强调所谓的菩萨戒、发菩提心,但真正要看的,是你内心中有没有生起菩提心。外面在传菩萨戒时,很多寺院都会做一些非常精致的戒牒,一方面这种形式非常好,但另一方面,我觉得戒牒不是很重要,如果相续中一点利他的成分都没有,就算戒牒再怎么好看、闪闪发光,也是没有用的。有些寺院做的戒牒相当大,但如果菩提心不大,戒牒再大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当然,我并不是反对戒牒,有它作表示也很重要,但最关键的,就是看我们相续有没有利他的心,如果没有的话,要想成为大乘行人,确实相当困难。

上师如意宝在世时曾说过:“我现在讲了很多年的佛法,但我们的相续如果没有调伏,光是口头上说,跟纸上谈兵没什么差别。所以,我首先要给你们讲《百业经》,令每个人对因果生起一定的正见;到了第二年,我再宣讲菩提心的教言,你们一定要在心里生起菩提心。”后来,上师如意宝也为大家传授了《入菩萨行论》,在这个过程当中,许许多多的人都生起了菩提心,非常值得高兴!

昨天讲考时,我问一个道友有没有生起菩提心,他说:“应该有,因为以前已经发了菩提心,后来没有出现什么违品,菩提心应该还存在。”又问另一个道友:“你有没有生起菩提心?”他非常干脆地回答:“生起了!”我听了以后很高兴,大家确实应该对自己有一种信心,如果在学《入菩萨行论》的时候毫无感觉,认为肯定没有生起菩提心,自他都会有一种失望感,如果一个人很爽快地回答“生起了”,我会非常高兴,觉得这很吉祥,然后马上就下课了!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人尚且也没有生起过菩提心,而我们通过上师和佛法的加持,在短短的时间中生起了想利益一切众生的如意宝般的菩提心,那真是非常稀有、难能可贵啊!

在轮回的茫茫大海中,我们遇到了如此深妙的佛法非常不容易,既然遇到了佛法,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那是相当遗憾的,因为佛陀在《华严经》第九卷中说:“一切功德之中,菩提心为最。”既然在一切功德中,菩提心的功德是最大的,那么,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在诸位亲朋友人当中,有谁会具备这样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没有。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这样的心吗?他们也同样不具有。如《经庄严论》中云:“犹如佛子具利心,于此成熟诸有情,如是父母诸亲友,子与至亲不具备。”〗大乘佛子所具有的想利益众生的这一菩提心,父母、亲朋好友、天人、仙人或梵天等众生都不具备。〖这些众生以前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梦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心,又怎么可能为他众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菩提心是如此的珍贵,我非常希望大家这次能够精进修持,否则,菩提心是不可能平白无故就生起来的。〖因此说,其他众生尚且为了一己私利,也从来没有生起过一心一意为众生利益着想的这一珍宝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够生起实在是难能可贵、稀有罕见。〗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由于我们从来没有串习过,所以刚开始修菩提心的时候,如果要缘无边的众生,这是相当困难的。但心毕竟是有为法,如果经常串习的话,久而久之它就会变得堪能,逐渐也就被调整过来了。所以,只要你们坚持不懈地修持,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世俗菩提心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精进。昨天,一位新加坡居士在电话中告诉我:“我现在每天都在修,虽然没有我妈妈那样精进,但我觉得能遇到这样的大乘佛法非常难得。以前的高僧大德们智慧那么高、境界那么深,他们也都如此苦行,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业力如此粗重,为什么不需要精进呢?所以,每天早上六点的时候,虽然我还有一点瞌睡,但不管怎样,这几天我一直都在修。”我听了以后很高兴,可能很多人也有同感吧。

的确是这样,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烦恼比我们少,资粮比我们多,但从传记中看,他们都是如此的精进,我们为什么不需要精进呢?如果能够精进的话,依靠上师和诸佛菩萨们的加持,我们在即生中肯定能获得如意宝般的菩提心。

其实,生起世俗菩提心并不是很困难,只要发了愿后没有失毁誓言,相续中都会有这样的菩提心。所以,华智仁波切在教言中说:“我们千万不要随便毁谤别人,因为你所面临的对境,很有可能是发过菩提心的菩萨。”有些人平时总认为“这个金刚道友坏得很,他如何如何……”,一方面这个人可能是有一些坏的地方,但如果他相续中已经发了菩提心,那就成了菩萨,以菩萨为对境生嗔恨心、毁谤,这种过失是相当大的(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所以,大家不要互相毁谤,而应当尽量观清净心。学习大乘佛教的人,跟其他种性的修行人完全不同,因此,我们看到一个人,如果年龄老一点,就是老菩萨,年龄小一点,就是小菩萨,应该这样来观想!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三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九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最初的信士[栏目:教化]
 第二次玄奘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黄夏年)[栏目:玄奘研究]
 我、人、众生、寿者相[栏目: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
 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前言[栏目:心的诗偈·信心铭讲录]
 「厌离娑婆、欣慕极乐」是往生净土的先决前提[栏目:关其祯居士]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二)第五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阿毗达摩 第四讲 三藏与三学的关系及概念法[栏目:阿毗达摩讲记]
 针对保护野生动物议题的开示[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信仰与信心[栏目:仁焕法师]
 前行讲记 第三十四讲 祈祷-前行备忘录-六垢之内收[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