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门有四番料简,主要是教相判释并显示全书的正旨︰初昆行易行二道和自力他力两种法门而说明净土教法是他力易行,次明劫时大小不同,三对大乘佛教分作圣净二门。引《大集经》、《大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说明有此难易二门的原因。后更征引经教证成劝信求往,以下各门,根据此门所判分别解说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
第三大门中,分四部份来说明。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
第一、分辨难行道及易行道。
第二、明时劫大小不同。
第二、说明时间劫数的长短不同。
第三、明从无始[1]世劫已来,处此三界五道[2]。乘善恶二业,受苦乐两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
第三、说明从无始劫以来,众生在三界五道之中,由于造了善业和恶业,故受到苦、乐的二种报应,不停的轮回和受因果之报而投生。
第四、将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四、引用佛经中修成功的例子来作为证明,劝后代的人应相信而求往生。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
第一、分辨难行道及易行道的差别,分作二部份来说,一、出示难行道及易行道。二、回答问题。
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3]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居退位,险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我身居三界火宅之内,想起来心中实在很恐怖,只有仰仗佛陀能用三车来招引,并赐给我安慰。然而羊车与鹿车的运载,只是权宜的暂时休息,并没有到达目的地,因此被佛陀诃斥为邪见执着。如果一个人执着小乘涅槃为究竟,那就会障碍上求无上菩提。即使后来回小向大,还是多走了迂回的弯路。如果能直接攀上大乘的大车,也是一条直路,不过就怕现在能证到的仍会退步,危险的长路还遥遥无期,而自己又没有什么功德,因此在菩提道上继续前进相当困难。所以龙树菩萨说,求不退位有二条道路,一条是很难行走的道路,一条是容易行走的道路。
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
所讲难行道,是指在五浊恶世,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自己修行到不退位是很难的。大概说来有五种困难,就是:一、因为要接触到许多外道,就很可能乱了修菩萨行的步骤。二、声闻自利的修法,会障碍大慈悲心。三、没有羞耻心的恶人,破坏别人殊胜的功德。四、在人类和诸天中,有许多颠倒善业的果报,破坏人们修梵行。五、只靠自己努力修行,没有他力的扶持。以上这些事情,满眼都是,好像走陆路,靠步行真是大辛苦了,所以说是难行道。
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
所讲易行道,是以信佛的因缘,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就发起菩提心造功立德,修诸善行。因为有佛陀愿力的加持,所以就能往生净土。在往生之后,又有佛力的住持,就能很快地入大乘正定聚。所讲正定聚,就是阿毗跋致的不退果位。这就好比走水路,坐船比起走路来当然是很快乐的,所以叫做易行道。
问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问:既然所证到的菩提都是相同的,那么因地的修行也应该相同才是。又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因以求佛果,叫做难行道,而往生净土求大菩提,就叫做易行道了呢?
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
答:诸大乘经所说的修行方法,全都有自力和他力,自摄同他摄的分别。什么叫做自力呢?譬如有人,害怕生死的苦果而发心出家,他用修行禅定的方法得到了神通,这样就可以去周游四天下了,这就是自力。什么叫做他力呢?好像身体羸弱的人,自身没有力量,连驴背都骑不上去。如果靠转轮王的轮宝,他就能在天空中飞行,也能周游四天下,这是靠转轮王的威力,所以叫做他力。
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众生也是这样的,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修行,愿往生净土,这就是自力。到临终时,阿弥陀佛就拿发光的莲台来迎接,于是就能往生,这就叫做他力。所以《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想要生到我的国土,全都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的。”如果不能这样,那设这个四十八愿不就是徒劳的吗?
语后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告诉诸位后学,既然有他力可以借助,那就不能将自己局限在自我能力之内,否则是出不了三界火宅的。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
第二、说明劫数这个时间量的长短。
如《智度论》云:劫有三种,谓一小、二中、三大。
如《大智度论》所说:劫有三种,就是一、小劫,二、中劫,三、大劫。
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然,满中芥子[4]。有长寿诸天,三年去一,乃至芥子尽,名一小劫。
犹如四十里方圆大的城,城内装满了芥子,有一个长寿天的天人,每三年来拿一粒,直到把芥子拿光,叫做一小劫。
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如前取尽,名一中劫。
有八十里方圆大的城,城内装满了芥子,长寿天的一位天人,每三年来拿一粒芥子,直到把芥子拿光,叫做一中劫。
或百二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取尽一同前说,方名大劫。
有一百二十里方圆大的城,城内装满了芥子,和前面一样,把芥子拿光,才叫做一大劫。
或八十里石,高下亦然。有一长寿诸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铢[5],为拂不已,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其小石、大石,类前中劫可知,不劳具述。
或有方广八十里的石头,一位长寿天的天人,每三年来用天衣把石头拂一下,此天衣的重量只有三铢,直到把石头拂磨易损尽了,才叫做一中劫。至于石头的大小,可比照前面小劫和大劫的样子,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三门中,有五番:
第三门中,分五部份来讲:
第一、明从无始劫来,在此轮回无穷,受身无数者。如《智度论》云:在于人中,或张家死,王家生;王家死,李家生。如是尽阎浮提界[6],或重生,或异家生。或南阎浮提死,西拘耶尼[7]生。如阎浮提,余三天下亦如是。
第一、说明从无始劫以来,众生在此娑婆世界不停的轮回,受过数不尽的色身。故《大智度论》说:在人间投胎时,有时以姓张的身份死亡,然后投胎到姓王的人家。后来又以姓王的身份死亡,而投胎到李家。这样在阎浮提界内,或投胎在同一家,或投胎到别家。有时候在南阎浮提死亡,而生到西拘耶尼。其他三天下的人,投胎转生的情况,和阎浮提人一样。
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余上四天亦如是。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
在四天下死亡的人,投生到四天王天的情况也是这样。有的在四天王天死,而生到忉利天。有的在忉利天死,而生到上面的四层天,亦是同样。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在这一天界死亡之后,生到另一层天界,每一层天的投生也都这样。
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中死生余轻系地狱,轻系地狱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饿鬼道中,饿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如是轮回六道,受苦乐二报,生死无穷。胎生既尔,余三生亦如是。
也有的在色界天死亡生到阿鼻地狱,在阿鼻地狱死了之后生到其余罪比较轻的地狱,在罪比较轻的地狱死了之后生到畜生中,在畜生身死了之后生到饿鬼道中,在饿鬼道死了之后或许会生到人间或天上。众生就这样在六道中轮回,受痛苦和快乐的二种果报,生生死死的轮转不停。胎生的情形是如此,其余的卵生、湿生、化生也是这样。
是故《正法念经》云:菩萨化生告诸天众云:“凡人经此百千生,着乐放逸不修道,不觉往福侵已尽,还堕三途受众苦。”
所以《正法念处经》说,菩萨化生告诉诸天众说:“凡夫在此投胎已经过百千生了,但只耽着快乐而不修行,过去世所积的福报都享完了也不觉得,又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众多之苦。”
是故《涅槃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
所以《涅槃经》说:“这个身体是痛苦的集合体,全身都不清净,不仅被烦恼束缚还会长出毒疮,根本没有什么好处可说,即使是诸天的色身,也同样是这样。”
是故又彼经云:“劝修不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众恶之本。不放逸者,乃是众善之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亦如须弥山王,于诸山中,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中,为最为上。何以故?一切恶法,犹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
所以《涅槃经》又劝说:“众生要修行不能放逸,为什么呢?因为放逸是许多恶业的根本。而不放逸是所有善业的源头。有如日月所射的光,是所有光明中最明亮的。不放逸也是这样,是所有善法中最高的。亦如须弥山王,在诸山之中是最高的。不放逸也是如此,是诸善法中最高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的恶法,都是由于放逸而发生的,故不放逸是一切的善法的根本。”
第二、问曰:虽云无始劫来,六道轮回无际。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几身数,而言流转?
第二问:虽说无始劫来,众生都在六道中轮回,不过不知道一劫之中,到底要受身多少次呢?
答曰:如《涅槃经》说:“取三千大千世界[8]草木,截为四寸筹,以数一劫之中所受身父母头数,犹自不澌。”或云:“一劫之中所饮母乳,多于四大海水。”或云:“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毗富罗山[9]。”如是远劫已来,徒受生死至于今日,犹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伤叹不已!
答:《涅槃经》说:“把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都截成四寸长的筹来数一数,一劫之中做过自己父母的人数比此数还要多。”或说:“一劫之中所饮母亲的奶水,比四大海水还多。”或说:“一劫之中死亡后的身骨,可堆得如毗富罗山那么高。”如此旷劫以来,白白受生生死死直到今天,都还是凡夫之身,又有哪一个曾想过此事而感到伤心不已的呢?
第三、又问曰:既云旷大劫来,受身无数者。为当直尔总说,令人生厌?为当亦有经文来证?
第三问:所说旷劫以来众生受身无数,这是你为了要使大家对世间生起厌恶心而说的呢,还是经典上有明文可证明的呢?
答曰:皆是圣教明文。何者?如《法华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有佛出世,号大通智胜如来。有十六王子,各升法座教化众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其佛灭度已来至极久远,犹不可数知。何者?经云:总取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磨以为墨。佛言:“是人过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佛言:“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今日众生,乃是彼时十六王子座下,曾受教法。是故经云:“以是本因缘,为说《法华经》。”《涅槃经》复云:“一是王子,一是贫人。如是二人,互相往反。”言王子者,今日释迦如来,乃是彼时第十六王子也。言贫人者,今日众生等是。
答:都是在佛经上有明文可以作证的,譬如《法华经》上说:在过去不可说久远的大劫时,有大通智胜如来出现世间。有十六位王子,各自升座说法教化众生。每一位王子,都各自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众生。该佛灭度之后的时间已相当长,久长得没办法用数来数。为什么呢?经上说到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磨成为墨粉,佛说,“如果有人以每一千个佛国土,撒下一点似微尘大的墨粉,如此一直向前经无数佛国土,直到把墨粉全部撒光。”佛陀说:“再把此人所经过的国土,不管是撒上墨粉的,还是没有撒墨粉的国土的土地,全都磨成微尘,以一微尘当作一劫来算,大通智胜如来灭度到今天的时间,还超过这些微尘的数目。而今天在会中听法的众生,都是当时在十六王子座下,听受教法的弟子。”接着经上又说:“由于有这个因缘,所以我要为大家讲《法华经》。”《涅槃经》也说:“一位是王子,一位是贫人,这二个人,互相往来。”所说的王子,就是现在的释迦如来,他是当时的第十六位王子。所说的贫人,就是涅槃会上的众生。
第四、问曰:此等众生既云流转多劫,然三界之中,何趣受身为多?
第四问:这些众生旷劫以来在生死中流转不已,他们在三界之中,投生在那一道较多呢?
答曰:虽言流转,然于三恶道中,受身偏多。如经说云:“于虚空中,量取方圆八肘[10],从地至于色究竟天[11]。于此量内,所有可见众生,即多于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恶道身多。何故如此?但恶法易起,善心难生故也。今时但看现在众生,若得富贵,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复着乐者多。是故经云:“众生等是流转,恒三恶道为常家。人天暂来即去,名为客舍故也。”
答:虽说是在六道中流转,然而多数还是在三恶道中受身。例如经上说:“在虚空之中,取八个手肘见方的面积,从地上一直到色界天的顶点,在此面积之内,所有可以见得到的众生,就比三千大千世界人类及诸天的众生还要多。”由此可知恶道的众生多,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恶法容易生起,而善心则很难生起的缘故。现在看一看众生,若得到富贵的人,他们只知放逸与破戒,而天上的众生,又大多耽着逸乐。所以经上说:“众生在六道中流转,但常以三恶道为家。做人或生天都很短暂,所以叫做客舍。”
依《大庄严论》,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12]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13],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依《大庄严论》,劝告所有的众生,常须收摄心念,偈语中说:“在年轻力壮又没有灾患时,如果懈怠不精进,只想着经营各种事务,而不修行布施持戒和禅定,等到临终将死之时,才懊悔想要修善业。有智者应该好好观察,断除对五欲的想念,能精进修心的人,临终时就不会有悔恨之心。专心收摄心念,不起错乱之念,有智者勤摄心,临终时意识就不会散乱。不专心修习的话,临终时一定会心散意乱。心如果散乱的话,就如同用石磨调伏战马一样,使其在战斗之时能回旋自如。”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第五问:所有众生都具有佛性,多劫以来也应该遇见很多佛了,但为什么一直到今天,仍在生死中轮回,而出离不了这火宅呢?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答:依大乘经上所说,因为众生没有真正得到二种殊胜的法门,来排除生死,所以出不了三界火宅。是哪二种殊胜的法门呢?一种是圣道,另一种是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其中的依圣道法门去修,现在的人是很难证得的,一是由于离佛陀在世已经太远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佛理太深奥而难解。所以《大集月藏经》中说:“在末法时期,虽然仍有亿亿的众生修行,但却没有一人能证得道果。”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现在正处于末法时期,在五浊恶世之中,只有净土这一法门还可以通行。所以《无量寿经》说:“如果有众生,即使一生都在造恶业,只要在临命终时,能十念相续,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不能生我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14],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又所有众生,都不能自己量力。修大乘的人,连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的道理,都没有放在心上。说到修小乘的人,连见谛道证初果、二果,乃至于三果的断五下分结,罗汉的除五上分结,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都没有一个人有份。纵然有得生人间或生天的果报,也必须修五戒和十善才能获得,然而能持五戒和十善的人也很稀少。如说到起恶念而造罪的行为,则犹如暴风骤雨似的。所以诸佛以大慈悲心,劝众生归向净土。即使这一生造了许多的恶业,只要他能一心一意的改悔、精进念佛,所有的障碍自然就能消除,还一定能够往生。为什么不去想一想,却无心求往生呢?
○自下第四,引圣教证成,劝信求生者。
下面是第四、引用佛经来证明已成功的往生者,以劝众人相信而求生净土。
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财首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世,亦名释迦牟尼佛。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曰金幢,骄慢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极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时彼王子,从善友语,入塔观像,见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佛真身!’比丘告言:‘王子今见佛像,不能礼者,当称南无佛。’还宫系念,念塔中像。即于后夜,梦见佛像,心大欢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随寿命终,由前入塔,称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亿那由他佛,于诸佛所,常勤精进,恒得甚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力故,诸佛现前,皆与授记。从是以来,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首楞严三昧。尔时王子者,今我财首是也。”
依《观佛三昧经》所说:当时在法会中有财首菩萨,他告诉佛陀说:“世尊,我想到在过去无量劫的时候,有一尊佛出世,同您一样也称为释迦牟尼佛。这尊佛灭度之后,有一位王子叫做金幢,非常的傲慢,还充满了邪知邪见,不相信正法。他有一位做比丘的朋友,叫做定自在。比丘告诉王子说:‘世间有佛像,样子非常可爱,你可以到塔寺中去,看一下佛的形像。’王子听了这位善友的话,就进入塔寺去看佛像。他见到佛像相好庄严,就对比丘说:‘佛像都已这样庄严端正了,更何况是真的佛身呢?’比丘就告诉他说:‘王子,你现在见到了佛像,如果还不能顶礼,那你至少要称一声南无佛。’王子回到王宫之后,心里就一直在想念塔寺中的佛像,于是就在下半夜,梦见了佛像。这时王子心里很欢喜,就舍离了邪知见,而归依三宝。后来王子命终,由于以前有进入塔寺称南无佛的功德,而能遇到九百亿那由他的佛。他在诸佛之处,常常精勤努力,终于获得恒常甚深的念佛三昧。由于念佛三昧力故,于是诸佛现在眼前,一一为他授记。自此之后,经过百万阿僧祇劫,都没有堕落恶道。一直到今天,获得了首楞严三昧。当时的王子,就是我财首。”
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
当时的法会当中,即有无量无数的十方诸大菩萨,各自说出他们的得道因缘,原来全都从念佛法门而得道的。
佛告阿难:“此观佛三昧,是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暗者灯,烦恼贼中大勇猛将,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
佛陀就告诉阿难说:“观佛三昧是所有众生,犯罪者的药,是破戒者的守护神,是迷路者的向导,是盲人的眼睛,是愚痴人的智慧,是黑暗中的灯光,是破烦恼贼的大勇猛将军,是诸佛世尊的游戏,是首楞严等诸大三昧的入门。”
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要好好护持此经,小心对待不要忘记了。过去、未来及现在的三世诸佛,也都同样说此念佛三昧。我和十方的诸佛,及贤劫的千佛,从最初发菩提心开始,都是因为念佛三昧的力量,而证得一切种智。”
又如《目连所问经》,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又有《目连所问经》,佛陀告诉目连说: “譬如在万条河流中,人们依附着草木浮在水面上,虽然前后左右的人都顾不了,最后大家都可流到大海中。世间也是如此,虽然有人富豪尊贵,日子过得快乐而自在,但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只因为不相信佛经所说,所以他后世做人时,就更艰辛困苦,还不能生到有佛说法的国土。所以我说,无量寿佛的国土,容易往生,容易取证,而人们却不想修行往生,反而去侍候九十五种邪魔外道。我说这种人,是没有眼睛,没有耳朵的人。”
经教既尔,何不舍难,依易行道矣!
经典上都这么讲了,为什么不舍弃难行道,而依易行道修行呢?
《安乐集》卷上终
[1] 无始,所有众生都以因缘而不断轮回,每一生命都由前世因果而来,每一事物均以因缘和合而成,既无开始的一端,故而称之为“无始”。
[2] 五道,包括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如说六道,则加上阿修罗。因为阿修罗道摄于天、人、畜生、饿鬼诸趣之中,故有时不另立而说五道。
[3] 三车,羊车、鹿车、牛车。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小的羊车不能载物;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只能载少许的货物;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
[4] 芥子,原系芥菜之种子,体积微小,故于经典中屡用以比喻极小之物,亦以芥子比喻劫期之悠长,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智度论》卷五等均载有此类譬喻。
[5] 铢,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旧制一两是31.25克,故一铢是1.3克。
[6] 阎浮提,汉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有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在娑婆世界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赡部洲。
[7] 西拘耶尼,即娑婆世界四大部洲之西瞿陀尼的异名。在须弥山西方之大洲也。
[8] 三千大千世界,或称三千世界,或称大千世界。泛指一佛所教化的区域。
[9] 毘富罗山,古印度摩竭陀国境内的一座大山,为当时著名的山,故佛经中常用以为喻。
[10] 肘,古印度度量长度的单位,据《俱舍论》说,以二十四指节为一肘。《四分律羯磨疏》言一肘为一尺八寸,另有多种说法。
[11] 色究竟天,界诸天之一,位於色界的最上一层。
[12] 五欲,指人的心念对於外界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的欢喜爱乐,或厌恶痛恨之情感。五欲为引起人的烦恼,妨害修行的因素,故而当断除。
[13] 磑(音wèi),古时碾米用的石磨。
[14] 五下、五上指的是十种心结,“断”、“除”都是戒掉的意思。就是戒掉五下、五上心结。五下心結是:一、欲界貪,二、嗔恚结(厌恶结),三、身見結,四、戒禁取結,五、疑結。五上心结是:一、色界貪,二、無色界貪,三、掉舉,四、我慢,五、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