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返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72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2009/7/23  台湾  档名:12-47-6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一面,我们从第三行念起:

  【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次我们学习,特别选学一段「逆顺十心」,大概也学得快圆满,只剩下末后这一条,第十条「观罪性空」,这条义理比较深。我们学习经教也有相当长的时间,事实上我们做不到,在道理上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一些,对修行来说,还是有必要的。这文里面给我们讲,「谓修行之人,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诸恶」。修行人,在此地专指学佛的人。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也就是思想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的造作,这属于身的行为。行为再多,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身口意,佛家叫三业,就是三种造业的工具,佛家的术语叫器具,现在叫工具,造业总不外乎这三种。这三种造作产生错误,也就是我们想错了,我们念错了(观念错误),我们说错、做错了,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这叫修行。

  错误的行为统统修正过来,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他真的很用心在修正,但是还没有做到圆满,没有做到圆满,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他作菩萨。菩萨修行没有圆满,修行圆满我们就称他作佛,所以佛、菩萨、凡夫是一回事情,没有高下之分,这个理事我们都要明了。佛法是真平等,佛法里面决定没有迷信。佛是人修成的,每个人都能修成佛,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说对不对?佛说得没错,只要我们把行为修正过来,完全不犯错误。我们今天之所以变成凡夫,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不能成佛,也不能成菩萨,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身语意三业的造作,造作里面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那就叫错误;身语意的造作,这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

  为什么我们会做错误,会带着妄想分别执着?这里说得很好,从无始来。这个无始是讲时间,我们不是今天才迷的,也不是这一生才迷的,我们在六道里面,不知道来回多少次了。外国人有从深度催眠当中回忆到过去生,有人回忆到八十多次,一次是一世,八十多世。八十多世大概有多少年?应该有三、四千年,他已经轮回八十多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止,不止八十多次,所以说无始来,无始劫以来。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产生?是由于不知诸法本性空寂。诸法是一切法,小是我们的身心,展开是我们的宇宙,佛法讲遍法界虚空界。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华藏世界,这是大世界,太大了。像这样的华藏世界,在太虚空里面不知道有多少,真的古圣先贤所谓「其大无外」,没有边际,「其小无内」,这句话都是讲的法性、本性。

  很难得,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为我们透出重要的信息。他说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没有生灭)、本自具足,这话难懂,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法它欠缺,它是真正的大圆满。众生天天打妄想,想什么它就变什么,所以法界虚空界里面的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想什么就变现什么,不可思议。这个事情说起来很玄、很难懂,想什么变什么,没有不能的。于是我们感到迷惑,真的吗?我们学习到此地,免不了怀疑。可是想到,这突然之间想到,小时候我们玩玩具,玩具里面有万花筒,万花筒好像就有这个现象。万花筒的构造很简单,我们这个地方有同学放了一个摆在我这里,这万花筒。三片玻璃,三角形的,把它放在一起,放几张碎纸片,不同颜色的碎纸片,你去转动,它里面就有很多图案。你转一万次、转十万次,图案的变化没有两个相同的,这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道理就很接近。我们在万花筒上看到本自具足,你不动,它没有,你一转动,它就起变化。

  又告诉我们自性「本无动摇」,也就是说真心是静的,真心是不动的。我们会动,会动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动,自性本定。定下来,这是真心现前,浮动,妄念在浮动,那不是真心,那是妄心。可是妄心在动,会影响外面的境界,境界跟着动;妄念在动,就好像我们转动万花筒,万花筒里面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在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的心在动,它也在动,外面境界动,境随心转。

  惠能大师又告诉我们,「能生万法」。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的,自性里头本自具足。不动的时候没有,一片寂光、一片光明,佛家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在科学里面叫能量,它有无尽的能量,一动,念头才一动,宇宙就出现,生命就出现,我就出现。不动的时候没有,动的时候全出现,微微一动,宇宙就出现。虽出现,不是真的,本性空寂能生现相,但是现相还是空寂的,你可不能把它当真。它真的是幻相,《金刚经》上佛给我们举的比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里有没有现相?有,醒过来还记得很清楚,你再仔细想想,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醒来就没有了。正在作梦的时候有没有?正在作梦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有,哪里是真的!我们现在就是在梦中,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悟,觉悟了就知道什么?本性空寂。万法,相有性空,事有理空,不是真的,是幻相。于是知道的人,在现象里面他不起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人就叫佛、就叫菩萨,他不是普通菩萨,法身菩萨。你以为是有,那你就落在十法界里面,你以为有。你以为真有,你想控制它,那就变成六道轮回。你想占有它,那就变成三恶道,愈迷愈深,就这么个道理。

  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对我们最大的恩德是什么?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破,让我们了知诸法本性空寂,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像佛菩萨一样的自在。什么事情随缘,决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我们就过菩萨的日子。如果再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的话,那你就成佛了,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字的题目所说的「妄尽还源」。还源什么?回归本性,回归本性就是究竟圆满佛,你就成佛,回归本性。如果还是执着、还是分别,那就是底下讲的广造诸恶,这真的不是假的。你看看广造,你想这个广字,从什么地方看?从起心动念。你看你一天到晚那个念头,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念念不一样,一个念头是造一个业,你这一天起多少念头?自己不知道。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弹指有多少念头?有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这不广吗?言语、动作统统是罪业,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阎浮提指我们地球,地球上这些居民,「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这句总说,下面给我们举例子,「今则了知贪瞋痴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这是一段。不学佛不知道,我们在经教里面才明白,佛菩萨告诉我们,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在佛法里叫根本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烦恼的根。佛在一切经上常讲,叫三毒,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都是从它生的。这个东西几时有的?怎么会有的?无始劫来众生一念不觉迷了,迷了的时候就把自性变成阿赖耶。阿赖耶是什么?阿赖耶是古印度梵语,它的意思就是带着迷惑的自性。自性迷了之后,立刻就产生现相,这个现相是什么?这个现相是阿赖耶三细相里面第二个。第一个是业相,业相就是动,一念不觉那是业相,把阿赖耶变成转相,我们一般也叫见分,就是末那,阿赖耶三细相里面第二个。这里面佛就给我们讲,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头一个是我见;第二个是我爱,诸位要晓得,我爱是贪,贪爱;第三个是我慢,傲慢,我慢是瞋;第四个是我痴,我痴就是贪瞋痴这个痴,你看看贪瞋痴跟我同时出现的,出现在阿赖耶三细相的第二相。一有这个相,马上境界相就现前,相分现前,就是物质的现象,所以境界相就现前,相分,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你看从迷惑变成精神的现象,贪瞋痴慢是精神现象,立刻又带动物质的现象,宇宙生起来,宇宙变出来了,诸位要晓得,一念之间。一念记住,现在我们用秒算,一秒钟里头是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念头,这不能不知道。我们要常作如是观,你才能够还得了源,你才能真正把这个精神现象、物质现象放下。不但不再分别、不再执着,连起心动念也放下,那你就真的是妄尽还源,这很重要。

  一切恶行,无量无边的恶行,都是从贪瞋痴慢变现出来,那是根。所以佛对治这个毛病,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戒是用来对贪的,定是用来对瞋的,慧是用来对痴的。转变,转贪瞋痴为戒定慧,你真正入佛门,你真正跟十方如来走的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条路,叫成佛之道。所以常常要提醒,这个贪瞋痴念头起来了,不好,不能让它起来。慢是从瞋恚起来的,怀疑是从愚痴生起来的,只要这种念头一生起来,我们怎么办?古大德教导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说老实话,它自然会起来,为什么?我们是凡夫,如果不起这个念头,那你就是佛再来的,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不能让第二个念头相续,你要觉悟得快。怎么觉悟?放下就觉悟。这放下不容易,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讲放下,佛知道,我们也清楚,我是知道应该放下,它偏偏放不下。所以阿弥陀佛慈悲,为我们开了一个特别法门,就是教我们一个最好转变的方法。你不是放不下吗?把念头转一转,转成什么?转成阿弥陀佛就对了。第一个念头是妄念,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这对了。不起念则已,起念统统是阿弥陀佛,这叫带业往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到极乐世界再办,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只选定这个目标:到极乐世界。什么问题都到极乐世界以后再解决,现在什么问题摆在面前都不谈,只一句佛号,那你就对了,你完全对了。阿弥陀佛这一招不得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赞叹。我们念小本《弥陀经》里面,六方佛赞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里面都讲十方佛赞叹,就赞叹他这一招,这一招太高明,这一招普度一切众生,上中下三根的根性统统都有缘了,这真了不起。不懂这个道理也能往生,我们非常幸运,这个事实真相不是我们亲证,我们听说了,佛菩萨在大乘教里常讲,我们听懂了。

  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人我之见就是我见,末那四大烦恼第一个是我见。为什么会有我见?我见因为颠倒,颠倒起于妄念,妄念就是无明业相。颠倒就是转变、转相,转相里面有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是精神现象,我起来了、出现了。明白之后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就能还源,放下就还源了。「今既了达我心本空,罪性无依」。现在我们听佛讲经说法,明白了,通达了,我这个心是假的。我心是什么?我心就是我们天天打妄想的心,这个心不是真心,妄心。我心实在讲就是我见,就是以为有我,跟你说真的话,没有我,我是假的。真正明白之后,可以说有我,我是真的,有真我;迷了的时候是假我,没有真我。真我是自己做得了主宰,那是什么?就是自性。明心见性,性是真我,那不是假我。我心本空,这个假我本来空,假我所造的这些罪业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所有无量无边的罪业也是假的,梦中之事,醒过来之后什么都没有,醒是觉悟了。你要是没觉悟?没觉悟你没有出六道轮回,那个罪业会受报,因果不空。妄尽还源,因果也不可得,全都没有。没有见性,那你就有因果,见性之后才归零。虽然归零,诸佛菩萨非常慈悲,示现在十法界不离因果,为什么?十法界里面的人没觉悟,没觉悟当然要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转凡成圣,这里头统统讲因果,所以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道理就在此地。

  知道罪性无依,你就能转,「以此翻破无明昏闇之心」,这一句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说得容易,真正做很难。从这段文字里面,我们真正要把它的重点抓住,理上明白,在事上决定要放下。放下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果,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你能随缘,什么都好。若不再分别,那你就是菩萨,你证得正等正觉。果然能够达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你是无上正等正觉,究竟圆满的佛果你证得了。明了这些事情,我们深深体会到应该放下,应当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这些东西。这篇文字我们就学到此地。随顺烦恼的决定不能做,随顺烦恼的你要是去做,造轮回业。我们想出离轮回,天天造轮回业,那怎么能出离?当然不能出离。

  逆流十心,我们一定要学,而且经文里面摆出这个次序,我们要重视。我们怎么能回头?还得按部就班,首先要深信因果,从深信因果,你才能生起惭愧心。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一切众生,生惭愧心。我们修行不够好,我们修行没有认真干,然后生起大的恐怖,为什么?不真正干,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必堕三途。现在虽然是有福报,福报享尽了,罪业就现前。如果我们不读经,不知道天天在造业,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扎三个根,儒家的《弟子规》我们没有落实、没做到就是造业。别小看,人身得不到,人身得不到不就是三途吗?《太上感应篇》里面讲的善,我们做了几条?《感应篇》里面讲的恶,我们哪一条没做?再看看《十善业道经》、《十不善业道经》,佛家的标准。善我们有没有做?不善就是恶,十恶。真正明白、体会到了,不要问别人,自己想想,我来生到哪里去,你全明白了。你怕不怕?不害怕,不害怕就是麻木了,古人所讲麻木不仁,你只要还有一点点良心,你决定害怕。

  害怕怎么办?要忏罪、要忏悔。再严重的罪业,真正一忏悔就消除了。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怎么忏法?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就教我。老师清楚,每个人业障都很重,业障要是不重,他就不到这个世间来。怎么会到这里来?这个地方好比监狱一样,你到监狱里面来一定是犯罪的,不犯罪怎么可能到监狱来。六道就是个监狱,你到六道来,哪有没有罪业!只有轻重差别,天上人间罪业轻一点,地狱饿鬼罪重一点,就如此而已。我们自己要承认,不承认你就不能忏悔,所以一定要承认。忏悔之后,后不再造,这叫真忏悔;忏悔之后还再干,那没忏悔,果报免不了。所以一定要认真,要下定决心后不再造。以前章嘉大师告诉我,忏悔不在于形式,在于实质,实质是什么?就是后不再造。儒家讲的不贰过,犯过只有一次,下次不会犯同样的过失,这就是佛家真正忏悔的意思。

  我们懂得之后要真干,真正忏悔,不贰过就是断一切不善的相续心。善念、善行要相续,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决定不能让它相续。我们修净土的人,念念相续就是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要想就得想《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世尊为我们介绍的,阿弥陀佛的大德、大慈、大悲、大行。我们想这个好,想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我们应当要效法、要学习,这个相续就好。有这种纯净纯善的相续心,就应当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完全觉悟,觉悟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这真正觉悟。觉悟之后会跟佛菩萨一样,会把我们这个身,我们现在在这世间,我们变了一个人,彻底转变,以前是自私自利,现在把这个身心奉献给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把佛陀教导我们的,我们认真去做到,点点滴滴做到,为什么?给这些众生做样子,让他们看,做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们勤学,天天在学习,为什么学习?做榜样。我们学佛、学菩萨,学地藏菩萨、学观音菩萨、学文殊菩萨、学普贤菩萨、学弥勒菩萨,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为世间人做好样子,个人是人的好样子,家庭是全世界家庭的好样子。如果你做生意买卖,你的公司行号是全世界公司行号的好样子,都是菩萨、都是佛,哪个行业都是佛菩萨,男女老少全是佛菩萨。上小学是小学生的菩萨,上中学是中学生的菩萨,做样子给别人看,自己做出来那就是度化众生,度化众生就必须做出这个样子。所以《弟子规》要做到,每一条都要做到,要做得很彻底,为什么?菩萨的样子。《感应篇》要做到,《十善业》要做到。菩萨是什么样子?佛是什么样子?做到了就是。天天学佛,那个样子不像佛,天天念菩萨,样子不像菩萨,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真的,一定要把样子做出来。

  修行修什么?断恶修善。善恶的标准,我们现前就依照儒释道的三个根,出家人加一个《沙弥律仪》,认真把它做到。这三个根分量不多,每天要把它当作戒本来读,古时候受了戒之后,半月诵戒,怕忘掉,半个月复习一次。现在不行,现在半个月时间太长,烦恼习气太重,外面环境全是染缘,全都是不善的缘。所以这三样东西,每天早晚课都要念,把它列入朝暮课诵里面。早晨念提醒自己,晚上念反省我有没有做到,你才真正能做到忏悔,真正能做到断恶修善。活在这个世间要有使命感,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为什么来的?为守护正法,为弘法利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对了,完全对了。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的功德就圆满。这是很具体的说出佛门佛弟子修行,『威仪住持有则德』。

  这里面有两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到,我们真正要发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这两句话重要。这个「住持」不是寺庙住持,这是广义的,住是我们住在这个世间,我们活一天就住一天,持是保持,持什么?持戒。换句话说,我活一天,我就要把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我就要认真做一天,这叫持,保持不失掉。「楷模」是榜样、是模范,我做给别人看。跟大众相处,决定是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你是道地道地真的释迦佛的学生,释迦佛的弟子,你不是假的。所以下面,对自己来讲,『三界』就是六道轮回,出三界的梯蹬,像楼梯一样;『越苦海之迅航』,像船只一样,对自己来讲,你能够超三界,你能够出轮回。对一切众生来讲,我们现在地球这个环境来讲,『拯物』,「物」就是众生,拯救。现在这个世间苦难太多,我们如何来帮助社会化解灾难,这拯物。灾难从哪里来的?灾难是众生迷惑颠倒来的,不了解事实真相。『导迷』就是弘法,今天弘法要做出样子来,然后讲清楚、讲明白,让大家觉悟。『莫斯为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今天把它落实在四个根上,这四个根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这四样东西做好,「威仪住持有则」,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功德圆满。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是讲到我们现实社会。

  【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

  这是佛教衰了,在现在这个社会。『金容』是指佛像,在此地代表佛教,光彩没有了,面孔灰土土的,为什么?大家对佛教产生误会,批评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迷信,在现在的社会,普遍都是这个样子,谁的过失?佛门弟子的过失。为什么?我们把『正教』疏忽了。我们今天学佛是为什么?为求升官发财,为求佛菩萨保平安,这是迷信,这个错了,把佛菩萨当神明来看待。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不能说不是宗教,变成宗教。佛教在世间原本是教人的,现在不是教人,是教鬼的。确实我们了解事实真相,鬼神在不在学佛?在学佛;鬼神在不在听经?在听经,比我们人用功,比我们人得利益多。现在这个时代鬼神好教,人不好教。我们三时系念佛事,每一堂确实都有鬼神往生,生天的更多。接受佛法的熏修,累积功德的,那不胜枚举。他们根性钝的,利的早就成就了,根性钝的也在认真努力积功累德,求生善处。不像人,人间现在不相信古圣先贤的话,排斥宗教,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罪业。我们看底下这几句话,贤首大师是唐朝初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四百多年,将近一千五百年,已经就看得这么清楚。

  【传授浇讹师于己见。】

  为什么?威仪有则疏忽了,换句话说,不能为社会大众做好榜样,所以社会大众对佛法失去信心。

  【致使教无纲纪。滥挹淳流。得失齐举。妄参真净。】

  这十六个字把现在佛教里面的状况说尽了。佛法衰,社会乱,众生苦,连带关系。佛法是教育,人是教得好的,人也会教坏,看你怎么教法。圣贤教诲是把人教好,圣贤东西不要了,用现在一般人的思想来教,把人全教坏了。『纲』是纲领,『纪』是秩序。纲领失掉了,佛法的总纲领三学六度,世间法的总纲领,在中国《大学》里面所讲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没有了。『滥挹』是随便阻挠破坏,『淳流』是善良的人,好事、善良的风俗习惯,随便破坏,随便的去障碍、去阻挠。『得失齐举』,让一般人没有能力辨别得失,没有能力体会到『真净』,这个问题严重了。

  总的来说,现在的社会,宗教普遍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大家疏忽了经教,疏忽了教育,只着重在形式上,仪规形式着重在这些地方。被社会知识分子批评是迷信,我们细细想想是不是迷信?真是迷信。可是你从经典上下手,它不是迷信。不但佛教经典,我接触许多宗教经典,我可以说,一切宗教经典里面所说的,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伦理、道德、因果,现在学术界里面所讲的哲学、科学。经典所说不外乎这五个科目,这哪里是迷信!经典只念不讲解、不学习,变成迷信,变成一般人祈福消灾的一种工具。我有灾,我要念多少部经,灾就消掉了。能不能消掉?不能。为什么?有口无心,它不能相应。念,念熟了之后,你心里的境界转过来,灾就消掉;你转不过来,消不掉。譬如《十善业道经》念了之后,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了善恶标准,把自己的恶转变成善,灾就消掉。你得会转变,真正把经教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经教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真学佛,真管用。

  现在最难的是如何能叫社会大众,对佛法、对宗教能生起信心,这真正是大难之难。在这个时代很不容易,现在这个时代科学挂帅,开口闭口符不符合科学,科学最重视的一个是证据,拿证据来。证据就是典型、就是榜样,所以我们在今天,自行化他,一定要真干,做出样子来,大家相信,光讲不行,要做。早年孔子跟释迦牟尼佛,都属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圣人。现在人的思想样样创新,轻视古圣先贤的教诲,认为他们落伍,他们不适合时代。其实这两句话意思非常之深,这两句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两句话的义理深广无尽。我们也是学习了多少年,几十年,才真正体会到这两句话的含义。照现在社会上一般的思惟逻辑,确实佛门无论在家出家,就像贤首国师讲的这个样子。

  【故令初学触事成非。】

  这里说的是唐朝初年,已经就有这个弊端,现在一千五百年,积非成是,所以难。为什么『触事成非』?总的来说,没有能认真依教奉行,在解释经典,指导修行,用自己的意思,错了。自己没开悟,开悟没有问题,开悟之后,你的意思跟诸佛如来的意思一定是贯通的,是从自性里流出来的,没问题。没开悟不行,没开悟是什么?是你意识心里面生的东西,是你的阿赖耶、末那、意识,这里面错误可就多了。为什么?你没有离开烦恼,你还是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干涉你的见解,干涉你的言行,所以教初学触事成非。

  【不依经律。混乱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

  这真可悲!世尊在《佛藏经》上说,「佛子(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话说得很重。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无论出家在家,学佛要依次第,像念书一样,先念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不能够躐等,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他老人家当年在世,三十岁开悟,第一部经是在定中讲的,所以现在有些人不承认,这部经就是《华严经》。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说三七二十一天,我们凡人见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定,真的入定,你看半个月、二十天,坐在那里没起来,不知道他在讲《华严经》,在定中讲。听众是哪些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华严会上佛菩萨。讲完了,出定了,这部经被大龙菩萨收去,收藏在他的图书馆里面。六百年之后,龙树菩萨有缘被大龙菩萨邀请到龙宫,看到这部书感到非常惊讶。可是佛出定之后,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讲什么?讲阿含。阿含讲了十二年,这是佛教的小学。你看释迦牟尼佛讲经,这个用意很深,从小乘讲起,十二年;十二年之后讲方等,八年,方等好比中学;方等讲完,讲般若二十二年,这是大乘;般若讲完之后,讲法华八年,四十九年,像办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法华是研究所,法华跟华严一样,回归到华严。

  那我们的修学就明白了,从哪里学起?从小乘学起。《弟子规》、《感应篇》是人天法,比小乘还要小,比小学还要小,幼儿园的,这要懂得。我们今天为什么戒律学不好?非常遗憾,出家人沙弥律仪做不到,在家学佛十善业做不到。佛法为什么会衰?这就是佛法衰的现象,我们没有做好、没有学好,所以我们对不起佛菩萨。没有学好的原因,没人教我们,这真的,我们想学,没有好老师。真正有很多善心年轻发心的人,找不到修学环境,这很痛苦。过去李老师跟我讲过好几次,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讲定,修学要定在一处,你的心是静的,他才能开智慧。不能在一个地方,常常走动,你所学的是佛学、是知识,不是智能。可是在今天乱世,想求一个安定地方,这要靠福报,自己要有福,众生要有福,才能成就。自己有福报,众生没有福,不能成就;众生有福,自己没有福,也不能成就,所以这个事情不容易。

  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一点点机会我们都要把它抓住。这个地方可以住一个月,抓住一个月,可以住一年,抓住一年,我们才能得一点点成就,真不容易。否则的话,就像大师所说的,违背经律,肯定是『混乱凡情』。首先自己乱了,「混」是杂,你学得太多、学得太杂;「乱」是没有头绪,这个状况之下,就是现在人常说的心浮气躁,心定不下来,这怎么会有成就?真正有成就,佛祖常常说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才会有成就。同时学多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常常劝同学,最好学一门,同学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他看到我好像不是学一门,哪里请我讲经都去,大家喜欢听的又不一样,这一生总讲了几十部经。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自己没有道场,自己做不了主,哪个地方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不得已,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我在美国住的时候,曾经有同学问过我,我说如果真的有一个道场,能够不受干扰,一生在那里常住不动,我只讲一部经。一遍讲完讲第二遍,二遍讲完讲三遍,遍遍不相同,永远学不倦、听不厌,成就了。我选什么经?我那时候告诉大家,我选的是《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的,真好。

  讲《华严经》,我跟诸位说过,三个人启请,我答应。第一个人,台南的开心法师,讲了很多遍,每次见面都劝我讲《华严》,第二位是北京的黄念祖老居士,第三位是韩馆长韩锳居士,往生的前两天,要求我讲这部经,我答应她了。早年我讲过一次,好像民国六十年开讲的,连续讲了十七年。在那个时期,我每年回台湾不超过三个月,回来就讲这部经。在国外那又是哪里请,就到哪里去讲,不是讲《华严》,所以断断续续,我记得讲了一半。那个时候没有这些机器设备,连录音都没有保存,韩馆长也感到很遗憾,希望这次讲的能够留下录像,目的是提供后学做参考数据。我自己真正的愿望,是讲《无量寿经》、《弥陀要解》。

  特别是现前这个时代,全世界天灾人祸频率年年往上升,灾难也非常严重。在现前这个时代,那就是李老师的话,诸佛菩萨、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能够救自己的,就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话重要。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那就是你的圆满功德,你这一生没有白来,你这一生成就殊胜无比,你不但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生到极乐世界就是成佛,所以极乐世界,古人有所谓当生成就的佛法,不要再搞别的了。志同道合,人不要多,印光大师给我们定的,二十个人,人数不要超过二十。小道场维护容易,不操心;道场太大要操心,人太多了,道粮,你不能不分心。所以小道场可以不分心,个个成就,这个样子才真正是自利利他,一生成就。否则的话,那就像贤首国师所说的,『自陷陷他,甚可悲矣』,自己不能成就,别人也不能成就。下面是他老人家引经来教导我们:

  【故瑜伽论云。非大沈非小浮。常住于正念。根本眷属净修梵行。】

  这是举《瑜伽师地论》上一段话。『大沈』是无想定,『小浮』是细念,不是无想定,也不是佛法里面常讲的昏沉掉举。「非大沈」是不昏沉,「非小浮」是无掉举,掉举是心里七上八下,这是教我们用功的原则。『常住于正念』,这句话就重要,不昏沉、不掉举,常住在正念。「正念」,每个法门不一样,念佛法门正念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四个字阿弥陀佛,这是正念,念念不离弥陀,「常住于正念」。

  『根本眷属净修梵行』,「根本」是戒律,「眷属」是威仪,像《沙弥律仪》,前面十戒是根本,后面二十四门威仪是眷属,就是此地讲的,威仪住持有则德,提供我们修行的一个纲领。在我们三个根,我们学佛的人应当以《十善业》为根,《弟子规》、《感应篇》是眷属。如果出家人那要以《沙弥律仪》为根本,儒释道这三个根都是眷属,也就是说《感应篇》、《弟子规》、《十善业》这是眷属。这样的扎根,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成就。这是好榜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释迦牟尼佛在末法期间当中最好的弟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一集
下一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九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三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二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九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四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六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八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二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一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三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一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自爱为做人之本[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栏目:传喜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或问中论说:“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如上解者...[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道友之间平时应该怎样和合?[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净空法师谈止观[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漫说《杂阿含》(卷十三)~H 第314经(断欲经):本经叙述如对于六处能够做到断欲的话,则可以做到“..[栏目:界定法师]
 如佛善知识[栏目:传喜法师]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26课 真正的“看破”,并非彻底失望;而是体认世事都是虚幻的,不再执着[栏目: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太虚大师联集[栏目:佛教楹联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