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八集
 
{返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69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八集)  2009/8/30  台湾  档名:12-47-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八页倒数第二行,从最后三个字看起:

  【凡夫初学邪正未分。魔网入心欺诳行者。又无师匠谘问莫凭。依四魔功将为正道。日月经久邪见既深。设遇良缘终成难改。沈沦苦海出离无由。】

  到这里是一段。大师这一段非常感慨的言辞,我们今天在一千多年之后,看到大师这几句话,确实就说到我们现前的社会、现前的佛法。我们都是初学的人,确实没有能力分辨邪正,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讲末法时期,也就是讲我们现代,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辨别?世尊慈悲,给我们说出四种清净明诲,那就是邪正的标准。总的来说,依照经典所说的理论、方法去修学,契入的境界与经典上所讲的相应,这就是正法。如果我们废弃戒律,曲解经典的理论,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佛菩萨的境界完全相违背,这就是邪法。所以我们也很痛心,这么多年的修学,总算是幸运,遇到的是真正善知识,接受老师的指导。最后老师教导我们,发心做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尊崇大师的教诲。

  大师一生的行持,他老人家常说的四句话就全代表了,这四句话是大师的传法心印,普遍的弘传,谁能够接受依教奉行,就是大师的法子,传法弟子,这是正法。大师常说的四句话,我相信诸位都知道,很多人也都能说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四句。「敦伦尽分」,敦是和睦,伦就是人际关系,天伦,天然的,这不是哪个发明、哪个人创造的,哪个人制定的,都不是,天然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统统能做到,这叫敦伦。尽分,我们在讲席里也多次的提到,也劝导大家,我们每个人这一生当中有正当的职业,无论你是哪个行业,你自己要把你本分做好,与不同行业的互助合作,这个社会就和谐,天下就太平,这是敦伦尽分。儒释道三家都讲究,尤其儒讲得透彻。这一句要做得圆满,我们说个很具体的,把《弟子规》伦理道德的教育落实,变成我们的生活习惯,敦伦尽分这一句做到了。「闲邪存诚」,闲邪,邪就是邪道,邪知邪见、邪说邪行,这两个字要做到,标准就是《太上感应篇》,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的。我们用什么来闲邪?闲是防止,防止邪知邪见、邪说邪行,要用因果教育。人人明因果,就不敢有邪念、有邪行,为什么?会招来恶报。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存诚,诚是真诚,真诚表现在哪里?给诸位说,表现在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诚。大师这两句话,就是我们最近这几年极力提倡的扎根教育,儒释道的三个根,敦伦尽分是儒的根,闲邪是道的根,存诚是佛的根。你不从这上认真去做,这两句话念是念得很熟,没法子落实。所以这三个根要真正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很圆满了。

  由这个基础,大师引导你归心净土,劝导我们信、愿、持名,这是净土的三个基本条件,古德讲叫三资粮,信愿行,持名是行。对净土法门要生起信心,一丝毫疑惑都没有。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弥陀经》不长,四次劝导,劝我们求生净土。我们真信,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帮助释迦、弥陀劝人,十方佛都劝,这能不信吗?要发大愿,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太好了,印光大师赞叹备至。古大德讲菩提心讲得太深,初学的人听不懂,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人家听不懂。蕅益大师讲得好,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印祖鼓掌,说得太好了!所以我们想想,真正发菩提心,我不再在这个世间住,我把这个世间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讲得太好了。这里面,经上讲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足了;论上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具足了。蕅益大师讲得好!简单明了一句话。

  特别现在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世界太苦,你还想再来吗?再来可以,再来要像佛菩萨一样,明心见性之后再来,不迷了。来干什么?来救苦救难,来普度众生的,不是受报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万缘放下,这个放下真的是要从境界里去锻炼,你才真放下,你没有通过实际上的训练,你怎么知道你没放下。我这一生当中非常感激章嘉大师的教诲,他老人家告诉我,他说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只要真正发心学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这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所安排的都是在训练,教你放下。一个人,我相信都有好逸恶劳的习性,这是习惯,无始劫来养成这个习惯,有许多自己欢喜的东西,不容易放下,可是环境到的时候,你不能不放下。韩馆长往生之后,我们景美这个道场,经营了十几年,就这么个小地方,我们也很安心,没有贪心,就这一点小地方也得要放下,佛菩萨安排的,时势逼着你不能不放下。我们在美国也有两个小地方,达拉斯建个小道场,古柏帝诺建个小道场,我们也就想可以能够在这里安居,在这边终老,一生在这边弘法利生,安居乐业;逼着你非放下不可,去过流浪生活。我们离开台湾、离开美国,我心里很清楚,我们对这个地方还有一点留恋,世尊来考验考验。到新加坡,新加坡我就有警觉性了,我们到达新加坡那天,我跟我们的同学说,我们二十多个同学跟着我一起去的,李木源欢迎,给我们安顿,在那边讲经教学。我就给这些同学们讲,因为我们离开台湾、离开美国这些经验,从这里得到警觉。我说我们这一次到新加坡来,我们非常感激新加坡的护法,新加坡有两个大护法,内护李木源居士,外护李光耀先生,这两个人要有一个人有了问题,我们就得离开新加坡,又要去流浪了。我的话说得很清楚。大概住了三年半不到四年,将近四年,问题出来了,不能不走。这一次也相当殊胜,离开之后,澳洲同修们欢迎我们,布里斯班台湾的华侨很多,悉尼(雪梨)那边是广东、香港的,我们在那边成立一个净宗学会。净宗学会早就成立了,我们移民到澳洲。澳洲能不能长住?人缘好,政府的领导从联邦到地方都欢迎。我们住在图文巴这个小城,这个小城大家知道是澳洲基督教的圣地,除基督教从来没有其它宗教,我们进去了。最初他们并不表示欢迎,我们展示我们真诚的爱心,现在十年了,关系处得非常之好,地方的领导、地方的居民,对我们这个小团体都出自于真诚的赞叹。

  我勉励我们的同学,要在经教上下硬功夫,要真干,如果我们能够有十个、二十个老师,我们可以在那边办佛学院,甚至于办宗教大学。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十个以上优秀的师资,我不敢做。如果做,没有成绩做出来,不如不做。真正有好的师资,师资是确实发真心,不为自己,确实是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一切不善的习气,我们的道业就能成就,就能感动三宝加持,龙天善神拥护。你个人的道业能成就,你发心弘护正法,帮助正法久住,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圆满。在澳洲,我们得到朝野的赞助,所以在那边办宗教大学,或者办多元文化大学,都没有问题,都没有障碍,大家都欢迎,大家都欢喜。现在我们不敢做,就是缺乏师资。我们学佛,或者是学习任何宗教,学习古圣先贤的传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扎根教育。这个根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有这个基础,无论学哪一门东西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会破坏你的成就、会破坏你的功德是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这个东西不能够彻底放下,决定是障碍,决定是毒素,现在人讲的是病毒。

  大师说得很好,『魔网入心』,魔网是什么?现在我们常常讲的网吧,你想是不是魔网?入谁的心?特别是青少年,严重!网络,网络比电视还厉害。在台湾我现在还不了解,没问过,我在美国住的那些年我晓得,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学计算机,就跟网吧结上缘。我怎么知道的?韩馆长的外孙念一年级,我看到了。学校里教的功课不多,网络上的信息太多了,他全都看到了。小朋友晚上睡觉的时候蒙着被子,在被子里面看,妈妈看了,你怎么这么用功,好好睡觉。她不知道他在看网吧。你想想看这个多可怕,可以说是他是网络长大的,你看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研究所毕业,没有一天离开它,这不叫「魔网入心」吗?我前天看到大陆上「唐山企业家论坛」的光盘,一共有三片,我看到一段,山东电视台有一位导演吕先生,他在山东电视台有个栏目「天下父母」。他跟大家做报告,跟大众分享,题目是「电视影响人心」,那个伤害有多大,他在做忏悔、做报告。他这个节目「天下父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初做还提心吊胆,为什么?怕一般人歧视、批评,压力很大。结果没有想到,这个节目播出之后非常受欢迎。他说得很好,他这个节目对象是四十岁到六十岁的人,看这个节目,年轻人不会看这个吧!没想到居然年轻人占大多数。现在这个节目受到国家的奖赏,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赞叹,现在他可以大胆去做,不再有顾忌,好事!他说非常可惜,在中国大陆上,你看电视台那么多,十三亿人看电视,正法的就这一家。其它电视台都为着收视率、争取广告,什么它都播,我们常讲暴力色情、杀盗淫妄。我听了他的报告很受感动,以我们佛法说,这是菩萨现世,救苦救难。有许多感动的人,自动自发的替他宣传,劝大家不要疏忽了看这个节目。他现在发心想做一个村,把中国传统的孝道做出来,做一个典型,做一个模范,像我们过去在庐江汤池做的那个方式一样,好!太好了,值得我们赞叹。这个点他真的要做出来,我们会全心全力支持他。

  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正法,不做出一个典型、样子来不会起作用。就是我们今天利用卫星电视,利用因特网,也只能做到宣扬、宣传的效果,让大家对传统文化、对宗教教育有一个认知,很难起作用。起作用必须要做出一个实验点,让社会大众看了,亲眼看到了,他的信心才生得起来,愿心才生得起来。佛教也不例外,也要把它做出来。我记得我好像是在八0年代晚期,我第一次回到中国,在北京访问赵朴初老居士,我们也是同乡,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谈了四个多小时,讨论到这些问题。我给赵会长说,现在整个社会的形势,中国大陆也不例外,过去这些道场、寺院庵堂还能不能够做为修行道场用?不能,为什么?观光客太多。尤其是千年古剎,真的是变成观光旅游的重点,从早到晚旅客川流不息。接应这些旅客都叫人身疲力尽,哪有时间去念佛?哪有时间去读经?所以我跟赵朴老建议,中国这些千百年的道场统统做为观光旅游的机会教育,这么样的一个道场。旅客来旅游的时候把佛教介绍给他,佛教的历史、佛教的教义,佛教对于家庭、社会、国家、人类的贡献,让这些导游都能够说得出来。他们来观光旅游,对佛教也有了正见,真正的理解,好事情,做机会教育,这古老的传统文化。

  真正修行的道场要重建,不能再用现在的地方,要造一个没有人去的,不要多。现在交通方便,信息发达,中国佛教十个宗派,建十个道场,一个宗派建一个道场。建的方式模仿外国的大学城,一个道场将来慢慢就是一个城市,譬如净土宗,净土宗的大本山就是一个城市。这个城市里面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学术,研究的,称之为学院,像我们净土宗净宗学院;另外一个部分,是提供给信徒们修行的,净宗学会。把寺院庵堂这个名称我们都不用,那是过去的,古代的。老的寺院庵堂还用它,那是历史,那是文物,那是古迹,那个可以做为观光旅游的地方。新建的道场用学院、学会两个部分,学院就是大学,学会就是真正修学的场所,都集中在一起。朴老听到很欢喜,确实那时候我们见面他年岁已经太大了,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对我这个想法很赞叹、很欢喜。学院跟学院连起来就变成一个佛教大学,如果再向外扩展,变成宗教大学,每个宗教是一个学院。在中国国家承认五个宗教,五个学院,另外再增加一个管理学院,因为道场需要培养管理人才,六个学院组成一个中国佛教大学,是好事情!宗教与宗教之间自然就团结起来,隔阂与矛盾全部都化解。大家在一起学习,宗教概论里面一定会讨论到各个不同宗教的教义,那是共同科目,都要学习的。我学习佛教,也懂得道教,也懂得伊斯兰教,也懂得印度教,都涉猎了。你细心去研究,所有宗教的教义大同小异,它的方向、目标完全相同。从最浅显的来说,就像雍正皇帝所讲的,总不外乎劝人为善,没有宗教劝人作恶的,共同方向,共同目标。不相同的,那是在过去,过去交通不发达,闭塞,没有信息,这些大圣大贤在一个地方,受他的地方上的历史文化渊源的约制,所以他有不同的方式,可是在理论、方向、目标没有不相同的。这么多年来,我也是常常在口中提出宗教大学、多元文化大学,现在还没出现,我们希望在下一个十年里面能出现就好了。

  所以,我们看到「魔网入心」这一句,感触很深。我们也要懂得利用,那个魔字换个佛字多好?现在宗教确实,圣贤教育、宗教教育要利用这些高科技的工具,把正法通过这种工具送到每个人的家里,送到每个人的心里,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老师非常重要,没有老师我们怎么会成就?现在真正的老师找不到了,这是什么原因?众生福薄,把伦理、道德、因果疏忽了,所以圣贤人不来。不能说世间没有佛菩萨,我们学佛的人相信,佛菩萨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一定有很多都住世。住世怎么样?不敢弘扬正法,为什么?弘扬正法没有人接受,而且还有障碍,你还会遭到严厉的批评、排斥。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和光同尘,恒顺众生,顺着你,遇到机缘给你说几句正法,不痛不痒,这种方式总要有相当长的机会,这个听的人忽然觉悟了。就像我早年刚刚开始学佛,不相信戒律,我只学经、学论,不学戒律。为什么?有个很错误的观念,戒律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规范,学这个干什么?学着去当印度人,去当三千年前印度古人,这个我们办不到。看到别的持戒人还笑话他、还批评他,我们是过来人,清楚。章嘉大师善巧方便,他知道,所以在我面前不谈戒律,喜欢经就谈论经,喜欢论就研究论,不谈这个,放一边。可是他常常提醒我一下,轻描淡写,我们课完了之后离开,向老师告辞。老师很慈悲,他会送我到门口,送到门口轻轻给我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我们听了也没在意。

  三年了,他老人家圆寂了,北投那边做个小的火化炉,像个小塔一样,在那边火化。甘珠活佛带了一批人,跟他的弟子,在那边搭几个帐篷,守了七天。我那个时候在工作,我请了三天假,我在帐篷住了三天,反省。老师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第一个印象「戒律很重要」,这个话他总讲了几十遍,印象深刻。他为什么会讲这一句?我们对戒律没讨论过,我就想,如果不是真的很重要,他不会反复叮咛几十次。我很认真想这个问题,以后就想通了,大概是因为我过去把佛家戒律跟儒家的礼同等的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的礼,夏商周就不一样,为什么?每个时代从意识形态到生活起居都不相同,有可以遵循的,有的改动了。像现在国家的法律,包括宪法,过个若干年,社会形态变了,宪法里的条文都可以修改,常常修改它才能适用。那个时候是这么个观念,戒律也应该是隔一段时期要修改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戒律的精神可以不变,做的这些方法应当要改,脑子里是这么些东西。

  后来想想章嘉大师这句话意思很深,才想出一个什么?大概这是圣凡的标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传的礼,那是人间的标准,想出这么一点。我们要转凡成圣,这是凡圣的标准,除非你不想做圣人,我想出这么个道理。有了这个道理支持,我就看戒律的书,你为什么要看这个?他这个戒律是不能变的。佛家四个根本大戒,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个四大戒所有宗教里全都有。第一个是不杀生,其它宗教里面叫不杀人,佛教讲的不杀生,说的范围更广,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条所有宗教经典里面都有。这些宗教的创始人没见过面、没开过会,为什么制定戒律这四样都相同?在佛法讲这是性德,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有的。就像我们这部论典里面前面讲的四德,四德这些戒律的范围是第二条,「威仪有则」,则就是戒律、就是规矩、就是典范,我们行住坐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合规矩。这规矩是什么?规矩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我们中国老祖宗讲得好、讲得清楚,简单扼要,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看多清楚。五伦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自然的,绝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性德,基本的。再把它细分一点就是四维八德,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前面是重复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里头有四个,八德里面除了这四个,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跟它相应,这正,这标准。不相应呢?不相应就是邪,邪正就有了标准。所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性德,威仪有则,则是什么?这四种就是原则。在佛法里面有十善业道、六和、六度、普贤十愿,也很简单,不复杂,原因是便利我们容易记住,时时刻刻在起心动念之处,能够提得起,能够想得到。这叫观照,这是标准,不能离开标准太远,那就叫威仪有则。

  我们今天找不到老师,我们晓得有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他也不会暴露身分。这些人肯定是好人,他会教我们,他不教我们信他,为什么?那些邪师都会叫人信他。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教人信他,他会教什么?你去信经教,你去信古人,这个好!经教、古人是他肯定的,信经教、信古人就是信他。你看李老师教我信净土,信《无量寿经》、信《阿弥陀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幽溪大师的批注,给我介绍三个批注,信印光大师,他不说自己。这是末法时期我们怎样辨别真善知识,这个重要。我们没有个人的名闻利养,我们只希望一切众生能够改邪归正、能够断恶修善,他这一生真正能够觉悟,这就好了,目的就达到了。他喜欢哪一部经典,这部经典确实《大藏经》里有的,我们欢喜赞叹,不必要劝他改,那就错了。佛一再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用改,喜欢什么就照哪个经学,肯定能成就。我们虽然学的经、依据的经论不一样,可是我们都是走的成佛之道,我用这个方法能达到,他用那个方法也能达到,这就行了。

  为什么依古人?古人的成就是多少大德、善知识所肯定的,那就没错。现在人为什么我们不劝他?现在人他的言行、他的方法,还没有得到许多大德、善知识的肯定,我们是肉眼凡夫不认识,不可以批评,我们不认识。过去这些大德,他们东西已经被肯定了,我们怎么知道被肯定?有个标准,他的这些著作要是收入《藏经》,那就是被肯定的。现在印《大藏经》很多,我们的著作也可以印进去,那不就被肯定了吗?李老师告诉我,他说真的,现在人印《大藏经》,自己的东西、他熟悉的朋友、好朋友的东西他都把它放进去,问题就来了。他告诉我,要看古本的《大藏经》,这是个标准。我们中国古时候最晚印的《大藏经》,是乾隆皇帝他发起的,叫《龙藏》,这在中国过去《大藏经》。所以我们要看看《龙藏》目录上有没有,如果有,这就被肯定了,《龙藏》目录上没有,那就有问题。可是《龙藏》之后,还有一些大德的好东西没有收进去,我们如果说是在经教里面奠定了基础,你自然就有底子,你就能够辨别。

  印光大师的东西是近代的,没有放进《大藏经》里面,李老师介绍给我的也是近代一些高僧大德所肯定的。我们学佛,特别是初学,应当要学哪些经教,印光大师也给我们列了个单子,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他老人家偏重净土,我们要知道,他所列举的这个单子,不是专门净土的经典,那就是共同科目,这个我们要懂。无论学哪一宗学哪一派,共同科目是应当要学习的,这是你的基础,不能够忽略的。特别是戒律,闲邪存诚,敦伦尽分,重要!我把他这两句话落实在儒释道的三个根,很重要。另外他老人家一生特别提倡的,《了凡四训》、《安士全书》,他老人家对《安士全书》赞叹备至,他认为是近代这一个世纪以来最好的一本书。得到印光大师这样赞叹不容易,他这个赞叹就是告诉我们,《安士全书》是人生必读,多重要。实在讲,佛学班、佛学院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学习的科目才正确,尤其是净土宗的学人,为什么?净土宗祖师提出来的,近代提出来的,那就非常适合于现代人,现代人千万不能疏忽。《安士全书》讲什么?讲伦理、讲道德,特别着重因果。我有理由相信,印光大师一生这样提倡因果教育,应该是从《安士全书》里面得到的灵感。我们学净土的人,学了多年,为什么对于往生信心没有?缺乏这个基础。《安士全书》一共是四篇,第一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个部分跟《太上感应篇》相同,专讲因果;第二个部分「万善先资」,专门讲戒杀;第三个部分「欲海回狂」,讲戒淫,我们讲戒律里面,这两条特别提出来,说得详细;最后一部分「西归直指」,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安士全书》的内容。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就是对于因果模糊、不清楚,对于戒律没有认真、没有重视,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如果有《安士全书》这个课程做基础,念佛功夫就得力,因果透彻了,戒律真正能落实,持戒念佛决定得生。老师,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找谁?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念的这些书就是老师,好好去读,好好去思惟,依教奉行。

  底下一句说,『依四魔功将为正道,日月经久邪见既深』,这是讲现前的社会。现前社会我们依的是什么?记住,魔网入心,所以我们所依的是什么?烦恼、五阴、死魔、天魔,真的,现在的社会是以这个为正道。你讲佛、讲古圣先贤,人家要批评、要障碍你。他的批评、他的障碍对不对?在他的理念认知里面是对的,为什么?他是魔网里长大的。「日月经久邪见既深」,从小,我们中国人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所受的教育是电视、是网络,从小就受这个教育,到他长大成人,他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以为那是正法,养成习惯了,你让他改过来那太难了。像现在讲的竞争,谁不说竞争?你要放下,我不跟人竞争了,马上人家质问你,你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你能活得下去吗?立刻就受到质疑。你的信心要不坚固,你不可能不退转。

  今天我们学古圣先贤的东西,学一遍够不够?不够,为什么?我们邪知邪见太深太久了,哪有说圣贤经典学个一遍,二、三遍,他就能改过自新,这什么人?这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决定做不到。我自己学习东西的标准是三十遍,标准,至少十遍。跟我常常在一起的都晓得,我看光盘,蔡礼旭老师讲《弟子规》我看十遍。钟茂森居士讲的光盘、胡小林讲的光盘,现在还有很多在大陆上企业家论坛里面所讲的,每个人的光盘我至少都看十遍。为什么?他讲得好!我喜欢听,我要给大家做个好样子,别人知道我对于这些老师讲的东西我都会听十遍。你要真正把他讲的东西内容听懂了,变成自己的知见,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行为,没有十遍以上不可能,你没学到东西,你学到的是耳边风。我不看电视,这诸位都知道的,不看报纸,对外面的信息完全中断,所以我这一生非常幸福,非常的感恩。为什么?这一生当中看我喜欢看的书,学我喜欢学的课程,这些偏见、邪恶我从来不沾染。我非常欢喜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正知正见,难得!许多人讲世界末日,我不相信这句话,世间有灾难,这个我承认,不至于是末日。为什么?确实年轻人里头有圣贤出现,这些人值得赞叹。怎么赞叹?多听他们的东西就是赞叹,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希望人人都像我一样,遇到这个好东西,听一遍不过瘾,听十遍,好的东西二十遍、三十遍,十遍是最低的,于是我们才真正能够把甚深的邪见改过来。如果说一遍、二遍,三遍不想听了,那就是底下一句话,『设遇良缘终成难改』,良缘是遇到善友,遇到正法,为什么难改?遍数不够。

  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李老师在台中慈光图书馆开了个班,大专佛学讲座,利用学生寒暑假期间到台中来学习,供吃供住。短期的,通常是两个星期,最长的一次是四个星期,只办了一届,其它的都是两个星期。最早的是一个星期,以后都是两个星期。排些课程,天天给这些大专学生们上课,介绍佛法,老师很热心,同学们也很热烈的学习、讨论。结业的时候,老师讲话了,很感慨的说了一句话,你们辛辛苦苦在这个地方学了两个星期,到电影院里面看两个钟点电影就全完了。真的,不是假的,统统回去了,所学习的是什么?常识、皮毛而已,不起作用。所以中国古大德提的方法,你就会想到真有道理,他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当年也在台中,慈光讲座我参加十一届,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我都没有缺过课,十二届以后我没参加了。所以我跟他们同学认识很多。为什么收不到效果?现在我明白了,当时我不懂,我要是懂我会给老师建议,我的建议老师多半都会采纳。慈光大专讲座是我跟老师建议的,他采纳了,动机是什么?台湾大学成立一个佛学社,晨曦社,周宣德老居士那也是个教授,在台大帮助这些同学学佛,成立这个学社,这是台湾大专同学学佛第一个组织。周宣德老居士跟李老师是老朋友,把这个信息就传给台中,李老师知道了很欢喜,佛法毕竟是进入高等学府了,很欢喜。

  我也在座,会后我给老师说,在开会的时候很多人不好讲话,大家都散会了,我跟老师在一起。我说老师,不见得是好事。他马上脸就变色,为什么不好?大专学生学佛,为什么不好?正是因为他是受过高等教育,如果他受的是邪知邪见的话,谁能够帮助他把他纠正过来?老师听到这个话,有道理,他听了我的话真有道理。他问我,那怎么办?我说:老师,你可以办一个佛学讲座,让他们寒暑假期间到台中来,能够听到正的东西,慈光讲座就是这样开始的,这个缘起。老师完全接受了。第一届四个学生,我们本省一个,另外三个都是华侨,香港一个,李相楷,马来西亚两个,最初四个。学习一个星期,课程一门,老师自己编了一个教材,《佛学概要十四讲》。老师给他们讲这个课程,我帮助这四个同学做复习、做研究讨论。我让同学们复讲,老师讲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课程我让这几个同学复讲,他们复讲大概五分钟就讲完,这个差距太远了,大学生!我看到这个程度很感叹。我那个时候听老师讲经,我听一个小时,让我上台做复讲,我至少能够讲五十分钟到五十五分钟,我有这个能力。我没有想到他们十分钟都讲不到,这哪能学得到东西?从第二届,第一届是试验,四个学生,第二届正式排课程,老师找我,我们两个在小房间研究,排哪些课程,请哪几个人讲。一共是六门课程,有解、有行、有佛教常识,常识,老师编的《十四讲》,这第一门。第二门,在经典里面选《八大人觉经》,算是佛学常识,八条,前面两条是小乘,后面大乘。在解门,选《般若心经》,选一个《百法明门论》,解门,性相两宗。行门,选一个《弥陀经》,净土,另外选一个《普贤菩萨行愿品》。六门功课,期间是两个星期。老师自己教两门,《佛学十四讲》他教,《弥陀经》他教,其余的四门功课请四个老师,慈光大专讲座就正式搞起来。第二届人不多,十二个人,第三届一百多人,第三届是四个星期,人多,第三届有六个研究生,很热闹。对于佛法、对整个台湾佛教有影响,但是它不够深,就是此地讲的,「邪见既深,设遇良缘」,慈光讲座是良缘,「终成难改」。

  如果那个时候要换成我现在,我就不赞成李老师开这六门课程,六门课程当时是跟我商量的。现在要问我,那我就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纵然是一个星期都得好处。老师什么?老师就一个人,老师教,可以找几个同学来复习。老师一天可以上四个小时课,另外四个小时复习,找一、二个同学辅导,能够深入。不然的话,只是学一点佛学常识,对于改习气起不了作用。起不了作用,还是『沈沦苦海出离无由』,果报,可见得这个事情真的不是简单事情。我现在想了这么多年,真正成就,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长,多久才算长?至少十年,不是十天,十年专门学一样东西。譬如学《无量寿经》,十年专攻《无量寿经》,成功了,十年之后这个人就是无量寿佛;十年专学《阿弥陀经》,十年之后他就是阿弥陀佛;十年之中专修《普门品》,观音三经都不长,专攻观音三经,十年之后他就是活的观世音菩萨,这才是办法。能够有耐心闭关十年不出门,专攻一部,这个人决定成就,就看看他有没有耐心能够在山上十年不出门。现在这个世界,年轻人心浮气躁的太多了。末后大师有句话说:

  【深自察之无令暂替。】

  『察』是观察,你看清楚、看明白了,『无令暂替』,「替」是替代,短暂的替代都不可以。这是接着上面的,堕三恶道,谁能够替代你?我们要想拯救,拯救的方法没有别的,确实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教之道,贵以专」,我们一向把这句话疏忽了。中国五千年来大圣大贤怎么学出来的?就这一句。你要想学圣学贤,走圣贤的道路,你要不守住这个原则你决定不会成就。有这种心愿,这是第一个,最重要的,求三宝加持,为什么?要给你一个修学的环境。古时候这个环境容易得,古时候寺院丛林实际上就是学校,你进入它的山门,真正认真学习,无论住多少年没有人赶你走的。住得愈久愈受人尊敬,你愈有成就,为什么?你有定力。有定就有智慧,清净心生智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觉就是智慧,智慧从哪里生的?从清净平等生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佛,决定不能疏忽古大德、佛菩萨的真实教诲。需不需要老师?不一定,依古人做老师。

  就是在近代我们也看到,倓虚法师的自传《影尘回忆录》,他讲到当时他有个朋友,没出家之前在一起开个小中药铺,姓刘。以后他出家了,出家修行好,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那时候没老师,他们几个人在一块学佛,这个刘居士喜欢《楞严经》,天天读诵、研究,八年,他那个题目叫「八载寒窗读楞严」,你看一部经下了八年的功夫。成绩好像我们一般人没有看出来,但是他有两个奇异的现象出来。这个刘老有一天中午,药铺没有生意,没有人来,他就在柜台打瞌睡。像是作梦一样,他看到两个人到他店里来,他就起来接待,这作梦,一看这两个人是熟人,认识的,死了,这知道,鬼来了。而且这两个人过去跟他打官司,他赢了,这两个人输了,输了就上吊吊死了。所以他也很难过,觉得这个事情做得很缺德,为了这么一点点钱,让这两个人送了命。现在看他两个人来了,是不是来要命的?所以他心里还不安。结果一看到这两个人走到面前,态度很好,跪在他面前。他就问:你们两个人来有什么事情?求超度。听到求超度,刘居士心就定了,不是来找麻烦的。他就给他讲,怎样超度法?你要我帮你忙,以什么方法超度?他说:你答应就行。行,我答应你。看到这两个鬼魂踩着他的膝盖、踩着肩膀,升天了。这怎么回事情?八载寒窗读《楞严》的功德,他要没有这个功德,鬼不会找他,找他没用,他没有这个能力。现在他《楞严经》产生作用,所以来找他,真的超升。接着,这两个走了,又看到一个女人带个小孩也来了,一看是前面的妻子,那个小孩是他儿子,这都过世了。走到面前,他一看,问他来干什么?也是求超度。怎么超度法?答应就行了,你看那么简单。答应,答应。看到踩着膝盖、肩膀,升天了。八载寒窗!所以,我们定的时间表十年,真正十年一部经,你看八载寒窗读楞严这个刘先生,你就明白了,怎么会不能成就?哪有这个道理?这才是真正的办法。否则的话,邪见不容易除,将来沉沦三途,没人代替。

  【此义如起信论中说也。】

  《起信论》说得详细,说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时间到了,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九集
下一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七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二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二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四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五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八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六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七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法没有什么利益? Is there no benefit in studying the Bud..[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基本佛经选集一 1-4 《不断经》[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372.问曰:瓦、铁钵皆亦受垢腻,与木钵无异,何以听畜?[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谁“还有这个在”[栏目:花开见禅·一百个顿悟瞬间]
 杂阿含经选集 四十、自依法依[栏目: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勉《人生》复刊[栏目:明日的佛教]
 历代三宝纪卷第四(译经后汉)(费长房)[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10~19)[栏目:傅味琴居士]
 宗教信仰不等于科学——从佛法与科学的关系谈起[栏目:李向平教授]
 法句经要义 第八品 千品 拘达拉柯西比丘尼 征服自己获最大胜利[栏目:法句经要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