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用得起来的,才是有用的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11

用得起来的,才是有用的

  对学佛来说,学多学少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多,但落实于心行的少,反不如学得少而能落实于心行。不要因为学得多,就有优越感。专心学习的人不会面对很多人事,即使有不少缺点和习气,也不容易暴露出来。

  而做事过程中,有因缘引发各种习气,调动各种凡夫心。佛陀在戒律中规定:在家做过什么,出家就不能再做,确实是用心良苦。因为佛陀深知人性的弱点,深知凡夫心的危害。但我们要知道,声闻是少事少业的修行,而菩萨是多事多业的修行。发心做事的同学,如能在面对各种境界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就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正是禅宗所说的“历境炼心”。以此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自我,纠正自身的问题和习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事有做事的优越性。

  认识自身问题的过程,也是调心的过程。比如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心的觉照力能否用得起来?这就是考验修行工夫的时刻。另外,在做事过程中,往往会依循固有习惯,有自己喜欢或讨厌的对象,有看得惯或看不惯的事情。面对种种人和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原有的心行状态,这更是需要特别加以警惕的。有一点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社会上的员工在面对不同顾客时,始终能保持职业性的微笑。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的员工,一旦顾客出现,立刻能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当然,他们是带着有所得的心在服务,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业,为了从客户那里得到利益,从而使心时常处于警觉状态。人们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尚能对自己的心行进行有效训练。我们为摆脱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更应当发勇猛心,积极改造自我。如果总是纠缠于情绪中,那是很失败的人生。

  有些同学对接触信众存在畏难情绪,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我们会因此而采取回避方式。尤其是出家人,更能为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不接触人有利修行,所谓不攀缘。理由固然正确,但更多原因却是在给自己的心理障碍找借口。所以说,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接触信众,关键是检讨自己是否存有心结,清楚自己的发心是什么,自然也就明确目前更需要做的事。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
下一篇:把佛念到心里
 佛诞日的忆念
 《辨中边论》探微
 对他人最有意义的帮助
 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
 金刚经解决什么
 观自在,由观而自在
 为什么三宝是宝
 新年,许一个高尚的愿
 不要让凡夫心抢占频道
 具足万法的自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89.六榕绯桃瑞应 Recording the auspicious portent of pea..[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孩子吸毒,父母该反省[栏目:圣严法师·心灵环保]
 法苑谈丛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七)佛曲[栏目:法苑谈丛]
 轮回无虚 佛亦真实——张家港随缘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禅修之旅 第七讲 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以及了知「道与非道」[栏目:焦谛卡禅师]
 373.问曰:如经中说:佛金刚身,不恃仰食,何以畜钵?[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No Ajahn Chah《037》[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舌根不利是什么原因?如何对治?[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生与死的禅法 十七、怖畏与离怖畏——说“法性中有”之一[栏目:谈锡永居士]
 发菩提心报亲恩[栏目:超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