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论孝道——读《陈情表》有感(本幻法师)
 
{返回 佛教与孝道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0

略论孝道 —— 读《陈情表》有感

/本幻法师(天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者,于世出世间皆为本也。舍此,欲谈成佛则无有是处。近期,佛学院古代汉语课程开讲《陈情表》一文,此文为晋李密所作,阅之颇令人感动。此文特于今之时代,犹为大益也。观今之世道,人心不古。诚如《佛说无量寿经》所言:“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而李密能于名闻利养前,不忘祖母之恩,而谏于朝廷。若于今人相比,今人当愧死矣!自古云“忠孝不能两全”,而李密则忠孝两全也。余窃思若非李密之孝,盖不能如此矣!所谓“孝感动天”。此事历史上记之颇多。

余观李密少时之境,诚为可悯。生孩六月,其父即逝;行年四岁,母又改嫁。遇此已为不幸,然李密之不幸非仅此也。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家中既无叔伯,又无兄弟,门衰福薄,遭人欺者恐不少也。此虽廖廖几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李密少时坚艰之况,亦更见祖母刘氏抚养之辛。余之伯父亦由其祖母抚养长大,其况与李密颇同,老人在世时,每言及此,不禁悲泪而下,可见其况之艰。祖母之恩如此之深,若不报之则何可名为人。刘氏婴病,李密奉侍汤药,未曾废离,一切无不亲力亲为。看之不禁落泪。忆省庵大师之《劝发菩提心文》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就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

后李密被举为秀才,其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为郎中,寻又除为洗马,当侍东宫,又辞不就职。观其之行,诚为至孝也,非常人可能比哉。《无量寿经》言:“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若无名闻之惑为之孝,非难。无外力之迫为之孝,非难。而今李密具此二难,而复为之孝,不可不言其孝子中之孝子也。因其之孝,故感晋武帝同意其请。

中国号“礼仪之邦”,而孝道实为礼仪之始,故言“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如《朱子治家格言》亦云:“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孝经》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孝为治国平天下之基也。

然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也。”而今我等出家,剃除须发,受戒之时,更燃戒疤,岂非不孝之始也。此实不明佛教之孝也。佛家之重孝若较世俗者,恐深远无量倍矣。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故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已臆见,谓为不孝父母。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先王以孝修之则成至德,如来乘之则以证觉道 。故佛于戒经中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于本者,晦而难明。儒者以服劳奉养为孝,以立身行道扬名为世为孝。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然此之孝,终不及佛教之孝。儒俗之孝,于今之世有益,后之世则无益也。然众生于六道轮回中何止一世也。若不以度脱亲之生死为孝,终不真名孝也。故佛之孝重本,俗之孝重迹也。

纵释子出家,迹上尽孝较俗不及矣,然亦非一出则永不顾也。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若出家之后,父母无倚托者,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岂有不养父母之理。故佛于《弥沙塞部五分律》明文规定“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必得重罪。”佛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言“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阿含经》又言“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佛教之论报父母恩之经何其多也。佛教之四大菩萨,地藏菩萨即表孝道也。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已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佛于《观无量寿佛经》言净业三福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而孝养父母即是三福之第一福。故孝养父母乃诸佛成佛之因。

《善导大师全集》有记,释迦世尊在世时,遇值一年饥俭,人皆饿死,白骨纵横。比丘等乞食难得。佛出去乞食,从旦至中,门门唤乞,无与食者。佛还空钵而归。明日复去,又还不得。后日复去,又亦不得。时一比丘,道逢世尊。见世尊面现饥色,而问何故?佛言三日未食一匙。比丘不禁悲泪而下。即卖却三衣,买取一钵饭,奉上于佛。佛言,比丘,三衣者即是三世诸佛之幢相。此衣因缘极尊极重极恩。汝今易得此饭与我者,大领汝好心,我不消此饭也。比丘重白佛言,佛为三界福田,圣中之极,尚言不消,何人能消。佛告比丘,汝父母能消。又释迦如来成道不久,即回迦毗罗卫国,为父说法,劝父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后佛将入涅槃时,特上忉利,为母说法三月。净饭王将入灭时,欲见其长子释迦如来,佛即率众见净饭王。后王祥往西方极乐世界。净饭王灭后,佛无不守灵即前。王出殡时,佛以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之尊亲为父扶灵柩,直至火葬之所。又如我国之长芦宗赜大师养母于方丈东室,并导其往生西方。道丕大师则有葬父之异迹。另清国师玉琳大师亦有养母之芳踪。若统出家释子养父母之芳踪者当不可尽数也。

出家释子不仅在迹上报父母恩,更于本上相报父母。莲池大师言:“人之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往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可见孝中之孝,唯佛教中有也。省庵大师言“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可见孝道之广。佛于《梵网经》中更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若以俗世论之,何能有此之大孝也。盖谓佛家不孝者,多皆不知佛家义理者。正如印光大师所云:“不知佛教之孝遍诸有情,与世孝校量,在迹则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坚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固见,若视诸掌也。恰似井底之蛙,焉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余之家中无有兄弟,亦少伯叔。自出家后每思及父母之恩,总感亏欠万分。莲池大师言:“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今甘旨不奉于亲,道业无供于佛。于世法为罪,于佛法亦为罪。故当但念无常,如救头燃,勇猛精进,方能报父母之深恩。


{返回 佛教与孝道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懂感恩行孝道创和谐(孙贤英)
下一篇:论佛门孝道(焕禅法师)
 不孝是逆天之罪(华山思)
 漫谈广化律师对孝道的履践
 印光祖师:为何说最大的孝道是成就父母往生
 浅论中国佛教的孝道(惟行)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吗(出家与孝顺是否背离)?
 论契嵩的孝道思想(业露华)
 佛教孝道的现代实践——以太虚大师论说为例(黄夏年)
 谈孝道(净空法师)
 中国佛教孝道思想初探(常耘)
 什么是盂兰盆会?它和孝道有什么关系?(济群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清代的藏传佛教[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生活篇)[栏目:疑问解答]
 第三册 菩萨行证 第八课 弥勒欢喜佛[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三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