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浅谈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释宽慧)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23

浅谈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

编辑:释宽慧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成佛是一段心路历程,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必须要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才能进行有次第的修学。善知识就像是一把成佛的钥匙,指引我们通向成佛的阶梯。善知识在修学的路上如此重要,修学者将如何亲近善知识,本文将从五点说明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具体展开说明善知识在修学路上起到必不可少的助缘,依善知识故,速能成就。
  关键词:善知识亲近意义
  作者简介:释宽慧,闽南佛学院2009年本科毕业生。

  学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亲近善知识至为重要。譬如婴儿依母而生,依母而长,学佛者必依于善知识的慈悲加持培育,才能迅速趋向菩提之门。因为在菩提道上的每一步,皆需善知识的指点;每一分善根,皆需善知识的培养造就;每一歧途,皆需善知识来事先教诫遮免。

  亲近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法华经》卷七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1〕《阿含经·佛说恒水经》云:“学问不值明师,安知天下有大道乎?”〔2〕

  世间任何技术初学时,犹依老师的教授,更何况是利益今生来世的成佛之道,岂有不依善知识之理?而今五浊正炽,外有邪师误导,邪缘引诱;内有无明障覆,烦恼动乱,时刻逼迫我人的身心,犹如无依无靠的孤儿迷失在空旷的原野之中,失去方向与目标。我等凡夫不知何法能适合自己,就好比一人拥有大量药材而不知如何治病,而善知识正是起到医生的作用,他能引导我们的修学。

  善知识是修行者成就的亲因缘,能指引行者,走出黑暗趋向正道。可见,学佛以亲近善知识为前提,又以依教奉行为关键。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离善知识,善知识是修学路上的增上缘。

  一、善知识的含义和具德

  (一)善知识的含义

  善知识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多。指具有正知正见,德才兼备,能引导众生断恶修善,趋向佛道的良师益友,又称善友、亲友、胜友。何谓善知识?《大涅槃经》云:
  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3〕

  在修行路上,善知识是导师,具善法行,具正知正见,行者时常会遇到恶缘的侵入,善知识能帮助行者远离恶法,趋于正道。尤其当今社会,一些邪教组织打着佛陀正法的旗号,显现与正法相似的形象,迷惑众生,让人误入歧途。《楞严经疏解蒙钞》云:“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4〕因此具正知见的善知识,才能引导众生远离一切恶法,修习一切善法,能够如法而说,如法而行。倘若见地不正,只能以盲引盲,遑论解脱?可见,佛法修行善知识是何等重要,在善知识身边时常会体会到他们的悲心,时刻为众生着想,受种种善行的感召力,努力向善知识看齐。

  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华严经·入法界品》记叙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皆可称为善知识。

  (二)善知识应具的德学

  修学佛法不能没有师长,《宗镜录》云:“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5〕可见从六道轮回的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需要有善知识引导。那么如何选择善知识,这又是至关重要。圆满的善知识,必须具足八种功德。《瑜伽师地论》云:“云何名善友性?谓入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6〕

  从以上论中可以看出善知识应具如下德学:

  1.安住禁戒:谓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乐沙门性,乐婆罗门性,为自调伏,为自寂静,为自涅槃修行正法。作为善知识,须安住禁戒,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戒的内涵是调伏烦恼,作为师长要调伏弟子,首先必须能够调伏自己,自己未调伏,而去调伏他人,是不可能的事。
  2.具足多闻:谓若法宣说开示,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独一圆满,清白梵行,于如是类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善知识对于经、律、论三藏典籍,博闻广识,令求法者,于微妙的佛法,能够受持实践,语言上能广为宣说。

  3.能有所证:谓于佛法中有真实的受用,在禅定智慧上,有一定体会之人,才能引导他人。能证四禅八定,进入禅定安住境界,常作无常想,对于世间作不可乐想、过患想,又能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4.性多哀愍:谓于他人常起悲怜,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漪触,乐与安稳。见一切众生漂泊在生死苦海中,内心非常哀愍,视一切众生同儿女一样,内心根本没有一点隔阂,或执著心,纯粹为度化众生而传布佛法,不为钱财、名利所动。唯以大慈悲为本,为救度一切众生,出于生死苦海,入究竟涅槃而为说法。

  5.心无厌倦:谓善能示现,善能教导,善能赞励,善能庆慰。处于四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翘勤无堕,起发圆满,为性好乐发勤精进。作为师长,应该勇猛不退却地去修持善法,断除恶法,对治懈怠、懒惰,以圆满一切善业为最终目的。对弟子的法身慧命负责,无有厌倦,能够善于引导鼓励,宣说正法。师长心无有厌烦,弟子无论何时请教问题,都能欢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学佛的弟子,师长无有厌烦心。

  6.善能堪忍:为人之师,德行应增盛于学僧,并常以德服人,能够堪忍。因为每个人都愿向比自己殊胜的人学习,不愿向不如自己的人学。对于一切众生能难忍能忍,对于他人诲骂,瞋恚不以报瞋。在道业上对于寒热饥渴、蚊虻风日等能堪忍一切境界。

  7.无有怖畏:在大众中说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栗缩,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

  8.语具圆满:所讲的法让人易懂,众生乐听,善能从浅入深,慢慢深入引导,善于辩才,善于说法。

  一个具德的善知识,犹如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犹如甘露,能熄灭业惑炽燃的烈火;犹如日月,能遣除深深的无明黑暗,现出正法的光明。慈如父母,对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爱憎,平等慈爱;悲如河流,对无边无际的众生生起广大悲心,尤其是对无依无怙的痛苦众生更是迫切悲悯;喜如山王,不为嫉妒心所转变,不为实执之风所动;舍如雨云,不为贪瞋所扰乱。

  具足以上功德,便可作为众生依止,但在现今寻找具足以上所有功德的善知识确实困难。故亲近善知识应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

  二、依止善知识是修学的重要资粮

  依止善知识是修学的重要资粮。善知识是渡河的船师,陌生路上的向导,危险地带的护送者。菩提路上积聚了福德和智慧资粮,若无善知识的护送,于内易被烦恼妄念之贼乘虚而入;于外易被妖魔所诱,误入歧途,断送善根。亲近善知识能远离恶友,时时修习善法,是圆满修行的保障。修行路上能有善知识指导,可启发内在的智慧,进行引导从凡夫而通往佛地。

  (一)亲近善知识的殊胜利益

  亲近善知识有殊胜利益,根据《华严经》云:
  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7〕

  亲近善知识,能够接近佛位。因为依靠善知识修道极其快速,善知识是诸佛的化身,若于师生信,诸佛见后欢喜,生生世世不会缺离大善知识。因所造业永不空耗,是故无论身处何处,善知识皆会摄持,不堕落恶趣,一切恶业与烦恼皆不能胜伏。因依善知识所传的教授,可截断积累恶业相续,往昔所造罪业也会清净。即使果报成熟,也可转为菩提果的方便,功德资粮渐渐增长,始终不会违越菩萨所应行。亲近善知识能成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利义,因法性无欺而因果不会空耗。自利利他,真实圆满福慧二资粮。

  不妨看一看古德亲近善知识的行止:被誉为“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的玄奘法师,早年亲近善知识,听闻修学佛法,心有疑惑,誓愿西游印度,访师求法。历时三年,艰难险阻,终于抵达印度,后依戒贤论师研习经典。法师天资聪颖,慧力超群,勤奋修学,短短五年,透彻经论,融会贯通,道德学识日臻佳境。可见,亲近善知识是修学的基础。在善知识的摄受教诲下,很快就能将佛法的要义领纳于心,如能恭敬诚心亲近请教善知识,就会渐渐得到佛法的心要。

  由上可知,弟子若依善知识的教言而行,就会得到善知识正见的加持,内心就会欢喜,努力修学,获得福德、智慧圆满,如上弦之月,迅速成就菩提,得大利益。善知识如此重要,我们应平等地发大愿:“诚心祈愿所有利益我法身慧命的善知识,时刻开示普贤行愿,照明解脱大道,深入智慧大海,能在一切时处,恒时加被,无有疲厌弃舍之心,常发大愿,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

  (二)亲近恶知识的过患

  亲近善知识固然功德殊胜,但是亲近恶知识对于修学有障道的过患。俗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正法念处经》云:
  于须臾顷,不近恶友,不与言说,不同道行。以何因缘不与同行?一切善业,近恶知识则为妨碍,是故不得与之共语去来同住。何以故?恶知识者,是贪瞋痴之所住处,有智之人应当舍之犹如毒树。〔8〕

  一切恶法生起的最大助缘就是恶友,违背佛法做一切不善法,只要恶友在你旁边,他不知不觉就会影响你。就像毒树一样,从树根到枝叶全都是毒,连吹拂毒树的风吹到你身上都会使你中毒,你还完全不觉得,还觉得蛮爽快。故学人当于须臾之间,不应近恶友,妨碍修道,是贪瞋痴之所住处,有智之人当舍之如毒树。作为修行者若没有分辨的能力,就会被其所转,带入恶道,岂不悲哉?区分善知识与恶知识就看是引导厌离世间,还是引导贪著世间;是引导走向解脱,还是引导轮回生死;是引导成佛,还是障碍成佛。

  人身难得,如优昙花,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花,我今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人命不停,过于山水,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今生得到暇满人身,遇到甚深佛法,并有因缘出家,圆顶方袍,僧相现前,实属不易。故在修学这条路上,亲近善知识是修道的根本,因善知识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见,认真抉择,自修其心,慎莫放逸,于道有益当亲近,于道相违宜远离。善知识就是佛法和我们之间的桥梁,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教示,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真相,领会佛法的真义,从根本上下手。所以说依止善知识是修学的重要资粮。

  三、 亲近善知识的态度和方法

  善知识对于修学有如此大的殊胜利益,经过审察后,决定亲近善知识,就要如理承事。那么作为修学者要如何亲近呢?佛陀告诉我们求善知识,身心不生疲倦,见善知识,不生餍足,问善知识,不惮劳苦,亲近善知识不退转,供养善知识没有间断。在亲近过程中,作为弟子应具三要,应生善心,离三过,具六想。

  (一)弟子须具三要

  不仅善知识需要严格的德相,做弟子的也要有严格的标准。在圣天菩萨著的《中观四百论》中提出:“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作为弟子要具此三要,方可依师而修学。

  1.正住:对于任何教派、宗派、传承不生偏执,对于佛所说的法能信顺受持,现在有些人偏重戒律而贬低学教理的;学显宗的,贬低学密宗的;学大乘的,贬低南传小乘的。要知道一切经论,皆是佛依不同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不应生个人的偏见,而缪解佛意。对学习佛法的人来讲,正住是非常关键的。

  2.具慧:修学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善于观察寻找真正的善知识,一旦认可,终身依止,不因任何违缘而舍弃;如果不具备智慧就似是而非,分不清邪与正。因此,学佛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智慧,这智慧即正见,以智导行,速能成就佛道。

  3.求法义:弟子对于佛法要有为法忘躯的精神,好乐佛法之心。佛为求半句偈而不惜生命,想想我们,今天不费鉅劳。值遇佛法,心中应生难遭遇想,好好珍惜今生的所得,现前所拥有的一切。如果对佛法不生希求心,遇到再好的善知识,即使佛陀再来,也无能为力。

  以上这三个叫闻器,即具有听闻佛法的条件。弟子要对法和法师尊重,若不对法和法师产生尊重心,就无法修成任何一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摄取善说。”第一是对佛法有广大的希求心;第二是听佛法时,要善住其意,也就是正住;第三是对法和法师起大敬重;第四弃舍恶说,摄取善说,也就是具慧。这四个是佛弟子的合格标准,即弟子的德相。所以,作为修学者,须具以上三要,作为修学的前提,才不至于走入邪道,迷失方向。

  (二)弟子应发善心

  善知识是修学成就的增上缘,在亲近善知识时,作为弟子应以二十一种善心依止善知识。《华严经》云:
  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9〕

  弟子承事师长应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如大地承载万物般,毫无懈怠疲厌。以一颗孝子之心对待师长,不违背师长的教诫。古德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若自觉功德高于师长,便很难虚心接受师长的教导,不可能生起修行功德,故应以谦下心依止,身心调柔。如《真心直说》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10〕我们应当了知作为弟子应如大车载重一般,无论师长交与的事情如何艰巨繁重,无厌烦心,无有疲倦、不厌其烦地依教奉行,受持师长的意趣,依靠信心与精进承事师长,如摆渡之船,无论来往多少遍,永不嫌弃疲厌。

  总之,作为弟子应以如上之心去亲近善知识,才能于修法上有益,才能在善知识的教导下,迅速增长自己的善法。

  (三)于善知识处听法应离三过:

  修学者要真正学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实利益,应精进断除三种过失。
  1.若器倒覆:谓喻成见具足的有情,虽然身在堂内,由于成见,法水难以灌入。犹如盆器倒覆,雨水下得再大,也无法装入盆内。具足成见、我慢贡高的人,虽然闻法,法水不入,难得法益。所以亲近善知识听法时,应放下个人的成见,方受法益。

  2.纵然向上然不净洁:谓喻邪见众生虽能听法,然而用世间种种不究竟的观点,加以妄自评判。即便接受佛法,由于邪执,理解错误;或为了名利,乱传邪见渗入的道法,欺诳众生。

  3.虽净洁若底穿漏:此类众生虽听闻佛法,然而仅是熏习而已,并未加以思维真实受用,犹如盆底穿漏,难蓄法水,不得实益。有些人虽然听法亦无邪见,但精神不集中,开小差,或闻后不思维,于法师所说法义不能牢记,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如此之类即是盆底穿漏,难蓄法水,不得实益。
  是故听闻佛法应在善知识处善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是而行。真正从善知识处学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实利益,作为学法者对于以上三过,应励力断除。

  (四)于善知识生六想

  1.于自安住如病者想:观自己无始以来具足贪瞋痴等烦恼重病,于自己生起病人想,若不医治危害累劫,生死流转无有停息,苦不堪言。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须依名医;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恐怖危害时,须依止友伴;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须依商主;想到达河对岸的船客,须依止舵手。同样,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必须依止善知识。

  2.于说法师住如医想:当观善知识能给予法药治疗我等烦恼重病。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智者应无懈。故对善知识生良医想。

  3.于所教诫起药品想:善知识说法教诫我人,为对治我人的病苦,应生难遭遇想,只有依药去服用,才能身心安康。故对善知识教诫之法起药品想。

  4.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若听闻佛法不能修行对治,烦恼之病,生死过患,永不能除,故听法应起殷重心。如《法华经通义》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11〕故对善知识所说之法生疗病想。

  5.于如来所住善士想:善知识代佛宣法,若作佛想,就会生起极端恭敬之心,于法生难遇想,而能随顺受持。印光大师云:“于三宝所,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利益;全无恭敬,全无利益。”故我们对善知识应生佛想。

  6.于正法理作久住想:修学者求法,不但为了自利,还要利他,作如是思维,我于善知识处听来的法,对自己负责,对众生负责,能够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广利有情,使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永免轮回,让他们都能得安乐,时刻铭记“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教诲。

  亲近善知识,就是一个发心,最主要是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发无上菩提心、清净心、惭愧心。真正亲近一位善知识,要将自己的身口意向他报告、向他打开,是一种校正、一种鼓舞。具此心才能与法相应。

  四、 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善知识

  诸佛菩萨皆因善知识而得以成就,那么作为修学者在日常生活中又如何发现善知识呢?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四记载有三种善知识:一者外护善知识;二者同行善知识;三者教授善知识。

  (一)三种善知识

  1.外护善知识
  外护是指僧侣以外的在家人﹑缘族亲﹑檀越等,为护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给出家人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来助其安心用功办道,或尽心护持佛法的弘扬。出家修学佛法,如果没有外护善知识,想要有所成就那是很难的。试观生活起居皆是居士供养,故要将身心安于道业上,才能报众生恩。
  2.同行善知识
  同行就是好的同学﹑同事﹑同参道友,在修学的道路上,能以种种方便善巧来促进你,精勤修学;当你放逸时,能在旁边提醒帮助你;当你迷失时,能设法引导你;当你病痛时,能不舍弃,耐心照顾你;当你成功时,能欢喜赞叹你,在修学路上更进一步,同行善知识能够助我们早日成就道业。
  3.教授善知识
  教授者即精通佛法,能宣说般若,能示以正道,善巧方便演说一切佛法,使能解决生死大事。
  总之,此三种善知识,是修行入门的基础。外护善知识,在物资上四时供养,令行者身安;同行善知识,在修行路上处处给予鼓励与提携;教授善知识,能够帮助开显上乘修法,直入真性。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12〕故善知识是修行途中所有激流暗礁的过来人,引导我们避开重重陷阱,顺利向成佛前进。

  (二)善知识的体现

  善知识没有固定的界限,由以上三种善知识,使自己对佛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此时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出家众,而是对己在修学路上,有所启发的一切众生,皆可称为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他以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出发,经文殊菩萨的指引,明白了人生的道路,要发菩提心,造福人间,利乐有情。以此为宗旨,不辞千辛万苦爬高山﹑飘大海﹑闯王宫﹑进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无论是大到国王﹑大臣﹑航海家、商人、音乐家、医药家,小到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他都一一去参访。让我们先去看看《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是如何去参学的,下面举三个事例来说明,也可以学习一下善财童子是如何参访善知识。

  1.善财来到楼阁城向婆施罗船师学习:作为修学者要有正确的方向目标,要有坚强的毅力,不为巨浪吓倒,不因暗礁而畏退,朝着星宿指引的方向,才能到达目的地。善财经婆师罗的教诲,懂得从烦恼深渊到达菩提彼岸,以正见作导航。
  2.参拜鞞瑟胝罗居士:善财南行来到善度城,向居士学习,寂然沉思,观照自心,随时打扫思想上的邪知邪见,如此才能身心自在,得法自在。善财在这打扫厕所的实践中,证悟出菩萨行的根本真理,不断清除三毒。
  3.参拜德生童男有德童女:善财来到妙意华门城,向童男童女学习到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相存,无有好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善财领会到,有为的幻化,无为的真理,感到遍身轻松,内心寂静,智慧广博。
  善财因此从他们身上不管是思想上,还是道德技艺上,领会到活生生的佛法,学到书本所没有的知识。可见一个人不能如井底之蛙,将眼光局限于某一点上,而应站在山顶,打开视野,将眼光扩大,放眼看世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小事,乃至于世界万物微细处,都是自己参学的榜样,如此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善知识以身体力行的教育,常带一颗惭愧心、虚心求学的心,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正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善财带给了我们启发,他是如此低下地向一切善知识请教学习。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又如何去发现善知识呢?以下从三大方面来阐述:

  (三)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发现

  善知识1.做人态度上的善知识:现实生活中善知识的表现各有不同,有些善知识表现在外,处处为他人着想,时刻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有些善知识,直言相劝,引导身边的人;有些善知识,时刻为他人排忧解难,当病痛时,给予安慰与照顾。

  2.待人接物上的善知识:有些善知识,看见朋友贫穷困窘,尽力帮助,不计报酬;有些善知识,与人交友,心包太虚,唯在佛法上增益;有种善知识,与道友精进相惜,法上共增益;有种善知识,将感恩刻在石头上,将仇恨写在沙滩上,相互感恩。
  3.处世风格上的善知识:有种善知识,处世以和为贵;有种善知识,见对方偏离正道,设法令其舍邪归正。有种善知识,看到对方懒惰,不理生计,劝他勤于劳作,一点一滴做好身边的每件事。

  由此可见,善知识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事都是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在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很密切,对我们的影响是无孔不入。如果不能够正确地认识恶友及恶法,就很容易随波逐流,想要学佛进步确实很困难。古人说“见贤思齐”,只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善友,努力营造周围的修学环境,学佛才能上路,并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得到增上。让我们打开智慧的双眼,学会善于发现周围善知识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品德,涵养自己的心性,做到身心安稳、行为规范,渐与佛菩萨接近。

  五、亲近善知识对修学的意义

  父母生养了我们色身;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学问;而善知识教给我们佛法,让我们沐浴在法性的光明之中,学人要时刻忆念善知识的恩德。《华严经》卷十三中说:

  善知识者能救护我,令我不堕一切恶趣;善知识者,能引导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识者,能显照我,令我了知诸夷险道;善知识者,能开示我,令我解了大乘奥义;善知识者,能晓悟我,令我速到一切智城;善知识者,能诲谕我,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识者,能劝诱我,令我普见三世法海;善知识者,能教授我,令我得与众圣集会;善知识者,能增长我,令我出生一切白法。〔13〕

  要听闻正法必须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是成佛的灯塔。所谓“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外在有善知识的摄受,内在要自己精进努力,若一向依仗善知识乃得解脱,无有是处。今生能幸遇佛法,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大觉佛陀的善知识,听闻无上如来圣法,也得到了修学圆满教法的条件,如果自己不珍惜,不去修学,从何得到圣果呢?因此,要学佛法,得到证悟,不仅仅是善知识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自己。佛陀给我们指出了解脱之道,是否能到达涅槃彼岸,就要看自己的了。

  修学者在修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思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要思维生命的无常。明代大学士文嘉写的一首《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想想我们有多少青春可以这样耗下去?看到死亡频频在身边发生,不知道自己生命中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心中感慨良多。所以应发心、精进、用功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这才是最重要的!把握当下才是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这个基本原理深刻的体会,依着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行持,在心地上精进用功。按照闻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不断改善自我,完善自我,发无上大菩提心,弘扬正法,令正法久住,续佛慧命,走解脱成佛之路。通过学修佛法,把我们的心与法界融为一体,这才是亲近善知识的真正目的。

  结 语

  在这漫长的修学历程中,亲近善知识是关键,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坚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识的提携呵护下,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正知正见。善知识就如黑暗中的灯炬一样,照亮修行人的道路,依善知识的开示,能见到自心无明黑暗中隐藏的佛性宝藏。《宗镜录》云:“犹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14〕唯有亲近善知识,才能听闻正法,由此引发般若。佛陀大智者,皆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悉免生老病死。佛尚且是因亲近善知识而成就,何况是我辈凡夫呢?若无善知识指引教授,将会迷失在浩瀚的法海中,所以当亲近善知识。
  主要参考书目:
  1.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
  2.北凉·昙无忏译:《大般涅槃经》。
  3.唐·玄藏译:《瑜伽师地论》。
  4.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
  5.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6.索达吉堪布讲:《入菩萨行论》,五明佛学院印。
  7.益西彭措堪布讲:《如何依止善知识》,五明佛学院印。
  8.《闽南佛学》(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版。
  〔1〕《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9册,第60页。
  〔2〕《恒水经》卷一,《大正藏》第1册, 第817页。
  〔3〕《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正藏》第12册,第510页。
  〔4〕《楞严经疏解蒙钞》卷六,《卍续藏》第13册,第699页。
  〔5〕《宗镜录》卷二十九,《大正藏》第48册,第589页。
  〔6〕《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大正藏》第30册,第417页。
  〔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六,《大正藏》第10册, 第358 页。
  〔8〕《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大正藏》第17册,第176页。
  〔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十七,《大正藏》第10册,第421页。
  〔10〕《真心直说》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999页。
  〔11〕《法华经通义》卷一, 《卍续藏》第31册,第532页。
  〔12〕《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0页。
  〔1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十三,《大正藏》第10册,第722页。
  〔14〕《宗镜录》卷二十九,《大正藏》第48册,第586页。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浅谈近现代佛教寺院管理特点(释悟莲)
下一篇:从佛法谈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浅谈佛法对人类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释隆醒)
 云深不知处──说剎那无常
 佛学与美学
 如何念佛(如缘老和尚)
 夜夜夜思(圣印法师)
 唐代寺院与僧侣管理政策的探讨(妙如法师)
 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出家…(莲舍法师)..
 面向世界的中国佛教(释圣玄)
 浪漫的背后——论阿难遭摩登伽女诱惑的故事(戒毓法师)
 一华一叶一世界(如本法师)
 起心动念(大悲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