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青海藏传佛教的历史
 
{返回 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3

青海藏传佛教的历史

  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是以藏语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以藏民族为主体的信教民族,或通过藏民族传入其它民族,故名。

  藏传佛教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教派,文化内涵丰富,融合佛教大小乘和金刚乘的基本教义,结合高原的文化自然环境,形成既有戒律传承系统教义、宗派见地与修持方法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在教义上,主张显密结合,闻思修并重,戒定慧全修,以中观正见为指导,实践全刚密法,重视理性和智慧的开发,以达到离苦得乐,自度度人的境界。

  佛教自7世纪传入我国藏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到11世纪,形成藏传佛教及其各个派系,并陆续传入蒙古土裕固纳西满羌、普米彝、白汉等许多民族中,对这些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观念、风俗习惯等都有过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很深的信仰基础。青海现在人口530多万其中,藏族、蒙古族、土族和部分汉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占总人口数的半以上。

  藏传佛教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全盘引进佛教的典籍外,还从印度尼泊尔等地吸收了大量的世俗文化,在语言文字、历史、文学逻辑,哲学医学天文历算风水占l、、雕塑绘画土木建筑、制造工艺音乐舞蹈,戏剧、吉庆丧葬礼仪、生活习俗等方面与当地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传统文化。遍立各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为保留继承和传播这些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卷帙浩繁的各种藏文文献内容涉及各个领域,为研究藏族和其它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

  从20世纪中叶起,藏传佛教传播到西欧,北美等地的数十个国家。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着博大而神秘的青藏高原,渴求认识藏传佛教的奥秘,聆听那来自高原的神圣声音。

  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产生最早的世界宗教,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百年后,在印度早期佛教中出现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又分化成十八部,这一时期的佛教总称为部派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公元前后出现大乘佛教,由龙树、提婆师徒创中观派。稍后,无著,世亲兄弟再创瑜伽行派。

  中观派,也称大乘空宗,在理论上坚持不着“有”、”无‘的”中道”立场,瑜伽行派,也称大乘有宗或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即在否定客观世界的同时,肯定思维意识的真实存在。小乘和大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从理论方面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即不承认由五蕴所组成的“人我”的实在性,而肯定作为五蕴本身的“法我”是真实的:大乘则打破任何固定的实体观念,提出“我法皆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相互依存的表现,并无固实体,从而否定了“人我”和“法我”。从修道方面看,小乘主张自觉自度,以达到解脱自己的目的:大乘则以度化解脱他人为中心,须发大悲菩提心,利乐众生。从修行追求的目标上看,小乘认为佛陀的伟大人格是累世修行的结果,一般人的现世修行无法达到,只能证得阿罗汉果位;而大乘则以佛菩萨的境界为最高目标,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从佛陀观方面看,早期的小乘视佛陀为导师,佛为僧众之一,后来才逐渐神化而大乘则明确提出佛有法身、报身和变化身的“三身说“理论。从经典方面,小乘一般使用记实的文体,多为短篇;而大乘在小乘经典的基础上发展了佛的思想,写作上多用通俗的演绎,故事、譬喻、偈颂等。

  佛教作为世界性宗教,其传播分为三支:

  1、公元前3世纪,传入缅甸,泰国,束埔寨、老挝等国,称为“南传佛教”,因传播时间早,属小乘

  2、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南北朝时弘遍全国,后次第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称之为“汉传佛教”。

  3、7世纪,藏传佛教兴起,亦称密宗,“密教”。它是佛教在当时社会潮流影响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前提,以咒术,礼仪、本尊信仰等为特征,主张皈依上师、“三宝”,经过上师灌顶,密传口诵真言,手结印契,心作观想,通过三密相应,达到即身成佛的修行目的。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他开拓疆域,发展生产,创制文字、统度量衡,在文化上采取开放性政策,从四邻各国和地区引进先进文化,使吐蕃社会得到空前发展。他先后与当时尼泊尔和唐王朝联姻,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汉妃文成公主,与此同时将佛教引入吐蕃。史载赤尊公主带去一尊不动金刚佛像,这是佛陀释迦牟尼的8岁等身像,现供于拉萨小昭寺,文成公主带去一尊觉卧佛像,是释迦牟尼的报身像,是其12岁的等身像,现供于拉萨大昭寺。此外,还从印度南部请来了一尊相传为自然生成的十面观音旃檀像,现供于布达拉宫。这3尊佛像,标志着佛教已传入藏土。

  而今,布达拉宫,现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冥冥中好似有一股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亿万朝圣者的脚步;在突兀而起的红山上,它默默俯视着朝圣者的虔诚。信徒们手中的经轮在转,布达拉宫前面的巨大经筒在转,静默的人们围着布达拉宫也在转,而美好的诵经声也由此传到高原之外的空间里。那是佛陀的世界。

  松赞干布时期,在吐蕃兴建了大小昭寺等批佛堂,并开始使用藏文翻译佛经。7世纪后期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在吐蕃的传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印度著名的显宗大师寂护、密宗大师莲花生等先后来藏,西藏第一座正规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建成,第一批藏族僧人出现了,大规模的译经工作也开始了。此时通过以寂护弟子莲花戒为首的“渐门派”与汉地和尚摩诃那为首的“顿门派”之间的佛教辩论,进一步统一了佛教思想,确立了印度佛教大乘中观自续派的见修观点,使寂护开创的中观思想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思想。到赤祖德赞(俗称热巴巾,汉史作可黎可足)时期,法定每7户人家供养一位僧人,制定刑罚,严厉处罚反对佛教或轻蔑僧侣的行为,大力提高僧众的社会地位。高层僧侣任职朝廷,可干预内外军政事务。当时,许多寺院不仅拥有属民的特权,而且占有土地、牧场和牲畜,使佛教寺院在吐蕃社会中成为有相当能量的社会实体。

  但佛教的发展一直受到吐蕃传统地方宗教本教的抵制。本教作为吐蕃本土宗教,根深蒂固,有雄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土壤,面对迅速传播的佛教和过高的佛教地位,本教势力与反佛贵族相结合,弑杀赤祖德赞,拥立达磨为赞普,在吐蕃本土全面禁佛,并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崩溃。藏传佛教史称这段历史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从初传到全面禁佛,前后200余年。

  吐蕃禁佛,本土的一些高僧逃来青海,使佛教火种得以保留。那时来青海的西藏僧人藏饶赛等3人,史称三贤哲。传教于今青海的河湟谷地,晚年间收徒贡巴饶赛,因其聪颖过人,智慧广大,史称“喇勤”,意为大喇嘛。喇勤后来在今青海化隆县的丹斗建寺修塔,招徒传法,声名大著。后西藏桑耶地区领主查那益西坚赞慕名派卢梅等卫藏十弟子来安多向喇勤求法。10世纪后叶,西藏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转化,政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不少封建领主,急需借助佛教的精神力量来维护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从而为佛教的复兴创造了条件。自978年起,卢梅等人陆续回到西藏,在各地领主的支持下建寺弘法,复燃佛教之火,史称“下路弘法”或“下路复兴”。

  今西宁市东30公里处红崖子沟口的白马寺,是“三贤哲”和喇勤贡巴饶赛的长期活动处,市内的大佛寺院内曾有“三贤哲”的坟冢,后形成座小寺,虽规模不大,却颇有影响。而河湟谷地则成为了下路弘传的发祥地。

  吐蕃王朝崩溃后,吐蕃王族后裔扎西贡在西藏阿里地区建立古格王朝。扎西贡之子柯日出家为僧,取名益西沃,人称“拉喇嘛”,是阿里地区复兴佛教的著名人物。他在阿里建托林寺,派人到克什米尔等地求经学法,遂有大译师仁钦桑布等学成归来,从事佛经翻译事业。1040年,印度超戒寺高僧阿底峡尊者(982~1054)应拉喇嘛叔侄之请来阿里,整顿西藏佛教,传法于卫藏,史称“上路弘法”或“上路复兴”。

  佛教从10世纪末叶起在西藏的再度复兴和发展,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后弘期,以藏传教各个教派的兴起活佛转世制度的出现,形成自己的宗教文化等为特色。这时的西藏传教一改前弘期主要传播于吐蕃王室等上层社会的特点,而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在佛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本教的一些神祗和仪式,形成西藏化了的佛教流派,可谓是我国藏语系地区本土文化的结晶。

  宋代,吐蕃王裔唃厮罗建藏族政权于河湟,边成长期战乱。佛教劝善止恶、力戒杀生的教义宗旨使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从而佛教在河湟等地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僧数不断增加,宗教活动日益丰富。史载唃厮罗政权崇尚佛教,当时的青唐城(今西宁市),“水西平原,建佛祠,广五六里。绕以周垣,屋至千余楹。为大像,以黄金涂其身,又为浮屠十三级以护之。”吐蕃重僧,有大事必集僧决之。僧之法无不免者。城中之屋,佛舍居半。”(李远《青唐录》)10世纪末叶谣藏佛教后弘,佛教各教派处于空前活跃的状态,各派创始人及其弟子纷纷来到青海传教,相继建成批宁玛派和噶举派寺院。特别是玉树地区毗连康藏,传教建寺活动更为突出,先后建成20多座寺宇,成为青海传教历史久远寺院众多、教派复杂的地区。

  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沿唐蕃古道行走在青海高原上,凛冽寒风迎面吹来,古道上的号角钟声时隐时现,仿佛那风也因此而古老。远在唐代,随着文成、金城公主进藏和吐蕃势力东渐,青海藏区已有佛塔、佛像和小型佛堂寺院出现。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地方贝囊沟的文成公主庙,依石壁而建。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联姻,途经这里,命随行工匠在向阳的石灰岩壁上雕刻了大日如来等9尊佛像并纹刻了佛塔经文等。唐中宗景龙四年(7]0年),唐蕃第二次联姻,金城公主亦经此地,见所刻佛像,便于其上修盖殿堂,亦称“大日如来佛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成公主进藏时,还在巴塘的扎隆沟建成嘉斯佛塔,在相古河对岸的邦同滩建成格则佛塔。今青海同仁地区传说,吐蕃时期藏军来到现在的五屯一带成边,曾建玛贡娘畦寺,是这一带最古老的寺院。今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城西北隅的乜纳塔,也叫“贵德白塔”,“弥勒塔”和“镇水塔”,历史上被誉为“青海第塔”,颇负盛名,相传在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热巴巾时期初建。每一座塔,每一座寺都记载了政治制度与宗教环境的兴盛与衰亡。高原上久已不闻的马嘶声,却怎么也了不去陈年哀尘。

  13世纪,蒙古勃兴于大漠南北,元王朝的建立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1247年,西藏萨迦派高僧萨班·贡噶坚赞以宗教领袖和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代表卫藏人民的利益,与阔端相会于凉州,使西藏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建立起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政治统属关系,和平的环境再次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嗣后,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帝师,统领天下释教。青海籍桑哥任职元朝尚书丞相,玉树名僧胆巴受封大元帝师,住持敕赐的龙兴寺。在元王朝的支持下,经过八思巴等一批佛教高僧的长期活动,青海藏地备派寺院迅速增加,且以萨迦派为主。同时,藏传佛教觉囊派也从西藏传到青海果洛等地。

  明袭元制,仍以支持藏传佛教为安藏方略,众建封授各派上层,在青海兴建瞿昙寺,结古寺等,成为明王朝联结青海西藏等重地的纽带。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大师诞生于青海宗喀地方(今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所在地),最初在青海夏琼寺学习佛法,后在西藏成名,终形成一代宗师。他立志宗教改革,于明永乐年间创立了藏传佛教中信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格鲁派。宗喀巴创教期间,其弟子多来青海传教,曾创建循化文都寺、民和卡地喀寺、弘化寺等早期寺院。因此,人们称青海为格鲁派之源。明万历年间,第三世达赖喇嘛两次来青海活动,使格鲁派更迅速地在青海传播,蜚声国内外的塔尔寺正式形成,并经过青海东科尔等活佛的传教活动,格鲁派次第传入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形成后来蒙古族等民族普遍信奉格鲁派的格局。明末,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率部从新疆入据青海,击败格鲁派在青康藏的对立势力,支持其在西藏取得宗教上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格鲁派在青海先后建成佑宁寺、东科寺、广惠寺,德千寺等著名大寺,并有不少他派寺院改宗格鲁派。

  为此,清王朝设置驻京呼图克图,青海有章嘉、土观、敏珠尔、阿嘉、拉科、赛赤、东科尔等7位大活佛驻京任职,备受尊崇。雍正年间,因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青海的藏传佛教一度受到限制,但清王朝尊崇藏传佛教的基本国策未变,湟水流域被毁的各寺相继恢复,并继续扩建发展。乾隆年间,清王朝对西藏地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确立以第七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政教合一统治,再次促进了格鲁派的发展。清末,青海全省藏传佛教寺院的派属、类型、布局等基本定型。民国时期,只在边远牧区修建了些新寺院,一般规模都不大,最大的是今兴海县的赛宗寺。

  青海藏传佛教现存五个教派,均传自西藏。20世纪50年代初,青海的藏传教一度再呈发展趋势,据统计,1958年全省有各类藏传佛教寺院756座,但1958年后曾遭到严重破坏。上个世纪80年代后,经过重建或修葺,寺院陆续恢复开放。据调查,现全青海省境内有寺院666座。

  10世纪,西藏社会进入封建农奴制。从]1世纪起,以密宗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各派各依其传承,对佛典教理、流传情况,乃至仪轨法门等进行不同的诠释,形成独具特点的佛学思想体系,在修学的经典、修法的种类方面各具重点和特色,对佛教空有等哲理正见出现认识上的分歧。这些教派与世俗的封建领主相结合,使宗教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二位一体”,形成一种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深深扎根于广大信教群众之中。早期形成的教派,较大的有宁玛派、噶丹派、萨迦派、噶举派,较小的有觉囊、希解、觉宇、夏鲁、郭扎、珀东等派。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面对藏传佛教的混乱局面,起衰救蔽,立志改革,通过藏传佛教内在的自我调探机制,整顿戒律,严律学修次第,调整改革寺院组织和管理制度,最后创立格鲁派。元代以来,萨迦、噶举派一度执掌西藏政教大权,进行政教合一统治。后来,格鲁派在和硕特蒙古势力和清王朝的支持下跃居统治地位,成为当今最大的密宗教派。


{返回 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妙因寺与藏传佛教
下一篇:试论藏传佛教的特点(俞春荣)
 试论藏传佛教的特点(俞春荣)
 雄伟壮丽的藏式建筑(元旦尖措)
 宁玛巴重要传承分支(六大寺系、二大传承)
 关公入藏及藏传佛教的供奉仪轨(张从兴)
 藏传佛教在新疆的早期传播(李进新)
 巴塘天葬台及玉树藏族的天葬文化(林青)
 西藏藏族“献哈达”
 简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的译师判教思想(何杰峰)
 藏族猕猴崇拜
 藏传佛教与藏族宗教文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慈航路途 后记[栏目:慈航路途]
 爱在密密的缝线中[栏目: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入出息念修法管窥 引述篇[栏目:德雄尊者]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08、玻璃宝池观[栏目: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禅净双修的类型及其理论基础[栏目:杨惠南教授]
 什么是摄心念佛?[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漂流儿传奇[栏目:佛经故事选辑-女性的故事]
 三一四 铁鼎本生谭[栏目:第四篇]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用无缚[栏目:善祥法师]
 把握自己是利益众生的前提[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