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说妙湛老和尚身上所体现的“平等性智、慈悲喜舍”精神(释瑞圆)
 
{返回 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15

略说妙湛老和尚身上所体现的“平等性智、慈悲喜舍”精神

释瑞圆

  菩萨为度众生,所以受身,示现同类,引导方便给与众生结缘。以平等性智(般若正见),正见比如暗中,因灯光得见粗细之物;以平等性智正见诸法是许多微尘聚集而成世界众生。这平等法性,是情与无情之物等同一体,如纯金不隔耳环,金为器体、无器不金,器异体同。体性是世界与众生等同。为了显发离名绝相之觉性(有见无相),而施设诸多法门,妙湛老和尚运用慈悲喜舍为接引方式,导引众生入佛的知见。这是菩萨修行成就菩提大道的必需条件,进入宝所的必备善根福德资粮,是成佛之根本。笔者於妙老身教言传中所表现“平等、喜舍”事例,略说如下,以供所有见闻者,作为修学佛道的善根因缘资粮。

  一、众生平等感同身受

  晴日当空,照耀大地;灵光恒照,法界影現,体用不二,真心境界。人人平等“平等性智”,即般若正见,正智观照自他有情都是虚妄相续无住,如旋火轮,没有实体,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也就是等视众生的意思;而观世界山河大地诸物迁流不住,它的体性也都是一体平等的,不二。因此,对众生的问题,等同自己的身受,想办法可以转化。“慈悲喜舍”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喜是喜悦、舍是舍弃、舍得,能舍生命。正如《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真了解身心、世界万事万物当体即空,而能放下取执,舍得牺牲奉献,慈悲喜舍。以慈悲力解除众生苦恼,“示教利喜”到达佛的境界。唯有真懂得佛法,才会专门利人。妙湛老和尚的举止都是行佛法,为了解决众生的苦惱,忍劳忍怨,刻苦刻难,也要开发福田建设功德银行。如保护发展了南普陀寺,安僧办道;復办僧教育,培养佛门龍象。摄化众生,让种善根修福德,“悟入佛之知见”,这样一心为佛教、为众生的,确实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所以得到佛教界人士的一致认同。心如太虚、大地、良田,运用“平等性智、慈悲喜舍,”这一精神来接引众生,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二、平等性智正见人法

  以平等性般若正见人、法本无实体,它的存在是微尘迁流不住、念念相续不息。体悟了解到“实相”大道,无相无不相,实相不离一切相、周遍一切处,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唯有体悟了诸佛心要(实相)、诸法平等、自他不二;寂照妙用、才能以平等性智、摄化众生,主导众生与“实相”相应、统和於实际理上。这样个个学无为,无为无不为、没有什么不能;唯有无住一法才可以住一切法,因法是固定,若死抓一法,就无法遍抓一切;正因為法无定法,而能迁流、相续无住而住;无分别而分别、能丽丽明明了智一切;以无得而得,其力用、功能无量才可以得成佛道。深信因果,起心动念,如是因如是果,行为反作用。因而行为举止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莫论人非,若见他人非,自非即在中,永嘉大师说的:“各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收摄六根,不向外争求。就不会出现世间的种种不必要的紛爭、矛盾,而互相障碍重重。学无为是自向内做功夫、升华内在,於事能化,因为没有自性的东西、无一样能永久存在,争什么?求什么?“本来无一物”就不被事物动荡,能与“实相”相印,心安而道隆。不变的心性能随缘化导众生,因而妙老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化导如幻众生,看到众生的忧苦,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慈悲喜舍”。

  妙老以慈悲喜舍精神救度众生,他深知一切法,虽是当体即空,其实“无相不相”,“空即是色”,从空出假,有立法之功。诸法虽然是幻化,不妨以幻度幻,认真作空花佛事,做利生之事。妙老建寺安僧,办学育才,教导信众,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当时要办学校,建房子不是那么容易。妙老说:“盖房子,千难万难,费了很大的精神。事情要办,领导不批准你,事情又要办,盖印、跑了很多腿。又说:我们假设没有这个庙,我们去哪里听讲、听开示,这挺不容易。”古人说“学到用时方很少,事情没有经过是不知难,”学人,当知来之不易,以甜思苦,珍惜、精进、报恩。能有今天現狀,是前輩付出的辛苦。学佛入门,先从闻慧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没有这个庙,真没有哪里听讲、听开示。妙老有先见之明,为了广行一切弘护正法,做饶益有情的事业,正如《行愿品》中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千辛万苦,也要办学育僧。妙老说:“在办学这方面,在全国还没有比我更极积的。这不是我吹的。是那地方办佛学院、办培训班,我都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的。处处帮助,使处处花艳。你这里开了花,还不够,要处处开花结果。”例如,福建佛学院、中国佛学院、陆丰佛学院等,都是几十万、几十万大力资助。为的是正法久住,后继有人。妙老说:“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把佛法断尽。佛法兴旺,国家就兴旺;国家兴旺,佛法就兴旺,历史证明这一点。所以我们国家大有希望,我们学的东西是要爱国爱教。”这就妙老是慈悲积极救世,众生平等,忘我精神。法界众生安好,个人才能安好。因为情与无情之物等同一体的。所以众生有病,即己有病;众生有苦,即己有苦。妙老不辞疲劳、千辛萬苦、费尽精神,创造条件,培养僧才,包衣食住,让学僧能安心学习。正如妙老说:“你们来到这里,我没有给你学习的机会、条件,我会难过得不得了”。以天下忧为己忧,正如范仲淹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妙老“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菩萨心肠,为佛教、是怜愍轮回六道的众生,妙老说:“勿忘世上苦人多”这种救苦、平等精神,是后辈们学习的楷模。

  三、自他不二对待众生

  不但见空,兼见不空,如果只顧自己,不想发心利益众生,这种沉空滯寂,内守幽閑,偏于空见,自了汉,是无法完成佛道。正如妙老说:“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叫你发心,发什么心?上求佛道,就不会原地踏步,就步步登高;下化众生的心,亦要帮助同学来发心,只顾自己是畜生心。”菩提种子,需要心慈运悲,滋润众生心,能以大悲水来浇众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因此,成佛当从众生中求,正如《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所以唯有利乐有情服务别人,正如经云:“令众生欢喜,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与人相处不要看人的过失,斤斤計較,谁好、谁不好,“人无完人,金无全赤”,耐烦做事好商量、是要沉得住气,例如,人们有时难免有不好的口气、情绪化、行为不祥气,都要忍耐。能忍是培福,要惜福、培福行善,累積福德资粮。即使佛陀已福慧两足尊,也还不舍帮老太串针的积福机会。妙老也是一样,例如,有一次,笔者带个老太婆去方丈楼授归依,妙老把自己用的毛毯拿来给她墊跪。诸多事情来找,人多事杂、问题也多,从来没有不耐烦的情绪,总是笑容,事来则应,事去则静。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分彼此,自他无别,以“平等喜舍”对待众生。但是也有人对他的一些接引方式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燕雀焉知鸿雁之志啊”?身边的初学,怎能理解到妙老的用心?有同辈老法师说:“在妙老眼里没有坏人”。把一切众生当成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因此,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不以貌取人、不分对相,宽广胸量,常说“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利德乃大、必有忍事乃齐。”能包容异己,量大福大,心如大地,能载万物,无论是脚踩、吐痰、挖土都可以忍受。所以,它能生长万物。体解毕竟空,发无上心。所以来的学僧都收,不分学历高底、聰明傻瓜,愚钝利智平等看待。“千处祗求千处应,”例如,笔者本人入闽求学程度很底,妙老出数学题考我,题答不来,笨得如此彻底,也送我上万石岩入学。当时在班上最差的,别人只需用一小时就懂,本人要看十几个小时,真的是傻瓜一个。很感恩妙老,异于常人的见解,慈悲、宽容,来者不拒,给与学法的机会。“平等性智”,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不嫌棄愚蠢者,再笨的也留,给与机会熏習。即使是大冰块,如果有机会靠近烘爐,不断的靠近,久儿久之也会熔化。正如佛陀弟子周利盘特伽,他哥,摩诃槃特是很优秀,见弟弟愚笨,怕会坏名声、妨碍别人,劝令回家。周利盘特伽来找佛陀,说自己太傻,世尊说:“发觉自己是傻瓜的人,就已经不是傻瓜了”,世尊叫周利盘特伽来到静处,给他扫把打扫垃圾,教他念“扫帚”两字,念了扫忘记帚、念了帚忘了扫。扫心地,扫尘除垢,尘指的是飞扬微尘(相想)、垢指的是粘腻污垢(情识)扫除内心的欲望、情执、拼除妄想、杂念。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恒心。周利盘特伽虽然是最愚笨,但靠的是佛的智慧,有恒心、毅力,磨砖成镜。正如《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九云:“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曰图作佛。师一日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磨曰。磨此何为。师曰磨作镜。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坐禅岂得成佛。”六祖的徒孙马祖道一,整天只是打坐参禅,师父怀让禅师看出道一是可造之材,问说:“你一味枯坐禅为了什么?”马祖说:“为的是成佛。”有一天怀让禅师拿起砖头来庵前磨。马祖说:“您磨头究竟是要干什么?”禅师说:“磨砖想做镜子。”马祖觉得寄怪,笑之,说:“磨砖哪能做成镜子?”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成镜,那么枯坐禅就能成佛吗?”马祖听了,豁然开悟。是说禅悟不等於枯坐的形式;想成佛,佛也不仅是形象,形相是虚妄,不可以一直执取端坐的形相。如驾车子,牛拉车不前进,该打的是牛,而不是车子。磨砖成不了镜,枯坐达不了禅,要反观照自心,打破色阴、根识泄脱,才能洞见真如本性,心是法界,森罗万象是一心。周利盘特伽经久久扫心地,扫弃了形相、除尽了情识,由愚钝而变得聪明,最后也开悟证果了,真心显发。事情不怕难,则怕有心人。妙老开示中说:“你们到这里来,我就像常不轻菩萨一样对待你们,好让你学习,我不敢轻慢你,我不知道,你们累生累劫做了些什么善根,你们是我过去的父母、师长、朋友也不一定,不敢轻慢你。”《行愿品》中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都有觉性灵知,则是众生被见思、尘沙、无明所惑;如果能修学佛法,广学多闻,以尘沙那么多的法门,来对治尘沙那么多众生的思想、边见、执着、习气,就能破除见思、尘沙之恶习。乃至对“中道”(妙明真心)法爱的微细取著、一分根本无明也能屏除断尽。正如《金刚经》中说:“法尚应舍”。扫尽心中的取著空的垢。才能全体起用,立一切法,化度如幻的众生。清净无漏,没有任何负作用,如果还有一丝毫的静处可住,那是未离能所,非究竟义。般若正观,“顿忘人法解真空”唯有忘了我、我所受用之物,绝对待、一丝不存,才真空平等性。这是高高山顶立,才能深深海底行,听妙老说,来之诸方,用之十方,银行没有存自己私人半分钱,没有拥有,去到他处随意使用,自他平等,不分彼此。

  四、慈悲喜舍之究竟乐

  真有智慧者,才能舍,因为行喜舍不但现世能乐无灾,还能未来快乐生极乐,更能究竟快乐成佛作祖。如果样样都舍不得,其过会蔓延滋长无穷。因为没有以舍治悭吝,欲海难填。如世间的灾难、人心的不安,生死的根源。都是因贪而导致的。假如能以“喜舍”这一妙法来对治吝啬的话,世界和平安乐,不堕三塗、念佛往生极乐,究竟快乐成佛。妙老开示说:“舍得、舍得、越舍越得,不舍不得,这是我的妙法”。不是空谈,是真实的做了,如学生有困难,回去没有路费,妙老处处给人方便,为人着想,恒顺众生,都是行舍,“千处祗求千处应”。凡是找上门来一概不拒绝。正如《大般若经》卷三百八十云:“吾今此身,本为他受,彼不来取,尚应自送,况来求索,而当不与”,是为众生所需而来的。如果众生都不需要你了,你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正如佛陀是为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来娑婆。如赵朴初说:“假设众生是橧板,我就是橧板上的鱼肉,尽他割,”修行菩萨道,上刀山、跳火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无所不能。所以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舍”,才能容纳异己,有“舍”,才能心包太虚。世界之所以动乱不息,就是因为世人都只知道向前获取,而不知道回头反省;只拼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质,而忽略了心内的精神世界更为辽阔。其实施舍给人,是在升化自己,也就是别人得到利益、关心,才显示你的价值、意义。当然,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执,舍得牺牲奉献,自然就能拥有一个圆融和谐的世界。慈悲喜舍,本为一体。离开众生成不了佛,没有厚的土壤、树根不深,开不了花果。然而,妙老这棵大树能参天蔽日让这么多人乘涼、受益,其实妙老的付出无人能知的,在生活中充满了艰辛、抗拒风暴的挫折、忍受痛苦,是用生命来保护住南普陀的,成就大是付出的多。对自己节俭,不是办急事,出去是坐公车。不浪费,惜福、修福。修福是能滋润慧的,福至心灵。因为,行舍得这一妙法,舍到一法不立,无能所对待。一切都空了,空亦空。这时见山,还是山。“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体悟到法界是心,心即法界,诸法“平等性”。如果少了般若正见,平等性,虽然也做善事,施舍金钱,资助贫困。但是未能做到三轮体空、回归自性。所以这只是福报,不是功德。菩萨修道不仅身外之物能舍,受身就是为众生所需而来的。正如《大般若经》卷第四百六十九云:“是菩萨摩诃萨常作是念,我为利乐诸有情故,而受此身,诸有求者,定当施与。”“舍”要放大,处处可行,一切服务,利益有情之事都要去做。如妙老“忍劳忍怨,委曲求全”,也要利益众生,给众生方便,以行舍,广结善缘聚集资粮,给与学僧们成长的条件、幽静的环境、清修圣地成就了多少未来佛啊!

  妙老发展了南普陀,复办僧教育,培养人才,度化众生。妙老说:“希望后后要能胜于前前,比我还能干”。具有“预知之明”希望徒弟胜过师父,“青出于蓝胜于蓝”。现在确实毕业僧十余屆 ,桃李满天下。这是妙老有无量的手无量的眼。后辈师僧们有责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坚持不懈地努力、恒心、毅力、于上求下化,自强不息,无边际、永久的学习,法门无量誓愿学。古人警惕我们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趁这有限的身体、脑力充佩,多利用。当然假身难免会被病魔考,此时不仅要善调治、更应该显现“妙性圆明”如两军共战,不进则退,是考验功夫,否则一败涂地。病是还债,深信因果,还完就好了。不要随便说人的过失,要是看人的缺点就没有因缘学习到他的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人都有好的一面。所以起心动念,都要谨慎,好的因种,结好的果。印光大师说:“不信因果,世间大乱”。世界和平,生民安定,唯有佛法兴旺,国太民安,也为有太平世界,佛教能搌兴。圣教久住靠的是僧宝。所以,应当敬僧、赞僧。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瓦全不如碎玉片。僧人能舍弃、超越一般人之最所爱的。不离人群于滚滚的红尘救世救人,这是非常了不起。没有法师说法,世人不明因果、鬼神也会作乱,导致人心不安,人心一乱,世界大乱。所以我们要深信因果,继承发扬妙老慈悲喜舍的精神,广行菩萨道,自度度人。只有继承和发扬妙老的平等性智,慈悲喜舍等精神,方不负老和尚生前之敦敦教诲。值此妙老百年诞辰,偶而有感,写下此文,以缅怀这位不朽的高僧。

  (作者:释瑞圆,闽南佛学院)


{返回 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悲心广大,愿力宏深——妙湛老和尚百年诞辰纪念(释济群)
下一篇:践行“人间佛教”的妙湛大和尚(周祝英)
 勿忘世上苦人多——感恩、怀念妙湛老和尚(释慧弘)
 缅怀妙湛大和尚(邱林华)
 忆妙湛老和尚(释性妙)
 永远的怀念——慈悲勉后学,激励晚辈志(释心净)
 难忘的回忆(松本)
 我与妙湛老法师的缘分(林良丰)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妙湛长老僧教育思想浅释(余君山)
 高僧风范 青史流芳(释圣辉)
 音容笑貌长存——记妙湛老和尚圆寂十周年(释中观)
 忆妙老(释超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离别师友只身赴台[栏目:演培法师]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一卷[栏目: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修行过程中,心有时会累,是不精进还是身体原因?[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安居第七十日(一):第一受用者如何作为?[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先拥有才有资格说「放下」![栏目:慧光法师]
 摄大乘论 第115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140.寂然禅定九日 Being absorbed in dhyana samadhi for ni..[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听说有一种茅山术的邪门,可利用人造茅草人...真有如此灵异怪事?[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The Tortoise That Refused to Leave Home[栏目:The Jataka Tale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