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四节 生活用具 七、戒刀
 
{返回 佛教丛林观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81

  七、戒刀

  戒刀也叫做“刀子”、“小刀”。戒刀是比丘所持的十八物之一,用于裁衣、剃发、剪爪等的刀子。

  据十诵律第三十七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诸比丘们想要剪裁衣服,因为没有剪裁的工具,有人用手和牙齿去撕,结果竟把衣服扯坏了。因此,佛乃准许比丘们储备刀子使用。不久之后,诸比丘中有人用金银等物造“戒刀”,并且有人用珠宝等贵重物品庄饰刀柄。因而很受当时的外道和世俗人们的讥评。佛知道后,遂又规定不得使用金银宝贝等物制做或是严饰戒刀,只许用骨角铜铁竹苇等物制做。《僧史略》中说:“及持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也。”由于系戒律所听许,故称戒刀。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所载,佛在室罗伐城时,有比丘欲裁三衣,便以手撕裂,损坏衣财。佛乃听许用刀子。但因六众以杂宝装饰,佛陀便规定用钝铁作刀,且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大的长六指,小的长四指,中的介于二者之间。形状则有弯曲如鸟羽、及似鸡翎而不尖直二。《祖庭事苑》中说:

  “戒刀,《根本杂事》云:‘佛在室罗伐城,比丘欲裁三衣,便以手制,衣财损坏。

  佛言:可刀子裁。六众便以杂宝饰之,加以太长。佛制,不听,此是大刀,不是刀子,汝等应知有三种刀子,谓大、中、小。大者可长六指,小者四指,二内名中。其状有二:一如鸟羽曲,二似鸡翎,不应尖直。’”《十诵律》卷三十九中,有佛听许用剃刀及截爪刀的记载。同书卷五十六中说:“佛听众僧畜剃刀,一人亦畜,为剃须发故,是名剃刀法。剃刀鞘法者,佛听诸比丘畜剃刀鞘,为掌护莫令失,更求觅妨行道故。”

  戒刀是日常生活用品,具有以下六种用途,在《行事钞·钵器制听篇》中说:

  “毗尼母,听畜刀子六种,一用剃发、剪甲、破疮、裁衣、割衣上毛缕,削水果,乃至食时种种须故。’”在《大宋僧史略》卷上说,所谓戒刀等,皆是道具,表断一切诸恶。可见戒刀除了实用价值之外,也有精神上的意义。

  根据释氏要览说,“戒刀”一词的由来是这样的:“戒刀:按律许蓄月头刀子,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村故。草木尚戒,况其它也”?戒刀的大小和形状,也有一定的制式。戒刀的大小限为三等:长者不得超过六指,短的应为四指,中者则为五指左右。戒刀的形状,属於半月形式。另外有一种说法,是说有两种刀形:一种是曲如鸟羽形的,一种是鸡翎形的;两种都不准过尖过直。这种“刀子”,为甚麽又叫做“戒刀”呢?有人说:“出家人万一被迫,势将破戒时,则必须用此‘刀子’自杀,以求保全戒体;所以才又把它叫做‘戒刀’”。

  时至今日,到处都有刀子。刀的种类,形形色色。刀的用途,非常广泛。刀於生活,已是一日不可或缺。出家僧尼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上,早已不得不随顺世俗,使用各种各样的刀子。欲其泥守古制,恐怕很难适应现代的生活了。


{返回 佛教丛林观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四节 生活用具 八、滤水囊
下一篇: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四节 生活用具 六、拄杖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七节 赞呗法器 三、铛、铪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四节 丛林制度 五、普茶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一节 丛林常用法会 二、放生法会..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二、四大班首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七节 赞呗法器 四、铃铎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七节 赞呗法器 一、磬、引磬
 佛教丛林观 第四章 僧人服饰 第三节 僧人日常服饰 四、僧鞋与僧袜..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五、称谓 六 佛教称谓..
 佛教丛林观 前言 目录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四、四十八单执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列举不当的食物组合[栏目:这样吃最健康]
 以改变心态的方式改变命运[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什么叫学佛修行[栏目:达真堪布]
 修持随喜之心——他人得好 心生欢喜[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普贤上师言教》里说:凡是想世出世法...应该怎样理解这段话?[栏目:阿宗白洛仁波切·学修释疑]
 应机设化[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大小不二[栏目:隽永故事]
 能观的意识和能感知的意识是不是两个意识?[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认识人生之四 1[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净宗八祖杭州云栖莲池大师文集[栏目:净宗祖师言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