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六祖坛经——慧能大师禅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略述(觉智法师)
 
{返回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78

《六祖坛经》 ——慧能大师禅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略述

觉智法师

在社会信息化、工业现代化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日趋膨胀的当今时代,人的感悟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怎样使佛法深入世间,面对人生,做到修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把佛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把佛陀的智慧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解脱人生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痛苦及心理障碍,慧能大师所着的《六祖坛经》可谓给了我们最完整的答案。

慧能大师俗姓卢,河北燕山(今州市)人。唐贞观十二年(638年)生,开元元年(713年)七十六岁圆寂。其父曾在范阳做官,被贬后流放于岭南。大师三岁丧父,少年贫穷,靠卖柴为生。一日,上街卖柴休息间,听人诵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顿悟。二十四岁,投奔弘忍大师门下。弘忍认为他最能领会佛法深义,便秘传其依钵,受得心法,最终成为禅宗第六祖。三十九岁视法于南海溪法性寺(即今广孝寺)。在法性和六榕两寺大开东山法门,后入住韶州(即今韶关)曹溪宝林寺(又名南华寺),弘法三十九年,座下弟子悟道者四十三人,其最为着名者有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等。慧能大师的禅学思想,在禅宗思想史上占主导地位,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灵山会上,释尊拈花,迦叶微笑,成为西天第一祖师,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来,成为东土禅宗初祖。达摩之后相继传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第六祖慧能大师,方才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本文拟就读诵《六祖坛经》的心得对慧能大师禅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略述浅识,以就教于诸方家。

一、 自性自度见性成佛的解脱论

六祖在得到五祖心法后,五祖恐怕有人害他,连夜把他带到九江驿边。上船后,五祖把橹自摇。慧能曰:“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度汝。”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又曰:“慧能生在边处,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会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

这段对话中,慧能大师以过江来比喻学佛求解脱,以明“悟心以自度”之理。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般若智慧之性本来具足,只要敢于承当,方法得当,人人都可成佛作祖。这也是佛法平等性的表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就是说,迷蒙时是师父在度我,现在已明心见性,就应自性自度。这也是《六祖坛经》中的思想核心。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弘法中,六祖又作了一进一步的发挥。他在对众弟子说法时说:“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道,且不是慧能度;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项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毒来善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常念修行,是愿力度。”

以上所说众生自度,非佛度,亦非师度,即是众生自性自度。慧海禅师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中,阐发了慧能大师自性自度的成佛论。他说:“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自修,莫依他佛力。”

《楞伽师资论》中说:“净觉认为,要成佛,必须靠精诚内发。”也就是说,要靠自心内发现自己本来本体本性之佛性。“若精诚不内发,即使恒河沙诸佛,也不能济度众生。”自性自度是在本性是佛、即心即佛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说明。慧能大师认为自性就是佛性、本性。他说:“离性别无佛,佛在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六祖坛经?般若品》说:“心生种种发生,心灭种种法灭。”又《古尊宿语录》云:“人性就是佛性,万事万物都随人心而生灭。”据《坛经》记载,慧能初次见到弘忍和尚时,便有一段观点鲜明的对话:“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由于大师对“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理早有所领悟,故回答弘忍的话,胸有成竹,顺理成章。而难能可贵的是一个普通人,在一代大师前,竟敢出言反诘,这反映了慧能大师的质直和无畏的高尚品质。《坛经》中论述见性成佛的道理很突出,经中说:“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明常明;只如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用智慧“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特别强调的是“佛是自性作,莫向身自外求。自性迷,佛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怎样转迷成悟?即用“般若智慧”,而这般若智慧又是自心本有的。在成佛问题上,慧能大师充分肯定了“自性自度”的自我能动作用。

二、 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

既然众生自心本是佛,自本具之佛性到成佛究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方法?可以说慧能大师的整个禅学思想正是阐述这些问题的。

1、 顿悟见性成佛的思想

慧能大师在说法中极力弘扬“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坛经》去:“故知不悟,即心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悟真如本性。”怎样顿悟呢?大师说,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自用智慧不假文字”,而这智慧又是“本性自有般若”。言其顿者,不假外修。大师还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他说“我于弘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又说:“迷来经累动,悟则须臾间”,迷即渐契,悟则顿修,单刀直入,不假方便、直了成佛。这与神秀的“专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趋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的随方便渐悟之说,有根本不同。云何顿渐?大师曰:“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慧能大师认为成佛之究竟是“识自本心”。那么如何修行才能达此目的呢?《坛经》去:“善知识,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所述本无差别。“外不住境,内不住心”,只要你一住心,便生妄执。若不住境,不住心,便可除去妄执,与道相应,悟能心开,与智无别。所以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悟真如本性呢?

慧能大师这里所指的“悟”、“顿悟”即是指众生当下之每一念心,都有可能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都可以悟得无生顿法。此中之顿悟,关键在于悟不悟。慧能大师说::“如有钝根愚者,不能自悟,可找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表面上看,这与其他宗派所说之修证无异,实际上所谓找善知识示道见性中的“道与性”,亦在自性中,本自具有,不假外求。若自心邪迷不悟,妄念颠倒,即使善知识有所教授,也不得解脱。此中之关键只要识自本心,刹那间妄念俱灭。这就是“识自心善知识”,所谓“一悟则是佛也。”

2、 明心见性的修学要则

慧能大师认为,学佛之最紧要者,莫过于明心见性。《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所谓“明心”亦即明了一切诸法,皆从心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非离心而有别佛”,也就是说—“自心即是佛”。若能洞明此一心具万法、自心即佛之理,则与诸佛境界无异。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具佛性。换言之,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着,无绊累。

“明心见性”言虽容易,行则诚非易事。世间凡情,虽本具此即心即佛之真如本体,因未能洞察明了,而执着外界的种种法相,妄生分别,故有生死之相,轮回之苦。《坛经》云:“人性本净,由妄念故覆盖真如;但无妄念,性自清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着者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人之所以不能把握“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自清净”的菩提自性,而生种种妄念,就是因为人们一举心一动念,便是偏执、执着。若能超越主客观分离的对立状态,通过般若观照,打破自我,当下就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由此可见,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增,分别凡圣心便是妄,所以说心即是佛。假若不执着两者之间的一个,保持中道,则当下常住真心,即是“明心见性”。慧能大师思想体系中“顿悟”的实践,说明超越对立、识心见性的重要性,在于“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如果说:“‘识心见性‘说”是慧能禅学思想的本体论观点,而“顿悟”说又以般若观照为核心,进而形成了他的禅学思想的认识论观点。

三、 慧能大师禅学思想对人生的影响

慧能大师顿悟法门的禅学思想,它不仅仅适应当时社会,对我们当今的生活亦具有深刻影响与启迪。慧能大师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烦恼和困惑时就应用自己自性的智慧,来打破妄想和烦恼的束缚。贪、瞋、痴、慢、疑、见是众生的六大精神障碍,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的原因即在于此。它有时潜伏在内心深处,就像一个贼,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我们的清净心和平常心。

一个学佛的人要是断除烦恼,就必须要有智慧。那么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佛陀在经典中一再讲:苦、空、无常的道理。世间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其本质都是无常的。世人往往不了解它的无常从而一味地执着,故此产生了诸多烦恼。怎样才能断除烦恼呢?慧能大师说“智慧以为母,方便以为父,诸佛大导师,无不由是出。”那么智慧又从何而来呢?对学佛者而言,智慧从经藏中来,所有学佛的人要正信正行佛法,就必须要常随佛学。尤其是二千五百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去圣时遥,心性被尘埃所遮蔽,如果不能够深入经藏就不能充分启发智慧,断除烦恼也就更无由谈起。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迷了的佛。我们今天学佛应象慧能大师听诵念《金刚经》那样,深入经藏,启发智慧,悟其自心,当下领悟。学佛出于恭敬心,要烧香礼佛,但更主要是要敢于成佛。在《金刚经》中,佛告诉我们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要把众生只看成众生,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人的一本书被尊奉为《经》,唯有六祖慧能的思想语录,被门人法海结集而尊称为《经》。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六祖慧能能够“上契诸佛之理,下化众生之机”,确确实实得到了佛的心法。我们今天学修这部经典,对于现代人的人心和社会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净化和安顿作用。今天,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人类道德的缺失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无法相比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科技,本是为了把人们从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人们往往失去了良好的道德坐标因而不能自主驾驭自己所发明的科学,反而对人类造成空前恐慌。今天地球上核武器的总能量能够把地球毁灭无数次。我们对环境的利用和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但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我们的心性,更何况瘟疫、饥荒和战争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人类每每贪恋于五欲,颠倒梦想,无法自拔。佛法是济世的良药,以佛法安顿我们的生命,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协调我们的生活,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长远的利益。《六祖坛经》不但在唐朝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在今天,弘扬《六祖坛经》对于净化人生,提升道德,净化社会,利益也是多方面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宗经,在这部经里,慧能大师向弟子们概说了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根本思想。他求法的人生,是从正义与邪恶、生和死的交织中锻炼出来的。其传奇故事和他以生活化语言表达的出世入世、即心是佛的佛教理念亦启示我们:没有一个孤立的佛可成,佛陀的人格力量,就是在降魔的过程中成就的;也没有一个离开众众生、孤立的菩萨行可修,菩萨就是以众生为福田,在普度众生中圆满自性的。学历和知识并不等于智慧。六祖是个樵夫,他一闻即悟,其自性中宣示出的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不但符合佛陀的教法,而且也合乎现实人生,他的智慧辩才的无碍,反证了他在《坛经》中述明的“自性本具”、“自性能含万法”的说法。

此外他又以朴实的平民化思想和教育方法启迪群萌。他肯定平民的生活中就有佛法,就有禅,这就使佛法回归了本源,使佛法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凡夫的生活也更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慧能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故而被禅宗推崇为六祖——众望所归。大师圆寂后,唐宪宗追谥他为“大鉴禅师”。唐代着名诗人、画家王维为之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文中写道:“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慧能大师)乎。”极为概括地赞扬了大师平凡而不平凡的一生。


{返回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慧能“无念”禅法及其修学意义(若宽法师)
下一篇:慧能无念思想与默照禅之比较(法恩)
 《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章权才)
 慧能无念思想与默照禅之比较(法恩)
 《坛经》浅说(黄志辉)
 谈惠能的“顿悟成佛”说(刘保金)
 六祖与《坛经》思想(释宗度)
 《坛经》版本源流考(吴平)
 《六祖坛经》的基本构架与禅法思想(释法缘)
 以禅宗方法整理《坛经》(任继愈)
 《六祖坛经》大义(钱穆)
 《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兼作“中国佛教”新解(陈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朝拜支提山有感――谢谢您,法师![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63 要顺应自然的生灭[栏目:本性法师]
 六祖慧能到黄梅从五祖弘忍求法的传说[栏目:杨曾文教授]
 问:受不了环境的诱惑而破戒,请问该如何真正忏悔?[栏目:忏悔业障]
 五方佛的五智文[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志工菩萨 新春团拜[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玄奘精神 第26节:第四章 将倔进行到底(5)[栏目:玄奘精神]
 国泰民安是学佛修道的基础[栏目:开愿法师]
 模块五:舍无量心,告别娑婆(2)[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三部分:四无量心-唤醒OFFICE里的佛心]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一卷[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