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宗教哲学的二种传统模式和正在发生的演化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69

宗教哲学的二种传统模式和正在发生的演化

    分析世界宗教哲学,尤其是五大宗教的,我们会有个感性的认知:从根本上讲,五大宗教哲学,有两种模式。
    两种模式:西方宗教哲学为一种,以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为代表;另一种是东方宗教哲学,以佛教、道教为代表。
    西方宗教哲学,其核心基本教义,重“有”重“实”。比如他们强调上帝的主宰性、万能性、普世性、创造性、不可质疑性。他们分析事情,采用的是“加”法,看见一棵树,马上想到许多树,想到了森林。
    东方宗教哲学,其核心教义,多重“空”重“无”。他们看待问题,采用“减”法,看见森林,就想到是一棵棵树,接着想到此树无非是小木片、小叶子构成,从此再分析下去,就成细微物了,最后到了无常变化的极致——空与无。
    哲学不会凭空产生,其模式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形成,必与产生和流行地域的自然、文化、政治、经济等环境息息相关,这已是共识。但是,是否会与人脑的构成、国民体质与性格——人种有关呢?
    西方宗教,产生并流行于趋向白色人种的白种人之间,东方宗教产生并流行于趋向黄色人种的黄种人之间。
    据说,有种理论,从生物学上看,人脑分两大区域,即左脑和右脑,接连左右脑之间有个通脑。左脑重理性思维,如科学等,右脑重感性思维,如艺术等。通脑介于两者之间,起贯通作用。
    人是生物,人类是宗教哲学生活的主体。分析西方宗教哲学,重理性思维,东方则重感性。这也影响到人的特质。西方人重科学理性,东方人重感性人情。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西方人即白种人,用左脑或者说更多地用左脑思维,而东方人即黄种人,用右脑或者说更多地用右脑思维。
    这也令我联想得更多:男性多重理性与科学,也擅长于此,而女性多重于感性与艺术、人情等,这是否意味着,男性用左脑,女性用右脑。
    在西方,许多女性男性化,那是否因为整个白种人越来越强烈地倾向于用左脑思维的结果。
    中国人认为,人的所有信息会从手掌上体现出来,为此脑信息体现在手掌上也是必然的。为此,中国民间看手相时,多采取男左女右的原则。这与左右脑的思维模式与现实实践的契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也影响了民族性和国家风格。为此,西方人重金戈铁马,暴力倾向严重,属刚性。而东方重武功重柔道气功,讲究以柔克刚,属柔性。
    东方人或西方人,其用脑方式与思维形式,是人类千万年不断演化的结果。如有创造者,那是创造者的预设结局。因此,他们的用脑思维模式定势,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宗教哲学的两种模式及其产生的原因很明确地提醒我们:原则上说,东方人信奉东方的宗教哲学,或者说趋向黄色人种的人们信奉东方的宗教哲学,是比较合适的。这不仅有其宗教上的依据,更有生物学上的依据。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说有例外,因为左右脑之间还有个通脑,他起联接贯通作用,既影响左右脑,又被左右脑影响,甚至超越了他们。
    随着全球化的开始——2500年或2000年前,经济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宗教的交流、政治的交流,已经在这个世界的个别国家间启动。这些交流,其核心是人与人、人种与人种的交流,他们或通过移民,战争,或进行于民间、官方,导致人种的混合与不纯,尤以印度与中国为甚。这刺激和发挥了通脑的功能。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印度宗教哲学与后来的中国宗教哲学中,出现了强调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哲学,力避落入两边的极端,其精神体现在人格或国家之特征上,讲究刚柔相济。
    现在,全球化愈演愈烈,人与人、人种与人种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地交流。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人脑的通脑功能经不断的诱发,将会因此被更多地发挥。其结果,便是东西方人种的个性特征与东西方宗教哲学的个性特征被削弱,甚至因此产生自发的异化和被自觉地重组,产生超越东西方宗教哲学模式的宗教新哲学,以适应新人和新人种。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好话不可说尽
下一篇:敏于行与讷于言
 心香瓣瓣迎新春
 和谐的佛教与战乱的社会
 生日三自问
 有修有证才是真
 分别与平等
 走访“三院一场”有感
 “十一”长假,是你的,不是我的
 平淡与平凡
 雕像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五重唯识”观辨析(林国良)[栏目:唯识学研究]
 做人的佛法 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栏目:做人的佛法]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十八 立一念断诸想[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Section 1 - 参禅参什么? What are we investigating in C..[栏目:初步参禅的方法 Basic of Chan]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东行传法,大乘根器[栏目:张朋]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苦谛[栏目:祈竹仁波切]
 十四、修习共中士道[栏目: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第五章 哀哀父母 - 父亲的笑[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俱舍论疏(30卷)〖唐 法宝撰〗[栏目:论疏]
 万善先资集序(周安士)[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