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之我见(超波法师)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91

《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之我见》

超波法师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长期实践和探索中,更需要的是传统文化的文明思想的支撑。佛教的传统思想和精神文明富有丰厚的伦理资源,佛教的精神文明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划时代的重要性。当然,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推动社会和谐就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的关联,体现着佛教伦理中的积极内涵,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具有伦理意义和实践意义,更提高了佛教僧团素质和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意义

  和谐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发展诸方面矛盾的配合,及群体间的相互适应,也是社会发展中矛盾的均衡现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的各个要素、各方面的彼此配合、相互协调、化解矛盾、避免冲突和攻击,是社会秩序发展能够健康运行,社会整体均衡发展,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素质不断加强和进步。和谐社会的主体特征是:民主法制建设。

  公平正义依存、诚信友爱互助、充满合理生活、安定有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首先要体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如果人与自身都不能和谐,就更不要说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精神文明建设是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民族的和谐、各阶层关系的和谐、社会和利益群体的和谐,这都是和谐社会中所包括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处理、协调、缓解、消除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群体间的各方面矛盾,正是和谐社会的主题要求。

  佛教是指导寻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教育,从解脱中剖析自然的变化,自然变化的均衡就是自然的和谐,道德的真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的伦理是道德的基础,佛教伦理包括伦理哲学价值观、伦理自然准则、伦理道德目标、伦理人生价值、伦理教育体系和伦理修持法则等一系列的科目。佛教的教育是以伦理教育为基础,以因果报应的思想教育人怎样完善人格的,弃恶从善、慈悲平等和自利利他的三大伦理准则。2006年春“世界佛教论坛”,世界佛教界高僧、学者云集一堂,对关于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提出了“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社会和平和谐社会”的主题,展开讨论,从而说明了佛教教育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关系。

  个体有机体系的和谐,既是人与自我的和谐,又是自我体系的和谐,具体包括饮食、气血、经脉、精神等的平和均衡,精神世界的和谐是最主要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那么人的素质也要更进一步的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又有了新的挑战,给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矛盾。物质生活的丰富,显现出了精神生活的贫瘠,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出现了一些裂痕和自我的扭曲,从而也就出现了自我失落、自我丧失的现象,自我精神空虚、匮乏,难免道德素质就会出现问题,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自我显现价值,不惜损害别人,危害社会,把人际关系复杂化,过度索取自然追求物欲,以致失去内心平衡造成生存环境危机,加速了人与自我和谐的危险。

  为了正确处理好人与自我的矛盾,确定人与自我的合理关系,一定要端正自我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把握自我对心理状态的调整,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利用佛教伦理价值观念,借鉴佛教伦理的积极因素。佛陀当年提出的人性三大精神毒素:贪、瞋、痴。正因为这三大毒素在人与自我中的扩散,失去和泯灭了自我的心性和道德文明。为了使我们不失去人生价值和人与自我的平衡,佛陀要求我们用戒、定、慧三学来克制贪、瞋、痴三毒。用“无我”的心态对治“我执”,用这样一种伦理学说修正自我、认识自我、保护自我、清净心灵和净化自我,呈现着人与自我的和谐体。

  不同类别的群体相互间构成的联系整体,就形成了社会,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就是个群体的思想观念以及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认识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别,在沟通中存在各种障碍。不同的利益、群体的矛盾,都是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承载,这些矛盾的消除、协调、化解是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而佛教在解决这些矛盾一直是使用因缘规律和包容理性的伦理法则。宇宙万物种种现象都是由于因缘条件的和合而成,缘起缘灭的自然规律显示,万事万物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辅成关系。佛教的集体生活,僧团“六和敬”的理念,就是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典范,当然,只有在社会和谐的前提下,也才有可能谈到佛教僧团的道风建设。佛教提倡的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以诚待人,以信为本是做人的基础,诚信的伦理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佛教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就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最佳方法。爱护众生、怜悯众生,协调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对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历史性的作用。

  当代社会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浪费,都说明了人类心理环境的失衡,正是因为这种失衡,就有人借助科学技术的平台对自己失衡的内心寻求平衡,诽谤、污蔑和攻击其他群体,凭空捏造、无中生有的传播着谎言,不但增加群体间的矛盾,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佛教是一个“上报四种恩,下济三涂苦”的慈悲、友善、包容、救世和施恩的佛陀教育,既体现着人与自我的和谐,也证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推动了社会的和谐。

  二、道风建设加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

  佛教界在落实宗教政策近三十年来,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几十所大小不同的佛教院校,不断加强培养了佛教人才,近年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佛教青黄不接的现象。从改革开放以来,佛教界无时无刻不在提高道风建设,纷纷在各自寺院发扬本寺家风,但是道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和作好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工作,佛教的天地是以宇宙、讲堂、法会、禪修和放眼社会的修学体系。要我们更灵活地使用现代化方法、大众化方式、家庭化教育、软性化感化、多样化操作和高元素化传播的。

  道风建设最主要是寺院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既要有传统化管理方法,又要有现代化管理理念,需要律仪化的规矩认识,又要有高素质文化品位的自我约束。文化修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素质品味则是文化修养的机能,道风的体现是管理人才的能力,道风建设就是对管理人才的检验,一个寺庙道风的好坏取决于该管理人的理念、素质和决策,怎样把一个团体引入正轨,怎样引导僧团在一个清净环境中修学,这都是管理人才要具备的强硬素质和整体理念,以及传统思想的文化修养和道德观念。不是把问题推给别人和回避问题的消极态度,而是要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百丈清规二十条里就有“丛林以无事最为兴盛”,这个无事就是看管理人才的行为。道风建设不仅是超出世俗理念的思想,它更是架构解脱物外的精神思想理念的桥梁。

  佛教的建设与发展,是奠定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更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中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同时,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也能一如既往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僧人的道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人天师表真正树立了,不论外界有多少风雨攻击,也能立于不飘摇之地,佛教也才能持续的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真正实现“报四恩”的精神。


{返回 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当代中国亟需发展“观念佛教”——从谭嗣同的“度众生”观念说起(陈坚教授)
下一篇:深深海底行——来果老和尚时高旻寺道风建设初探(禅慧法师)
 以戒为基、以禅为本,加强道风建设,彰显佛教本色(真明法师)
 略谈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途径(觉岸法师)
 读书札记·“著了袈裟事更多”(徐麟研)
 重要的历史经验:强化寺院和僧团教育(孙昌武)
 佛弟子的本分(朱景东)
 坚持佛教人间化路向,彰显佛教“软实力”特质(田青青)
 树立中国佛教形象之浅见(吕有祥)
 提升素质 树立形象(崇航法师)
 当代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李利安)
 以心护法 以身弘法 共创和谐(周义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十八愿[栏目:48个愿望·无量寿经讲记·圣严法师]
 窗外的少女[栏目:行者随笔]
 觉者的生涯 第八章 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根源就是贪。贪的熄灭即是苦的终止。[栏目:觉者的生涯]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25受生中有02[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倡导发心发展弘化人间佛教(王庆)[栏目:人间佛教]
 舍利弗(智慧第一) 监督祇园的工程[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猴王与小猴[栏目:佛本生故事]
 昂江扎西仁波切问答录(一)[栏目:昂江扎西仁波切]
 故道白云 27.世法燃烧[栏目:故道白云]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三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