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五集) 2012/9/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1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十七页,从倒数第二行当中看起:
「不可称智者,谓佛之智慧,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故名不可称智」。这一段我们接著《会疏》里头说的,给我们解释佛果地上五种智慧。这五种智慧,凡夫普遍的都怀疑,没有法子能解释,就造成疑虑,不能相信,这个对於往生产生障碍。如果虽是疑,但是相信西方真有,阿弥陀佛真有,只是对他的智慧有怀疑,其他的没有怀疑,这个人能往生,生边地,生边地疑城。那必须在一般讲是五百年,五百年是人间五百年,他这个疑虑放下了,不再怀疑,才能入品,花开见佛。如果有怀疑,花不开,不能够见佛,不能够闻法,障碍在这个地方。在极乐世界,不见佛、不闻法那就很苦,到极乐世界天天盼望著,这个愿望不能圆满,不能成就。他除这个,其他的没有苦处,只有这个感到很痛苦。这个地方讲到不可称,不可称说,就是佛的智慧说不尽,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这叫不可称智。
「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这智慧都起作用。不可思议,不思议智是念佛往生为佛智所立,这个智是不可思议智之所立,建立极乐世界,为不思议智所立,建立。第三句说「不可称智」,为不可称智所成,你看所建、所立、所成。所以对如来的智慧,我们凡夫业障深重,唯有仰信,这就对了。到我们烦恼轻了,业障消得差不多了,这个真相自然逐渐逐渐的明朗,我们就不怀疑了。实际上五种智都是自己自性本具的,这个学大乘的人要知道,凡是说佛,都是说自己的本性。本性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功德、无量相好,都是说不尽的,佛证得了。怎么证得?烦恼断尽了,业障也消尽了。他用什么方法消的?就用一句名号。我们这一句名号为什么消不了?名号,信心里头夹著疑惑在里头。如果全信,没有丝毫疑惑,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真的能帮助我们断烦恼、消业障。因为这一句名号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头没有烦恼,没有业障。
如果我们真正相信世尊常常说的这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非常重要,是修行人最高的皈依处,我们所依靠的。你看,佛教我们把念头,负面的念头统统放下,提起最殊胜的念头。一切法里头,无比殊胜的念头,就是阿弥陀佛,这一个念头提起来,其他所有念头问题全解决。所以,它真的能消业障,真的能断烦恼。不用这个方法,消业障、断烦恼都断不干净,古人所谓藕断丝连;唯独念佛,真断干净了。这么好的法门,这么容易、这么简单,这样大的效果,问题就是什么?就是人不相信,信了他还有怀疑。怎么知道他有怀疑?就是章嘉大师的标准,你还没有真念。你真念,你真的相信了,你真的不怀疑了;没有真念,那就有怀疑,信心不足。章嘉大师这个标准好,我们以前没有听到,总以为自己很信,我很信佛了,哪里知道还有怀疑在里头。百分之九十九的信,还有一分怀疑,那都不行,那都起障碍。
完全没有怀疑的人太少了,那个人决定成就,现前的样子跟普通人就不一样,也就是一般烦恼习气他非常轻。习气现前时候,他很快就觉察到,古来祖师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他觉得很快。普通人发作了他不觉,一直发,一直往下发;他觉得快,第一念发作,第二念他就归到佛号去,归到佛号是圆满觉。这跟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觉了没有归到佛号,那个觉不圆满,唯有归到佛号就圆满了。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弥陀佛,这多殊胜!所以疑,疑就叫做「不了不可称智」,你对佛不可称智不了解,对佛智不了解,佛不思议智不了解,不可称智不了解。
下面讲到「大乘广智」,这个广智对法门说的,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全通达了。是不是学?不是学,如果学,永远不能通达。不需要学的,教你开悟,教你见性,见性全通达了。这通达了,无量无边法门「知之穷尽」,穷是彻底,尽是尽知、遍知,没有一样漏掉的。为什么?一切法从自性生的,《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心现、心生,这个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心。你见了性,你明了心,心所现的、心所生的,哪有不知道的!这个例子非常鲜明,但是很多学佛人疏忽了,包括学经教的人也疏忽了,你问他他知道,你不问他他忘掉了,最重要的东西,健忘。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个例子,你看他十九岁离开家庭,把荣华富贵的生活抛弃掉,王位不要了,妃子不要了,小孩也不要了,他真能放下,去过苦行僧的生活。谁能做得到?这个世间,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没人能做到。别人争、求、去抢,唯恐得不到,他得到手,都不要了。这什么意思?他觉悟、他明白了,这些东西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不舍弃这个东西就造业,造业来生就是三恶道,佛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他丢掉这个东西,是把三恶道丢掉了,这是三恶道的因。因灭掉,果就没有了,这是真实智慧。离开家庭到外面求学,当时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去参学过,还有学派,都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这些大哲学家,他都亲近过,到处参访十二年。十二年,大概是印度所有学术都参访过,再没有地方了。这个参访如果不放下,这叫所知障;王位、富贵这个东西是烦恼障,十九岁烦恼障放下了。三十岁这年不再参学,把所知障放下,在毕钵罗树下入定。毕钵罗树现在我们称它作菩提树,因为佛在这个树下入定,大彻大悟。什么叫大彻大悟?把三大类的烦恼统统舍掉了。我们说得明白一点,十九岁离开家庭,执著放下了,见思烦恼放下了;三十岁菩提树下入定,把参学,就是广学多闻放下,那就是分别放下,尘沙烦恼放下了;入定,起心动念放下了,这就开悟,障碍没有了。
障碍没有,自性就现前,自性现前,自性的德用当然现前。德用是什么?我们这里讲的五种智就是德用,第一种是体,另外四种是作用,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讲这一句。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五句话当中有一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说这一句,在我们这个经上就是五种智。自己本有的,障碍去掉了,全现前。全现前是个什么样子?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这个样子。所以这个说法不是自己的思想,他没有思想,他没有学术,完全是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别人有问,自然就回答,不通过思惟,这是真智慧。通过思惟的,落到第六意识,那是从哪里流出来?从意识里头流出来的。意识流出来是凡夫智慧,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是佛菩萨的智慧,不一样。自性流露出来智慧,决定没有错误,第六意识流出来的可能有错误。我们今天可以用这句话来拣别,第六意识流出来的是知识,自性流出来的是智慧,知识跟智慧不一样,不是一个源头。所以,佛能说一切经,佛能为一切众生解决一切疑难杂症,他有这个本事。
在中国,很难得,这当然是如来在中国示现的,唐朝六祖惠能大师,那是如来在中国示现的,凡人做不到。这个示现,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能大师在没有接触佛法之前,是个淳厚老实的孝子,生活、待人接物都是用真心、用诚意。没有接触佛法之前,用中国学术的话来说,你在他身上看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四门他做圆满了。虽然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悟性很高,甚深经典,别人天天念不懂,他一听就懂,这是领悟的能力强。所以能够在五祖方丈室里头,五祖跟他讲《金刚经》,我们要晓得,没有经本的,惠能不认识字,要经本没用。讲《金刚经》的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概全经差不多四分之一,讲到这个地方他就开悟了。这个悟是彻悟,不是小悟、大悟,不是的,彻底开悟。说出这五句话来,那就是说明他开悟的境界,他悟的什么?明心见性,性是什么?这五句话形容自性。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自性是清净的,没有染污。换句话说,在我们经题上,就是「清净平等觉」,是你自性,是你本有的,不是从外头学来的。只要把障碍除掉就行了,这个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一定要知道。修行用功夫,用的什么功?就是把这三种障碍除掉,这叫功夫,这个东西除掉就成佛了。六道里头,人没除掉,三种具足;诸天也没除掉,高层的天他修定,定能控制,能伏住它,暂时不起作用,但是没断根,这不究竟,不算成就。成就一定要学佛,不学佛也行,你只要懂得佛所讲的方法,你能够依照做,你没有老师也能成就。佛法妙,佛法广大,佛法本身没执著。我不跟释迦牟尼佛,我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也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承认,不是不承认。不是说你非得到我这儿来才能成就,不到我这儿不能成就,不是的。统统能成就,这多高明!
我们修的什么?记住,修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觉悟不要去理会它,理会它永远不会觉悟,只要清净、平等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开悟了。功夫就是在清净平等,果德就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觉。所以经题上这五个字,清净是小乘,声闻、缘觉;平等是大乘,是菩萨;觉是成佛,在经题上。修因,修这三种因,果报会现前,果报是什么?这个经题上面「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果报。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充满了智慧,「大乘」是智慧,「无量寿」就是德能,「庄严」是相好。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智慧、福德、庄严,福德是无量寿,全是自性显现出来的,不是阿赖耶,阿赖耶所现的是十法界。极乐世界有,它有凡圣同居土,但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凡圣同居土里面你所看到的,跟实报庄严土没有两样。你看到这里头人,人身是法性身,居住的地方是法性土,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
十法界里面所居住的地方,除了空居天之外,地居天都跟我们这里环境相似。居住的这个星球随著居住众生意念在起变化,它是无常的,它不定的。居住的众生念头善,这个地方好,念头不善,这个星球慢慢的它就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大地松散,地壳起大变化,最严重的,这星球爆炸了,这个星球没有了。这个事情几乎每天都有,在天文望远镜里头每天能看到,太空当中很多星球没有了,消失掉;也有很多地方新的星球生出来,出现了。这叫成住坏空。所以成住坏空,在天文里面,天文望远镜里面能看到。这个天空这一块从来没有星星的,突然发现一颗星星,那就是一个新的世界成立了。成、住,坏的时候产生变化,到最后爆炸没有了,就灭了,空了。佛说成住坏空,在今天天文望远镜上证实了,看到了。人有生老病死,跟成住坏空很相应,这个人出生就是成,在这个世间住几十年那是住,到最后生病的时候就坏了,死亡就空了。一个道理,换个名称,对於星球叫成住坏空,对我们人叫生老病死,对於植物叫生住异灭。统统叫无常,无常就不是真的,是假的。
只有诸佛菩萨他能够知道当体即空,不要等它成住坏空才知道它是空的,现在面对著目前也知道它是空的。知道空的有什么好处?不起心不动念了,起心动念不空。所以为什么把假东西当作真的,道理就在此地,我起心动念了,就把假的当真的,把假的当真就叫做造业。业有三类,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无记业是说不到善恶,他造了,不能说善,也不能说恶。造作不外乎这三种,我们天天都在干。现在人所做的,不善的业多,不善的业重,善业很少。诸佛刹土,特别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有善、有恶,全都是念头善、不善所变现的。所以,起心动念太重要了。所有一切果报全都是自作自受,这个地方公平到极处。你看,你如果能够知道事实真相,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就成佛,你在世间过的是佛的生活。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过的是诸佛的生活,我们看不出来。
六祖惠能大师过的也是诸佛的生活,中国历代祖师当中,真正开悟了的,见性了的,没有一个不是过佛的生活。所以他自在,他没有烦恼,他没有业障,他住在世间,充满了智慧。德行、相好,有时候我们粗心大意看不出来,细心观察慢慢就发现了。这个细心,就是清净心、平等心,用佛法的术语来说就是禅定。禅定,大家一定要记住,不是盘腿面壁闭著眼睛那叫禅定。那也是禅定,那初级禅定,刚刚学是要从这地方开始。真正禅定功夫成就了,行住坐卧都是禅定,他坐在这个地方是禅定,走著路也是禅定,跟你说了话还是在禅定。就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在禅定当中。怎么叫禅定?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做得非常圆满,做得一点缺陷都没有。这是我们讲自性流露,性德现前,没有一点造作,所以他不造业;起心动念就造业了,分别执著就造重业。
於是我们就明白,什么叫修行?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先学不执著,是真修行;不执著学成功了,再进一步学不分别。不执著是阿罗汉的定,阿罗汉、辟支佛;不分别是菩萨的定,比阿罗汉高。阿罗汉不执著,有分别,菩萨不分别,当然没有执著,再提升,如来的定,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我们修行地方叫道场,我曾经问过大家,电视是不是道场?里面所演的五花八门,你面对著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电视就是道场。你修什么?你修如来行,修一乘法。天天看电视,看个一年半载你成佛了。这就是说明,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没有说不包括电视。你要不会修的,那个庄严的大庙,大寺庙,大雄宝殿里面塑造的佛菩萨形像,那地方也不是道场。为什么?你在里头分别执著。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句话说得好,我没有听别人给我讲过。
可是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的纳丹总统跟我说过,我跟他很熟,我们很多次见面。这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见面他没当总统,那个时候他是新加坡驻美国大使,刚刚从美国调回来。回来的时候竞选总统,还没当总统,跟我在一起吃饭,我们两个人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是印度教,他说我最佩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他说出这句话,跟章嘉大师讲的一样,这个人是内行人,不是简单人物。他做总统时间做得很长,前两年才退下来。做总统期间,我们曾经有很多活动,他都参与。像这些重要的开示,我们要掌握住,重实质不重形式。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形式都变质了,学不到东西。所以我非常感激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佛法在经典里面,不在寺庙。为什么?寺庙的人不学了,只搞形式,没有实质。实质是什么?实质是放下、是看破。看破就是了解事实真相,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实质。你能这样做,你没有离开佛的大道场,这是究竟了义一乘道场。有小乘道场,有三乘道场,这是究竟了义一乘道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一乘了义大道场,这我们要知道。
这是讲到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念佛往生为大乘广智所感」,感是感应。大乘广智能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能应,感应道交。「疑是故」,因为你怀疑它,这就叫「不了大乘广智」,你对於大乘广智不了解,你迷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位分高出」,这是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的意思,这到究竟圆满,所以最上胜智。「今此念佛往生,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发是什么?发明,显现出来。「疑是故」,你对它怀疑,这就叫「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到这个地方,这都是《会疏》里头所说的。
「上之三说互相发挥」,上面讲的三种说法,「《净影疏》简述其要」,它讲得简单扼要;「《宗要》广演其义」,把这五种智的意思都说出来;《会疏》里面不但把意思说出来,最后会归净土。所以,念老把这三个说法统统抄在此地,给我们做参考,这三个说法我们统统看了之后,解释就清楚了。我们自己要到这些书里头去查,难!得费多少时间你才能找到。他不容易,他花了六年时间,每本书对照来查,再把它抄起来放在一起,成为集注。提供这么多参考资料给我们,对於我们理解《无量寿经》做出最大的贡献。
「经云:以疑惑心者,以不能信了佛智,故生疑惑。疑有四意,以下广摄昙鸾、元晓、峻谛,并兼取憬兴等诸师精意,简化其文字而综述之」。这一段尤其是难,难能可贵,难,他能做到,就变成非常的可贵。我们能不读它吗?能不要它吗?不要它的时候,如何能把我们的疑断除?我们能把这些人东西废弃掉,这是学习的好态度吗?佛门里有,哪一派?禅宗。禅宗主张,初学主张不立文字,不准你看经,不准你听讲,让你参究;等到你大彻大悟之后再看经,再去研究教理。我们有没有能力大彻大悟?没有能力,不能走禅这条路,得走教下。教我的三个老师,他们没见过面,可是三个老师都用同样一句话、同样一桩事情警告我,不能学禅,肯定我不是禅宗的根性。禅是上上根人,我们的根性大约是中下,上都够不到,上上那更遥远了,不是上上根人不适宜学禅。这是早年,我喜欢读《六祖坛经》,看禅宗的语录,三个老师提出同样警告,叫我不要看这个东西。李老师教我学教,方老师教我学法相,就是唯识。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学净土,教我学印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出家,学释迦牟尼佛。所以大乘里头,禅难,密也难,密是三密相应,真正清净平等觉,那不是假的。
我们看下面念老所做的综合开示,或者今天一般学术上,他做的报告,佛法有恭敬心,称为开示。他有四段,第一,「一者不信不思议智,故疑但念阿弥陀佛,未必得生极乐」。这个疑惑的人很多,所以念佛人还要加上经、加上咒、加上密,要加上一大堆。为什么?怕单念阿弥陀佛靠不住,这就是怀疑。你看,一句话就点破了。「不知不思议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这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切万法无非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变万化,无量无边」。这是事实真相,《华严经》上一句话,念老说了这么多,《华严经》上说,一切万法无量因缘成就。这个地方也是说无量因缘,说得更清楚,无非自力、他力。自力是因,他力是缘,没有自力,他力帮不上忙,你自力强,他力也强,自力弱,他力也弱。坚强信心念佛求生净土,我们那个心坚强,佛加的力量也坚强。不但阿弥陀佛加持你,一切诸佛都加持你,为什么?「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发心成佛,一切诸佛都欢喜,一切诸佛都来帮助我们,一点都不假。
自摄,自己摄取,摄取的是法门。我们今天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们摄取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一切经教,我们摄取净宗的《无量寿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的心是定的,完全符合世尊在大小乘经里头都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要把心放在一处,这个力量就大了。心要分散了,又想学这个、又想学那个,这心力分散,分散就差很远。老成决定有大成就,从近代的这些大德我们能看到,印光大师的成就。老一代的,我们上一代,无论是学哪个宗派、哪个法门的这些大德,出家、在家,提起印光法师没有不尊敬的。而都会称赞,近百年来,最近这一百年当中,在佛法里头成就的,他是第一人。可是我们知道,印光法师七十岁之前没人知道他。他住在普陀山藏经楼,常住分给他的工作,他管理藏经楼,也就是寺院里面的图书馆,他管这个。所以他有时间念佛,他有时间看经,在藏经楼三十年,不出门,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专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没有人知道。
到七十岁这一年,有一些学者、大学教授到普陀山去游览,现在讲的观光旅游,遇到他。跟他一交谈,觉得这个和尚跟一般和尚不一样,他什么都通,无论是佛法、儒家、道家,你去问他,他都能够给你解决问题。这些人遇到之后非常欢喜,把遇到这个事情写成文章,在杂志、报纸上发表,他的名出去了。大家才晓得普陀山有这么一个高人,到普陀山参访的人就多了。以后他离开普陀山,到苏州灵岩山寺去闭关。因为他乡音很重,他是陕西人,在南方说话很多人不懂,所以他不能讲经,讲经人听不懂。一生大概只讲过一次开示,护国息灾法会,在上海,一共八天。他的讲演有七天,最后一天给大家做三皈依,三皈五戒的开示。有一个小册子,老和尚一生,公开就这么一次。多半书信往来,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你有疑难杂症,你写信提问题向他请教,他给你解答。这些书信就是今天的《文钞》,印光大师的文钞。这《文钞》是什么?「大乘广智」,真正显示了印祖智慧现前,没有问题把他难倒的,有问必答。
我们读了《文钞》之后,此地讲的五种智,你看印光大师都有,主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印祖一生的为人,表现出榜样,实际上就他老人家讲的十六个字,四句,那就是印光大师。他说,「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两句是世间法,教你怎么样做人,后面两句,「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是出世间法,劝你作佛去。这个四句话能救世界。敦伦,伦是什么?五伦,敦是敦睦,我们要用真诚的爱心,睦是有亲爱的意思,真诚的亲爱把五伦做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样事情做好了,家齐、国治、天下太平。尽分是人在世间尽自己的本分,就是圆满功德。我在哪一个行业,尽自己的本分,不要干涉别人,各人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互助合作,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我们今天这个行业是教学,释迦牟尼佛,一定要知道他是教育。开悟之后,这三十岁,一生教学,从来没有哪一天缺课的,一方面教学,一方面接受别人来提问,帮助大家解决困难。所以经典,特别小乘,许许多多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琐事。遇到困难向他请教,佛都教他,好像他什么都懂。包括治病,《大藏经》里头有,得病了怎么办?佛教他念咒,你好好的去念,你的病就好了,真好了。这不是什么神奇,不是神通,佛懂得一个人身体,整个身体的结构。病是什么?你这个器官血脉不通了,有障碍,病从这里起来的。所以中国古老的用推拿、用针灸,把你障碍地方打通,恢复正常,你问题解决了。而佛有办法用音声,所以那个咒一定要亲自传,你照他那个念,用音声振动那个部位,把那个地方的障碍让它通达。那个咒是什么意思都没有的,就是那种声音它到哪一个部位,发这个声音是让它振动。这是医术里头非常高明的,都记载在《大藏经》里。我们现在念不管用,念的声音不对,一定要口传。所以,这种用音声治病,就是用咒语治病的,唐朝还有,历史上有记载,唐朝这些密宗大师给人治病用这个方法,它有道理的。用音声,自己发的音声振动某个部位,让它恢复正常,不是迷信,现在的话说有科学根据。释迦牟尼佛都知道,所以智慧是真实的。
我们要以真诚心在佛法当中去学,最重要的,自己学到之后要真干,要用在生活上。你看五伦,印光大师这个五伦,「敦伦尽分」,尽自己的本分,把它做到尽善尽美,你的功德就具足了。「闲邪存诚」,这是做人基本态度,无论世法、佛法,这四个字做不到,你会失败,你不会成功。闲邪,邪是什么?邪知邪见,最怕的是邪行。闲是防止,就是防非止过,防非止过就是戒律的精神。闲邪存诚,心里头要存真诚心,真诚心是菩提心。无论在家、出家,不管学不学佛,对人都要真诚,要真诚、要恭敬。印光大师他做到了,他一生真的是,这十六个字很像他。这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信愿持名」,不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浓缩成四个字。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真信、真愿就是信愿,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信愿持名,持名就是这个经上讲的一向专念,这往生净土条件具足了。末后「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传心法要,真了不起,这是末法九千年修行的指南针,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学,你绝对不会走错路。
二十多年前,一九八0年代,我在美国,跟黄念老见了面之后,他劝我在国外建立净宗学会,告诉我这是夏老的意思。夏莲老居士提出净宗学会这个构想,实际上就是过去的莲社,莲社一般人都说那是宗教、迷信,改个名字叫学会。我听了这个很有道理,在美国许多城市讲经,劝大家组成净宗学会,所以在美国跟加拿大,那时有三十多个会。我给净宗学会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提出修行五桩事情。不要搞多,多了大家记不住,愈简单愈好,我们修行修什么?就修这五样东西。第一个,最高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上佛说的,三条。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法,这不是佛法,做人要做到这样子;人做好了才能学佛,人没有做好,不能学佛,所以这第一条。第一条我们就落实到三个根,这是最近十年,落实到三个根。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面修十善业,叫儒释道的三个根,从这儿来的。
有这个根才可以学佛,所以第二条是佛法,小乘。第二条只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看,你要不是具足十善,你没有条件去接受三皈。现在的三皈都是名字三皈、结缘三皈,三皈传授你做不到,没人做到。结个缘吧,阿赖耶识落个种子,什么时候发芽那难说了,可能不在这一生。第三条是大乘,菩萨,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化他。你看一共十一句,前面十句都是自度,最后自己成就了要教别人,劝进行者是要教别人。这是我们最高指导原则,得真干才行,不真干没用。
真正将儒释道三个根落实,从哪里做起?从六和做起,修六和敬。六和敬里头的见和同解,这就是建立共识,共识就是用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我们的共识。换句话说,共识落实在生活,一定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做到。真正做到了就是戒和同修,这个戒就是六和敬,这个六条,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统统可以做到。所以要懂得跟大众相处,跟大众相处不和,这不是佛法,你纵然学得再多,所学非所用,你没用上。和,要记住,我跟别人和,不要求别人跟我和,六和敬慢慢能感化别人,要用时间、要用真诚心去感化。如果要求别人,强别人的时候这做不到的,别人起反感。
再就三学,三学是修学佛法的最高指导原则,决定不能疏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能躐等。所有不能成就的,都是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把戒律丢掉了,专门去学习经典。经典讲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自己没做到。变成什么?变成学术,就是佛学。本来学佛,最后走上佛学的道路,偏差了,这一偏差,跟名利挂勾了。这种修学,学得再好出不了六道轮回,行善积德也是人天福报,不能往生,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三学绝对不可以疏忽。
再提升,六度。最后六度都能做到了,学普贤菩萨十愿,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跟极乐世界完全相应。普贤十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浓缩就是十大愿王,展开,十大愿王展开就是四十八愿。净宗跟普贤关系非常密切,本经第二品「德遵普贤」,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我还听到有人说,夏莲居老居士普贤菩萨再来,不是佛菩萨再来,不可能会集成这样圆满的一个经本。这是末法众生还是有福,才能得到这个本子,没有福得不到。
净宗学会成立,这个缘起大家都看到,希望我们认真努力,用这五条规范我们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决定不违犯。从什么地方开始?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一定从这儿开始,这就是持戒,逐步再向上提升。如果基础没有,提不起来,决定是假的,往上升只是知识,知识不能算是学问。不可以把佛法变成世间法,这是错误的。
所以,自摄他摄,首先要讲自摄,我们自己摄取才能够得到诸佛菩萨加持,千变万化,无量无边。「安得以凡夫有碍之情识,疑彼如来无碍之妙法」。这句话语重心长,为什么?现在就有不少凡夫,用他的情识来批评佛法,来批评别人修行。特别是这个会集本,古时候有批评的,没有看到像现在这么严重、这么普遍。这些批评的文字,有人送给我看,我没有看完全,看了一看我就晓得。我统统放在韦驮菩萨面前,韦驮菩萨是贤劫第一护法神,请韦驮菩萨处理,我不问这些事情。我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全世界的人反对会集本,我受持,我不反对,我受持。为什么?我学佛这么多年,而且一直都在讲经,我对这个本子有认识,这是自力。第二,这个本子是老师交给我的,交给我的时候,当时我就想讲这部经典,还印了三千本。那一年正好韩馆长五十岁生日,我说你发心印三千本,我讲一遍给你祝寿。书本印好了,到台中去见李老师,把这桩事情向老师报告。这是老师在世,我们有任何的想法、做法都要报告老师,徵求老师的指示。
老师一看说不行。我说为什么?这书都印出来了。他说这个本子议论的人很多,尤其是这些老法师,你年岁太轻,学佛的时间很短,恐怕人家一批评你招架不住,你还是讲别的。所以我们就改讲《楞严经》,这个就没有讲,把这个本子收起来。一直到李老师往生,那时候我在美国,这本子又翻到了,所以印了一万本。因为这个本子很多人没见过,老师眉注的本子,纪念老师,把这个功德回向给老师。这个本子在海外流通,每个人看到都欢喜,找我讲。所以我们讲这个本子,第一次是在美国,在温哥华、在旧金山,这两个地方讲的。可是听的人,那时候有录音带流通,大家都欢喜。所以老师往生之后,这个本子我讲了十遍。
遇到黄念老之后,他把这个注解送给我,送给我是原始的本子,油印的,油印打字。字都不很清楚,但是能看得出来,很难得,很不容易。油印,我们知道分量不会多,因为蜡纸,一百张之后,蜡纸就模糊了,就不能用了。所以我估计他顶多只有一百多本,不会超过一百五十本。这个本子以后他又修改过。当时我看到很喜欢,我问他,你有没有版权?有版权,那我就自己看看,参考参考;如果没有版权,我说我就帮你翻印流通。他说没有版权,还要我写个序,要我题字,我都照办了。在台湾印了一万册,第一版就印了一万册,精装本,他看了很欢喜。现在这个本子在世界上流通的,那就不晓得有多少,到处都有印,发心的人多,印送的人多,读的人多,学习的人多。虽然有这么多批评,但是这些人没有改变,我带头。我要一改那影响太大了,但是我要一改,真的罪名就落实了,净空法师背师叛道,那这是真的罪名。我只要这一个本子,老老实实一生不改变,一遍一遍的学习。现在年岁大了,其他的经不讲了,来不及了,交给后人去讲去。我往后活一年讲一遍,一生就讲这一部经,就念一句阿弥陀佛,目标就求生净土,其他的什么都放下了。这些争议,我都委托韦驮菩萨去处理,我再不管这个事情。
关於《无量寿经》会集的问题,最近国内我看到一份资料,《幻住答问》,解释得非常清楚。也是有一个人对这个会集本听人家批评,他信心动摇了,向这位法师请教。法师详细给他解答,他这个疑虑化解了,真正发心依教奉行,这很难得。如果对这个会集本有疑问,看看这篇东西有好处。所以我们凡夫,真的是有碍的情识,这个东西很麻烦,怀疑彼如来无碍之妙法。
会集是真正求学最好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凭自己妄想造成的,不是的。我们看极乐世界,五种原译本里面都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十八愿从哪来的?是会集而来的。阿弥陀佛在因地,没成佛之前,在因地是个国王,闻法欢喜,舍弃国王,发心出家,跟著佛出家了。佛给他起了个法号叫法藏,叫法藏比丘,人非常慈悲,有智慧。他看到十方世界一切佛刹里面的六道众生,太苦了、太可怜了,发大誓愿,想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早日成佛。向老师自在王如来请教,佛并没有教他什么方法,佛只教他到十方诸佛世界去参学。用现在的话说,到十方诸佛国土去考察、去调研,取人之长,舍人之短,建设你自己的道场。他听话,用了五劫的时间,这时间长,五劫的时间,把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都看过。不好的地方统统不要,好的地方摄取,就是采纳,最后做成一个总结,这个总结就是四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是会集的,会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美好、精华。极乐世界的建造就依这个做蓝图,依这个做依据,极乐世界成就之后,超过一切诸佛刹土,当然超过。一切诸佛刹土的好的、长处它那里全有,缺点极乐世界找不到。所以,极乐世界是会集一切诸佛刹土美好之大成。
我们再看《华严》,善财童子一生成就圆满智慧,怎么成就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参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去考察、去调研,调查研究,好的东西都采取,不好东西都不要,成就他究竟圆满的后得智。在文殊菩萨会上,他得到的是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得到了,你看,文殊菩萨就叫他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代表什么?代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统统接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行业、男女老少统统接触,好的地方你学,不好的地方改正。
这都是做集大成的工作,会集是集大成,不会集怎么成就?关著门自己去想,那闭门造车,孤陋寡闻,这不是求学的态度。求学要广学多闻,撷长舍短,撷取人家的长处,舍人家的短处,这才成就真实智慧。所以,对於如来、对於菩萨,他们的参学我们知道太少。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解了,你就晓得他们所成就的是真实的,真实的学问,不是自己闭门造车去想像的,真实智慧。方东美先生读到五十三参佩服到极处,告诉我,真正的学问是这样成就的,你读的这些东西一定要证实;没有通过实验,不是真学问,是道听涂说。所以中国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是把所读的书都证实。这是科学精神,通过检验,检验要真实智慧,不是自己随便去批评。
下面举比喻说,「岂知一面之镜,能现万像」,这是举比喻。一面镜子不大,照到外面的现象,现象全都在镜子当中。「千年积薪,一火烧尽」,薪是柴火,堆积在那里,一千年累积的,很多了,可是一把火能烧尽。这个我们能理解,能相信,不怀疑。「故至心一念称名」,关键在至心,至心是真心。什么是真心?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叫至心。一念,本经告诉我们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这样的心去念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一声佛号,就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异」,十念必生是阿弥陀佛说的,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报告,释迦牟尼是为我们转述。所以第六品不是释迦说的,是阿弥陀佛说的。临终一念十念必生,跟这个比喻没有两样。劝我们不能怀疑,怀疑对我们自己的损失太大太大了,这一生能不能成佛,完全在信心。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跟我们讲了六个信,第一个就是信自己,信自己什么?信自己本来是佛。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信自己本性本善。这是先决条件,教学,理论的依据就在此地。如果不信,什么都学不到。
剑桥的麦大维教授来香港访问我,我跟他讲,中国古圣先贤有教育最高的指导原则。他问我是什么?在哪里?我问他,《三字经》有没有念过?他是汉学家,四书、《三字经》都能背诵。我说就是《三字经》前面的八句,是我们老祖宗世世代代,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一定要相信人性本善。为什么要教育?要不教他,《三字经》上说了,「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善,本性本善,每个人人性都本善,可是习性不善。人随著年龄长大,慢慢习性养成了,习性如果超过本性,麻烦就来了。所以,教学这个动机就生起来,「苟不教,性乃迁」,你要不好好教,愈变愈坏,到今天不可收拾,没人教了。现在也有人教,比过去还厉害,谁在教?电视在教、网路在教,哪个人不接受这个教育,天天都在受这个教育。电视、网路教什么?教杀盗淫妄,完全教习性,不教本性,他回不了头。所以教育的目的没有别的,如何让习性回归到本性,教育目的在此地。不能回归本性,那就全盘失败了,所以「教之道,贵以专」。
我很感谢麦大维教授,他邀请我到伦敦去,干什么?办学。他都给我想好了,办个「大乘书院」,要我去主持,这个书院属於剑桥大学。很诚恳,我们谈了六个小时,我非常感谢他。但年龄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说,你们学校这些制度框架加在我身上,我不能教。所以他才问起,你用什么方法教?我就讲中国有古老的方法,就是《三字经》上八句话,他都搞懂了、搞清楚了。我说教学要一门深入,要长时薰修,中国自古教学,绝对不能让学生同时学两门功课。为什么?学两门功课他分心,时间、精力都不集中。现在你们学很多可以,为什么?你们求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求知识很多,你一天开十门功课都可以,知识;智慧不行,智慧是清净心。好多门功课,头脑就乱掉了,知识,这一点晓得,那也晓得,心定不下来。
中国这个教育,是要把心定下来,从小就要养成制心一处。所以中国这个教育,小学童蒙启蒙教育,教小朋友念,念这些四书五经经书。所以一般人反对,小孩什么都不懂,你怎么教这些东西给他?殊不知,用这个东西是手段,目的不是教他记的,不是教他懂的。教他干什么?天天念这个,他就不会胡思乱想,修清净心,是这个意思。至於他能够把东西记住,那是第二个,那是副作用,那不是正的。正的是让小孩恢复他的清净平等觉,是这个意思。所以在童年保持他的天真烂漫,不要学这些歪聪明,那不是好事情。古人想得多周到,看得多深远,现在人比不上,那是真实智慧。所以背书是修定,小孩怎么学?用这个方法,又修定,心又清净了,你看又把东西记住了,一举两得。但是要晓得,两得有宾有主,清净心是主,记住这是副作用,附带的,这不是主。
所以十三、四岁智慧开了,那个时候上学,老师讲解。古人读书乐,不像现在读书好苦,读书快乐。到讲解的时候,不要书本,书本都背出来了,问你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都知道,背得那么熟。中国古人这个书本它是符合科学精神,它一面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不管哪个地方刻版都一样的,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天下不同地方刻的书,问他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一样,这就是科学。不像现在,版本印出来,不同版本你讲第几行就不一样,这很不方便。老师背过来的,都会背,学生也会背,所以讲学的时候不要书本,你看多自在!你要没有背过的,你就没有资格参加这个讲席,人家讲的时候你听不懂,必须统统背过。讲《论语》,所有听众《论语》都背过,他听得才有味道,那个听了能开悟。看文字分心,他不看文字,叫一心专注,会开悟。五祖忍和尚给惠能大师讲《金刚经》,不要经本,不要经本他专注,要经本,看字分心。只有专注,某个地方一触动,豁然大悟,就开悟了。中国的方法真妙!一般人不知道,这个方法是印度、中国独有。西方没有这个方法,西方确实广学多闻,他只懂这个,其他的他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