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有相止乃依实修而得之境界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08

有相止乃依实修而得之境界

无论有相止还是无相止,其见解虽非了义,然皆为依修而得之境界,非仅为闻思之理解。倘若仅凭心念造作之理解,纵如何闻思广博,能言善辩,彼不具调伏烦恼之力量,犹如纸上画月,无有摧破黑暗之光芒。有者自以为眼前所观皈依境消失,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即为无相止。此处尚需细辨处于有相止还是无相止状态?且无相止还须鉴别迷惑与清明。若轻易承当,极易落入偏道而不自知,此实乃未解无相止之要义。因为无论是上师皈依境、空性、觉受、密咒、五方佛标志、呼吸或所谓平静之状态等等,只要心有所系,皆为有相止。故此处主要依皈依境为修行所缘之对境,若缘他境则与本修法相违,易成散乱,故应重缘皈依境而止观交修。

何谓修持有相止相对圆满之标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曰:“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一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注所缘无分别具安住分。”即专注所缘(上师皈依境),无有分别相续而住,内心清明无昏沉、散乱。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何谓有相止
下一篇:成办解脱之四种要义
 闭关修行
 修行人应审慎取舍因果
 密法难值难遇
 现世生活很快乐为什么还要希求解脱
 略述上师瑜伽正行之中的要点
 佛法理论应纳入心相续之中
 俗菩提心之愿菩提心
 生活不如意的根本是贪嗔痴烦恼
 不要忘失调伏内心的正念
 具器弟子之法相 四 誓言清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受[栏目:杂阿含经选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替人背黑锅的白隐禅师[栏目:般若禅·觉悟的快乐]
 弟子已到适婚的年龄,父母时常会去问神、算命来问卜婚姻,请问应如何处理?[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佛学基础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一节 百法分位[栏目:佛学基础]
 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 04.烦恼品[栏目:第二卷]
 真理即拯救者 Truth the Saviour[栏目:佛陀的福音 The Gospel of Buddha]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哪些区别?[栏目:洪修平教授]
 修习前行堪为法器[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