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止乃依实修而得之境界
无论有相止还是无相止,其见解虽非了义,然皆为依修而得之境界,非仅为闻思之理解。倘若仅凭心念造作之理解,纵如何闻思广博,能言善辩,彼不具调伏烦恼之力量,犹如纸上画月,无有摧破黑暗之光芒。有者自以为眼前所观皈依境消失,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即为无相止。此处尚需细辨处于有相止还是无相止状态?且无相止还须鉴别迷惑与清明。若轻易承当,极易落入偏道而不自知,此实乃未解无相止之要义。因为无论是上师皈依境、空性、觉受、密咒、五方佛标志、呼吸或所谓平静之状态等等,只要心有所系,皆为有相止。故此处主要依皈依境为修行所缘之对境,若缘他境则与本修法相违,易成散乱,故应重缘皈依境而止观交修。
何谓修持有相止相对圆满之标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曰:“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一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注所缘无分别具安住分。”即专注所缘(上师皈依境),无有分别相续而住,内心清明无昏沉、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