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为修行之基—一 海涛 辑
1.若菩萨于诸菩萨起一瞋心,则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何以故?佛子!我不见有一法为大过恶,如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心者。
2.从始供养佛,乐行忍辱法,能入深禅定,观察真实义。《华严经》
3.瞋恚盖者,如耽酒人饮已色变,瞋恚亦尔颜容改变,作种种相身心战掉,或行毁谤损恼自他。瞋火烧心何能修定?劫功德贼无过瞋恚,修静虑者应当远离。《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4.世尊昔日修行时,施戒忍进无暂废,禅定智能亦常修,利益群生无有比。
5.世尊行施持净戒,忍辱精进具修禅,智能清净三界表,我礼彼岸最胜尊。
6.尔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所谓忍者,云何为忍?」「乃至不为境界所坏,故名为忍。」《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
7.菩萨摩诃萨以大悲为上首,所修忍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都无所得。虽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修安忍故,名出世间安忍波罗蜜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8.菩萨有四法善化众生。何等四?
一者、常求利安众生;二者、自舍己乐;
三者、心和忍辱;四者、除舍憍慢。是为四。
9.是菩萨虽布施,不求果报;虽持戒,无所贪着;虽忍辱,知内外空;虽精进,知无起相;虽禅定,无所依止;虽行慧,无所取相。《思益梵天所问经》
10.假使满百劫,有人修忍辱,挝骂不还报,一切皆能忍,乃至截手足,而不起异想,亦不生怨嫌,一切无所念。能行是忍者,具足满百劫,虽修如是忍,而心不为胜,是忍最第一,亦名为善修。《不退转*轮经》
11.菩萨世世常受毁辱,虽有筋力皆悉忍之。《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忍辱为修行之基—二 海涛 辑
1.菩萨世世不持恶目视人,设有瞋恚稍稍忍之。用是故,佛眼不大不小引长好,人有见佛无不欢喜者。
2.菩萨世世常随经法不犯,心常柔软,忍辱于人。用是故,有人狂乱来至佛所,莫不得安隐者。
3.菩萨世世见人有瞋恚意向菩萨,常以善意待之。用是故,佛行道时,足下有虫蚁无不得安隐者,佛威神巍巍乃如是。《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4.云何菩萨修瞋对除?云何远离能起瞋缘?所谓菩萨于诸有情多修习慈,由是因缘对除瞋恚。若起瞋恚于因、于缘有执着时,彼诸菩萨由是伏灭瞋恚随眠,是名菩萨修习对除瞋及起瞋缘。
5.云何菩萨舍离恩怨?善男子!譬如大地平等载育,无恩无怨、无瞋无喜种种之想。菩萨如是,于有情中无有恩怨,不生瞋喜。是名菩萨舍离恩怨。
6.诸法离瞋,有情起瞋,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而起大悲。《宝雨经》
7.夫人处世,不惟忍者,所生之处不值佛世,违法、远僧,常在三涂,终而复始,辄有劫数。
8.为佛弟子,慎无含毒,当以慈心愍伤众生!
9.吾自摄心,以忍为宝。恣心履恶,犹自投火。
10.天神、帝王虽谓多力,不如忍恶,其力无上。
11.世无所怙,唯忍可恃。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者之志,何愿不获!
12.忍恶行者,所生常安,众祸消灭,愿辄如志,颜貌炜晔,身强少病,财荣尊贵,皆由忍辱慈惠济众之所致也!
13.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罗云忍辱经》
忍辱为修行之基—三 海涛 辑
1.菩萨行于忍辱而无所想,摄诸瞋恚人民之众。《佛说魔逆经》
2.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维摩诘所说经》
3.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维摩诘所说经》
4.云何发善心?当大利众生。云何持净戒?忍辱柔和心。云何行精进?不退不休息。《华手经》
5.修慈无瞋恚,起悲无疲倦,以法生欢喜,舍烦恼无难。《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
6.不瞋恚者,于一切众生除诸恚恨,起慈愍心、饶益心、安彼心,随顺善摄一切众生。《甚深大回向经》
7.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痴、无智,患害之门。三界、五道由此堕渊,展转生死无央数劫。《法句譬喻经》
8.云何意业清净?于他所有珍宝资财,不起贪着,不起瞋心,远离害心,又离邪见,无诸恶见。《施灯功德经》
9.菩萨有四种难行。云何为四?谓:忍受一切卑贱、陵辱;虽自穷乏,所有皆施;见有从乞头、目、身体,心无违逆,生善友想;观空、无我而现受生。《大乘四法经》
10.若不起瞋恚,打缚恼逼心,常好修慈忍,后生升梵天。
11.若人多瞋恚,后生恒丑陋;慈忍无忿怒,受身常端正。
12.修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依正忆念,后作大力龙。
13.孝顺净供养,父母诸尊长,忍辱少瞋恨,不乐观鬪讼,由斯业缘故,后生忉利天。《分别业报略经》
14.云何柔和?谓性贤善。由身语意将护于他令无恼害。
15.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瑜伽师地论》
忍辱为修行之基—四 海涛 辑
1.离于嫉妒而布施者,常大富有,喜好、衣食、床卧具足,行菩萨道已所喜者,而以加施得大尊豪。
2.离瞋恚心而布施者,常大富有,威耀端正,所言说者众人爱乐,行菩萨道心无加害,诸根具足。《海龙王经》
3.被忍辱重铠,降伏诸恚怒;胜法微妙义,以悦于众心。
4.忍辱为法芽,固志为法根,律仪戒为地,觉正为枝干,智能之大树,无上法为果,荫护诸众生,云何而欲伐?《佛所行赞》
5.无因起瞋覆,当知是愚人;愚者与愚合,如粪与粪和。
6.虽复起爱心无染,行慈便能离瞋过;能生智能离愚痴,能如是者离诸垢。
7.我时不瞋亦不慢,佛说忍力勤修行;诸佛恒常赞说忍,修忍易得菩提道。
8.我时恒住于慈行,设有毁骂不瞋恚;以慈悲心善调柔,名闻花鬘满十方。
9.人师子忍辱,打骂无瞋恚,屠割亦不恼,能知阴空故。
10.云何名远离怒色?谓断诸瞋过故。云何名面常怡悦?谓善戒共住安隐故。
11.我时不瞋亦不慢,佛说忍力勤修行,诸佛恒常赞说忍,修忍易得菩提道。
12.莫生瞋怒意,常起慈悲心;若见彼过咎,不对说其愆。
13.是人火不烧,刀杖莫能伤;毒药所不中,暴水无能漂;常为非人护,具三十二相;关闭诸恶道,皆是慈忍利。
14.修于忍辱世无伦,以相严身妙如是;能起精进圣所赞,勇猛胜心修四禅。《月灯三昧经》
15.宁以利剑贯腹截肌,自投火中,慎无履恶!宁戴须弥,夺毁其命;投于巨海,鱼鳖所吞,慎无为恶矣!《罗云忍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