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行才是功德显现之因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48

心行才是功德显现之因

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读诵了很多经典,尤其与般若相关的《金刚经》、《心经》等经文可能都已经倒背如流了,但真正知道般若的人又有多少呢?正如六祖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之中曰:“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

例如一个乞丐只是天天在家里说饭有多香,菜有多可口,饺子有多么美味,但是自己却从来不采取任何行动,这样下去,恐怕他决定会饿死的。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天天欲求果位,但实际当中从不依教奉行,解脱的功德也永远无法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闻思还是在口诵与思维之中,而修行是逐渐断绝思维的。正如禅宗所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密宗则称其为“超越言语之见解”。 这正是实修所得之见解,想要成办这样的见解,仅仅依靠言语与文字是永远无法企及的。

那是否就不需要念诵经文了吗?不,对于初次修学之者而言,无论是《心经》还是《金刚经》乃至诸多经典都需要口诵。但若是只满足于一天能够念诵多少遍经文,还是远远不够的。

惠能大师曰:“凡夫口诵,圣者心行。”口诵是凡夫之阶段,心行才是圣者之行为。因为对初行者而言,我们现前对其中的理趣并不知晓,也不知道该如何成办其中的见解,因此只能先从口诵开始入手。

随着自己修学逐渐增上,对法也有所了解之时,就应该要趋入心行方能圆满真实之意义。当圆满境界赤裸呈现在自己面前之时,他就是圆满之《心经》,就是圆满之《金刚经》,一切经论也都在圆满之中。

当然,现前我们在念诵《心经》之时,从头至尾念诵一遍才算圆满,但是当你心行见解圆满之时,念诵《心经》当下的一刹那就已经圆满,不再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他已经从时间和空间之中超越,这才是诸佛菩萨的真实密义,这才是真正的佛果。

还有一些信众说自己喜欢闻思多一些,还是喜欢学习一些理论。要记住,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授记,五明佛学院有诸多成就者,但成就者仅仅依赖口诵如何能成办解脱呢?因此即便是五明佛学院的修行者也是非常重视实修的。

对这些道理不理解的人,可能就只理解到其中一方面而无法全面地了解这些理趣。

例如我们都知道米可以做成饭,也可以做成稀饭,甚至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点心。但对于智慧薄弱者而言,听说米能煮成稀饭,他就永远只能做成稀饭,而不知道其他的用途。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去衡量圆满的见解。

因此要记住,无论是烦恼暂时减少之功德,还是梦境中能达到不同程度自在之见解,都是依靠修行而非仅仅口诵得来的,心行才是功德显现之因。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供奉应具信心
下一篇:不应轻视外相上师相应法
 成办解脱不可缺少出离心
 何谓传承?
 见解增上的标志
 智慧缘正等菩提
 修行应与如法道友为侣
 解脱离不开踏实地修法
 修行应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修行功德应体现在三门之中
 清净传承之重要性
 世俗菩提心之行菩提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要做「修行者」,还是「被度的众生」?[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小学生与副总统提倡公共道德[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九七三)[栏目:杂阿含经]
 清辨(Bhavaviveka 约490~570)[栏目:古印度佛教人物]
 正依佛经,念佛引证(净光)[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