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述佛教经济学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50

略述佛教经济学

Buddhist economics

源自wiki网佛教与经济学

1、 概述

对经济学来说,佛教经济学是一种灵性的方法。它探究指导经济活动的心理学,涉及人类的心智、焦虑、愿望和情绪。对它的理解旨在澄清经济学中真正有害和有益之间的混淆,并最终使人类走向伦理道德上的成熟。它试图在一个纯粹的世俗社会和保持惯例的传统社会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可以说,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做出了非理性决定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做出理性的决定;当人们了解了欲望是由什么构成时,他们才意识到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无法满足欲望;当人们了解了恐惧的普遍存在时,他们才能更慈悲地对待所有的众生。因此,对经济学来说,这种灵性的方法不依赖于理论和模型,而是依赖于敏锐、同情和制约的本质力量。

佛教的观点意在给这一灵性方法赋予三部分的功能:给人提供一个运用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使他克服与他人从事同一任务时出现的自我扩张;提供能使未来生活变得更美好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和其他知识流是不可分离的。在处理人文问题所进行的综合努力中,经济学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成分,而佛教经济学与经济学一起协同却能达成社会、个体和环境自给自足的共同目标。

2、历史

佛教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E. F·舒马赫1955年提出的,当时他作为缅甸总理吴努的经济顾问到缅甸旅行。现在舒马赫的追随者及小乘佛教的作家如巴宇德·巴宇陀長老和弗拉巴瓦纳韦睿雅坤等经常使用佛教经济学这个术语。

舒马赫的文章“佛教经济学”于1966年第一次发表在《亚洲:一本手册》中,之后在1973年,在他颇具影响力的文集《小即是美》中再度发表。

第一届“佛教经济学研究平台”会议,于2007年8月23–24日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召开,第二届会议于2009年4月9 – 11日在泰国乌汶府瓦林查姆拉博的乌汶大学召开。第三次大会应该于2011年1月18日–19日在澳洲的布里斯班召开,但因故推迟,何时召开另行通知。

3、佛教经济学家的观点

假设我们考虑香烟的消费需求,并认为它已经显示出一种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将由增加香烟的产量来维持。然后,这些香烟被投放到市场并由人们购买及消费,人们对香烟的需求就通过消费香烟从而得到满足。然而,通常情况下,没有人考虑消费香烟后的情况。

但是,佛教经济学家们却超越此界限,他们探究了这些趋势是如何影响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相互交织的三个方面:即个体、社会和环境问题。具体来说,对于香烟消费的增加,佛教经济学家的解读是要考虑这个消费的提高将如何增加环境污染水平;对被动吸烟者和主动吸烟者有那些影响;以及吸烟所带来的各种健康危害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即考虑到经济学的伦理方面。而这个消费增加的伦理方面将主要由两方面内容来评判:即一部分是由香烟消费所带来的结果来评价,另部分是由导致香烟消费增加的特质来评判。

4、西方经济学与佛教经济学之间的差别

当西方经济学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时,佛教却通过将“我”的概念转变成“无我(Anatta)”的观念来挑战这个观点。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感觉所认知的所有事物其实都不是“我”或“我的”,因此,人类必须将自己从这种感觉中分离出来。他们相信以自身利益为基础的、投机取巧的方法在伦理上总是会失败的。根据佛教经济学的观点,宽容大度将起主要作用,因为人类是“互济人”,有正面地或负面地回馈感情的倾向,并且回报的比给他们得到的更多。

第二个重要的区别是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利润和个人收益最大化是非常重要的。而佛教经济学家的基本原则是,无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事物,使其痛苦(或损失)最小化是最重要的。他们所做的研究表明,人类对损失比获得更敏感,因此,人们应更多地关注减少损失。

第三个不同点是关于欲望的概念。西方经济学鼓励物质财富和欲望,因为人们试图积累越来越多的财富(这些财富有时是他人的损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而,在佛教经济学中,减少损失或痛苦的重要性却简化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欲望。根据佛教经济学的观点,除了基本的必需品如食物、住所、衣物和医药外,其他的物质需求应当最小化。他们说,如果人们追求无意义的欲望则整体幸福就会下降。追求得更少对个人、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和自然都有利益。

第四点的差异是关于市场的观点。当西方经济学家倡导的市场最大化达到饱和的时候,佛教经济学家的目的旨在减少暴力。根据佛教经济学的观点,西方经济学家是不考虑原始的利益相关者,如后代与自然界等,其原因是,如果用购买力的术语来表达就是他们的选票是不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如穷人和被边缘化的人,他们所代表的人数是低于比例的。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不足,并且有留财富给最强的利益相关者的偏好。

因此,佛教经济学家相信市场并非无偏、并非经济的真正代表。所以,他们主张不伤害或非暴力。根据他们的观点,不伤害就是不做直接导致自己和他人痛苦的任何事,并努力寻求一种特殊的解决方式。社区支持农业就是这样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经济活动的例子。

这种方式促进信任,帮助创造以价值为基础的社区,并使人们更亲近土地和农场。他们主张实现这一可持续性和非暴力需要重组现代企业的控制结构,这意味着利润最大化不再被作为最终的动机来强调,而引入小规模、局部适应性强、独立存在的经济活动将作为新的经济重点。

第五个方面的差别是,西方经济学家试图将工具的使用最大化,因为任何实体的价值是由其产量的边际贡献所决定的。然而,佛教经济学家则认为一个实体的真正价值既不是被实现也不是被赋予重要性。他们试图降低对工具的使用并试图减少形式上的关爱组织,因为这需要在管理、同事和雇员之间以信任作为回报。

第六点的区别就在于,事实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越大越好,而佛教经济学家认为小即是美,少就是多。

第七点的不同是,西方经济学赋予国民生产总值于重要性,而佛教经济学则赋予国民幸福于重要性。

5、其他的教义

佛教经济学家认为只要工作对劳动者失去效用,以及雇主厌恶劳动者是必然的,那么,就不能发掘劳动者和雇佣者的真正潜力。在这种情况下,雇员将总是喜欢不被雇佣而有收入,而雇主也会一直喜欢不雇用员工而有产量。佛教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工作的本质是真正的感激和请求,这对大脑来说将是最重要的,就如同食物对身体一样,它将滋养人,并激励他尽其所能。

根据佛教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应该认为商品比人更重要,也不应该认为消费比创造性活动更重要。他们认为,重心由工人转移到产品的结果,意味着重要性由人转移到低于人类的物质,这是错误的做法。

根据佛教经济学的观点,人之所以没有解脱的感觉,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财富,而是因为他们对财富的执着。同样的方式,可以说人们只贪着快乐的外表装饰,而不是从中享受乐趣,其实这些装饰不过是提供人类生活的必要支持。

佛教经济学家也不相信用消费量来衡量生活的标准,因为根据他们的观点,由最低消费而获最高福祉比以最高消费获得最大福祉更重要。因此,他们认为由于高消费而活得“更富裕”这个概念不是幸福的真正度量 。

从佛教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最合理的经济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与利用本土资源满足本地需要,而依赖进出口是不经济的,并且只有在小规模和一些特殊情况下才是公正的。因此,他们相信经济发展、独立于外国援助的经济理念 。

佛教经济学也重视天然的、可再生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他们觉得非再生资源应该只用于最需要的时候,此外,也应该给予最大限度的关注,精心规划出它的使用。他们认为挥霍无度地使用资源是暴力而不符合佛教无害的信仰。根据他们的观点,如果整个人口为了生存依赖非再生资源,他们就表现出了寄生的行为,即猎取资本产品而代替工资收入。除此之外,他们认为这个不均衡的分布和不断开发的自然资源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暴力。

他们也相信,不一定必须有满意的需求,仅当某种有形之物作为回报返回给某事时,或得到一些物质时,正如在现代经济学里所陈述的那样。他们说即使当我们与某些物质分离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回报也可以获得满足感,一个例子就是当我们把礼物送给我们所爱的人,仅仅是因为我们想要让他们开心。

佛教经济学家认为生产是一个很有误导性的术语。根据他们的说法,生产一些新产品时,旧的形式已被摧毁。因此,生产和消费彼此成为相互恭维的联系。把这一点考虑进去,他们主张在某些情况下非生产是因为当你生产较小的物质产品,就会减少世界的资源开发,并引导一个负责任的生活及公民意识。

6、生活中的中道:一个模型令:

w-幸福 n-消费 m-禅定

用这三个变量可以形成一个简单的关系:w=w(n,m)........(1) 采购这些消费品需要花时间,因为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劳动力需要时间和金钱。现在:

假设这个需要的时间是t,因此,n=n(t) ............. (2) 将方程(2)带入等式(1)中,我们得:w=w(n(t), m).................... (3)

“中观”的概念说,时间在朝着消费和禅定的两个方向所做的工作之间分配,而这两个活动之间的优化配置是当优化某些禅定来降低消费欲望并且满足较小消费时,它所涉及的工作。

用经济学术语来表示,这意味着“在生产消费品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在消费的经济化中所涉及的禅定的边际有效性,而此消费没有带来任何满意度的变化。”

智悲翻译中心 译者、校对:圆唐


{返回 佛教与经济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包容,和谐,快乐--弥勒信仰与和谐社会浅述(潘建国)
下一篇:佛教与量子物理学:东西方对话的贡献
 浅谈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宏满)
 关于财富的随想(悲智)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和谐企业建构(李俊)
 佛教“四摄法”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多识)
 “众缘和合” 平息“金融海啸”(智慧法师)
 把佛教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付勇)
 佛眼看商道——供花:回报给顾客(周文)
 不丹依据佛教制定发展策略引起西方经济学家关注
 经济危机下你可以过得很简单
 佛教与企业文化有共通点?(付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省视自己,走出迷茫的森林[栏目:读懂人生·禅意智慧]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2[栏目:洛桑卻佩格西]
 八风[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助念期间,对病人或亡者的开示会不一样,恳求老法师就开示的内容做一个规范,方便同修参照。[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饿死人 渴死汉[栏目:圣严说禅]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二[栏目:纯祥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一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二十八章)[栏目:南怀瑾居士]
 九 织女鬼事[栏目:饿鬼事经 第一 蛇品]
 漫说《中阿含》(卷九)~D 四、郁伽长者经(下)[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