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心七要
大堪布贡噶旺秋仁波切 讲述
{返回 贡噶旺秋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0892

修心七要

大堪布贡噶旺秋仁波切 讲述

张惠娟居士 翻译

前 言

敬礼大悲心

弘扬圣教遍十方
三世佛子共行道

清净三学修觉心
敬礼无比上师足

住持正法顶庄严
出生利乐大宝藏

诸善弟子数劝请
谨依师语而开显

为了利益如父如母的众生,同时也为了要证得无上佛陀果位的缘故,今天到这边来听闻甚深的教法,在闻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能够如是的生起菩提心。所听的法是无着贤所说的【大乘修心七要】。

大乘的【修心七要】,最先是由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所传的不共教法。颂文一开始,先对本尊顶礼,亦即顶礼大悲观世音菩萨。再来,就是无着贤顶礼自己的根本上师,文中无着贤认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在戒、定、慧三学上都极为清净,在胜义谛菩提心及世俗谛菩提心上都修持得非常熟练,而且遍十方弘扬佛陀的教法,是执持教法者的最上顶严,无人能跟自己的上师比,因此向上师顶礼。这是无着贤顶礼自己根本上师的顶礼文。在修行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具恩上师,我们都可以这样的皈依跟顶礼。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子唯一行走的道路,一切利乐出处的宝藏,就是这个教法。由于跟我有缘的一些弟子一再地请求,因此我就依着上师所讲的,在这里将这个教法的文义加以述说。

我与世人等
欲证无上觉

依根菩提心
坚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
不依二边智

修持此教授

为了要利益如父如母的众生,想要获得无上清净圆满菩提果的男女老少,首先应发菩提心,为了要修胜义谛菩提心跟世俗谛菩提心,我们必须非常精进的修持。

龙树菩萨曾经说过:「世间人如果想要得到无上菩提,有三个根本。一个是菩提心,且这个菩提心必须像须弥山一样的巩固;另一个根本是无边的悲心;第三个根本是无二智慧,也就是不执有、不执无的无二智慧。」

龙树菩萨讲说此偈语的意思就是说,凡想要证得菩提果者,其主要的因就是要能生起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要证得遍智佛陀果位;为了证得遍智佛陀果位,必须依着菩提行如法修行。因此,这句话就包含着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必须如须弥山一样的稳固,并且有如刚发菩提心时所承诺般,在往后都能不退转、不违背如实去做。

第二个主因,我们应知道遍虚空的众生皆是自己过去生的父母亲,自己过去生的父母亲在三界的轮回苦海中,正尝受着共同的生、老、病、死苦,和个别的寒热、饥渴、愚痴苦。如欲去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引导他们证得无上佛陀果位,在我们内心中,首先要具有无边的悲心,这就是证得菩提的第二主因。

第三个主因就是要舍离人我执及法我执,要舍离执有和执无,一切的戏论边都要去除,不执一切戏论的无二智慧就是第三个主因。

要修菩提心证得佛果的这个教法,由阿底峡尊者讲述,阿底峡尊者的名字又称为「拉记」,就是「唯一尊」的意思。此乃由于西藏人对阿底峡尊者的信心,因此称他为「唯一尊」。

在西藏,于赤松德赞王时代,莲花生大士、寂护大师和赤松德赞王,他们三位将印度经部、续部的一切教法翻译成藏文并传入西藏。之后,有位名叫朗达的国王,生起邪见将西藏的佛法全部连根铲除。日后西藏人为了恢复日渐没落的佛法,又从印度迎请阿底峡班智达进入西藏,因此阿底峡尊者对西藏的恩德是极为浩瀚的。

阿底峡尊者原是东印度一个王国的太子,他舍王政出家修学佛法,后来成为五十个班智达中学问最为渊博的一位。在阿底峡尊者传中,提到他曾依止过一百五十位上师,在如此多的上师当中,最主要的有法铠论师,这位法铠论师为了修菩提心,将自己身体的肉割下并施舍予他人,法铠上师的一生只修慈心跟悲心,最后,他完全无误的证得空性。还有一位上师,就是慈瑜伽论师,这一位上师具有真正能将其他众生的痛苦取来并自己尝受的修持证量。阿底峡尊者另外一位主要的上师是SERLINBA,中文译作金洲上师。「金洲」是一个地名,就是现今的印尼。当时的阿底峡尊者曾经到过印尼,依止这位却吉札巴(藏译)上师,跟着他学习十二年。这位金洲上师一生所修的都是慈心、悲心跟菩提心。他曾亲见弥勒尊者,弥勒尊者并且为他说法,他具有如此功德。到过印尼的人,可以看到当年金洲上师所盖寺庙、塔的遗迹,没去过的人也都可以从照片上看到,他所建造的寺庙、塔,都是非常神奇的。

阿底峡尊者主要就是依止这三位上师而得到教法,而这三位上师中又以金洲上师所传的为主要。阿底峡尊者过去在西藏所传的,至今仍流传着。

有关这个教法的开示法有很多种,例如:宗喀巴祖师所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依着这个教法而来的。这教法主要是依着切喀瓦善知识所做的纲要来分科判。阿底峡尊者到达西藏后,有三个主要的弟子,一为「库」,一为「俄」,一为「种」,现在所讲到的切喀瓦是种顿巴的弟子,种顿巴就是三位主要弟子中的「种」。切喀瓦将阿底峡尊者所传下来的教法,分成七个要点。

首先,明示修前行所依的法。第二,修持时要先发菩提心,也就是正修菩提心。第三,修菩提心时,不管产生任何恶缘障碍,都要能够将它转成菩提道,取恶缘成菩提道。第四,归纳一生的修持。第五,修心所成的量。第六,修心时应守的誓言。第七,修心时的学处。

切喀瓦将阿底峡尊者所传下的教法,总共分成这七个要点,从过去一直广传到现在,非常有名,称为【修心七要】。

壹、修学诸加行

在七个修心要点中,正文一开始就讲到先学前行。在前行法中又分为三点,就是思惟暇满难得、思惟死无常、思惟轮回过患。首先我们要思惟暇满难得。

一、修暇满难得

我们现在所得到的身体,让我们随时都可以修行,想修行就能修行,想见上师就能见上师,且修行所需的衣食等顺缘都具足。如此,就称为是有佛法的人身。这个非常殊胜、暇满、有佛法的人身,其中的「暇」字,指的是有闲暇,「满」指的是一切顺缘都具足。总括来说,「暇」就是不具修行的违缘障碍,「满」就是具有修行所需的一切有利条件。

所谓修行的违缘,就是身处三界六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跟长寿天;生在没有佛及佛法的暗劫,虽同样生为人,却是生在没有佛陀、没有佛法的暗劫中;生在有佛法的时期,但所生之处却不兴佛法,是没有佛法的边地;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但是自己的心中却具有邪见、不信三宝;亦或是虽信三宝,但却为瘖哑或心智愚痴者。以上所讲这八个就是我们修行时的违缘障碍。现在我们并没有这八个违缘,所以我们获得的人身就称为闲暇的人身。

圆满所指的是修行的顺缘,圆满在他(异己)上要具足的是:第一,佛陀降临世间;第二,佛陀降临世间后,佛说法;第三,佛陀所说的法至今仍住世间;第四,佛法住世间,且自己对佛法亦有信心,可进入佛门;第五,并有善知识可依止。这些是在他上所要具足的。

在自己身上要具足的,是我们生在六道中的人道,所以称为人圆满;第二,我们生在有佛法的中国,这个中国指的是佛法兴盛的地方;第三,眼、耳、鼻、舌、身五根肢体都具足;第四我们没有造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的恶业;第五,我们对佛法有信心,因而入佛门。

现在的我们并没有落在八无暇中,而且十圆满也具足,我们这八暇、十圆满的人身是异常殊胜的,这表示自己在过去世中行了很多善根功德,现在才得到这个暇满人身。将来我们若还想再得到这么殊胜的暇满人身,一样的,也要行无量无边的善根功德。

我们要行善,所谓的善是什么?所谓善就是:不杀害其他众生的生命;不偷、不抢他人钱财或他人资具;断除邪淫,不与非配偶者发生关系;不欺骗,不打妄语;不恶口,不骂人;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讲无意义的话语;不贪心;不具害心,不具伤害他人的心;不具邪见。以上所讲十种恶业,若全都不做,就称为善。总而言之,在皈依三宝后,随自己能力所能够持守的受居士戒、或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八关斋戒等,任何一种并去持守,这就是行善。

三界六道里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无量无边的众生要行善的因缘是极为稀少,就因为行善的因缘稀少,自然十八暇满人身的果也就极难获得。从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阿修罗道及天道众生的数目上来看,能够得到有佛法、殊胜的十八暇满人身,其机率是非常低。

因此,我们在得到非常殊胜难得的十八暇满人身后,一定要让它具有意义,要把握这个人身,让自己在来世能够获得解脱并至佛陀的果位。我们一定要这样一再地思惟,然后如法清净修行。

二、修死殁无常

现在,我们得到了殊胜异常的十八暇满人身,但是这个人身能够在这世间活多久,我们根本无法预知,假若我们不快点修持,有可能突然间就死亡。我们所得的人身是一定会死的,我们不会永远的活在这个世间,凡有生必有死。众生会在什么时候死亡,是完全不一定的。有些一刚生下就死亡,有些是生下后没几天就死亡,有些是生下来几个月后死亡,有些是生下来后活了几年就死亡,又有那活四十几岁的、活五十几或六十岁的,也有活一百岁的人。

每个众生、每个人,会在什么时候死亡是不一定的。世间的情形既然如此,因此我们要想一想,自己会在何时死亡?我们并不知道,不但不知道,连死亡的时间也不一定。

从自己的寿命上来想,想想自己明天是否会死?或者下个月、或者明年会不会离开这个世间而到其他世间去?跟这个世界分离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呢?我们说不上来,我们根本无法确知自己将在什么时候死亡。

如果现在我们不思惟死无常,每天我们将为这一世的吃、喝、穿、住等事情所转、所左右、所骗。有一天,我们在想着其他事情的时候,突然就死亡了,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形。

佛陀在经典中曾提到,三界的无常就像秋天里天空的云彩般,众生的生死不断的轮转交替着,圣贤者来看,就像一场歌舞剧般。众生的寿命如风一样,在剎那剎那间就消失了。从我们生下来到死亡,这当中的寿命有如水从高山往下流般地急速流失、很快地耗尽。

我们得到殊胜、有佛法的人身,想修行是随时可以修行。虽然得到这样的人身了,但是,我们却不一定会在什么时候死亡,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地、一再地思惟无常。

我们在世间所从事的士农工商等工作,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自己不死,虽然如此,但是导致我们死亡的条件因素却很多,这些因素不用去找就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它是非常多的。让我们活着的因缘条件是那么少,而导致我们死亡的因素却是那么多,今天会不会死,自己也都没有把握。

因此,当我们想要修行的念头一生起的时候,就必须马上修行,并且努力精进的修。绝对不可说:我今天不修没关系,明天再修;明天不修后天修。像这样一再地拖延,极有可能在还没有开始修行前就死亡了,是有这种危险性的,我们必须一再地思惟这种情形。

当我们获得难得的八暇十圆满人身后,对于死亡要常加思惟,对无常思惟得越多,法就修得越多;我们要是无法思惟无常,就无法将佛法修得好。我们若是不修持佛法,哪天生命终了,阎罗王要来带走我们时,才后悔自己这一生没有好好修行,到生命临终才生起后悔之心是没有用的。因此,噶当巴上师就说:「思惟死无常是激励我们走在法的道路上,是帮助我们的上师。」


三、修因果业力

第三要讲到思惟业因果,善恶是业,果是苦乐,也就是说业有善业跟恶业,果有乐果跟苦果。我们得到十八暇满人身后,就应思惟为何是难获得的?道理在哪里?知道后还要思惟,我们现在所获的暇满人身是很难长久活在这世间的,因此我们思惟无常,之后,还要再想想,当我们死后,是不是就像水泼在地上干掉般完全没有了?来世会生在善道或恶道?到底来世我们将生到什么地方?来世会是怎样的情形?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所造、所行的善恶业,我们要思惟这个道理。

得到暇满人身后,要一再地思惟死无常,经过这样的思惟后,对于不杀生等善业,也做了相当的修行,死的时候就能生到善道或得到解脱。所谓的善道,就是像现在所得到的有佛法的暇满人身,或甚至比这个人身还殊胜的人身,以及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道中,这就是善道。讲到解脱,指的是从轮回的生、老、病、死苦中解脱出来,得到声闻乘的果位或得到缘觉乘的果位,或得到最顶上、最殊胜的佛陀果位,这就是所谓的解脱。

思惟死无常并进入佛门,在死亡来临前,我们若能如法修行,那么我们将得到来世善道身的果,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快乐,这种情形是绝对真实不欺诳的。

我们现在虽然得到殊胜的暇满人身,若是不思惟死无常,一心只想着这一世的世间事业,想着怎样照顾自己的亲人,怎样消灭自己的仇敌,怎样去跟他人竞争,整个心都被贪、瞋、痴、慢、疑所左右、所转,然后就做出很多的杀、盗、淫等恶业,那么死后将马上堕到地狱道或饿鬼道,除此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去处可去。谈到地狱跟饿鬼,现在我们当然看不到,但是像山上的野兽、小鸟、狗等动物,以及海中的动物,我们的眼睛还是能看到畜生道的。若是来世堕到畜生道,会有什么样的痛苦,我们现在用眼睛看就可以知道。

饿鬼道又分外障的饿鬼、内障的饿鬼,地狱道则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以上所讲地狱、饿鬼众生的痛苦,若是一一去想,那真是无法想像、也不敢想像,因为他们的苦是无法思议的。

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中,所受寒热、饥渴、愚痴及被役使等的痛苦,主要都是在我们得到人身时,因具有恶心念并且在行为上造了杀生、偷盗、邪淫等十恶业或五无间重罪,所得到的结果。

同样生为人,不管是男或是女,有些人就有很多的病痛;有些人经常的遭受水灾、火灾或猛兽、官司等的伤害;有些人有缺手、断脚、瘖哑等残废情形;有些人有心里老是不稳定而发疯的情形;有些人老是经常的同自己的仇敌相遇。总之,虽然生为人却不快乐,有很多痛苦,这往往是因为自己过去的恶心念所造的恶果,绝对不是无因无缘突然发生的。

同样生为人,有些人没有病痛且非常长寿,想做什么都能如愿达成,一生富裕、快乐、无忧无虑。这种情形也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那是过去世心中常存善念、帮助他人所得的结果。

行善所得的果是快乐,造恶所得的果是痛苦,这种情形是绝对没有欺诳的,这也是佛陀在经典中所告诉我们的。我们应如是的一再思惟,在自己这一生中,尽力的断除身、口、意的恶业,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行一切善。


贰、正修菩提心

讲到修菩提心,就是要修胜义谛菩提心跟世俗谛菩提心。在修胜义谛菩提心上,分为前行、正行跟结行三个部分。


一、修胜义菩提心

(一)、修加行

在修菩提心之前,我们首先应皈依跟发心。在皈依及发心上,我们依阿底峡尊者所做的皈依发心偈来念诵,也就是平常我们所念的:

桑杰却档措吉秋南拉,强秋巴杜达尼架速企;

达及谨叟吉贝索南吉,卓拉片企桑杰竹巴修,

此偈的意思为: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诸福德,为利众生愿成佛。

在正修菩提心之前,我们都应像这样念诵并皈依、发心。

皈依、发心后,就是向上师、本尊祈请。先观想自己的上师、善知识与本尊大悲观世音菩萨是无二无别的,然后一再地向上师、大悲观世音菩萨祈请。

我们要这样想:上师跟本尊大悲观世音菩萨的体性是无二无别的,正端坐在自己前面的虚空中,自己在上师、本尊前献上七支供养,也就是顶礼支、供养支、忏罪支、随喜其他众生善根的随喜支、请转*轮支、请佛住世不入涅槃支,然后将所有善根功德为利他而回向的回向支。这跟【普贤行愿品】中的前段相同,也是我们平常课诵的内容,按照这样去念诵并且思惟文字的意义,以此供养上师本尊。若不按【普贤行愿品】念诵也可以,我们可依照自己所知道的念诵、献七支供养。

献完七支供养后,接着坐在舒适的座垫上,双脚结金刚跏趺坐,数息二十一次,以气的一呼一吸算一次,如此数二十一次,在这当中不混乱、不错误、不多不少的数息二十一次。

皈依、发心和七支供养都是让我们累积资粮、清净罪障的方法,数息二十一次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定下来,胜任修行,以上是加行的部分。

(二)、修正行

思诸法如梦
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
道体住赖耶

本颂正文中所讲「诸法如梦」,就是说一切为我们所执取的境,如色、声、香、味、触、外器世间的山河大地、内在的有情众生等,所现一切景象有如夜晚的梦境一般,没有差别。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心识迷惑了,才显现出外在的器世间以及内在的有情众生,其实除了心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法。对于这些实际上是我们所捏造虚构的器世间、有情众生,我们都应将它断除。应知一切法都是我们迷惑的心识所展现的,它只是一种显现而已,并无实性。对于一切外在的境都应如此瞭解、深信,然后安定下来,内观自己的心性。

当如此修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心是真实的、是存在的。这时就要观明知心及无生。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将心任持在明知的体性中,然后观察自己的心,去找出心是从何而生?如何生?当我们这样去找时,根本找不到,因此「生」是空的。

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分析呢?我们可以这样观察:是不是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起?或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起?或从虚空中生起?到底它生起之处在哪里?眼识生起时,我们就观察眼识到底是从眼识的境──色所生起呢?或是从眼根生起?抑或是从境、根之中生起?如此观察、如此寻找,根本找不到生起的方法,所以我们说「生」是空的。

再来,讲「生、住、灭」中的「住」,这住也是空的。心到底住在何处?住在上半身还是住在下半身?住在身外还是住在身内?是住在皮肤上还是在肉上?住在骨头上还是在骨髓上?现在我们这个心到底住在何处?是住在这个手脚身体以外呢?或是在屋子?或山、水?或其他众生身上?心到底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去找、去慢慢的观察,然后保持在自心的心性中。如此去找,根本找不到心的住处,所以「生、住、灭」中间的住是空的。

心的灭也是空的。一开始就找不到「生」,中间的「住」也找不到,自然就没有「灭」,所以说最后的「灭」也是空的。这就像一开始根本就没生小孩,一个不会生育的女人的孩子死亡了,这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此观察生、住、灭,然后再清楚看看「心」,它的颜色是白?是红、黄?是圆形的?是长方形的?还是椭圆的?当我们如此去找时,就清清楚楚的知道,「心」根本没有任何颜色,没有任何形状。「心」住在身外或是住在身内?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根本找不到它的住处,所以我们心识的体性根本是无实的。知道后,我们就在无念中禅定,然后保持在明智的体性中。

如此住定时,也就是说安住在自己的面目上时,就会认为自己的身心是空的、是一无所有的,也就是对治实有的,对治到一切都是无的,这种念头会产生。接着本颂就说:「对治亦自灭」或称:「对治自地解脱」。用思惟自己身心是空的,来对治身心是实有的执着。接着再看看「身心是空的」这个对治法的体性,这个对治法也是没有自性的,然后离一切戏论,将我们的心安住在离一切戏论中。

要如何安住在如此的境界中?本颂说:「道体住含藏」,这就是说要离七识。我们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这六识上又加上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就是一直执着着「我、我、我」,执「我」的这个识,就称为第七意识。这七识的戏论要全部远离,并且了然自心的本性是无的,是没有任何颜色、没有任何形状,没有生、没有住也没有灭。心不执着一切,住在清清楚楚的无念中,这就是本颂中「住含藏」或「住赖耶」的意思。

总而言之,心是清明、无念的安住,是清清楚楚的,就像完全没有风吹动的灯烛一般,在这样的境界中,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如此观察自己的心性,然后保持在心性中。

(三)、修结行

中间修幻夫

在本颂中说:「座与座间修幻夫」,当我们在禅定时生起怎样的觉受,下座后也要随着这样的觉受。换句话说,下座后的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也应观自他众生以及外在山河大地的一切景象有如幻相般,它虽然清清楚楚的显现,但体性却是无实的。下座后的一切行为,要能够具有这样的正念和正知,要知道一切只是显现,体性是无实的。不管在禅定或是后得的情境中,心都是善的,要知道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具有这样的正念跟正知,这个是最胜的修行。以上是修胜义菩提心的方法。


二、修世俗菩提心

(一)、修根本

杂修二取舍
彼二乘风息

修世俗菩提心有禅定和后得,首先讲禅定。本颂所讲的就是施、取二*轮流修。施、取二*轮流修的意思是说,将自己的乐跟乐因的善,施予他人,而众生的罪业、痛苦自取承受,这是非常重要的教法。

寂天菩萨说:「如果自己与他人想要快速得到救护,就必须行自他交换,这是非常秘密殊胜的法。要是自己的快乐跟别人的痛苦不如实做交换,就没有办法成佛,而且在轮回的世间也不会有快乐。」又说:「为了平息自己的伤害和平息其他众生的痛苦的缘故,要将自己送给其他的众生,照顾其他众生有如照顾自己般。」

在修自他交换的时候,要先从自己的母亲想起。无论生我们的母亲是活着或已过世,都要有如在世般的,想像她就在自己的面前。从自己入胎开始,一直到抚育期间,母亲都是非常慈爱的养育、照顾我,让我今天能够听闻佛法并且行在成佛的道上,这都是母亲所给予的,母亲的恩德非常广大。不仅这一世或过去世,无始以来曾有多世都为我的母亲,当她是我的母亲时,总是以慈眼看我,对我百般呵护照顾,不让我受到伤害,帮助我的身心得到快乐。母亲的恩德是非常浩瀚的,我们要忆想着母亲的这种恩德。

要如此思惟:「母亲为了照顾我,就像仆人对主人一样,现在母亲却在三界中遭受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因母亲正遭受种种痛苦而生起悲心,这种想法在心中要非常殷切、强烈的生起,并且为了要报答母亲的大恩,因此我要将伤害母亲身心的痛苦去除清净。

我们知道生老病死真正伤害着母亲的身心,而伤害母亲身心的因就是业和烦恼,母亲的苦因正是业烦恼的「集」,也就是苦、集、灭、道的集,这些我们都自取承受。所以,我们要一再地如此思惟,将母亲的苦和苦因自取承受。要如此思惟:母亲身心所有的生老病死、寒热、饥渴等痛苦,和造成这痛苦的因──业、烦恼,全无遗漏的总集起来并进入自己的心中。如果能这样思惟,应当生起欢喜之心。

我们要思惟怎样才能帮助自己的母亲,让母亲得到快乐。如果我们将自己身心的快乐及得到身心快乐的善业给母亲,就能够帮助她,让她得到快乐。那么我们就将自己身心上的一切快乐以及快乐因的善业,毫无珍惜、全无保留的都给母亲。再这样想:我们将自己的快乐及乐因施给母亲,母亲的身心马上就得到快乐,并且具足了修行佛法的善缘,具有成佛的力量。「若能这样,不知该有多好。」我们心里如此一再地思惟并充满欢喜。

将自己所有的快乐及乐因善业施给母亲,将母亲身心的痛苦、罪业自取承受。一再地做这种观想,之后并再思惟,依着「将自己的善和快乐给母亲,将母亲的罪业、痛苦自取承受」的因缘,母亲现在具有无边快乐并具有快速成佛的力量。

将自己的乐及善施给母亲,将母亲的痛苦、罪障自取。这种自他交换菩提心的修法,是先以自己的母亲为对象开始修持,待修持稍稍娴熟后,再渐次的将观想对象扩大到父亲、兄弟姊妹、亲人、友人、自己的同乡,到最后缘着等虚空所有一切众生,来做施跟取的观想修持。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等虚空一切众生皆曾是自己的父母亲,他们曾为自己父母亲的次数是无法计算的。当众生为自己父母亲时,不断的利益、帮助自己,对自己只有恩德而已。具恩的父母众生,现正处于三界轮回中遭受一般生老病死的痛苦,以及三恶道中个别的寒热、饥渴、愚痴等的种种痛苦。「一切如父如母众生,若能从轮回恶道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不知该有多好。」心中要生起如是强烈的悲心。

如此父母众生,在轮回恶道的一切痛苦,整个聚集起来融入到自己的心间。将自己这个身体、身上所有的受用,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善根,都有如太阳光芒般的放光照射,将所有一切受用善根放光,全部都施给父母众生,让父母众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快乐,并且善根福德不断的增长。「父母亲要是能够如此,不晓得有多好。」心中强烈的生起这样的想法。

这种自他交换菩提心,必须依着我们的气息来做。本颂中所讲「彼二乘风息」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依着呼吸的气息来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将气息慢慢呼出的时候,就观想自己身心中的快乐以及乐因的善,如太阳生起般光芒四射的进入其他众生的身上,将众生身上的罪障、痛苦全部去除,有如太阳出来后大地的黑暗整个被清除般。当气息内吸的时候,观想其他众生身心上痛苦跟苦因的恶业,全部化成一团乌黑进入自己心中,进入心中后再整个化为空。这种将乐、苦、善、恶业交换的施取方法,是不共的教法,是在禅定时候的修持。


接着讲下座后的后得修持。

(二)、修后得

三境毒善根
诸威仪持颂

取次从自起

本颂中「三境三毒三善根」的意思,就是当色、声、香、味、触、法六境非常美好时,我们就生起贪;当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不为我们喜欢时,我们就起瞋恚之心;至于不是美也不是不美者,也就是处在两者之间的,我们心中就生起愚痴。面对所意欲的境、所不意欲的境或非意欲也非不意欲的境,我们分别生起贪、瞋、痴三毒,这情形也有很多其他众生都跟自己一样。将一切众生心中的贪、瞋、痴三毒,完全无遗的聚集在自己心中,然后再将它化空,如此众生心中就没有贪、瞋、痴三毒,就全都是善的,我们要一再地做这样的观想。

为了不让我们忘记,为了让我们能一再地忆想,本颂中提到「诸威仪以文字修」。讲到「诸威仪」,指的是一切行为,包括到任何地方、任何处所,或是睡觉,或是吃、喝等一切时刻中。我们的口中要念诵着:「希望父母众生心中的罪业以及罪业的苦,都在自己身上成熟;自己身心中的快乐跟善,都能够在众生身上出现。」口中如此念诵,心中亦强烈的生起这样的想法。

为了让自己有能力去取父母众生身心的痛苦,我们必须按照「取」的次第来修。对于未来将伤害我们的痛苦,现在就将它取来;未来将伤害自己的痛苦现在自取,就是要将罪恶断除,这是为了不让罪业在未来伤害自己,让自己产生痛苦。同样的,我们也去帮助其他众生,让他们也能够断除罪业。

以上将正修菩提心的修胜义谛菩提心及修世俗谛菩提心讲完。接着讲第三要点──取恶缘成菩提道。

参、取恶缘成菩提道

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自己与其他众生所造的恶业,使外在器世间、财物、威严衰退,使内有情众生身心凶恶,造下许多的恶业,众生之间相互伤害,因而遭受一般及个别的种种痛苦,世间变得非常纷乱。要将这些恶缘转化成菩提道,可分为思想和行为两个部分来说。在思想上,就是以世俗菩提心将恶缘转成菩提道,第二就是以胜义菩提心将恶缘转成菩提道。首先讲以世俗菩提心将恶缘转成菩提道。


一、以世俗菩提心转恶缘为菩提道

报应皆归一
修一切大恩

过去我们根本不知道,众生心中的痛苦是我执无明产生的,也不知道等虚空众生对自己的恩德是广大浩瀚的,因而让其他众生心中生起痛苦,这一点我们应该知道。

所有众生身心的痛苦,都是因为我执而产生。自己身心中所产生的一切痛苦,也是因为自己将无我执为有我而产生的,千万不要归罪于他人。寂天菩萨说:「世上一切伤害、恐惧及痛苦,都是因我执而产生。」因此,我们要这我执的大魔鬼作什么?

无始以来,我们执着「身」就是我,执着「心」就是我。其实,身本无我,心本无我,可是我们却执着着「身」「心」就是我,然后非常珍惜自己的身心,为了养护自己的身心,我们造了很多伤害其他众生的恶业,例如:杀、盗等恶业,使我们在三界六道轮回中遭受生老病死种种痛苦。【入菩萨行论】里说道:「为了自利,我经过无数劫的辛苦,但是所得到的却只有痛苦而已。」就如同这样的,自己以及所有众生身心所有的一切痛苦,都是我执无明所产生的。因为此缘故,所以我们要将我执当敌人看待。

身心本是无我、本是无实,我们却执着身心为我、是实。由于这个我执,从无始以至今日,让我们产生无边痛苦。比我好、比我位高的人,我们就嫉妒他;比我卑下的人,我们就轻蔑污辱他;跟我同样者,我们又生起跟他竞争的心。这完全是我执所产生的,因此导致我们在三界轮回的大苦海中不得解脱。人以及非人的一切伤害痛苦,都是我执所造成。【入菩萨行论】里说道:「我执!你让我在轮回中受生上千百次,让我受到无边伤害,因此,我恨你,我要除去你这自利的心。」

所谓我执,就是平常我们一直想着「我、我、我」,因为想着「我」,就有「他」、有「你」。这个想着「我、我、我」的想法,就是我执。轮回中的一切过失,都是因为这个我执而产生。我们仔细的想就能知道,因为我们有执「我」的念,有这样的心,自然就会有「他」的产生。有执「我」的执着,就会产生「他」、「你」,然后慢慢的就产生贪、瞋、痴。

对于自己以及所喜欢的人,我们就珍惜、照顾,生起贪欲;对自己所不喜欢的对象、他人,就生起瞋恚。这种对自己起贪、对他起瞋,都是由我们的无明愚痴产生的。

因此,业、烦恼都是我执──执着「我」所产生的。所以我执的心是一切过失的根本,是需要断除的。为何说我执是一切过失的根本?因为我执的境──我,根本就不存在。

轮回过失的根本就是我执,轮回的过失归根究底就是我执,就是想着「我」。我们一定要知道,我执是轮回的根本,如果不知道,就无法将我执去除,要是不将我执去除,我们将没有办法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想着「我、我、我」的这心,举个例子来讲,就像我们心中想着瓶子,依着对瓶子的瞭解,说它是储水的容器,所以我们为它取名为瓶子,心中也执持着「这样就是瓶子」。世俗名言上取名为瓶子,然后也被我们的心执为瓶子。

如此,我们反观自己。当「我、我、我」这个心生起时,我们要去找这个「我」境,到底是有或没有?我们反过来观察,当心想着「我」,也就是「我、我、我」现起时,我们去找「我」是什么,它到底在何处。刚开始时,我们都会认为身就是我;会认为心就是我;会认为身心两者是我;「我」境就是身,或心或身心两者;或也许生起「我」既不是身也不是心这样的想法。不管我们生起怎样的心念,无论是「身是我」、「心是我」、「身、心二者是我」或是「身、心二者皆非我」,这些都是迷惑。原因在哪里?若是有「我」,我们执有是可以的,是无须去除的。但是,实际上我执的境,也就是说为我们所执着的「我」,真正去找时根本找不到。

在这教法里面就讲到,任何时候当执「我」的心生起时,我们都要去找、去看。去找时根本找不到「我」,「我」从来就不曾有过。我们若是不去观察,「我」是会在世俗面上显现的。

当我执的心生起时,就去看我执的本质,然后要去找「我」。当我们去找时,将会发现找不到「我」,然后就在「找不到我」的境中禅定,加以保持。之后,要让珍惜「我」、执我的心不再生起,我们要不断地这样修,让它熟练。

【入菩萨行论】里说道:「过去我执毁了我,现在不一样了,我已经看住你,你要到哪里去,我要放下执我的我慢。」我们的恐惧跟痛苦,都是我执这个魔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除我执。

噶当巴有一位善知识,名叫夏波瓦,他曾说:「寿命短暂,我们应尽力调伏、降伏我执这个魔鬼。」这就是说,我们在这一世里都应尽最大力量,去除我执这个无明,要用对治法去除我执。

我们运用以下的方法去除我执:经常的反省自己,反观自己的心念。若是发现自己只是在追求自利,或是我执的心念生起,这个叫做俗人;如果以正知正念看到自己的心念是利他,或是利他的行为,这时我们才称自己是一个出家人,是一个修行者。以正知正念来反观自己的心念,然后给自己一个俗人、出家人或修行人的名称,这样的修行方法是过去一位名叫班的噶当巴善知识所用的方法。同样的,这位善知识说:「在心的城堡中,要有对治的矛站在心的城堡门口,除此外再也没有其他要做的事。」这就好比说自己的心是一间房子,在这房子的门口,有正念的矛守着门,只要正念守着门,就不会让我执的小偷进入屋内,我们手中要握持着非常锐利、坚定的正念来防止我执,不让我执进入心中的屋内。它若紧我也紧,它若松我也松。我执的心若紧的时候,对治我执的无我智慧也要紧;我执这个心要是放松了,无我智慧的对治也稍稍放松。

我们要视我执有如敌人般,让他离开。就像夏波瓦这位噶当巴善知识所说,会伤害自己的魔鬼、非人等,凡是他所要的东西,不管衣物、食物,我们都给他,让他不要来干扰我们,让他拿着他所要的东西离开。就如此般,应想办法除掉我执之敌。

既然视我执为敌人,为了去除我执,我们要珍视他人,为了能够珍视他人,就必须如此想: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是有大恩的,不仅如此,连我们要证得无上佛陀果位也是要依靠众生。【入菩萨行论】里说道:「想要成佛,让自己得到佛陀的力量和无畏的功德,众生和佛陀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众生跟佛陀都能让自己得到力和无畏等佛的功德,因此能虔信的恭敬佛陀,为什么却对众生不恭敬呢?这是不合理的。想证得佛陀果位的人,众生跟佛陀的恩都是一样的。

对自己有大恩的父母,要让他们具有快乐及乐因,并且能够脱离痛苦及苦因。像这样的慈心、悲心,要一再观修,观想取众生的所有罪恶跟苦果来承受。我们也要一再地做这种观想,怎样观想呢?就是将自己身心的乐跟乐因的善根,不管是过去已造,或未来将造,或是现在正在造的,所有一切善根全都施给父母众生。

我们说对一切修大恩,那么对伤害我者,或人或非人、畜生、野兽,我们该如何呢?伤害我者,不管是人、畜生、野兽,实际上从无始以来,他们都曾经无数次的为自己的母亲。当他们是自己母亲时,她不顾忌自己的罪业,不顾忌自己的痛苦,不管别人对她说的坏话,她都只是利益着孩子,所以在过去时,她承受着无量无边种种痛苦。

但是,他迷惑了,我也迷惑了,因为这种迷惑的力量,忘却我们过去生的父母、孩子,也由于我的恶业,促使他今天来伤害我。现在伤害我的人或是非人,他们因为伤害我而又造了恶业,他造恶业的结果又使得他来世的身心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纵然伤害我者是过去世的母亲,但因为他现在伤害我,所以未来将长时间的遭受轮回中生、老、病、死的痛苦,以及三恶道的寒热、饥渴或是被役使的痛苦,非常可怜,我们必须一再地对他们生起悲心。

由于过去世我曾伤害他,致使现在他来伤害我,这是我应得的报应。因此,我们要想,从今以后我所做的都要利益他。虽然现在他伤害我,但是我要完全利益他、帮助他,并且将自己所获得的善根功德也都施给他,要做施跟取的观想,把自己的善跟乐全施给他,将他的苦全取来自受。

我们要如此修心,伤害我者,不论是人或是畜生,我都努力的帮助他。如果我们已经尽力去做,却都没有办法真正的帮助他、利益他,这时我们就要这样想:伤害我者,愿他们能够从轮回中的痛苦或个别痛苦中解脱出来,快速究竟证得佛陀果位。不仅内心这样想,口中也这样念诵:「从今以后,自己经由身语意三门所行的任何善,都是要利益此伤害我的众生,然后回向给他们。」

如果伤害我的众生是非人或魔,使我生病或是产生种种违缘障碍,我们应做如何思惟呢?「伤害我者,神鬼非人众生,无始以来我吃着你的肉、啃你的骨头、喝你的血。由于我过去所造的恶业,所以现在你才来伤害我,因此,现在我将自己身上的血、肉、骨头,全部施给你,让你吃、喝、啃。」我们要做如此思惟。

伤害我、让我生病或是生魔障的众生,非人者如神、鬼、妖怪或鬼王,在我们心里要这样想:将我的皮剥掉、剖开身体,摊在这些伤害我的魔鬼、妖怪面前,请他们来喝自己的血、吃自己的肉、啃自己的骨头,并且告诉他们:「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但如此想并且口中也如此念着。

我们非常纯净的如此思惟,将自己身上的血、肉、骨头布施给他们。同时想着:伤害我的非人,正在尽情的享受我的身体,喝着血、吃着肉、啃着骨头,吃喝啃后就能将他身上的饥渴痛苦全部平息,并且在心中得到无漏的大乐。我们希望在他们的心中,能自然的、无做作的,生起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有如此般,对一般吃人肉、喝人血的非人、鬼魔、妖怪等,我们将自己的身体全部施给他们,让他们感到满足、快乐,让他们心中能够生起善,生起菩提心。

本是无「我」,却因为执着有「我」,为了要利益那本来没有的「我」,而产生轮回中的一切过失。自身上的一切快乐,不管是过去产生的或现在正尝受的,或者将来要尝受的,三世的快乐皆依着其他众生产生,所以我们要看待其他众生有如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友人一样,尽力的去帮助他们。

噶当巴有位名叫朗日塘的善知识曾经说过,所有甚深的教法里,都是将所有的过失归自己,而把所有的功德都给其他众生。这个关键处就在于将利益、胜利归他人,将一切损失、失败都由自己承受,除此外再也没有其他可以修的法。接着讲依胜义菩提心将恶缘转为菩提道。

二、以胜义菩提心转恶缘成菩提道

乱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

本颂「幻相观为四身,空护为最上」的意思,就是自己身上的贪、瞋、痴、我慢、嫉妒、竞争之心等这一切烦恼,及外在器世间、内有情众生对自己产生的伤害,让我们身心产生种种痛苦,还有,我们所遭受的生、老、病、死痛苦,这些的体性根本是无实的,但在世俗上却因为心的迷惑而产生这些幻相。

我们晚上睡觉时,梦到自己的身体着火了、被水冲走了,非常悲惨的受着大痛苦,同样的,这也是因为执着而产生。实际上,一切法的体性皆是无实的,由于我们的迷惑却显现出种种迷惑的幻相。例如我们作梦,梦中的幻相生起,梦到我们被火烧了、被水冲了,但是当我们醒来后根本没被火烧到也没被水冲走,不但如此,连水、火也没有,只是在梦中时,因为我们的心错乱、迷惑而产生这些幻相。

我们因为贪、瞋、痴等烦恼而造杀、盗、邪淫等恶业,所以遭受种种痛苦的苦果。我们观察这些的真相到底如何?它从何处产生?当我们去观察时,根本找不到它的生处,所以它是无生的,无生就是法身。

从开始就无生,所以一切的业、烦恼、痛苦也是无生。因为从本以来就是无生,因此最后的灭也是没有,所以,无灭就是报身。

既然最初的生没有,也没有最后的灭,当然中间的住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无住就是化身。

如此,无生就是法身,无灭就是报身,无住就是化身。而法、报、化三身的体性是完全无分别的,这就是法界体性身。所以在轮回中的幻相,本身就是法、报、化及法界体性身的体性,这就是四身的教法。

轮回中的众生因为没有见到自己的体性,不知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不断在轮回中流转,不断的迷惑着。实际上,这四身在自己的心性中是完全具足的。

不管现在伤害我们的是人或是非人,实际上都是促使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能够熟练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的善友,事实上对自己的恩德是很大的,我们要做这样的思惟。

由于我们的心散乱异常,根本没有依止于菩提心的对治法上,心中生起了贪、瞋、痴烦恼,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而伤害我者让我知道自己心中贪、瞋、痴的生起。他们实际上是上师、是佛的化身,我们要一再地这样思惟。

总而言之,有如依着上师赐予的教法,让心中生起菩提心般,依着伤害我的众生,让我身上产生种种病痛,然后在心中生起胜义谛菩提心和世俗谛菩提心。所以伤害我的众生,实际上就是上师、就是佛的化身,自己要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个伤害,我们应一再做如是的观想思惟。

三、行 为

接着,依特别殊胜的方便行为,如累积资粮、清净罪障等,将恶缘转成菩提道。

(一)、积聚资粮

首先第一个胜方便就是累积资粮。当遭受他人的殴打、侮辱,或因病痛而产生种种痛苦时,心中常会想:「若是没有这些痛苦,不知有多快乐。」但在这时候,我们应如此想:「痛苦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想要痛苦而想要快乐,你必须行乐因来累积资粮。」其实这些痛苦与快乐或他人的伤害,都是在告诉我们要行善。

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们在上师、三宝前就应该尽力的供养,承侍出家僧众或供食子给魔。总之,就是要用我们的身、口、意三门尽力的累积资粮,要尽力的行皈依三宝,然后发菩提心。

我们应尽力的向上师、三宝献曼达,并且殷切的向上师、三宝祈请:「如果自己生病比较好,那么祈求你们加持我,让我生病;如果我病愈身体健康比较好,祈求你们加持我,让我所有的病痛都能痊愈;如果死亡对我比较好,那么也祈求你们加持我,让我死亡。」这就是在灭除我们的希求、畏惧、疑惑。我们应如此不断的祈求。

(二)、净 障

当人或非人伤害我们,让我们的身心产生种种痛苦时,我们要做这样的思惟:「这些伤害我者,其实是在告诉我,如果我不想身心受到痛苦,我就不应该造苦因的恶业,这些伤害我者,他只是在促使我去除恶业。」

对无始以来所造的杀、盗、淫等恶业产生深切的后悔,这就是破斥力。对过去所造的恶业加以忏悔并且发誓:「今后纵使自己死亡,也不再造杀生等恶业。」这就是去除恶业的誓愿力。我们忏悔的依止处是三宝,我们向三宝献曼达,然后发菩提心,这就是依止力。一切恶业的对治法就是修空性、无我及念诵咒语,这就是对治力。当我们忏罪时,若能够具足以上所说的四力,就能将过去的罪业忏除清净,所以我们应如法的依四力忏悔。

(三)、供 魔

对伤害我们的魔、鬼等这些魔障,我们向他们供养食子,然后对他们说:「你们让我心中的菩提心宝成熟,你是帮助我的友人,对我有大恩,也希望你们能帮助我,让我的身体能承担所有其他众生的痛苦。」如此般对他们祈请。

如上所讲的方法如果没有办法做到,那么对伤害我们的魔障供养食子后,我们就应对他们修慈心、悲心。首先我们要如此思惟:这些伤害我的魔或鬼等,都是自己过去世的母亲。然后,希望它们都能得到快乐及乐因,对他们生起这样的慈心;希望他们都能脱离所有的痛苦和苦因,对它们生起这样的悲心。并且对他们讲:「往后我一定尽力的帮助你们,让你们得到眼前的利益快乐或未来究竟的利益快乐,希望你们不要来障碍我修行。」我们可以做这种承诺。

(四)、供 护 法

接着,对于自己的护法要尽量供养食子,依着供养食子的仪轨念诵供养,并且祈求自己的护法帮助平息所有的违缘障碍,让所有的修行顺缘都能具足。

当我们遇到突然生起的恶缘时,我们要将它转化成菩提道,在修心七要的正文中就提到取恶缘为菩提道,这就是说我们眼前遇到什么就修什么。当有魔、鬼、妖怪或敌人伤害自己,让自己身心产生极大痛苦时,对这种突然产生的障碍,我们要想:「在这世间上有着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我一般身心受着极大痛苦。」 然后对这些有无边痛苦的众生生起悲心,觉得它们非常可怜。在对这些众生生起悲心的同时,我们这样想着:「这些众生所有的痛苦,全都聚集在我身上,由我现在所受的苦来替代一切众生的苦,让所有众生都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或者缘着这些伤害我者,不管眼前的或未来的伤害者,依着他们,我们这样想:「他们是帮助我生起菩提心的善友,他们就如同上师、如同佛一样,对自己的恩德极为广大。」

有时,当我们看到不管是人或是畜生的其他众生有痛苦时,或是听闻到其他众生的痛苦时,我们应该马上想到,将他们的痛苦取来由自己承担,对他们生起悲心,希望他们都能脱离痛苦,也可以说藉由自己身心上所受的痛苦来代替他们承受痛苦。

还有,当我们或其他众生心中生起极大的贪、瞋、痴、慢、嫉时,就在心中至诚的想着:「其他众生心中所有的贪、瞋、痴等烦恼,全部聚集在自己身上,让他们心中的贪、瞋、痴消失。」我们心中要做这样的思惟。

以上所讲转恶缘为菩提道的这些殊胜方便法,其实就是要灭除我们的期望及疑惧。在究竟成佛时,是完全没有亲、敌的期待跟疑惧。虽然在究竟成佛时没有亲跟敌的分别,但是我们在修持时,就是将仇敌看成是自己的亲友,这种意义就好比一棵弯曲的树,我们用方法将它直立起来,这是噶当巴的善知识们所使用的修持方法。


肆、归纳为一世修持

总摄教授心
应修习五力

再来讲第四个重点,就是「明示结合一生的修持」,本颂中「总摄口诀心要,归纳为五力」。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把修心的口诀聚集起来,共有五力,我们就依着这五力修持。

首先是引发力,就是从今天起或是在这个月,或说在今年,或说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或将时间拉长一点,一直到自己未成佛间,愿自己永不离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就是所谓的动机,或称为引发力,这种心必须很强烈且一再地生起。

第二是娴熟力,就是对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必须一再地修持,让它娴熟。

第三是善种力,为了要让非常殊胜、非常好的菩提心能够在自己心中生起,并且能够不断增长,自己要尽力的行布施等善行,也就是要尽力的累积资粮。

第四力就是破斥力,不论如何,当我们内心珍惜自己,或为了自己而生起自私自利这种不好的心念时,我们就要思惟:「由于自己的这种我执,这种恶心念,从无始以至今日,都让我尝到种种痛苦。不仅过去由于我执以及自私自利的念头,使自己在过去遭受无量的痛苦,连我这一世身心所遭受的痛苦、所造的恶业,以及未曾听闻这个教法,全都是因为我执,都是因为我珍惜自己的这种不好心念而产生的。因此我应努力将我执、珍惜自己的这种心念去除才对。」

第五是愿力,当自己身、口、意三门行善后,要一再地发愿。如何发愿呢?就是希望自己,从今日起直至未成佛间,都不离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且让这两种菩提心娴熟,而且也愿我们在遭遇任何违缘障碍时,都要认为这些恶缘是来帮助自己修菩提心的善友。

当我们供养上师、三宝,供护法食子,向上师、三宝、护法祈求时,都要不断的祈求,自己从今天开始一直到未成佛间,都能让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非常的娴熟,能够不断的修二菩提心。

这五力可以说是总集了所有修心的教法,因此我们修心时就是依着这五力来修持。将这五力再归纳起来,第一个引发力,就是承诺从今天开始一直到未成佛间,都依着菩提心修持。第二个娴熟力,就是要一再地修持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第三个善种力,就是为了让菩提心生起、增长,要不断的累积资粮、不断的行善。第四个破斥力,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消除自利的想法。第五个愿力,就是行任何善之后所做的回向和发愿。所以说这五力是集结了大乘教法的口诀和修持的精要。

大乘死教授
五力重威仪

依着甚深教法,在临终时该如何修持呢?当我们这一世即将死亡,要进入下一世的时候,我们该如何修持?

本颂中讲到,大乘死的教授,五力重行止。依着这个教法,当一个修心的行者寿命将尽的时候,应该做怎样的修持?首先应该将自己的衣、食、资具、受用等等,供养给上师、三宝及僧众。凡是功德、福德最大的,我们就将自己的衣、食、资具、受用,全部供养他们,并且,当供养时要对自己的财物没有一点贪恋执着,这是善种力。

第二、要依愿力来修持,观想上师、三宝安住在自己面前的虚空中,然后在所有上师、三宝圣众前行七支净供,即忏悔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随喜所有其他众生的功德等。

我们要祈求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让自己在死后的中阴境界中,以及未来生生世世中,都能够纯熟的修习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并且也祈求加持让自己在生生世世中,都能遇到教导大乘修心教法的上师、善知识。我们要至诚恳切的这样祈求,而且是一再地这样祈求跟发愿。

第三、接着就是破斥我执以及珍惜自己的自私心念。由于过去我们对自己的珍惜爱护,以及自私自利的想法,让我们遭受轮回的无边痛苦,如果现在还是继续的珍爱自己、执着自我,如此仍旧给自己的身心带来痛苦,根本没有任何快乐。如果还再继续珍爱自己的身心,来世也是只有继续受苦而已。其实当我们观察身心时,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执为「我」或「我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我执的心去掉。

第四引发力,当我们死后在中阴境界时,也要有很强的意愿,不断的修持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让这二心非常的纯熟。

第五娴熟力,心中要想,过去这一世中,自己曾用何种方法修世俗跟胜义两种菩提心,就依此方法在心中反覆的思惟。一直到断气这之间,对自己这一生所修的二菩提心,要一再地思惟、一再地修持,这就是娴熟力。

在即将死亡时,先以五力如此做,然后真正进入死亡时,我们的行止又是怎样呢?就是应该右侧而卧,称为吉祥卧,然后右手托着右脸颊,将小指塞到右鼻孔,用来阻挡右鼻孔的气息,让气息只从左鼻孔进出。然后,缘着如母众生,愿所有如母众生都能获得快乐,具足快乐以及快乐的因,愿一切的如母众生都能脱离苦及苦因,要这样一再地缘着如父如母的众生来修慈心跟悲心。我们藉着左鼻孔气息的呼出和吸进,将自己心中所有的三世善根,施给一切众生,再将一切众生的罪苦自取承受,在这个时候,就是藉乘着左鼻孔的呼吸,来修施和取的修行教法。

这种修持的作用,就是让心不散乱。在这不散乱中,我们思惟着轮回、涅槃、生死,这些都是我们的心所现的,仅仅是我们心的显现而已。心的体性是连一点实质都没有,一切诸法都是如梦如幻,我们的心不要执着任何境相,心完全的放松着。像这样,以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相互交换着修持,一直到断气为止。

以上就是这个教法的临终教授,一般而言,有很多有关临终的教法,但在这么多的临终教法中,没有一个教法能比这个教法更为殊胜。

以上,就是明示归纳一生的修持。

伍、修心所成之量

诸法摄一要
二证取上首

恒当依欢喜
散能住即成

接下来讲,第五、心修成之量。在本颂中讲到「诸法摄一要」,不管我们修的是小乘或大乘教法,其最根本的目的、最根本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要对治我们的我执无明,也就是要让我们在轮回中漂流的根本──我执无明消除。

我们这一生中的修行,例如:听闻、思惟、修持佛法,或是为他人讲说佛法,或是礼拜、绕塔庙、行布施、持戒等等,不管修多少法、行多少善,若是不能对治心中的我执,不能对治心中自私自利的想法,那么我们所修的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闻、思、修法,或礼拜、绕塔,或每天修持念诵,所做的这一切要是能够对治我们心中的我执无明,那么这可以说是修心教法在我们心中已经纯熟的征兆。

一个修行者行于修持的道上,心能够依着修心的教法修持,让心中的慈心、悲心跟菩提心不断的增长,让心中的我慢、骄傲、吝啬、瞋恚等等越来越少,就可以说是真正的行在修心教法的道上。要是我们所修的法是真正合乎教法,像刚刚所讲的,就可以说是一个衡量是否为一个修行者的秤,可以用来观察自己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

在这一点上,曾有人向阿底峡尊者说:「某某人心中是有佛法的,他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别人都不指责他,他的行为非常好,他是一个真正依着佛法在修行的人。」阿底峡尊者回答说:「一般而言,是不是一个修行者,是要自己来验证的,他人并不是最主要的见证者。」

一般世人根本不晓得自己内心中的念是善还是恶的,有可能只会依着自己外在身、语的行为而说是好的。最主要的是要让自己的心能够不指责自己,也就是不愧于自己。今后我们依着修心的这个教法修持,要观察自己是不是真正的能调伏自己的内心,这个才是最主要的见证者。

所以,一个修行者要让自己的心非常正直,然后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一切行为,观察口所讲的一切话,一定要不愧对自己。经由这样的观察,发觉自己身、口、意所有的行止都是非常好,都是合乎法,这样才可以说就是一个真正行在修持道上的修行者。所以一个修行者真正要行于修持道上,最主要的是不愧对自己。

「恒当欢喜修」的意义是,当自己依着修心的教法修持并修得娴熟后,由于这娴熟的力量,让我们在碰到任何内、外违缘障碍时,都能够依着修心的教法,将恶缘转成为道。当我们面临任何危险障碍时,我们要相信这个就是让我们转成菩提道的境,如果能做到如此,可以说就是修心纯熟的指标。

若是生病或是遇到魔障,或遇到鬼、妖怪、非人等障碍时,不管碰到任何恶缘,心都要能够非常高兴。不但心要能够高兴,而且更要能够将他人所碰到的违缘障碍自取承受,而不觉得自己非常悲惨,让自己能够行在菩提道上。这意思是说,当我们的心散乱时,仍然要能够入菩提道。举例来说,一个马术很好的人,当他骑马时,虽然心是散乱的,但是他却不会从马上掉下来。有如此例般,当恶缘突然间降临在我们身上,虽然受到伤害,但在这时候并没有生起瞋恨之心。相同的,如果让我们起贪欲心的境界突然现起,我们在这时候也不会生起贪。还有像其他种种的恶缘生起时,我们也都能够将所遇到的一切恶缘转成自己修心的助伴。如果我们能做到如此,可以说是修心纯熟的征兆。

我们要按上面所讲的这些方法努力修持,依照修心的次第如法修持。如果只是知道,这是不行的。我们平常就应一再地按照修心的次第实际去做,实际地去修。如果能够知道且还能一再地实修,那么不管眼前碰到违缘困境,或未来突然碰到恶缘障碍,或当我们死亡之时,不管任何时刻,心中都不会起瞋恚之心,不会生起不悦的心,贪恋执着不会生起,并且在碰到境的时候,马上能够依法去做,能够行在菩萨道上。我们必须做到这种程度,如果还没有办法做到这种程度,就必须一再地按照这方法去做、去学。

我们依照修心教法修行后,虽然有了这些修心达成的征兆显现,这也只是我们所依的修心教法在自己身上稍微成熟而已,并不是说我们修心已达究竟,往后可以不必再依照这个修心的教法来修持。因此,在出现这些心修成的征兆时,我们仍然还要继续努力,让这修心的量再继续增长,还是要继续不断的修持。

陆、明修心三昧耶

恒学三总义
转欲住本位

文中所讲「恒学三总义」的三总义是什么呢?就是承诺要依着修心教法修持,做过承诺后绝不违背自己的承诺。第二,当我们在修心时,绝不狂放。第三,在修心时不偏私。

一个依着修心教法修持的人,即便一些微小的戒律也都不会违背,例如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或密乘中的微小戒律,这些我们都不可以藐视。

在此对三总义的第一个再稍做补充。我们承诺要修心后,不违背所有的戒律,这就是说我们依着修心教法修持,让修心的法跟自己的心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时,在行为上绝对不违背过去所承诺要守护的,例如皈依三宝的居士戒,还有,受菩萨戒发菩提心时,发菩提心的学处也都要如法守护。另外在守护密戒时,同样要依着密乘的戒律如法守护,绝对不可违背。

依着修心的教法修持后,认为自己已将珍爱自己的这一部份去除了,为了让别人看到且知道自己是依着修心教法修持,并且也已到达不珍爱自己、不重视自己的程度,所以就去砍伐非常凶恶的树,所谓凶恶的树,就是有世间的神或龙栖息的树,或有世间神、龙栖息的石头、土地,任意的砍伐、搬动或挖掘它。或甚至认为自己一点也不畏惧痲疯病,然后就跟痲疯病人住在一起,甚至要自取痲疯病人的病、承受他们的痛苦。像这种狂放的行为应该要去除。

修心者的行为,应当按照现今噶当巴善知识也就是种敦巴,他在热振寺所制订的仪轨为依归。总而言之,按照这些噶当巴祖师的指示来修持。一个修行者在行为上应该是温和的、能降伏自心的,而且自己的行为要跟经论和密续中所讲的不相违背。

依着修身教法修持,若是对别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伤害可以接受,却无法忍受鬼、魔、非人等的伤害,或是能忍受鬼、魔、非人等的伤害,却无法忍受他人对我的伤害;对大人物非常恭敬,对卑下的人却是轻视欺侮;对自己的亲人能生起慈心,对仇敌无法生起慈心且生起瞋恚之心。这一切偏私的行为,都表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依着修心教法修持,如果依着修心教法修持,对一切众生都不能有分别的。

无始以至今日,我们都只是珍惜自己、重视自己,根本不去珍惜他人、重视他人。现在依着修心教法修持,从今以后我们要舍弃珍惜自己、重视自己、爱护自己的想法,要去重视他人。

自己所做的一切行为,以及嘴里所讲的一切话,都要跟法相吻合,不但要能合乎法,并要让这个合乎法的行为举止持久。

我们依着修心教法修持,并不需要让他人将自己看做是非常神奇、非常好、非常奇特,最主要的,我们要让自己的心能够真正去修持,对自己产生极大利益。因此,一个真正的修心者,并不需要让他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修行者,而是要能够调伏自己的内心,要让自己的想法、思惟都合乎正法。

不应说残支
全莫思他过

对于世间所有的男女老少,他们若是有所缺失,我们也不应讲不好听的话。例如有人是瞎子或聋子,我们绝对不可当面讲让他心里难过的话,如当着面说「瞎子、聋子」等这些不好听的话。

在法上,要是对所护的戒律有所违犯,例如一个居士犯了居士戒,或沙弥、沙弥尼犯了沙弥或沙弥尼戒,或是比丘、比丘尼犯了比丘、比丘尼戒时,我们也不对他们讲、骂例如「犯戒的人」这种话。

所有一切众生,特别是入佛门的修行者,不管出家或在家都不可能完全没有过失,当我们看到他人有过失时,我们要想:这是因为自己的心不清净,所以看到的是不清净的,他并没有这种过失。在这时候必须做这种思惟,然后去除惦记着别人过失的心思。

先净重烦恼
断一切果求

我们要观察自己心中的贪、瞋、痴、慢、嫉等烦恼,哪一个是最粗重,我们就依着对治法将一切教法集中起来,去对治我们最粗重的烦恼,尽量让自己最粗重的烦恼去除。

本颂中讲到的「断一切果求」的意思是,依着修心教法修持,如果只是为了要追求这一世的名闻利养;或为了追求来世能够得到好的身相,例如天道的身或是人道的身;或为了来世获得长寿、没有痛苦、受用富足;或为了追求让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只有自己一人证得涅槃,像这种只为利益自己的想法,都必须去除。

弃舍毒食
莫学直报

再来,本颂中讲到「弃舍毒食」。倘若我们身、口、意三门在行善时,夹杂着执着一切是实在的,其实,我们的蕴、界、处等一切法都是无实,可是我们却执着这是实在的,而且也夹杂着只为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这就好像我们吃着有毒的食物一般,因此当我们行善时,这些执着实有、重视自己、珍惜自己、只为自己的念头都要去除。

要是有人对我们造成伤害,这个敌人在伤害我们后又加以忏悔,但是不管他如何忏悔,我们都没有办法接受、忍受,对他所造的伤害耿耿于怀,心中的仇恨不管任何时候都无法去除。这种情形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是不可以有的,这必须去除,这就是「莫学直报」。

莫发恶语
勿候险阻

当有人用麤恶的语言对待我们,或揭发我们的过失时,我们也绝对不说伤害他的话,或有过失产生时,我们也不说推诿过失、嫁祸他人的话语。「勿候险阻」的意思就是,他人对自己造了一些小伤害,我们不要长时间的等候着机会来报复。

莫刺心处
牦载莫移牛

不要去做一些伤害其他众生的行为,例如发现他人有过失时,绝对不要当众揭发他,也不去持诵会伤害非人的咒语。

降临在自己身上的责任或过失,我们不将它转移给他人,让他人再受到别人的轻视或不悦。

不争先得
不作经忏

不争先得是说别人拥有的财物受用,我们绝对不可以用种种方法让自己个人获得。

不作经忏是说不可以为了要让自己在最后得到胜利、得到利润,却在眼前先让他人得到胜利,自己吃亏。或者说为了想除掉魔或鬼的伤害而去修心。我们要真正依着修心教法修持,要让这个法能够对治自己的贪、瞋、痴的烦恼跟我执。

天莫成魔
乐因莫苦求

本颂中的「天莫成魔」,一般世间人常讲:「若不恭敬自己的神,神就会降魔来伤害自己。」有如这个谚语一样,我们依着修心教法修持,而心中的我慢、骄傲却不断的增长,那么这个法就变成非法了。

我们依着修心教法来修自心,最主要的就是要能调伏自己的身心,然后让自己的身心能合乎正法。若是修心时却让我慢、骄慢都变得非常坚硬,这可以说我们根本没有抓到法的关键、法的要点。这就如世间人所讲的:「鬼从东方出现来害我们,我们却把替身物、赎命物送到西方要给伤害我们的鬼。」因此,要将以上所讲的这些去除,要能够对症下药,去除掉珍爱自己、爱护自己的心念,然后把自己当成所有众生最下等的仆人。

再来,本颂讲到「为自乐莫求他苦」,如果自己的亲人或有人死了,自己想到的却是:「我可以得到他的衣食、资具、财物、法本。」;若功德主、施主生病或死亡,自己却想着:「他们会来修法,会送供养过来,在这时候我可以获利。」等等的想法,又如果是一个跟自己一样的修行者死亡了,自己心里就想:「现在就只剩我一个了,我可以得到所有的名闻利养。」

还有,自己的敌人死亡时,自己心中想着:「从今以后再也没人会来伤害我,我非常的高兴、满足。」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让他人痛苦的想法,这类的想法务必去除。

以上所讲的就是「明示修心三昧耶誓言」。

柒、明修心学处

诸瑜伽修心
诸导护修一

我们要学习不让修心退失且要不断增长的方法,本颂中讲「以一行一切瑜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修心的人在修持瑜伽中,身语意三门的任何行为举止,全都要想到利益其他众生。

再来,本颂中讲「以一抑制一切妄想」。这就是说当我们在修持修心教法时,若是生病、受到非人的魔或鬼的障碍、受到别人的批评、自己心中的贪、瞋、痴等烦恼力量很大,让自己不想依着修心教法修持。在这些时候要想,有许多的众生就如同自己一样,受到非人、魔鬼的障碍或心中贪瞋痴力量很强,我们要对这些众生生起悲心,觉得他们很可怜,并且将这些众生心中的过失全部聚集起来,然后自取承受,将自己所有的善根、乐,都施给众生们,在这时候要一再地修施取的教法。

初后做二事
二境皆应忍

二事舍命护

早上刚睡醒时,就先想:「今天不管什么时刻,都要不离世俗、胜义二菩提心。」心中有这样的动机、有这样的想法。接着,在一天当中都要时时的、一再地具有正念正知,让自己能够修这二菩提心。晚上睡觉前,对今天所有身语意三门的行为加以反省,看看今天所做的、所说的有没有违背菩提心,若是有违背,就叙述我们的过失,然后如法忏悔。且发誓言:「在明天,从前的过失不再发生。」倘若反省后自己这一天的所做、所说都没有违背二菩提心,心中生起欢喜心并想着:「今后仍然要像这样修持,不违背菩提心。」

「二境皆应忍」这句话就是说,当自己财物富足时,心中没有骄傲、没有慢心,知道一切都是如幻的、没有意义的,然后将自己所有的都转成利他的方法。有时自己身心非常衰颓,常被人欺侮、轻视,在自己的脚下除了水以外,再也没别的。落魄到这种地步时也不要灰心,知道一切法都是如幻的,并且想到其他众生的所有悲惨、所有没落衰败,全部自取由自己承受,且认为自己可以代他们承受,毫不畏缩。

若是没有世间、出世间的誓言,尤其若是没有大乘修心教法的誓言,在来世一定没有快乐,因此纵使舍掉性命,我们也要加以守护世出世法的誓言。

当学三种难
取三主要因

修三无失坏
成就三无离

「当学三种难」就是说,要在心中的贪、瞋、痴、我慢等烦恼初生起时就能认知,这是非常困难的。纵使心中的贪、瞋、我慢生起,自己也知道,但是接着要制止它、去除它,也是困难的。到最后,我们要完全将贪、瞋、痴的烦恼流断除,也是困难的。所以,当贪等烦恼一开始生起时,要能够马上察觉,要能够知道这是错误的,接着要知道这些有过失的烦恼是要去除的,要以无我见的对治法,如法的加以断除,之后心中要不断想着:「今后,像贪、瞋、痴等这些烦恼不要再生起。」

再来讲本颂「取三主要因」。修法主要的目的之一,是要能够遇到具德的好上师、善知识。第二个主因就是要让自己的心能够具有如法修持的力量,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胜任、能够如法的修行。最后一个主因是让自己修行的所有一切顺缘具足,如衣、食、住等。若是这三个主因自己都能具足,就心生欢喜并且祈请让其他众生也都能具足这三个主要的因。若是三主因不具足,我们要这样想:「在这世间上,有许多的众生跟我一样,不具足这三个主要的因,像这些不具三主因的众生,他的所有恶因全都在自己身上成熟,由自己来承担,并愿他们都能具足修法的三主因,能够如法的修行。」我们要对这些同我一样的众生生起悲心,深觉他们可怜。

大乘的所有功德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上师的虔敬,所以我们对上师的虔诚恭敬就绝对不能退失。修心的教法是大乘教法的中心、心髓,因此我们在修心上若能依着修心教法修行要感到高兴,这种欢喜心不要退失了。对于大小一切学处,甚至非常微小的学处,也要不退失的加以守护。总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们要能不退失、不退转的加以守护。

我们身、口、意三门不离所有的善,身不造杀、盗、邪淫的恶业,语不造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不具贪、不具害人的心、不具有邪见,就是要身、口、意三门都能够时时的行善。

于境无党修
遍彻底善习

于怨敌恒修

再来本颂讲「修于境无偏私,彻底善习皆珍惜」这一句话就是说,对六道所有众生及非众生的外在器世间,我们全都不要有偏颇,要完全没有分别的对待,只要是心现出的任何境,这个境就是我们修心的对象,所以要遍学,对于一切境我们都要加以修心,并且修心时,不只是嘴巴讲,念诵文字而已,而是跟正法结合在一起的修心。

「于怨敌恒修」就是,平常时候,若是自己竞争的对象在面前,例如:与竞争者同行;或我未曾害他,他却要伤害我;或业力的关系,自己所不悦的众生出现眼前。这些境都是很难让自己生起悲心跟慈心,因此我们要更特别的对这些对象修慈心和悲心。

对自己有益的有德上师和自己的父母亲,这两个对象,我们一样的去利益他们、承事他们,这福德是非常大的。相反的,若是我们去伤害他们,这恶业也是很大的。所以对这两个对象,我们绝对要去除伤害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不依赖余缘
今当修主要

「不依赖余缘」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在修心或是修法时,并不需要顺缘,如衣、食、住处等的具足,或身体非常好、神智清楚,或完全没有人及非人的伤害,在修行时并不需要依靠这一些顺缘。当这些顺缘不具足时,我们要将它变成为我们修世俗、胜义二菩提心的助伴。我们得到人身的这一世,所要做的唯一主要事情就是为了比这一世更重要的来世而修行,也就是说来世比这一世重要,为了来世,我们要修行。在法上也分两种,一个是说法,一个是修法,在这两者中又以修法为主要。

讲到修行,有很多的法门,在众多修行法门中,最主要的就是修菩提心的法门。在修菩提心上依着经、教修持,跟依着上师的口诀专注修持,这两种以依上师口诀专注修持为主要。在我们的行为中,一般行、住、坐、卧的威仪上,又以坐下来修心为主要。再来,我们舍弃、离开恶缘,和依着对治法加以对治自己内心贪、瞋、痴二种方法中,又以依对治法对治自己烦恼妄念为主要的修持。

「不应颠倒」就是对修法遇到的艰困感到难以忍受,但是对照顾自己的亲眷、降伏敌人的苦难,我们却很容易忍受,这种忍是颠倒的忍。

不想为来世修行,一心一意只想着这一世的衣食,这是想的颠倒。

不想尝到经由闻思修而得的法味,却想尝遍世间诸妙欲的味道,这是味的颠倒。

对造了必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恶因的人,如行杀、盗、邪淫等恶业的人,不生起悲心、不觉得他们可怜,反而对一些修行上忍受种种困苦的人生起悲心,这就是悲的颠倒,觉得修苦行的人是可怜的,这种悲就称为颠倒悲。

对依靠着自己的亲友或眷属,或服务自己的人,我们不教他们修行反而教他们如何在这一世致富的方法,这就是颠倒的营求。

对轮回或涅槃的乐及乐因,不加以随喜,看到自己仇敌身心遭受痛苦时,反而生高兴的心,这是颠倒的随喜。

我们先认识这六种颠倒,然后去除这六种颠倒,再依着六不颠倒修持。

当自己依着修心教法修持或闻思修时,由于对法的信心不足,所以产生了时修、时不修的情形,应将这种情形舍弃,我们应专心一致的、不间断的修持。依着修心法修习时,心要完全专注着修心教法,依着教法完全专注的在教法上修持。

我们先观察自己心中的贪、瞋、我慢、竞争、嫉妒、吝啬,哪一个烦恼是最粗、最大的,知道后致力于去除这粗重的烦恼。

如此,我们努力的以对治法来对治心中的烦恼并加以修持之后,若是能将粗烦恼制伏下来,我们再依着对境,就是依着能让我们生起烦恼的对境加以观察。过去依着对治法加以修持,制伏下来的烦恼,当它再碰到境的时候,是不是仍然还会生起?是否已被我们断除?观察时若发觉过去依着对治法修持,制伏下来的粗烦恼,碰到对境仍然再生起,那么我们就再依着对治法再将它断除。经过一再观察,将心中的烦恼去除,直到烦恼不会在我们心中生起为止。

不应自持
不应暴戾

不轻喜怒
莫着声誉

在本颂中是讲「不思功劳」,当我们认为自己对其他众生有恩,或认为自己经过长期精进修持,或认为自己在教理上非常渊博通达,且已去除所有过失,或自认所有的学处也都加以修学守护,依着这些而向他人自夸邀功。这种情形和行为都是不应该的,都是需要去除的,而且我们也不要夸耀自己、重视自己胜于他人。

不要去期望他人,应向诸佛菩萨本尊祈请。

「不应暴戾」就是当多人在一起时,若是有人当众侮辱我、毁谤我、轻视我,我也不应回应。我们所修的法是用来对治我执的,如果修行人没有办法以法来对治我执,心中的忍耐力量就非常薄弱,比初生婴儿稚嫩肌肤的忍受程度还小,稍微碰到一些事情就无法忍耐,暴跳如雷,瞋心比漳地的妖怪还大,若人稍微的触怒他,他就生气且加害他人。我们修行人的瞋恨若比漳这个地方的妖怪还大,稍不顺心就暴跳如雷。那么这个法对这修行人来讲,是完全没有用的。我们应该要能够以这个法来对治我们的我执才是。

在我们的一切行为中,不要轻易的就现出喜怒的表情,因为这样很容易伤害到自己的亲友,所以我们不要轻易显示出自己心中的喜怒。

倘若稍稍帮助他人,或自己的精进修行,就想要求得别人赞叹我们,这种想法也是不可以的。

以上主要在说一个修心者的这一世,不管在禅定或后得中,都必须修世俗、胜义二菩提心。因此,我们要一再修持修心教法,修得非常熟练,熟练到我们的心跟这个法完全结合在一起。

这边所讲的心修成后的量,就是在我们心中所想、所显现的,都只有法。没有降伏敌人、照顾亲眷或想获胜的想法。心中只有法,在自己内心深处只有法,只有如何利益他人、对他人有慈心和悲心。如果能做到这种程度,就表示我们心修成了。

捌、结 颂

有关这一部论的由来,在文中就讲到:「将此五浊世,转为菩提道,教授甘露藏,从金洲传来。」五浊世指的就是时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在这五浊炽盛的时候,众生身心要得到快乐的条件非常少,而人跟非人的伤害,让众生痛苦的条件却是很多。当这么多的恶缘聚集在一起时,如果可以将这些恶缘变为自己修菩提心的助伴、友人,那么不管再多的恶缘,也都能让自己心中的善行不断增长,恶缘越多,我们心中的善行就会越增长。

修心的口诀就像能够让我们起死回生的甘露药。这个教法是从阿底峡尊者的一百五十位上师中的金洲上师传下来的。这教法比其他教法殊胜,若是知道这修心口诀,且能够好好的修持,那么就是快乐泉源之城,也称做是修「修心」之身。自他得到轮回、涅槃的一切快乐,都是依着这个身而得到的。因此,要依着这个身体,将我们的身、语、意三门的行为,整个结合为一,跟法结合在一起,然后依着修心教法修持。如能这样,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自他二利究竟圆满而成佛。

在文中又讲:「由夙昔业醒,多胜解为因,能轻苦讥毁,请调我执教。」

这是由大自在瑜伽者切卡瓦所说的。他是噶当巴的一位祖师,他自己修心修得非常好。在他心中看待他人比自己还重要,根本不贪恋自己,完全没有自利,这是从他这样的心所讲出来的话。

以上这个教法就是由阿底峡尊者向金洲大师请来的教法。然后再由阿底峡尊者传给他的弟子,也就是佛子种敦巴,再由种敦巴传给他的三个弟子,之后再一直传下来,最后由无着贤传布出来。无着贤提到,因为札巴蒋村的一再祈请,因此他将所得到的传承宝藏加以解释后传下来。愿所有一切众生都能依照他所传下来的这个教法,将这二菩提心修持娴熟;愿由他传布修心教法所得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愿一切众生的心中都能够娴熟世俗、胜义菩提心。这是无着贤的回向跟发愿。

大乘修心七要的教法,其内容共分七点,就是 「明所依加行法」、「正修菩提心」、「转恶缘为菩提道」、「明结合一生的修持」、「心修成之量」、「修心的三昧耶誓言」、「修心的学处」。这个教法在过去都是口传所传下来的,就是由上师传给底下的弟子,再由弟子传给他的弟子,并没有文字教典。

由于无着贤的弟子──大乘瑜伽行者札巴蒋村的一再请求,因此无着贤在寂静处,亦即他闭关修持的地方──水银法城,将这教法写下来。为何称他为「甲色威秋透美」?藏文「甲色」就是佛子、菩萨的意思,「威秋」是水银,也就是他闭关修持的地方名,「透美」是无着,其实他的名字叫无着贤,由此,后来就称他为「佛子水银无着」。他是萨迦的传承,同时也执持着噶当巴的教法。

讲到「无着」,他是过去的无著菩萨,他已经是三地的菩萨,在印度是一位学术非常渊博的大班智达。将无着贤取名为无着的原因在哪里呢?因为无着贤幼年求学时,即跟一般的小孩不一样,非常聪明,所以大家认为他跟无着是没有两样的,因此就给他一个「无着」的名号。

【修心七要】在大乘的所有教法中是最深的,这教法是由对西藏有极大恩惠的阿底峡尊者,从金洲大师那边获得后传到西藏。由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甚深修心教法,过去在西藏有很多的修行者都依着这教法修持。

这教法在西藏的四个教派中都有,而且不间断。我(堪布贡噶旺秋)这教法是在第二世蒋扬钦哲确吉罗卓跟前听受的,因为止贡噶举薛师兄的请求,所以在这边稍稍讲了【修心七要】,今天到此整个圆满。

这个就是大乘教派修心的次第,我们有因乘跟果乘,这教法是因乘中最主要的修持心要。若要完全按照本颂中所讲的修行,这是满困难。所以不管任何人,以自己的能力,依自己的力量,能修多少就是多少。

总而言之,自己在修行时,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后的身、口、意的一切行为举止,都要能够跟法相合,不要违背大乘的慈心、悲心跟菩提心。若我们能这样做,就是在修这个修心教法了。在平时,我们修心之前的前行就是皈依三宝,不管皈依次数多或少,总要不间断的皈依三宝。在皈依三宝后,先要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为了要利益众生,自己如果能成佛,不知有多好,并且我要按照菩提道来修持。」要能这样的发起菩提心。

具有菩提心后,我们要一再地思惟暇满人身难得、死无常、业因果、轮回的过患。

然后,我们应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要具有想让一切如母众生都能具足快乐及乐因的慈心,并且具有想让一切众生都能脱离痛苦及苦因的悲心,要能具有这种慈悲的菩提心。修完之后,要将我们修持所得到的善根,为了利益众生而回向,愿一切众生能够成正等正觉。

总之,平常我们都要具有善的心念,具有善心就是修心的精要。接着,将听法所得到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


{返回 贡噶旺秋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皈依之开示
下一篇:佛陀十二相成道赞颂
 入菩萨行论 第七品 精进
 入菩萨行论 第三章、译竟后义 讲述者后跋
 入菩萨行论 第六品 忍辱
 入菩萨行论 第九品 智慧
 佛陀十二相成道赞颂
 入菩萨行论 第八品 禅定
 入菩萨行论 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萨行论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论 序言 著述者简介 第一章、胜译前义 第二章、胜着本文义..
 修心七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依生缘起,应成派与他宗共,所不同者为何?[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仙人和恶王子[栏目:佛本生故事]
 噶举的四大八小支派[栏目:噶举]
 我们企图掩盖的真相[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事事都要观自心发善念[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过五关斩六将证菩提 三、第二关 “非同非异”[栏目:印广法师]
 把佛书推广到社会[栏目:明日的佛教]
 一一三、诵经咒要专注[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这样的婚姻才长久[栏目:佛化家庭文集]
 人之欲望无止境[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