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季羡林
印度禅法早就传入中国,后汉安世高,三国吴康僧会都译有这方面的经。到了南朝的宋代,菩提达磨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一世祖。这时的禅宗,印度色彩当然极浓。以后继续发展下去,到了唐代,禅宗内部分成了不少小宗派,什么南宗、北宗、牛头宗等等。到了五代,禅宗清凉文益的弟子天台德韶接受了吴越忠懿王的召请,成为国师。在南唐,禅宗也最为兴旺。这时的禅宗更进一步分成五家: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这样的分宗,证明禅宗还有活力,而在分化的同时,印度色彩越来越淡,中国色彩越来越浓。自唐代至五代,逐渐出现了一批禅宗灯史。到了宋代,与禅宗的兴盛相适应,又出现了许多灯史,目的是为了明确禅宗传法灯的系谱。此时禅宗兴盛至极,借用日本学者镰田茂雄的一句话:“禅宗成了宋代佛教界的元雄。”但是,中国禅宗的发展还没有尽期,它一直发展下去。到了元代,仍然借用镰田的话:“在元代佛教诸派中,禅宗最为繁荣。”在明代,“活跃于明代的僧侣,几乎都是禅宗系统的人。”一直到清代,甚至民国,禅宗依然颇有活力。
禅宗为什么流行逾千年而经久不衰呢?我认为,这就是同化的结果。再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归纳为两层意思。首先,一部分禅宗大师,比如百丈怀海,规定和尚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认为“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印度佛教本来是不让和尚劳动的。这种做法脱离群众,引起非议。中国禅宗一改,与信徒群众的隔阂就除掉了。这也符合宗教发展的规律。因此,在众多的佛教宗派中,禅宗的寿命独长。别的宗派几乎都销声匿迹,而禅宗巍然犹在。其次,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禅宗越向前发展,越脱离印度的传统,以至完全为中国所同化,有的学者就说,禅宗是中国的创造,话虽过分点,却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