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相应部12相应12经/摩利亚帕辜那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比丘们!有这四种食,为了已生成众生的存续,或为了求出生者的资助,哪四种呢?或粗或细的物质食物,第二、触,第三、意思,第四、识。比丘们!这四种食,为了已生成众生的存续,或为了求出生者的资助。」
当这么说时,尊者摩利亚帕辜那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谁食用识食呢?」
「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
「我不说:『某人食用。』而我如果说『某人食用』,那会是适当的问题:『大德!谁食用呢?』但我不这么说。
[由于]不这么说,如果有谁这么问我:『大德!识食是为了什么?』这会是适当的问题,在那里,那会是适当的解答:『识食是为了未来再生的诞生之缘,当这个已生成者存在了,则有六处;以六处为缘而有触。』」
「大德!谁触了呢?」
「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
「我不说:『某人触了。』而我如果说『某人触了』,那会是适当的问题:『大德!谁触了呢?』但我不这么说。
[由于]不这么说,如果有谁这么问我:『大德!以什么为缘而有触?』这会是适当的问题,在那里,那会是适当的解答:『以六处为缘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
「大德!谁感受呢?」
「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
「我不说:『某人感受。』而我如果说『某人感受』,那会是适当的问题:『大德!谁感受呢?』但我不这么说。
[由于]不这么说,如果有谁这么问我:『大德!以什么为缘而有受呢?』这会是适当的问题,在那里,那会是适当的解答:『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
「大德!谁渴爱呢?」
「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
「我不说:『某人渴爱。』而我如果说『某人渴爱』,那会是适当的问题:『大德!谁渴爱呢?』但我不这么说。
[由于]不这么说,如果有谁这么问我:『大德!以什么为缘而有渴爱呢?』这会是适当的问题,在那里,那会是适当的解答:『以受为缘而有渴爱;以渴爱为缘而有取。』」
「大德!谁执取呢?」
「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
「我不说:『某人执取。』而我如果说『某人执取』,那会是适当的问题:『大德!谁执取呢?』但我不这么说。
[由于]不这么说,如果有谁这么问我:『大德!以什么为缘而有取呢?』这会是适当的问题,在那里,那会是适当的解答:『以渴爱为缘而有取;以取为缘而有有;……(中略)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帕辜那!但就以六触处的无余褪去与灭而触灭;以触灭而受灭;以受灭而渴爱灭;以渴爱灭而取灭;以取灭而有灭;以有灭而生灭;以生灭而老、死、愁、悲、苦、忧、绝望被灭,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灭。』」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颇求那(SA.372)」应为音译,另译为「破群那」,巴利语发音作「帕辜那」(phagguna),菩提比丘长老引注释书说,名字前所冠上的「摩利亚」(moḷiya),是他未出家前的绰号,因为他常在头上留个发髻(moḷi)而得此绰号,他后来还俗了。
「有食识者(SA.372)」,南传作「某人食用」(‘āhāretī’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某人消耗(吃)」(One consumes),并解说这里的「某人」隐喻「真我」(self)。按:这里的「食用」(āhāreti),为第三人称单数之动词,直译为「他食用」。
「为谁触(SA.372)」,南传作「谁触了呢」(Ko nu kho……phusatī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谁作接触」(who makes contact)。按:南传经文的「触(了)」(phusati)为动词,十二缘起支的「触」(phassa)为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