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文相应部22相应36经/某位比丘经第二(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那时,某位比丘去见世尊……(中略)在一旁坐好后,那位比丘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请世尊简要地教导我法,我听闻世尊的法后,能住于独处、隐退、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比丘!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则以此为名。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不可被推量;不可被推量者,则不以此为名。」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简要所说,了知详细的义理呢?」
「大德!如果对色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则以此为名。
如果对受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想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行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识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则以此为名。
大德!如果对色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不可被推量;不可被推量者,则不以此为名。
如果对受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想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行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识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不可被推量;不可被推量者,则不以此为名。
大德!我这样了知这世尊简要所说的详细义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简要所说的详细义理,好!
比丘!如果对色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则以此为名。
如果对受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想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行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识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则可被推量;可被推量者,则以此为名。
比丘!如果对色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不可被推量;不可被推量者,则不以此为名。
如果对受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想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行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如果对识无烦恼潜在趋势者,则不可被推量;不可被推量者,则不以此为名。
比丘!应该这样看见我这简要所说的详细义理。」
……(中略)那位比丘成为众阿罗汉之一。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随使使(SA.15)」,南传作「有烦恼潜在趋势」(anuse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某事有在表面下的趋势」(has an underlying tendency toward something)。按:「anuseti」另作「anusayati」,为动词,应译为「潜伏;潜伏于其中;潜在里面」,古译为「随眠」或「使」,推断汉译经文的「随使」即为「随眠」的对译,而下一个「使」应为表示动词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趋向;卧在潜伏的里面;躺在……之下面」(to tend toward, to lie latent within, to underlie),此处依前后文意转为名词的「烦恼潜在趋势」(anusaya,另译为「随眠;烦恼;使」)。
「随使死(SA.15)」,南传作「可被推量」(anumīya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依之而被测量」(is measured in accordance with it)。按:南传注释书也有将「anumīyati」解读为「随死」(anumarati)者,但菩提比丘长老认为这是「滑稽」(ludicrous)的解读。
「增诸数(SA.16)」,南传作「以此为名」(saṅkhaṃ gacchatī,另译为「来到……之数」),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以该词认定;从该角度被认定」(is reckoned in terms of it),按:「saṅkhaṃ」的原型为名词「saṅkhā」,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解说为「目算,算数;名称,称呼」,「gacchatī」的原型为动词「gacchati」,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解说为「行」,这是一个类似「作」一样的「广义动词」,两字合用应为「以该名行知」也就是「被命名;被称呼」的意思,而不宜以「增诸数」的字面意思理解为「增加数目」。菩提比丘长老进一步举例作这样的解说:如对色以欲贪而有烦恼潜在趋势者,就被以该烦恼潜在趋势之名:「好色」(lustful)称呼之,瞋与痴亦然,甚至连对五蕴之某蕴显得比较突出的,也能依此而得名,如倾向「受」者,被称为「享乐主义者」(hedonist),倾向「想」者,被称为「唯美主义者」(aesthete),倾向「行」者,被称为「行动派者」(man of actio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