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僧宝论1、自序
 
{返回 僧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0
僧宝论1、自序
 
  我追随了一个大众很少有机缘正面了解的群体。他们淡泊名利却能让人深刻体验大悲大喜,常常被社会的各种浪潮裹挟却从不随波逐流,多数是青年却传承着最久远的文化,时常面对死亡却又为生命之花更加灿烂而努力,直面痛苦与黑暗却又给人最多的光明与希望……无论你信与不信,他们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存在着,穿着古老的服装行走在现代的人群中。他们,就是汉传佛教群体中的“僧”!
 
  在中国的大陆地区,僧人历来都被称作“方外”,是“在世俗社会以外”的一群人的意思,从行为方式上看,他们“不必礼敬君亲”,而且依法免于赋税与兵役,并且不被归属到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虽然离群索居,但却异常关注社会大众的生存状态,说:“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他们不是不管人类死活的群体。
 
  在中国汉地居住的僧侣,称为“汉僧”,与南传或藏传佛教相比,他们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最早,由于文化的不同,在印度很正常的“出家修行行为”,一进入中国,便遭到极大的质疑与批判。因为“剃发染衣,毁弃形好”而出家的主张在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不得毁伤”的正统文化面前,实在显得太过叛逆!于是,这个群体开始了与中国主流文化漫长的融合过程。又因为地域及民族心理的原因,进入汉地的僧众,更加表现出与藏地及南传佛教明显不同的人文气质。汉地僧团,在其核心精神的引领下,创立了至为辉煌的“汉传佛教道统”!
 
  在汉传佛教史上,唐代密宗的失传,使佛教群体主流与“上师”这个词汇缘疏,唐代顿悟禅宗的发展又使汉传教团与“内观的安那般那”拉开距离。其后,注重参悟的禅宗和注重持名的净土都或多或少,与藏传佛教或南传佛教的师承模式渐行渐远。加之华夏文化“春秋笔墨”“微言大义”的特性,使得汉传佛教更加地“尚简”和“藐视形式”!
 
  于是,为僧者方堪为师,这种佛教传承者主流身份的定式,便自然而然地显著了起来,“师僧”这个词汇,早已走进人们的视野,只是,人们习以为常地不去分析这个词汇在佛教传承中,有何与众不同。千百年来,中国的僧众以平常心接受着人们对佛法的打击或护持,对僧人的奚落或爱戴。他们充满理性地选择边缘化的生存空间,远离闹市而甘于“天下名山僧占多”。
 
  对于汉传佛教而言,“师僧”是至关重要的概念,因其为师者必定是僧,既无如西藏那样的密教规则,则自然也没有如“在家人活佛”那样的师长阿阇梨。客观地说来,“师僧”是一个十分具体的僧众群体,承载汉传佛教住持与教化的一切使命。此群体有别于南传佛教僧团,在断除烦恼的戒定慧三学以外,更富于师徒间的情分。甚至于因此导致了寺庙分工的不同,小庙剃度,大寺参学(小寺庙承担剃度及师徒间的教育任务,大寺院承担大学一样的公众教育责任)。此群体有别于藏传佛教,不像密教上师那样全面地把握弟子的一切,多数时候,他们给予弟子“家无常礼”的宽松教诲。他们需要在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之间考虑折衷之道,因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汉传依止”文化。
 
  身为师长的这些僧侣,教导弟子“足恭伪态,礼之贼”,而一切尊“用心”为至尚;教导弟子“苛察歧疑,智之贼”,而主张于佛法大海中可用“疑情”,但不可滥用“思议”。注定了在依止法的领域,汉地佛弟子及师僧群体之间,必定要出现更为进步的“依止”文化。
 
  旧时代的汉传佛教已成为历史,汉传佛教的特殊性传承并无现成的路线可供全面借鉴,于是,了解其根本性的意涵,成为首要任务。因为,汉传佛教不怕没有形式,最怕不知纲领,形式不备可以再造,纲领不明则永远也无法重建!
 
  正在终日忙碌着的人们,就像一辆辆已然疾驰如飞的汽车,仍在不断加速。车身的温度一天高过一天,飞奔在其热如火的路面上。这辆车并不缺少升温机制,其本身已在快速变热,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它急需降温!只有降温机制,才能保障它安全运行。此时,僧众成为帮助众生回归安宁与平和的重要群体。僧宝将是降温机制的生产者,如守培法师所言:功名利禄,自不能得,自不如彼,心生热闹。若见僧人,逃名避利,安贫乐道,烦恼心息,自得清凉矣!僧宝,是现代人的一剂“清凉散”,人们太需要了!
 
  当今社会各界急需对僧众作正确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否则,我们将不断错失僧团为人类带来的种种福泽。僧宝这个群体也急需振作。中国拥有14亿人口,人人都不无烦恼,以现有僧宝教世导俗,远远不敷所需,更何况还存在个别僧侣不能尅尽己责的现象!在如此重大的社会职责面前,僧众急需确知自身价值,明了个人使命;俗众更需明确自身地位,承担护持责任。
 
  作为佛陀的追随者,虽然难以具备承载正法的力量,但出于爱护四众群体的责任,我试着用本书的内容,来阐明僧宝的大义,期望以此努力,能在佛子的心目中,多少摆正一些僧宝的位置!书中虽然没有多少个人创见,但相信其中的主张,能让全新一代的师僧与弟子们,在探索中,更为客观地、通情达理地、远离狂热地,承担起全面传承佛法的伟大使命!读者大众,必将谱写更加伟大的僧宝论!
 
  明贤谨序于江西石门山中

{返回 僧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僧宝论2、前言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僧宝论60、求法
 僧宝论37、舍命推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的弥光老和尚 (第五章 法门龙..
 僧宝论10、修信为本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三)
 僧宝论40、《出家的生活》 (第六章 守培法师论僧宝 之三)
 僧宝论52、善根
 僧宝论27、率真侠肠的紫柏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六)..
 僧宝论1、自序
 僧宝论44、守培法师《建议各大学增设佛学课程》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僧宝论21、诸经律论盛赞僧宝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与在家过患 之六)..
 僧宝论58、为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时轮法的传承源流是怎么样的?[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同学,很好!(振铭)[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孝顺难为矣[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本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栏目:读懂人生·禅意智慧]
 若是心散乱了,就不算做课[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基本的实践方法[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五课 劝世咏(明·憨山德清)[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3、怎样爱教护法?[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禅解虎斗[栏目:少林故事]
 普贤行愿颂讲记 五[栏目:隆莲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