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附录三 《入中论》内容提要
 
{返回 法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94

  《入中论(Madhyamakāvalāra)》梵本的汉文音译为“摩陀耶摩迦阿波达拉拿摩”,藏本的汉文音译为“哦玛拉久巴益夏瓦”,藏本的汉文意译为“入中论”,与Madhyamakāvalāra的含义一样,都是“入中观论”的意思。其“中观”即龙树阿阇黎(约150-250)的著作《根本中观论》,是一部以《阿含经》为对象而专门宣说般若甚深意趣的宗经论。内容集释般若与龙树中观的不二深义。

  修般若之结果,冈波巴大师在《大乘菩提道次第论》中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究竟果报,二是暂时果报。前者指获证无上,如《般若七百颂》云:“文殊,若修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暂时的果报是能够产生一切善乐之适意福果,《圣集颂》云:“佛陀及佛子,声闻并缘觉,天及王人等,并一切众生,所享诸供养,及一切福报,皆由胜般若,波罗蜜多生。”

  般若法门最有特质的方法论是:以单刀直入开显大空性(mahā-śūnyatā)的方法,进入大空性与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不二的究竟证悟。对此,世尊在《般若摄颂》中说:“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大般若经》这种显空性即证不二的意趣,由龙树阿阇黎在《根本中观论》中开显出来,《根本中观论》的此一密意复由《入中论》更为明晰地展示给众生。《入中论》说第六菩提心时云:“慧日破除诸冥暗,智者达空即解脱。”并说,嗔心等能催坏百劫乃至一切施戒功德;而若将施戒功德回向于空性及菩提心,则如滴水在海,直至菩提永不干涸;又说,已造之罪,唯以空性可清净之;罪福之消长,解脱修行之成败,全在空性之证受与否,空性决定一切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起落,《入中论》云:“由无作者则无业,故离我时无我所。若见我我所皆空,诸瑜伽师得解脱。”《入中论》这种“能依正见证空性即获不二证悟”的理念,得到后世大德的反复论证。


{返回 法宝论·明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附录四 《入中论》是必须闻思修证、最受推崇的五部大论之一
下一篇:附录二 顺世论观点
 第四十一讲 实修需方便,道理有归宿
 第二十九讲 依佛说唯识义,为唯识宗鸣冤
 附录二 顺世论观点
 第十三讲 般若相无著,“无”个什么“生”
 第四十二讲 由诸地达佛果
 第七讲 忍相谓不恚
 附录十 《入中论》——释迦真子、龙树孤臣的“余论无此法”
 结课致辞
 附录七 《入中论》的“本体论”
 第二十一讲 四部纷争,二谛解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族猕猴崇拜[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印光大师说故事 17、诚心戒杀 自有感应[栏目:灵岩故事]
 别的佛也是劝你念佛[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八九)[栏目:杂阿含经]
 折柱后的哀思(释承一)[栏目: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栏目: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提倡佛学,以何为本?[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无漏行──到达生命圆满的‘八正道’[栏目:耕云先生]
 古玩奇贵,未必实用[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十九[栏目:智海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