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
 
{返回 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19

接下来,圣天菩萨就从无常四际,来具体教授我们修习这样的殊胜法义。

丁二、广说彼如何修习轨理分四:一、思维生际必死规则而修习无常;二、思维高际必堕规则而修习无常;三、思维聚际必散规则而修习无常;四、思维合际必分规则而修习无常。

无常四际,是诸行无常的四个显著特征。际,意思是到了顶点。生、高、聚、合,正是凡夫所希求的,最能代表凡夫的常有执著,它们发展到了顶点,也就是它们衰落的起点,这是它们的名言自性所决定了的。因此这些欲乐没有坚实,并不能满足众生的希求,带来的反而是苦,众生应该做的,是放下对它们的执著。圣天菩萨以理抉择这无常四际,来给众生开示无常的真相,使众生能如理观修,数数修行,现前无常修行的境界。

戊一、思维生际必死规则而修习无常分二:一、正说其义;二、广说彼之理。

关于这无常四际的科判,都是说“思维……的规则而修习无常”。就是说修习无常,需要首先思维无常四际的规则,然后再数数地安住修。这里的思维是观察修,修习是指安住修。

思维是修习的前提,至少要符合下面三个要求。

思维的第一个要求是要如理。

如理就是按照正理,不能胡思乱想,不能自己去增加很多无关的内容。正理也就是这里说的规则。所以要思维无常,首先要抉择好无常的规则,也就是获得正见。抉择好规则后,再数数串习,通过安住修,就可以真正安住在这个智慧状态中,不会被常有执著染污自己的心相续。这样修习无常的境界就会成就。

偈颂或者每一段所讲的内容,全都是用正理在作真实的圆满的抉择,没有一句话是没有道理的。这些偈颂和科判,都是证悟的高僧大德从开悟智慧中流露出来的,能够开智慧的金刚句,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科判偈颂的字字句句都是如意宝,字字句句都很重要,字字句句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状况,不是我们一般的世间人的思考的结果而形成的文字。因此如理思维的过程,就是佛菩萨在用正理在给我们开示,给我们作抉择,从而让我们产生如实正见的过程。

思维的第二个要求,是要把法义和自己的状况结合起来。

思维不是仅仅看文字的词句,不仅仅是想获得一点对于无常的知识性的了解,不仅仅是耳朵里听进去得到了一个传承,或者上了一堂课,这堂课的修法内容就OK了。这就好像是看戏或者看电视一样,看完的同时,什么都没有留下。这些法义都是指导众生进行修行的,因此要把法义与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联系并对照,要如实的、如理到量的一一进行分析抉择,直到对自己的身心相续产生触动。这样的如理观修一定要到位,这是真正产生智慧的方法。

思维的第三个要求,是专注。

真正来说,每个人都要在安静的环境中,比如自己的精舍,或者家中的佛堂里,在打坐的威仪中非常专注,非常深入。仅仅积累一些无常的知识,泛泛思维了一下,这样虽然口头上是可以说一些无常的道理,但是对自己一点作用都不起,自己的身心状态还是老样子,仍然活在常执当中。

如果自己不这样进行有效的思维,别人讲得多好,学得多好,修得多好,对你帮助都不大。仅仅听一遍、看一遍是不够的。而且在平常的散乱心状态下是不能真正的集中精力,进行深入思维的。我们需要深入的思维,没有深入的思维,这样就永远不可能获得修行无常之后应该生起的功德,因而就不能安住于无常的状态中,就更谈不上解脱了。因此专注地思维,也非常重要。

这样思路清楚以后,就知道下面都是圣天菩萨为了给我们开智慧而进行的以理抉择,通过这样的的如理思维,我们心里的种种未知,邪知,不符合真实义的颠倒的疑惑全部可以断除。这时心里会真正生起以佛法正理抉择的非常断定的定解。如果忽略了这个思维,正见就起不来,然后修习无常当中的修就是盲修瞎练,由无常正见引起的境界就不会现前。

己一、正说其义

“正说其义”里的内容,是修行无常四际里生际必死的主要方便。“广说彼之理”,则是引导大家深入认识生际必死的具体方便。“正说其义”是略说,在略说了重点之后,凡夫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很多疑惑和不合理的颠倒执著,菩萨们慈悲,再进一步进行广说,来帮助凡夫将这些疑惑和执著彻底地断除。

生际必死中的生,就是从母胎中出生,是婴儿呱呱堕地。凡夫觉得,一切世间的快乐,都是因为生才会拥有,所以生是世间生活的希望。所以对自己的生日,人们都觉得要好好庆祝,对子女的出生,也满怀欣喜和期待,觉得这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孩子幸福生活的开始。但是生到底能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生到底是不是世间生活的希望?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是生际必死,下面圣天菩萨引导大家来具体认识这个世间的基本无常规律,来法随法行,修习无常。

设问:虽然三界中所有众生,都受着死主的主宰,但是死主只在命终的时候才到来,因此,在这之前,众生只要还存活着,就不必畏惧死主。

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

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

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

难词释义

随:是被控制、被驱使。他:是指老、病、衰等在存活中出现的现象。行:行走,指在存活中一天天过日子。随他行:是指存活是被老、病、衰等驱使而行。本性:这里不是胜义本性,而是名言本性。现见:可以明显地见到,现见的内容,包括第三句和第四句。

颂文直解

众生是为了死,才先有生的。在中间活着的时候,众生又被老、病、衰等驱使着,根本没有自在可言,且最终都被老、病、衰等交付到了死主面前。这就是所谓名言中存活着的本性。以此观察,可以现见到所谓的生,仅仅是为了死而已,而根本不是为了存活。

这个偈颂的第一句是所立,后三句是能立。其中出现的三个“为”字,以及“随他行本性”、“现见”,是理解本颂的关键之处。

三个“为”字并不是重复,他们是必须有的,没有的话,关键的问题就没有办法抉择。“随他行本性”他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如是本性,要如是现见,“现见”是让我们见到的,是本性上随他行,是不可靠的,是无常的。如果我们没有现见,就是处于被邪见迷惑的状态,尤其不高度重视无常观的修行人,就会处于放逸懒惰懈怠中,或者是处于常有执著为主的种种不好的颠倒妄想中。如果真正如理思维抉择就会如理现见,确实是为了死,而不是为了生。所谓的“生”的真实本性,就是这样的。

如何理解“为死故而生”?

凡夫认为生是为了存活,而圣天菩萨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是为死,不是为存活。

凡夫是必定要死的,而死是怎么来的呢?无生当然不会有死,有出生了,才会有死。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凡夫死过了无数次,每次都是先有了生,之后一步步发展形成的,如果没有了生,那死也就不可能产生了。也就是说,生的结果,注定了就是死,所以圣天菩萨说“为死故而生”。

仁达瓦上师的注释中对此用了做饭这个形象的比喻。不管做饭的过程有多复杂,结果就是为了吃,所以人们习惯上也把做饭称为做吃的,同样众生所谓的活着,最后的结果都是死,所以不管在做什么,只要目标是今世的欲乐,那其实做的都是死的事情。因为这些欲乐,并不坚固,并不恒常,到死的时候,都要失去,什么都不会让你继续带走。所以这样的存活,没有丝毫可以信任之处,人们不应再以希冀存活来欺骗自己。

《本生经》中说:“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意思是说,国王啊,人从入胎的那个晚上开始,之后的每一天中,他都刹那不停地在走向死。全无暂息,是说没有一刻停止过,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死走去。这不仅仅是指做世间上的俗事,也包括闻思修行等佛事。就像大家现在在听法,听法的过程中,死也在越来越接近。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还有很多不合理的想法,比如尽管“为死故而生”,死主来了,生命就会这样结束。但是死主现在还没有到,在死主到来之前,还有漫长的存活时间。这段存活的时间应该还有快乐,应该还可以放纵,还可以享受,不必要特别恐惧,不必要特别不自在,不必要有特别的紧迫感而进行精进的闻思修等等。因此会给自己安排休息的时间,给自己安排放松的时间,甚至朝山,逛街旅游,睡个懒觉。尤其是不上课的那天,因为放假了,自己也要给自己放假休息,找道友串串门聊聊天,觉得这些应该是没问题的。很多的类似这样的放纵的想法都会出来。这些借口、想法,都是颠倒的不合理的。每个人要充分的反省,充分的认识到这些想法的完全颠倒不合理性。以下用教证来看这些想法的不合理性。

《破四倒论》亦云:“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意思是说,就像从险峰中不慎坠落,在空中下跌的过程中,怎么可能感受到安乐呢?同样,有情从生到死,为世事奔走忙碌的过程中,也根本不应有安乐可言。

凡夫的颠倒执着是无始以来就在串习的,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学到这些有力的道理的时候,要反复去思维。

就像一群牛,被主人驱赶着前去屠宰场,牛群虽然都是自己在走路,并且路上偶尔也可以吃吃青草,但是他们的目的地、路线都是主人安排好了的,它们每前进一步,离死就更接近一步。同样,众生出生后,虽然看起来都是自己在过日子,有时也可能有享受色声香味触五欲等坏苦可得,但是目的地是死,路线就是老、病、衰,这些都是注定了的。每过一天,也就离死更接近了一步。

又比如农村人家养鸡,是为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杀了请客。所以这只鸡孵出来的那天,就已经注定了它要被杀的命运,主人把鸡喂得饱饱的,是为了能早点吃上它的肉。人们感叹鸡的命运,觉得它们可怜,生来就注定要被宰杀,但是人自己的命运也没有比鸡好多少,也是一生下来,死主就已经等候在前面了。

如何理解“随他行本性”?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虽然生的最后结果都是死,但是至少在中间活了那么多的时间,就像大家现在不是好好地活着吗,那这中间的状态应该是为了活,而不是为了死吧。

人中间活着的时候,充满了老苦、病苦,以及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五取蕴苦。人被这些苦控制着,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在,也享受不到真正的安乐。因为轮回纯粹是苦,没有真实的安乐,这是佛告诉我们的苦谛。修到解脱的境界,这时才有法喜,才有寂静的涅槃的真正安乐。更主要的是,这些苦正在将人一步步地带到了死主的面前。

众生的有漏取蕴,本性极其危脆,极易坏灭,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众生“随他行本性”的真相。

不进行详细的抉择,凡夫的颠倒执著不会无因就消于法界。因此我们来作具体的观察。比如人在一生中会生很多病,每一次生病,都加剧了对色身的损耗,预示着死将更快地到来。那么不生病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损耗了呢?当然不是,即使不生病,人也都是在走向死。因为人的呼吸,心脏的跳动,血液的流动等等,这些一刻都停不下来的变异,都是对身体器官的损耗。即使是坚固的钢筋,到了疲劳极限,也会变脆而断裂,何况是并不坚固的血肉之躯呢!

人的色身由四大组成。四大之间既相生又相克,它们必须保持平衡,才能形成相对健康的色身,其中某一大太强,或者太弱,人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这像一张桌子,它的四个脚都得一样齐,其中一个高了,或者低了,桌子就不稳。所以身体的健康,其实是四大的一种动态平衡。四大如果少了一个,整个色身就垮掉了,比如少了水大,地大的肌肉就会萎缩,骨头就会脆化,少了风大,人就不会呼吸,血液就不会流动。也就是说,人只要活着,四大就必须都得发挥恰当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人就像一台一直停不下来的机器一样,每一刻都在损耗,都在折旧,一直到最后散架报废为止。

而心、心所呢,则更明显地在呈现变化。妄念纷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根身的迟钝和老去,心、心所也逐渐变得迟钝,最后到死有的时候趋近无记,然后在中阴时因为脱离了色身,又开始了新的心、心所的生死过程。

在五蕴的变异中,老病等苦必然会发生,这就导致了众生的存活是随他行的本性。这就像是由劣质建筑材料建起的房子,损坏、倒塌是无法避免的结果一样。

而圣者的无漏蕴聚,比如佛陀的清净报身,因为断尽了一切烦恼,凝聚了无量的无漏功德,所以完全脱离了生际必死的世间法规律,成为了能够自利利他的极其殊胜的蕴身。所以大家要发誓将自己的有漏五蕴身,转变成为清净的无漏蕴身,当然这就需要像现在这样,从学习生际必死等正见开始,来逐渐断除心相续中常执等的颠倒见。

众生的活着,具有随他行的本性,这在名言中谁也改变不了的,哪怕佛神通再大,也改变不了这样的本性,哪怕这个众生再怎么幸运,也是无法改变的。

如何理解现见?

众生出生是为了死,中间的存活,因为本性是随他行,所以也是为了死,最后的结局,就是死,这一系列都是可以现见到的事实。大家就从这三个方面,去结合实际,理解众生是为死故而生的无常规则。

邮差、刺客

有一个残暴的国王,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让一位邮差去送信,并说如果不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送到,就要杀了邮差。这位可怜的邮差,只得马不停蹄地赶路。同样,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在被拖向死,寿命一刻不停留地在逐渐减少。

有人雇了个刺客去杀人,刺客眼见杀不了那人,索性转而回头把雇主给杀了。这说明世间人的各种算计,往往不能得逞,但是有一个结果人们没有去算计过,却是一定会到来的,那就是死。死主往往会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让死降临到人的头上。

对这些所讲的内容,无论是般若基础班、讲考班、还是讲研班的道友们,都要多花功夫,要仔细地听,反复地看,去参加法师们的辅导课等。

我自己也记得,以前听法王上师讲课,如果没有预习,会似懂非懂地就下课了。后来再听法师的辅导,加上研讨、辩论、背诵,在再再思维的过程中,收获就比较大。听第一堂课,和再听法师辅导的课,收获更大的是听法师辅导的第二堂课。所以要高度重视法师辅导的讲课,要重视共修的机缘。

那么大家学的时候,首先要仔细消文,要结合科判来抓住思路,领悟到偈颂的中心要点,这样就能获得对偈颂的正确理解,产生出闻慧;之后要按照闻慧不断地如理思维,进行巩固,并且使理解不断地深入,这样就能产生出思慧。再在定解的基础上,数数忆念、串习修行,就可以得到证法的加持,这样《中观四百论》就会真正成为你心里修行的宝典。

比如在今天的科判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思维二字及修习二字。《中观四百论》的特点就是要瑜伽修行。瑜伽修行包括两个,一个是思维的方式,就是观察修,第二是不必要再观察来安住的方式,就是安住修。瑜伽修行就是不离开观察修和安住修。

只有按照法义明确的做到了,也就是如理思维及数数串习,才能叫瑜伽。如果没有这样做,再殊胜的修法也加持不到自己的心相续上。

圣者法王上师等讲了很多引导我们的殊胜教授,但是我们之所以今天的心相续还没有成熟,没有解脱,没有像圣者那样自由自在,不是法没有加持,不是上师没有智慧,是我们相续没有修这些主要的基础法。下面的基础没有打好,上上的很多修法就修不起来。所以这里给大家说很重要的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本论前八品的内容非常非常重要,非常非常的殊胜,大家一定要认真地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如果前八品的方便没有做到,也就是心相续没有得到转变,没有达到真正成熟,那么后八品的方便生的修法就会落空,就会像说口头禅一样只是口头上说空空空的文字。相反如果每个人打好前面八品的基础,那么后八品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如同顺水推舟,很容易。

不管学佛三五年,或者十年、二十年,如果基础法没有打好,没有成熟的心相续,再殊胜的灌顶,再殊胜的引导的教授,再了不起的伟大的殊胜上师,也无法让你现前超凡入圣、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今天为止,我们讲的学的很多高高的法门没有效果,就是前八品所要讲的内容,没有真正转变自己,没有真正成熟自己的心相续而导致的。所以本论后八品这次不一定从很多角度的广讲,因为讲了我们也修不上去。但是前八品,尤其是第一品修无常观,特别特别重要。如果有常执耽著今生,那么严格一点说,是修不到解脱法门的。

当年萨迦法王见到文殊菩萨的时候,就得到远离四个耽著的窍诀法门,其中第一个就是“耽著今生非修行”。心相续有常有执著,耽执世间,那么每天就会忙忙碌碌,就有很多追求,有很多世俗的目标要实现,在这样的状态中要修出世间的解脱法是绝对修不起来的,因此第一品的无常观相当重要。噶当派祖师在讲修行六个要义中,第一个要义就是讲的无常法门。

所以我们前几节课一点不要着急,第一品让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抉择,如理思维,让自己的心相续心服口服的相信,产生这样的定解,树立这样的正见。坚固的定解产生后,每天是否精进的修行是自己个人的问题。帮助你们树立佛法的正见,作为法师是有能力有力量做到的,但是要完全靠法师的力量,让你成为彻底解脱的圣者,这个很难。最终的解脱成就,还是要看你们是否精进是否珍惜佛法等等很多因素。这是我给道友们一定要交代的,一定要说清楚的。


{返回 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四百论讲记(三)
下一篇:中观四百论讲记(五)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一)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二)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六)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
 中观四百论讲记(七十)
 中观四百论讲记(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了义与不了义之义,应如何简释?[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极乐世界在眼前[栏目:宣化上人]
 五百罗汉 095、劫宾覆藏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当代高僧慈青法师(李豫川)[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一、用16年等待(2)[栏目:盛噶仁波切自传]
 假善人是佛门中贼[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怎样发心修行 1[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二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玄奘精神 第44节: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1)[栏目:玄奘精神]
 水陆法会前正慈方丈在斋堂的开示[栏目:正慈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