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四
智海法师
{返回 智海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63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四)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11月29日下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各位同修:

我们说到求受菩萨戒的三种方式。第一种,就是真实地在诸佛菩萨面前求受菩萨戒。这个要具足条件,要知遇诸佛菩萨出世,我们现在都没有这种因缘了;第二种,就是佛涅槃以后,我们在法师面前求受。由法师给我们讲授发菩提心的方法,讲授护持菩提心的菩萨戒,练习菩提心的每一条戒律。要在所有的菩萨戒律当中来熏习菩提心、增长菩提心、保护菩提心乃至究竟成就菩提心,就要把这种愿菩提落实到行菩提上。

真正把愿菩提落实到行菩提心上,那就要持戒修行,在戒律过程当中真真实实地去做。我们昨天已经讲了你说得好不如做得好,长期在那儿喊:“我要往生,我要往生!”不一定就能往生。你还要好好地念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在正确地认识因果以后,在修因上努力。当你在修因上正确了,施行了,功夫具足了,叫它不出现它也办不到。它一定能够出现。所以说,我们今天学戒是如此,我们念佛也是如此。发菩提心救度众生,这种菩提心不是光喊,表面上念一个四弘誓愿,发一个心,那叫愿菩提心,把这样的愿菩提心落实在行为上,这就是最具足了。凡是在行为上违背了我们自己发心的,就要忏悔,我就要努力地忏悔这种障碍。所以说,把菩提心落实在身口意,落实在自己行住坐卧的每一个行为过程,每一个行为细节当中最好。

实际上念佛的人也应该学习这样。学习什么呢?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把成就度众生的资本、愿心落实在我们自己的行、住、坐、卧上。你的身口意三业、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要违背。凡是有违背的行为,就要忏悔。所以,比照菩萨戒的学习方法,来成就念佛法门的具体行为,这是非常殊胜的。往往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己的语言上、心念上、行为上就有相背的地方。大家觉察到自己有没有相背的地方呢?“哎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多艰难呐!”哪有那么艰难,只要你做了就很容易。所以说,我们的心不要害怕它的艰难,不要把艰难挂在嘴上。再艰难的事情,当我必须要去做的时候,从战略上我要藐视它:“不艰难,再艰难的事情都不艰难!”

我们念佛也是这样。念佛的事情说你往生吗?“哎呀,我怎么能够往生。”开玩笑我都不退失,就是谦虚我都要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谦虚,不要朝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谦虚。那是与自己的往生心相背的。我们检查一下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过程中,有多少的起心动念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相背离呢?太多了。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好玩儿,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我七八十岁以后再往生。”“为啥呢?”“我这么年轻,对于世间五欲肯定要享受一下咯,享受一下再往生。”像这些,它再一再二地说明我们在认识上是有差距的,我们的言语行为上它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是相背离的。你要是把这些作为戒律来持守,像菩萨戒这样的我们来持守,这种修行就很具足。把信愿之心落实在行为上,把愿菩提落实在行菩提上,落实在戒律上。

这一时间,对自己不应该产生的行为,你一个两个都记在那儿,最容易冒出来的念头,你写在最前面,这个是重戒。为什么是重戒呢?因为我最容易犯,最容易拿它当借口。就要千方百计,要防止这种借口出现。凡事你与这个目标相背离的,也列出来,看看我最容易犯什么,这是自己观察自己。除了诸佛给我们制定的菩萨戒,你在修行净土的过程中给自己制定一下,你有智慧地观察自我,哪一些障碍最容易出现?然后专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防止它出现,这样就很好。所以说,这些戒律是菩提心的具体落实,能够朝着具体的行为上去运作,它有强化菩提心的作用。在熏习菩萨戒,受每一条戒,守持每一条戒的过程中,都有这种作用。念念之间增长菩提心,念念之间细化菩提心。当你这样的行为做得越来越多,菩提心就得到了强化,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强化,它就不仅仅是心念上的,而是行为上的。

我就在感叹我们佛教最圆融,学理最圆备,但是我们佛教徒,欣赏过去,欣赏过来,老是在口头上说。我看到西方有些学者,他们把佛法拿过去,悄悄地拿过去,已经用在一些临床医学上,把它用得很好;一些企业,把佛教拿过去,作为企业运作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甚至这些方法都作为企业运作当中具体的步骤。人家已经直接进入到临床运用上,而我们自己呢?偏偏还没有落实到这一层。像心理学,它把佛教很多的理念和方法拿过去,直接就是应用到临床心理学上,解决了很多问题。也许今天心理学对佛法吸收得很多,而我们呢?却还不知道它是这样应用的!只知道这是宝贝啊,好得不得了啊,但是怎么好呢?好在什么地方呢?用起来有什么功效呢?我们往往还没有进入到应用阶段。所以说,最好的是你能够应用!用得起来,最实在!如果用不起来,再美妙的佛法,那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今天弘扬佛法,很多人在说:“哎呀,佛法最完备,人生理念人生价值最完备!”但是现实生活当中他说:“如果说用在世间上的话,就不能用。”他用啥呢?“用在世间要用儒教的,学理要用佛教的。”我说你这个是背离的,表里不一致的。如果表里不一致,你说你在弘扬佛法那就很不好说了。既然学理上是圆备的,它在现实当中一定能够用上去。如果说用不上去,那就说明你学得不圆融,而不是佛法不圆融。请问一下释迦牟尼佛那么好的智慧,给你说的居然不能用,只是能够说一说,图嘴皮子热乎,图耳朵里面舒服,说一说听一听,过过干瘾就行了,实际上应用不上去,你想释迦牟尼佛能这样吗?所以我经常说,你只要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对阿弥陀佛有信心,他教我们的一定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一定可以用在世间上是最善巧、最圆备的!而我们今天没有认识到,那是我们自己学习上的差距。所以见、修、行、果这几课它是连带的。在修行上,在实用上,也是从见修行果整体上的安排,那是安排得非常好的。所以,把这种菩提心用在现实生活过程当中。怎么不能用呢?当然能用。

经过这些,法师把菩提心从愿菩提心到行菩提心给我们解说了以后,我们能够按照这样的程序,好好地思维,好好地发心,实实在在地把菩提心发起来。对于戒律,我们认识到它是菩提心的显现,也能够成就菩提心。在这些具体的行为过程中去熏习,去强化就能够成就。

第三种方式,就是诸佛你也见不到,法师也见不到,可以在诸佛菩萨像前殷切忏悔。但是这里面你要突破一关,就是把诸佛菩萨的像不要只当成像,当成真的一样。要具足我们的虔诚,就像真真实实面对诸佛菩萨一样,我们来忏悔,来供养,来求受菩萨戒。殷切肯中,要突破这一关。不要以为面对的是佛像,如果认为面对的只是佛像的话,不把佛像当真佛,心里就有距离,很不容易能够见到效果。我们今天见到阿弥陀佛像的时候,你并不要仅仅把它当作是像,要像面对真佛一样,那样效果才强烈。

昨天我们探讨的时候,有个同学说:“你今天贡献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众生当佛,这个估计难以做到。”这个关键是我们认识上的问题,你把一个人当坏人看待,哪怕他是一个好人你也把他想成一个坏人了。是不是这样?你把一个坏人当好人看待,尽管他是坏人,但是你的认识上不同就一直以为他是个好人。同样的,你把一个女人当男人,把一个男人当女人,也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把菩萨当作一个凡夫,它真的就像凡夫一样过去了。有多少的高僧大德在世的时候,我们并不认为他有多么了不起,我看他还是要吃饭,我看他还是要洗脸,我看他还是要进厕所,还要是要穿衣服,跟我没什么两样嘛!恭敬心起不来,往往我们就会失之交臂。非得要等到盖棺定论了,大德圆寂了,才说这个大德是多么得高深啊,哎哟,心里面才猛然一下觉得说:“这个人这么伟大!”由于看不见了,我们才觉得他伟大;看得见的,我们偏偏以为跟凡夫差不多。假如说,今天释迦牟尼佛再现,他是一个八十岁的老比丘,脸上的皱纹很多,甚至还会起点鸡皮疙瘩。这时你一看说:“这会是释迦牟尼佛吗?!”所以说,我们把诸佛菩萨看得很神秘。

你没有理解这些诸佛菩萨的内在形象是什么,以为诸佛菩萨非得要变现成非常奇特的相吗?那不一定。咱们周围,给你变现出奇特的相,恐怕还要把你吓着了。他要变成一种奇特相,他每天的烦恼那不很多嘛,很多人要去找他,对不对?那就麻烦了嘛。所以,那些开了悟的大善知识,往往要掩藏自己的踪迹,才能普贤菩萨再来,地藏王菩萨再来,弥勒菩萨再来。他们应世,往往在你的身边表现出非常平凡,甚至是疯疯癫癫。你一看:“这个怪老头!”最后一听:“唉,他居然是弥勒菩萨再来,这个了不起!”所以,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有很多大德,不要抱着神秘的心,好像远方的和尚能讲经,远方来的和尚才能念佛念经。我们身边的这些大德呢?所以,要有慧眼,要有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们,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以前说有一个人,他跑到南海去求观音菩萨,到了南海观世音菩萨,菩萨说:“观世音菩萨走了。”“走到哪里去了?”“走到你们家里去了,你回去见到那个倒穿着鞋的老太婆,那就是菩萨。”他回去一打门,找观世音菩萨在哪里,结果老妈出来了,听到儿子回来欢欢喜喜。真佛在哪里?堂上的众生老母,那就是诸佛菩萨。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把他们当成诸佛菩萨对待,仅仅是把他当作一般的凡夫对待,所以你的心态就不一样。不在于众生是什么,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心态来对待众生。

修行,是求之在我,而不是求之在人。你要求人的时候,求之在人的时候,“你要表现一些奇特给我看看,我才相信。”那没有必要。佛教的恭敬人,它不是说值不值得恭敬,而是说我应不应该恭敬。在应不应该上下手,是求之在我。不因为他值不值得恭敬,而是因为我应不应该,这就是求之在我的一种态度。菩萨戒也是这样,你把众生当诸佛,是我们心态上的圆备。不要去检查别人,而应该要检查我们自己。这个时间,它就能够突破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如果不然的话,那就很艰难了。

过去有个故事,说的是师父教徒弟,每天晚上拜佛,要见到佛像动了就可以睡觉了。结果师父玩了一个花样,从他的床头牵了一根小绳子,到时间他就拉一下,这个佛像就动了,然后他就休息去了。天长日久,这个小徒弟很老实,没见到佛像动他就老老实实拜。有一天,师父要出门,把这件事给忘掉了。这个小和尚在屋里拜佛,师父出差到外面去了。遭了!今天晚上拉绳子没有交代给别人,这个小徒弟估计晚上睡不了觉了。结果小徒弟还是安安稳稳地睡了。师父回来问他:“你没见到佛像动就睡觉了?”他说:“我见到啦,佛还走下来了,是真的!”小和尚他就没把佛像仅仅当成是佛像,他也没有怀疑师父在里面耍机关。他认为真真实实地是佛动了,该我休息的时候他就来叫我。由于心里没有这些怀疑,没有这些夹杂,那天晚上虽然师父走了,但是那尊佛像真的就变成佛了,走下来了。就是说,你以什么心态对待它,往往能感得什么样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你就能成就什么;你有什么要的心态,就能招感什么。

所以我们说,要用真心去对待。用真心去对待的时候,它就不一样了。我们对于诸佛,对于众生,你把他当真佛看待,不是假的,是真的。当你真的以这种心态去对待他的时候,你在每个众生身上不知道可以学会多少东西!如果说你把诸佛当众生对待,不管他跟你说什么,你都说:“哎呀,这没有什么,不稀奇,也许我说的比你还精彩。”这就糟糕了,很多精彩的东西你都会错过,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你都会失之交臂,那就很糟糕了。不同的心态,完全是不同的结果。你希望是哪一种结果呢?你要是希望和诸佛同在的结果,那么我们自己的心态就要具足,心态不具足那是不能出现的。

所以说,所见是我们的能见造就的。当能见的心具足了,成为一种素质那就好了,那么你的所见处处都会变化。我们平时所说的“万法唯心所造,唯识所显”,就是说,外在的现象纯粹是自心的映现。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映现什么样的影像。但是,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往往不信这个道理。唯识的道理他不信,《华严经》诸法由心所造,由心所显的道理他不信。就是净土宗它也讲这种,想佛、念佛,当你心里真诚地想佛、念佛,现前当然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为啥呢?因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因为是心是佛,我们可以是心作佛,它能作得出来。也不是由作而成的,而是因为是心本来就是佛,所以你才作得出来,没有你作什么呢?你作也作不出来。就因为你是心作佛,所以说是心是佛。本觉和始觉,我们在修行上也要讲这个东西。今天念佛也是这样,心不可随意,忽焉在内,忽焉在外,远远近近,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用。用成佛心,就能成就佛果;用成众生心,就能成就众生心;用成菩萨心,就能成就菩萨的心。看你怎么样用。知道这种道理以后,我们的心,心心念念,都朝着菩萨的起心动念去学。


一个人也是这样,我说我是智海,这是名字,我不认,可以冒充。说这个形状就是智海,这也不可信,可以整容,做手术整容,整得一摸一样,今天还有克隆人,你是什么把你克隆成什么。那么最重要的区分是什么?这个智海最容易这样起心动念,而你的起心动念与他是一样的。他最喜欢这样为人处事,这个习惯恰恰就是智海的习惯。我们来看这些细节。一看:“哦,那你就是智海无疑!”对不对?他从哪里分辨呢?从行为上去分辨,从细节上去分辨。我们今天也可以从细节上来成就诸佛菩萨。菩萨是怎样做的,我们就学着怎样做,你要把起心动念都学得像诸佛菩萨那样,乃至生活的细节。菩萨是怎样去生活的,我们就怎样去生活;菩萨是怎样起心动念,我们就怎样起心动念。行了!从内在里面就把自己装成诸佛菩萨了。

今天我们造一尊佛像还要装藏。装什么藏呢?如果是观音菩萨,我们就把《大悲咒》、《观音经》给它装在里面,那是它的心脏。今天我们这个躯壳,那是物质上的,你要把它变成诸佛菩萨该怎么办?他不是凡夫,他是诸佛,他是菩萨。怎么办?把菩萨的心,叫借心,装进心里去。对不对?把菩萨的语言,给它装一个程序。你说话,不说就算了,说就一定要说菩萨的语言。行为,我们也装藏。诸佛菩萨六度四摄,统统把你原来凡夫的习气毛病全部转过来。当你真正装到这种的时候,开了光了,装了藏了,你就是一个能够发挥菩萨大用的真佛菩萨了。可不可以?可以的嘛。

那些木头的佛像,泥巴的佛像,装了藏它的确就不同了。开了光以后,的确就不同了。不知道你们感应过没有?有个当兵的,他学佛,跑到我们寺庙的大雄宝殿。那尊佛像让宽霖老和尚装了藏,开了光了,他来一顶礼就感觉不同。他立马跟我说佛像开了光了?我说是,刚开光不久。他能感受到!一个木头的佛像,一个泥巴的佛像,装了藏了让人感觉就不同。我不相信你这个人,真真实实地把菩萨藏经装进去了,把菩萨戒经装进去了,把身口意三业都给你转变过来了,他还是假的吗?不会是假的嘛,他就变成真的了。所以说,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求受菩萨戒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作意。

(三)求受菩萨戒应如实作意

这是三种作意。一个是上品作意,一个是中品作意,一个是下品作意。在求受菩萨戒的时候,不仅仅是要发皈依心,不仅仅是要如理如法的在意识上去成就,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上去成就。行住坐卧四威仪那是形象上装,动作上装。于是,我们在心地里面应该也这样起心动念来求受菩萨戒。那就是从内心上去成就,拿密法来说就是身口意三业相应。这个如是作意,就是心地里要与它相应。当你起心动念都做到这样,你不是佛也是佛了;当你起心动念做到这些细节,你不是菩萨也是菩萨了。所以,它从法上来成就。

第一种作意,就是上品求受菩萨戒。上品求受菩萨戒怎么样作意呢?

唯愿十方三世佛 以大慈悲哀愍我

我们祈求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哀愍于我,摄受于我。

我处轮回无所依 生死长夜常不觉

可怜我们这些众生处在轮回当中,无所依托,在生死的长夜当中常常不觉悟。

我在凡夫具诸缚 狂心颠倒遍攀缘

我没有佛法,没有求受菩萨净戒的时候,我们具备许多疏忽,具备有许多烦恼。心是颠倒的,是张狂的,就在外面的见闻觉知过程当中,到处去攀缘。你看今天我们的心,没有抑制的时候是不是到处去攀缘?成天就像个没事的小孩,“哎呀哎呀,这个是电灯,这个是房子,这个是柱头!”看到别人贴一张报告《佛说阿弥陀经》,他嫌你能认字,嫌你知道这个是棉花,这个是房子,这个是电灯。小孩都知道嘛,。但是我们就是喜欢干这样的事情。为啥呢?到处去分辨,到处去起名字,到处去显摆。那个心到处去攀缘,成天就干这种事。

心,没有抑制,见到什么就抓什么,我们没有以戒为师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就是这样。眼睛看到万万千千的现状,他会分辨;耳朵听到种种的声音,他会问这是什么声音;口里面吃到种种的美味,他会分辨。眼耳鼻舌身意在见闻觉知过程当中,心没有一刻是停止的。念佛的人也是这样。他说:“师父,我念念念的,怎么见到地下有龙、有鬼、有狗?”见到就见到了,你分辨它干嘛?又不是你所要求的,那也不是你所念的,你念的就是诸佛。而你的心只有安住在诸佛上,不要安住在那些不希望的对境上。管你天来、龙来、鬼来。跟我不相关!只要你攀缘那些虚妄的假相,执着那些虚妄的假相。糟糕了!着魔了!他说:“师父怎么办?”我说:“是不是着魔了?”一执着它就成为障碍,当然就着魔了。但是你不管它呢?它来了就来了,你不理它,它就走了,它就障碍不了你!不管它怎么显现,也障碍不了你,这就行了。

念佛的人要有这种智慧!我念的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其他的不相关。我们的自心就有过虑的功能,自心就有选择的功能,你要把自心的正分别、正选择的过虑功能要用起来。除了与我们正念相应的,其他我一概不管。分别它干什么?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跟我不相关,一心只在念佛上!修行菩萨戒也是这样,我心地里面只有菩萨戒,没有别的。这个时候就能全身心地投入了。要把狂心吸下来,不要到处去攀缘。

我处三界火宅中 妄染六尘无救护

可怜我处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火宅之中。起火了,不安全。三界当中都是火宅,没有一处是安全的。‘妄染六尘无救护’就是有虚妄分别心,有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我的心就随时在受染污,没有谁来救护我。这就是我们现前的一些根本现状。

我生贫穷下贱家 不得自在常受苦

我今天作为凡夫,要智慧没有智慧,要福德没有福德,生为非常下贱之人。内心里是烦恼蹦现,行为上是杀盗淫妄酒。种种见不得人的行为,层出不穷。是不是下贱之人呢?就是下贱之人。内心里面有那么肮脏的念头,有那么多见不得人的行为,有那么强烈的嗔恨心、贪心、愚痴心、染污心。难道我们不是世间上最下贱的吗?这就是最下贱的。‘不得自在常受苦’。哪一点你是自在的呢?常常在苦海当中。

我生邪见父母家 遭罪依于恶眷属

我的内心,就是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有无明就是邪见。身见、边见、断见、常见,四种倒见,就是无明。无明就是父亲。由于无明为父亲,贪爱就是自己的母亲。那么,见解错误了行为上就有贪爱,有愚痴,乃至嗔恨心,那就是母亲。由这样思想上的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就造就了种种众生的颠倒世界。所以说,你造了罪了,周围的都是恶人,是那些恶的眷属。这就是要觉悟我们现在所处的苦海,觉悟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把我们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彻底觉悟。

对于这些你觉悟吗?我觉得你没有觉悟,成天他的感觉都很好,镜子照过去照过来,怎么照我怎么像阿弥陀佛。但是在现实生活过程当中,他怎么样也和阿弥陀佛不相应。烦恼啊!“怎么我照镜子的时候感觉这么好呢?但是在具体的待人接物时,我就感觉自己业障怎么这么重呢?”所以说,往往在自我督促的时候感觉非常好,没有觉察到自己处在轮回当中,处在生死长夜当中;没有觉察到自己具备了很多烦恼,在虚妄攀缘心当中过活;没有觉察到我们处在三界火宅之中;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贫穷和下贱;没有觉察到自己常常是因为无明、邪见乃至贪爱造作诸罪。没有觉察到!对于自己,没有如实的认知,当你真正有如实的认知了,这个问题大了。

于是,我们哀求:

唯愿诸佛大慈尊 哀愍护念如一子

我求诸佛加持我,求诸佛哀愍于我。把我当成你唯一的儿子来加以眷顾。

一忏不复造诸罪

就是说,今天我把前面的无明、邪见、贪爱、烦恼、造罪这些东西全部忏悔。你忏悔了,以后永远不再做这些诸罪了。

三世如来当证明

我今天在三世诸佛面前慎重地发了誓愿,请十方一切诸佛为我做证明。你们天眼遥见,天耳遥观,查心洞见。我的一举一动,三世诸佛肯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一举一动,让十方三世诸佛来监控我。我现在犯罪了,你们为我证明,从此以后我不再造作这些罪。

如是勇猛忏悔者 明为上品求净戒

所以说求诸佛加持我们,我从今以后在这些错误的行为当中,永远不再造作了。能够这样去忏悔的话,这就是求戒,这就是求上品净戒。这是上品作意。

中根的菩萨,求中品戒的我们怎么来作意?

若有中根求戒者 一心勇猛忏诸罪

需要我们的身心全部投入,虔虔诚诚、恭恭敬敬,以勇猛心来忏悔我们过往所造作的身口意诸罪。要认识到我们现在受的苦,都是来源于过去,我们造作诸业所显现的。

涕泪交横不觉知 遍身流汗哀求佛

你看你在诸佛面前忏悔的时候,要涕泪交横。什么叫涕泪交横?由于痛苦,由于全身心地投入,眼泪鼻涕不觉知地都流下来了。然后‘遍身流汗哀求佛’。在诸佛面前那是要流汗、流血的。怎么样才能流汗呢?殷勤忏悔、苦恨忏悔。在诸佛面前如大山崩地,那样的一种投入来忏悔。你敢不敢?不敢。“诸佛菩萨你原谅我嘛,我做错了,我打自己一下!诶!”装装样子,手拿多高,打上去的时候深怕把他打痛了。你这是真心忏悔吗?往往就是对自己下不了手。说你忏悔吧!“哎呀,我打自己忏不了,打不下去。”我说:“你监督自己可以吗?自己监督自己可以吗?”说:“师父,我可以!”但是,他自己懒惰,自己犯了错了。我说:“怎么不打你自己呢?” “哎呀,自己打自己下不了手。”

我们今天是不是这样?面对自己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是自己原谅自己:“诸佛菩萨你老人家慈悲,原谅了哦。”原谅了啊?他跟诸佛菩萨讲条件。他说我在你面前就忏悔了,打个招呼:“哥们儿,原谅了哦。”那就忏悔了啊?!怎么忏悔嘛!他以为诸佛菩萨真的是另外的一个什么人,诸佛菩萨在哪里?诸佛菩萨就在自心上啊,自信的诸佛菩萨啊!就是自己对自己能够严格,能够做到‘涕泪交横’,能够做到‘遍身流汗’这样来哀求诸佛。

发露无始生死业 愿大悲水洗尘劳

在诸佛面前,把自己所犯的一切罪业发露出来,不要藏在心里面。我们今天犯了罪了,怕发露。为啥呢?发露出去是不是又要被人说,被别人说我就没有面子了。你要面子干什么?要面子你就没有里子。什么叫里子?就是作心,心你就发不出来。今天人的面子思想就很厚,深怕在人前丢人。人前丢人并不觉得羞耻嘛,你要是自己丢了自己的人皮,那就更羞耻了。我们今天在诸佛菩萨面前,能够彻底发露忏悔,不给自己留面子,把你这种道貌岸然的伪装彻底撕下来,自己能够痛下决断。根本没有什么面子,人前道貌岸然,人后男盗女娼,无所不为。就是要看清楚自己这一副虚伪的面孔,能够把这种虚伪的面孔彻底放下,把自己最丑陋的行径暴露在诸佛面前。‘愿大悲水洗尘劳’,祈求诸佛用大慈悲心来哀愍于我,摄受于我,把我这些烦恼、灰尘洗掉。

涤除罪障净六根 施我菩萨三聚界

就是把我的身心世界、眼耳鼻舌身意彻底改造。以前的不中用了,我现在要改造它。眼前,以前因为爱见别人的错误,所以你就会发生烦恼,你就会发生错误的行为。今天,这个眼睛不行了,给它换一个眼珠。以前你的眼珠专看人家的弊病,今天受菩萨戒,菩萨就要把这个眼睛给你换过。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要看众生的长处,要见众生的功德。并不是说把你的眼睛给挖掉,而是转变一种心态,转变一种方法。眼睛给你转换没有啊?转换了。这样你就得法了,这样你就得戒了。“是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你就可以转变过来了嘛。耳朵,以前是只听是非。今天,这个耳朵要不得,割下来甩了。

“是非止于智者”,一切是非谣言,种种不中听的话,让你起烦恼的话,不要往耳朵里面装了。内心专门思维那些世间上不好的,专门装那些染污的东西,把自己的自心整成一个垃圾桶。你这个自心要不得,要给你换心肝了。要让你的内心装诸佛菩萨的慈悲,装诸佛的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你要装进去。这样的话,眼耳鼻舌身意都完全给你换过,这个六根从此以后就是清净的六根。这样,我们按照菩萨的三聚净戒来起心动念。三聚净戒是诸佛菩萨,如甘露灌顶、醍醐灌顶。从顶门给你灌入,让你整个身心世界,全部充实三聚净戒。以戒法为生,不以那些屎尿为生,这个要清净下来。

我愿坚持不退转 精修度脱苦众生

把三聚净戒得到以后,要坚持净戒。就是一戒一法来断烦恼、证菩提、度众生。

自未得度先度他

我们自己这个臭皮囊,是在受苦过程当中,不要围绕自我转。你应该受苦,因为从无始劫就依赖你造作了不知多少罪业。今天你受点苦就怕了?应该受的。就要把自己的身心世界交付给众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做众生之走狗,替众生服务,能够在救度众生过程当中,来忏悔自己的业障,这就是自未得度先度他。

尽未来际常无断

我们发心,昨天不是说戒律嘛。是什么特质呢?要期誓受,就是有一定期限的。我们一定要发菩萨心。这种期限是多久?尽未来际,不间断地。

如是精勤勇猛者 不惜生命求菩提

要把自己的生命交出去。为了换得戒的法身,为了换得这种菩提觉醒,我们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要有这样果断的心,果敢的心。

能感三宝灵异相 是名中品大忏悔

如果说你以这样的身心来作为投入,一定能感得三宝的吉祥瑞气。这样来求得菩萨戒,叫中品求净戒,中品忏悔法。

下根众生呢?

若有下根求净戒 发起无上菩提心

要懂菩提心,怎么样发菩提心,怎么样成就自己的菩提心。

涕泪悲戚身毛竖

涕是鼻涕,泪是眼泪。自己痛哭流涕,连自己身上的汗毛为之竖立。

于所造罪深忏悔

你思维自己从无量劫以至今生,所造作的罪业,如果有形有像的话,它比须弥山还要高。如果说,要我们偿还自己所造的这些罪业的话,堕落到无间地狱,十九层地狱,二十层地狱都不足以偿还我们自己所犯的业果。你对众生的损伤太大了,你造的业太多了,就是把你碾成肉泥,也不足以忏悔你的罪过。十八层地狱的种种寒冰地狱,种种热火地狱,那些都不足以让你去偿还业障。所以说,见到罪过所引起的这种结果,我们汗毛为之而竖;见到我们的这些罪,自己觉得惭愧:“我是罪人,我该受这样的惩罚。”以惭愧心来领纳所有的业果,由业果而显现的一切苦乐。我无所怨言,有惭愧心的人就不会报怨。我们今天偏偏很报怨:“常住上粮食又整得不合口味啦,灯光又不够明亮啦,大殿上又不够温暖啦,别人对我不够慈悲啦!”你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人,你怎么消受得起这些东西呢?能够享受今天的粗茶淡饭,已经是格外开恩了,都是佛的恩德,才让你能够有今天的这些福报。如果不是因为佛陀的恩德,以你自己所造的这些罪业,有什么资格享受这些东西?没有资格。我们今天,之所以说能够格外蒙受佛陀的恩德,那是佛陀的慈悲。所以说,你这样对自己所造的罪业发起深深地惭愧之心。

对于十方三宝所 及于六道众生前

就是面对十方诸佛菩萨,如对目前,以及面对我们曾经伤害过的六道众生,他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也曾经极为不孝顺,损伤了这些六道的众生父母。一个方面,我们面对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十方诸佛,另外一方面我们面对六道的父母众生。

至诚发露无始来 所有恼乱诸众生

所以说,在诸佛面前我发露自己所有的罪过,在众生面前我至诚忏悔,我以往对你们的伤害。真正的是三面六口,面对面地相对:“我对不起你们,我忏悔,我谢罪。”所以说,对众生没有怨结,今天如果说你对外在的众生还有怨:“父母又没有把我生得很庄严啦,这个师父又不拿钱给我用了,其他的众生好像都来障碍我了。”没有你报怨的份。为啥呢?你就是众生的罪人,你有什么资格报怨别人,你只有受这份罪。今天众生都能够成就你,还要成就你念佛,还要成就你往生,还要成就你究竟成佛,这种心是多么难得。我们在这些众生父母面前,真诚地忏悔。

起于无碍大悲心 不惜身命毁三业

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不顾,我也要忏悔掉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用没有障碍的大悲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

已作之罪皆发露 未作之恶更不造

我以前曾经做过的罪业,我全部发露忏悔。未来的一切恶,我要依据菩萨戒律,坚决不再造作这样的恶。一点点恶我都要让它不再升起,这样你就好了。要发露,要发愿!这就是下品求菩萨净戒,你能不能够这样呢?这种心态你要具足,要有求受菩萨戒的心态。

我看那些众生,他来到寺庙里求受菩萨戒,他很稀奇。说你忏悔,“忏悔就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这个很简单,跟着念一遍,不起抵触。那个“从于无始,以至今生”这一段就不敢念了。为啥呢?他一看:“我有这么恶吗?我这一辈子造了这么多罪吗?我没有啊!”叫他忏悔他不忏悔:“我没有造作这些罪。”这一辈子没有造作,从无量劫以来兴许我们曾经造作过呢?他就认为自己是好人,我这一辈子都是好人了,我没有造过这些东西,我就不忏悔。其实根据我们自己所受的果报,从果反推过去,就知道自己因谛上是怎样的。从我们今天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喜欢显现什么样的行为,那也可以看得出你往昔时候的习气毛病在哪里。

所以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你今天所受到的一切不公证待遇,都是其来有自,都是有因果的。“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能够知道自己所造的因果,造成了我们今天苦乐悬殊的一切对境。你还报怨谁呢?没有报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造作所显现。

所以说,从这些地方深切地发露忏悔。三种作意,三品求受菩萨净戒。你在内心里面真正这样去做,下来以后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这三种作意,求受菩萨戒的三种作意是节录自这本书《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当你这样求受菩萨净戒,从行住坐卧四威仪上,你能照着师父所教的,把吃饭学会,把穿衣学会,把走路学会,把张眼睛怎么看人也要学会。你今天受了菩萨戒。学会了吗?不能够再像众生一样地看人,很冷漠,很无情,这样看他的。这个眼睛好像有怨恨,好像很陌生,一点感情都没有,哪里是菩萨的眼睛嘛。你看观世音菩萨的眼睛,慈悲、明亮,非常关注,同时又不沾染,没有嗔恨心,很清净。把众生当自己唯一的儿子一样对待,把众生当具备有大恩德的父母看待。

你看父母的时候应该怎么看呢?热切、亲切、报恩、恭敬、孝顺。你也不去挑剔她:“你这个老妈长得太矮了。”会不会这样?不会的。再矮再丑,他也是我的父母,儿不嫌母丑。你会不会厌弃我们自己的父母长得不好看呢?不会嘛;你会不会厌弃他造作了很多罪恶业,他就不是自己的父母亲呢?也不会嘛,往往他造作罪恶业,还是因为要护持我们。你吃肉,他就杀生;给你钱用,他就偷盗。他所造作的一切罪业,都是因为你而造作的。但是今天你说:“哎呀,你造了这么多罪,你就不是我的父母亲了。”父母很冤屈的:“我到底为了谁才造作了这些罪业呢?还不是为你啊!但是你这个不孝的子孙。我造这些恶业把你供养大了,结果我堕地狱了,你还嫌弃我,你还不认我这个父母。”我们这些众生就是这样的人。可不可恶?你遇上这样的人你怎么看待他?

所以说,今天你受菩萨戒的时候,行住坐卧都要学会。眼睛以前看那些错误的,不应该看的,把眼珠子扣来丢了,重新给你装一个眼珠子,专看众生的功德。这些众生父母为我们受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罪。我今天长大成人,父母亲因为这些身心已经疲惫了。我怎么样去看待他?只想父母亲对你的好,你小的时候父母亲怎么对待你;你没有吃的时候,父母亲又怎么样偷东西给你吃。想一想这些。

那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今天我们孝顺父母的话,有当初父母亲对我们的一半好,你就算是个孝子了。比方说,你小的时候,拉屎拉尿拉在床上,父母亲用手给你捧出去。今天如果说你的父母亲拉屎拉在床上,你能不能够用手捧出去?父母亲抱着你,你撒尿在父母亲身上,父母亲没有说把你扔出去了,他连一点厌恶的表情都没有。他很欢喜:“咦,撒尿了!”很欢喜。今天,你面对父母亲这样的时候,你能不能够欢喜接纳呢?你小的时候吃粮食,没有牙齿咬不动,咀不动,父母亲把粮食咀在口里面,咬细了,嚼碎了,自己不吞进去然后再喂你吃。你现在可不可以?

“要得公道,打个颠倒”,我们今天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女。想想父母亲当初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只要我们有当初父母亲对我们一半那样好,我们今天这个菩萨心,菩提心,就能够生得非常好。所以说,你把眼耳鼻舌身意要彻底改正过来。愿不愿意改正?没人回答?都成哑巴。完了!我看是谁用神通把这些哑巴弄到这里放着,他居然还会点头,是动画还是什么?愿不愿意?(愿意)对了!你还是张个嘴嘛,回应一声嘛,要我知道你是活的嘛!呵呵!死气沉沉地待在那儿,矗在那儿,无论你在说什么我无动于衷,八风吹不动!那你听什么呀!要有回应嘛!所以说,不能够作那种傻子,坐在那儿啥都没听到,傻不愣登的,那怎么能行!

学佛修行的人,他是非常敏锐的。眼耳鼻舌身意是非常敏锐的。但这种敏锐不是向外面去寻找,而是求之在我,要是太迟钝了,修行都不够资格。今天诸佛菩萨问,“没听到!”阿弥陀佛在叫:“智海呀!智海呀!” “没听到!” 你听到阿弥陀佛在念你没有?没听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给我们说了:“佛念众生,念念无异。如母念子,无时间绝。” 没有一个时间停止过。但是你听到过没有?“没有”,他说:“我耳朵扯这么长,没听到!”念佛就有一个方法,就是念念听阿弥陀佛在叫你:“智海呀!” “阿弥陀佛!” “智海呀!” “阿弥陀佛!” “智海呀!” “阿弥陀佛!” 念念都在念你,你念念都在回答,这样念的话就有气了。就像你失魂落魄跑出去了,老母亲就在勾你的魂:“智海呀,回来呀!” 她在勾魂呐,对不对?诸佛菩萨也在勾魂,但是你听到没有?

听说儿子跑出去了,母亲想念儿子的时候,农村里面有个习惯。说是如果母亲把梯子搭上房檐,在房际上叫,这个儿子在外面就心神不宁,就要往家里面跑。你要不往家里面跑的话,不管怎么样他也不安心。那就是父母亲念我们的时候,它有母子心相连,它可以做到。诸佛菩萨念我们,肯定比父母亲念我们的力量还要具足。但是你耳根发烧了吗?你心里面有点感应吗?如果说你太迟钝了,没有听到,这就糟糕了!回不去。所以,众生念佛就有那种浪子在外,到处去浪迹江湖:“这个石头好看啊,树好看啊,这个风景好美啊,这个美味又好吃了。”乐不思蜀了,不知道回家了,不知道那些佛和菩萨在念念地念我们。那个就艰难了。

所以说,要把眼耳鼻舌身意换过,受菩萨戒了,你就把它换过。换了以后,不看众生的弊病,众生都是我的父母亲。他们将来所要遭受的一切罪业,都是因为我而引起的,不是因为他自己而引起的,而是因为我而引起的。这些父母众生所应该遭受到的业果报应,不是他应该遭受,而是应该我们遭受。要发愿!代替一切众生、父母受这种罪!为啥呢?正是应该我们自己受这种罪,不是应该父母亲受这种罪。他是为成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他何苦去造这种犯罪的事情呢?就是因为我们而犯罪的。但是我们可以置之不管吗?不能。

所以说,从这种行为上,要把这种眼耳鼻舌身意如何看、如何听、如何闻、如何说,如何接触、如何思维要学会。这就是菩萨净戒里面,具体教你的诀窍。如果你学会了,你得法了,今天看到那些传法的,拿着一个法卷,好像我得法了。今天你受了菩萨戒,也会把法卷拿给你。什么法卷?一个菩萨戒牒,一个菩萨戒本,要传给你,那就是法卷。得法卷的人,把这个法卷非常珍惜,你看我的传承就在这儿。那是表面的文字传承,还有心性的传承,那是展示不出来的。今天我们得了菩提心,你说菩提心可以展示出来吗?菩萨戒本,就要像自己生命一样的去恭敬它,菩萨戒牒就是自己的荣誉证书。你能够常常这样,像对待自己生命、眼珠一样去对待它,也许你求受菩萨戒的威仪、举止它就会变了。

今天你受过菩萨戒以后,眼耳鼻舌身意都转换了,和你原来的使用方法根本不一样了。然后,再从上、中、下三品作意当中猛烈地忏悔自己过去所造作的无始恶业。求三世诸佛为作证明,重新发心,一直到尽未来际,永不再造作类似的恶业。于是,菩萨戒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里面显现种子,发挥作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就成长了。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你心里面高不高兴?应该舒服了。得法了,得菩萨戒了,这么舒服!于是,你通过这样的反复熏习,菩萨戒的戒体。“心无尽故,得法无尽” ,戒体就在这样反反复复的善法欲当中,得以熏习,得以坚固。虽然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体现在见闻觉知过程当中。

所以说,这种菩萨戒体,它是与我们自己的如来藏心是一样的。心无尽故,我们自己所得到的戒法,也是无尽。六道众生能够听懂法师所讲的,如何发菩提心,如何作意,见闻觉知,怎么样去修行。只要你听懂,就能得戒。一得戒体,永远不失去。哪怕就是你犯了错误,它也不失去。不像声闻戒,声闻戒里比如说一犯根本戒,这就要摒弃于僧团之外。菩萨戒不是这样的,一得永不失。戒体一旦熏习起来了,心地里面有了菩萨戒的种子,哪怕是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有那些稍微做得不好一点的,那这个戒体也永远不会失去。将来你再受菩萨戒,它也不是新得来的。所以说,菩提心你一旦发起来,它就是一个坚固的种子。

三、戒体

在什么情形下你可能失去菩萨戒呢?怎么失去这种菩萨戒呢?比如我们犯了重戒,或者故意地把大菩提心舍弃了。比如说,你有上品烦恼,一次又一次地犯重戒,犯菩萨戒。犯了你又不忏悔,不思改正,那就很容易让菩萨戒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得不到显现。好像不失,已经失去了。它就会这样。还有一种,就是自己舍弃菩提心。于是,他的大悟显现不出来,但是这些种子在我们自心里面。它只是得到了暂时地压制,等到了你的机缘成熟以后,它又蓬勃发展。比如,像我们那些众生,有很多出家的师父,说不清,道不明。说你这一辈子为什么出家呀?“我不知道!在家里我就不安心,一走进寺庙我就安心,真奇怪。”实际上,往往都是往昔时候修得的因缘,往昔时候没有了脱生死,但是这种习气还在,非得要走到这条道路上他才安心。

所以说,有一个说法,人是带有使命而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感。但是你的使命你认识了吗?你看每一个人,他的人生道路自然有他的轨迹。有的人他就喜欢学木匠,你叫他学其他的他学不进去;有的人他就是和尚命,非得要来当和尚他心才安。要把他放在红尘世界里面,他就备受煎熬,干什么什么不对劲。这个人很奇怪。而当初,我认为我能够找得到进入佛门明显地发心是什么,但是最后,我都很神奇。为什么你的家乡没有佛教,你从小也没有接触佛法,居然看了几本书你就像失了魂一样,急冲冲、火燎燎地钻进佛门,一头栽进去再也出不来了。很神秘。

所以说,他有一种使命感。就像我们在座的诸位,你细致地回想一下,其实也是这样。在世间上挣钱,我们也挣了;吃肉,我们也吃了;名利地位,我们自己也享受了;夫妻恩爱、花前月下,我们已经尝过这种滋味;生儿育女,人家做了我照样也做了,但是这一辈子就是不安心。等到你皈依三宝,等到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到你发了菩提心皈依佛门,好像千斤重担,立马就放下了。我找到我自己的归属感,全身八万四千毛孔都是那样的服服帖帖。这是什么?这是我们往昔所发的愿力,修行的宿命感。以修行为宿命,以皈依佛法、断除烦恼、救度众生为自己的使命。

所以说,每个人他都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使命,看一看这辈子是带着什么样的使命而来的?要认识这个。没有使命感的人,他说:“我是为什么而来的?不知道。”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有的人是为了偿还情爱债而来的;有的人是为受苦而来的,往昔时候的业造得太多了;有的人就是为了学佛了脱生死而来的,那是宿愿。我们今天有幸能够走进佛门的话,可以说这都是千载难逢的,都是多生累积成就的。但是,如果你今天不抓住这样好的机遇,一旦失之交臂,那就很艰难了。要明确我们的使命感以后,把心安住在出家、学法、度众生这种使命上。住持佛法,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要躲避,尽自己身心世界的努力,全部投注到菩萨戒的学习过程当中;全部投注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中去;全部投注到迅速成佛,成就度化众生的一种根本福德、智慧、能力、善巧,把自己汇入到自己多身累世积聚的善根、福德资粮过程当中。不忘自己的初心,让自己一生又一生紧接着自己住持如来佛法的使命。

让戒成为我们的方向,戒成为自己的明灯,让修行成为自己的宿命,让度众生成为自己的宿命。生生世世,我都不离这个轨迹。这种菩萨戒体,也就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心地了。你看能不能够这样?能不能够?(能)怎么看着我傻了?不要出神哦!你要出神,你要出窍,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要随时紧紧地贴着自己的使命,这种戒体就能够安住在我们自己心里面。你得到这种戒体,受戒你就得戒。

今天的时间就已经到了。你得到戒体我们就算对了。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道侣

阿弥陀佛!
 


{返回 智海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五
下一篇: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三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四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十四
 观无量寿经第七讲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生活篇)
 安居讲法第二十一讲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
 观无量寿经第十讲
 利器之轮 讲记 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二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宗教信仰的源泉[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禅修的历程[栏目:圣严法师]
 圣者言教 第三课(二十)如何平衡自利与他利[栏目:圣者言教]
 You have talked a lot about rebirth but is there a..[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究竟一乘宝性论[栏目: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